一种用于连接端子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98618发布日期:2022-05-05 19:42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连接端子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线连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电线与电线之间进行电连接时,一般会利用连接端子作为中间介质,连接端子一般包括公端子接头和母端子接头,电缆内一般具有至少2根的电线,即零线和火线,部分电缆还会具有第3根电线,即地线,当两根电缆需要连接时,只需要将其中一根电缆与公端子接头连接,另一根电缆与母端子接头连接,然后将公端子接头和母端子接头对接即可。
3.相关技术如申请公开号为cn210006968u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插拔式公端子接头、母端子接头及插拔式连接端子,公端子接头主要包括公端壳体,公端壳体内设置有若干件公端弹片,当电缆与公端子接头连接时,各根电线均插设于公段壳体内且分别与各件公端弹片连接,母端子接头主要包括母端壳体,母端壳体内设置有若干件母端弹片,当电缆与母端子接头连接时,各根电线均插设于母段壳体内且分别与各件母端弹片连接;当公端子接头和母端子接头连接时,各件公端弹片分别和各件母端弹片连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电缆与公端子接头或母端子接头连接时,只有电缆内部的电线与公端弹片或母端弹片连接,连接强度有限,导致电缆容易与公端子接头或母端子接头分离,造成两根电缆分离,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相关技术中,电缆容易与公端子或母端子分离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连接端子的连接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连接端子的连接器,包括:
8.连接壳,所述连接壳设置有两件,所述连接壳包括下盖和上盖,所述上盖可拆卸的安装于下盖上,所述连接壳的内部分为安装区和夹紧区,所述夹紧区的宽度小于电缆的外径;
9.其中,当连接端子与两件连接壳体连接时,公端子接头和母端子接头相反的一端分别位于两道安装区内,电缆通过夹紧区伸至连接壳内以与公端子接头或母端子接头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利用连接端子连接两根电缆时,首先将其中一根电缆内的各根电线与公端子接头连接,然后将另外一根电缆内的各根电线与公端子接头连接,再将公端子接头和母端子接头对接,然后将公端子接头和母端子接头分别安装在两件连接壳的安装区内,并使得两根电缆相反的一端通过夹紧区后伸出连接壳外,此时,能够利用上盖和下盖配合夹紧电缆位于夹紧区内的部分,从而使得电缆与连接端子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11.可选的:
12.所述下盖和上盖相向的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夹齿部,所述第一夹齿部沿着连接壳的长度方向排布设置有若干道,各所述第一夹齿部均位于夹紧区范围内;
13.当电缆插设于连接壳内时,各所述第一夹齿部与电缆的表皮相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各道第一夹齿部之间的配合,能够使上盖和下盖配合以在电缆的表皮上产生咬痕,进一步提高连接壳与电缆表皮之间的连接强度。
15.可选的:
16.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设置于两件连接壳相向的一侧上,所述第一连接板其中一侧面上有卡块,所述第二连接板上设置有卡槽;
17.其中,当连接端子与两件连接壳连接时,所述卡块卡设于卡槽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的卡块和卡槽,使得两件连接壳之间可以卡接,能够使公端子接头和母端子接头更加不易分离。
19.可选的:
20.还包括加厚板,所述加厚板可拆卸的安装于夹紧区内,所述加厚板的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夹齿部;
21.其中,当电缆与安装有加厚板的连接壳连接时,电缆的表皮与第二夹齿部接触。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厚板可以调整夹紧区的实际宽度,使得可以适用于其它外径规格的电缆的夹紧使用,利用第二夹齿部能够提高加厚板与电缆表皮的连接稳定性。
23.可选的:
24.所述下盖包括底板和外连接板,所述外连接板设置有两道,两所述外连接板分别设置于底板靠近连接端子的一端的两长边侧上,两所述外连接板上均设置有连接槽;
25.所述上盖包括盖板和侧连接板,所述侧连接板设置有两道,两所述侧连接板分别设置于盖板的两长边侧上,两所述侧连接板相反设置的一侧上均设置有卡接块;
