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超声设备及其电气插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36775发布日期:2022-07-13 04:3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医用超声设备及其电气插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用超声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医用超声设备的电气插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医用超声设备是根据超声波原理研制的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疗器械。在医用超声设备领域中,电气连接是传递电力和信号的关键结构,其通常通过相应的插座和插头插接配合来实现。其中,插头和插座相对于各自安装的基础固定不动,例如,一些实施例中,该插座被设置于显示装置上,插头被设置于主机上。由于制造公差等原因,插头和插座位置无法保证严格对准,因此插接过程比较困难,而且在安装后,一旦显示装置或主机任一侧有振动冲击等,将会产生左右位移,而限制此左右位移可能造成插头和插座配合结构受力过大,进而导致结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医用超声设备及其电气插接结构,以实现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的联动。
4.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医用超声设备的电气插接结构,包括:
5.第一部件,所述第一部件具有第一基座和第一电气对接端,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具有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第一电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具有第一装配部,所述第一装配部连接在所述第一基座上;
6.以及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第二基座和第二电气对接端,所述第二电气对接端具有第二电连接部,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与第二电连接部插接配合,以实现电气连接,所述第二电气对接端具有第二装配部,所述第二装配部连接在所述第二基座上;
7.其中,在所述第二电连接部与第一电连接部插接配合时,所述第一装配部与第一基座之间以及所述第二装配部与第二基座之间均留有活动空间,以便于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能够联动。
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的活动均至少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的插接方向活动。
9.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装配部以可沿所述插接方向运动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二基座上,所述第二装配部的运动轨迹上具有插接段和待插接段,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待插接段时,所述第二装配部在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方向上被固定,以方便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与第二电连接部的对齐,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插接段时,所述第二电连接部与第一电连接部插接配合,所述第二装配部与第二基座之间形成所述活动空间。
10.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电连接部插入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前,所述第二装配部保持在所述待插接段。
11.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所述第二装配部复位至所述待插接段的复位弹性件,
所述复位弹性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所述第二装配部,以驱动所述第二装配部向所述待插接段复位。
12.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座具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具有沿所述插接方向设置的宽部和外径窄于所述宽部的窄部,所述第二装配部具有腔体,所述第二配合部穿过所述腔体,所述第二装配部和第二配合部之间能够沿所述插接方向相对移动,在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待插接段时,所述第二装配部的腔体与所述宽部贴合,限制所述第二装配部沿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方向活动;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插接段时,所述第二装配部与所述宽部分离,且与所述窄部之间形成所述活动空间。
13.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宽部具有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所述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较细的一端与所述窄部连接,所述第二装配部的腔体具有与所述锥形外壁匹配的锥形内腔壁或与所述球面形外壁匹配的球面形内腔壁,在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待插接段时,所述锥形内腔壁或球面形内腔壁与对应的所述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贴合,限制所述第二装配部沿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方向活动;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插接段时,所述锥形内腔壁或球面形内腔壁与对应的所述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分离,并与所述窄部之间形成所述活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14.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复位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配合部上,所述复位弹性件一端与第二装配部连接,另一端与支撑件连接,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窄部远离所述宽部的一端。
15.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为支撑柱,所述第二装配部为套筒,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支撑柱上。
16.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基座具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具有沿所述插接方向设置的腔体,所述腔体具有第二腔部和内径窄于所述第二腔部的第一腔部,所述第二装配部具有形状与所述第二腔部的内腔壁匹配的宽部和外径小于所述宽部的窄部,所述宽部设于所述第二腔部内,所述窄部穿过所述第二腔部和第一腔部,所述第二装配部和第二配合部之间能够沿所述插接方向相对移动,在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待插接段时,所述宽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腔部的内壁贴合,限制所述第二装配部沿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方向活动;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插接段时,所述宽部与所述第二腔部分离,所述窄部与所述第二腔部和第一腔部之间形成所述活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17.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宽部具有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所述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较细的一端与所述窄部连接,所述第二腔部具有与所述锥形外壁匹配的锥形内腔壁或与所述球面形外壁匹配的球面形内腔壁,在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待插接段时,所述锥形内腔壁或球面形内腔壁与对应的所述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贴合,限制所述第二装配部沿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方向活动;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插接段时,所述锥形内腔壁或球面形内腔壁与对应的所述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分离,所述窄部与所述第二腔部和第一腔部之间形成所述活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
1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插接段时,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位于所述第二电气对接端的上侧,通过所述第一部件的重力将所述第二装配部保持在所述插接段。
19.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中