26.其中,当下盖和上盖连接时,两所述侧连接板相反的一侧面分别与两所述外连接板相反的一侧面贴合,且两所述卡接块分别卡设于两所述连接槽内。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外连接板和底板能够组成横截面呈“凵”字状的下盖,利用盖板和侧连接板能够组成横截面呈倒“凵”字状的上盖,从而使得上盖和下盖组装在一起时能够两端开口,利用连接槽和卡接块之间的配合,能够确保上盖和下盖组装在一起后不易脱离。
28.可选的:
29.各所述侧连接板上均设置有贯穿槽,各所述贯穿槽内均设置有与侧连接板一体成型的弹片,所述弹片的上端与贯穿槽的上侧连接;
30.其中,各所述卡接块分别设置于各道弹片的下端上。
3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贯穿槽能够起到让位弹片的效果,利用弹片使得卡接块受压后可以朝向上盖内部的方向偏移,便于使用者拆装上盖和下盖。
32.可选的,所述下盖还包括内连接板,所述内连接板设置有两道,两所述内连接板分别设置于两道外连接板相向的一侧上;
33.其中,当上盖与下盖连接时,所述侧连接板的两侧面分别与外连接板和内连接板贴合。
3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板能够增加侧连接板与下盖之间的连接面积,使得下盖与上盖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
35.可选的:
36.所述下盖还包括上挡块,所述上挡块设置有两道,两所述上挡块分别设置于两道内连接板的上侧;
37.其中,当公端子接头或母端子接头安装于连接壳内时,公端子接头或母端子接头的下表面与底板抵紧,且公端子接头或母端子接头的上表面与两道上挡块的下表面抵紧。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上挡块和底板之间的配合,使得公端子接头或母端子接头可以稳定的安装在下盖上,然后工作人员再将电缆与公端子接头(或母端子接头)连接,便于该连接壳与连接端子配套使用。
39.可选的:
40.所述下盖上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位于连接壳远离连接端子的一端的两侧上;
41.所述上盖上设置有插条,所述插条下端上设置有限位块;
42.其中,当上盖与下盖连接时,所述插条的下端穿设过插槽,且所述限位块的上表面与下盖的底面相接。
4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插条穿设过插槽,使得限位块可以与下盖的底面相接,能够进一步增加上盖和下盖之间的连接强度。
4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45.可以配合连接端子使用,使得电缆与连接端子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牢固;
46.能够增加公端子接头和母端子接头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得公端子接头和母端子接头连接后不易发生分离。
附图说明
4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连接器的主视图;
4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连接壳的连接示意图;
4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连接壳的结构示意图;
5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下盖和公端子接头的配合示意图;
5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连接壳的剖面示意图;
5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53.附图标记:1、连接壳;11、第一连接板;111、卡块;12、第二连接板;121、卡槽;2、下盖;21、底板;211、第一连接条;212、第二连接条;22、侧连接部;221、外连接板;222、内连接板;223、让位槽;224、连接槽;225、上挡块;23、加厚台;231、插槽;24、第一夹齿部;25、贯穿孔;3、上盖;31、盖板;32、侧连接板;321、贯穿槽;322、弹片;323、卡接块;33、插条;331、限位块;4、容置腔;41、安装区;42、夹紧区;5、公端子接头;6、母端子接头;7、电缆;8、加厚板;81、第二夹齿部;82、插柱;83、长条。
具体实施方式
5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连接端子的连接器。
56.实施例1:
57.参照图1和图2,该连接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两件连接壳1,各件连接壳1均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下盖2和上盖3,在各件连接壳1内均具有容置腔4,容置腔4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壳1相应的两对侧面相通;其中,在两件连接壳1相向的一侧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在第一连接板11其中一侧面上有卡块111,在第二连接板12上设置有卡槽121。当两件连接壳1互相连接时,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贴合,且卡块111卡设于卡槽121内。
58.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1和第二连接板12分别设置于两件上盖3的侧边上。
59.参照图2,当两件连接壳1和电缆7与连接端子连接时,公端子接头5和母端子接头6分别位于两道容置腔4相接近的一端上,且公端子接头5和母端子接头6相接的部分均伸出两件连接壳1外,电缆7与公端子接头5(或母端子接头6)连接的一端通过容置腔4的另外一端伸至连接壳1内。
60.参照图3,下盖2的横截面呈“凵”字状,下盖2包括底板21和侧连接部22,侧连接部22互相镜像的设置有两道,且两道侧连接部22分别设置于底板21的两长边侧上;其中,侧连接板32包括外连接板221和内连接板222,外连接板221和内连接板222之间预留有间隙。
61.参照图3,上盖3的横截面呈倒“凵”字状,上盖3包括盖板31和侧连接板32,侧连接板32互相镜像的设置有两道,且两道侧连接板32分别设置于盖板31的两长边侧上;其中,当上盖3安装于下盖2上时,两道侧连接板32分别插设于两道侧连接部22,使得侧连接板32的两侧面能够分别与外连接板221和内连接板222相反设置的一侧面贴合。
62.参照图3,在两道内连接板222上均设置有让位槽223,在两道外连接板221上均设置有连接槽224;在两道侧连接板32上均设置有贯穿槽321,在各道贯穿槽321内均设置与侧连接板32一体注塑成型的弹片322,弹片322靠近盖板31的一端与侧连接板32连接,弹片322远离盖板31的一端以及两侧边与侧连接板32分离,在两片弹片322远离盖板31的一端上均设置有卡接块323,两道卡接块323分别位于两片弹片322相反设置的一侧面上。其中,当上盖3安装于下盖2上时,两道卡接块323分别卡设于两道连接槽224内,当弹片322受压以朝向上盖3内部弯曲时,弹片322的下端能够缩至让位槽223内。
63.参照图3,在底板21的两侧上均设置有加厚台23,在两道加厚台23上均贯穿设置有插槽231;在盖板31的两侧上均设置有插条33,在两根插条33的下端上均设置有限位块331。其中,当上盖3与下盖2连接时,插条33的下端穿设过插槽231,且两道限位块331的上表面均与下盖2的底面相接。
64.其中,参照图3,在底板21和盖板31上设置有若干道第一夹齿部24,且各道第一夹齿部24均沿着连接壳1的长度方向排布,当电缆7插设于连接壳1内时,各道第一夹齿部24与电缆7的表皮相接。
65.参照图4,在底板2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条211,第一连接条211的两端分别与两道侧连接部22连接,在底板21上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条212,第二连接条212位于底板21远离第一夹齿部24的一侧上,在两道侧连接板32相向设置的一侧上均还设置有上挡块225;其中,当公端子接头5安装于下盖2上时,公端子接头5的底面与底板21上表面紧密贴合,公端子接头5的上表面与两道上挡块225的下表面紧密贴合,公端子接头5的两长边侧面分别与两道侧
连接部22相向的一侧面紧密贴合,公端子接头5的公端接线座还分别与第一连接条211和第二连接条212相向的一侧面贴合。
66.应注意的是,母端子接头6也采用上述方式与下盖2连接。
67.参照图5,容置腔4由第一连接条211为分界线分隔为安装区41和夹紧区42,当电缆7和连接端子与连接壳1连接时,连接端子利用安装区41与连接壳1固定连接,电缆7利用夹紧区42与连接壳1固定连接。
6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用于连接端子的连接器的实施原理为:
69.利用连接壳1分别对电缆7和公端子接头5(或母端子接头6)进行固定,从而达到对电缆7和连接端子之间的连接进行补强,使得电缆7受到拉扯后不易与连接端子分离。
70.实施例2:
71.参照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加厚板8,在连接壳1上设置有若干贯穿孔25,在加厚板8的其中一侧面上设置有若干道能够分别插设于各道贯穿孔25内的插柱82,在加厚板8的另外一侧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夹齿部81;其中,加厚板8通过插柱82与贯穿孔25之间的配合固定安装在连接壳1内,当电缆7与安装有加厚板8的连接壳1连接时,电缆7的表皮与第二夹齿部81接触。
7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贯穿孔25设置在下盖2上,加厚板8利用长条83与下盖2一体成型,便于加厚板8使用。
7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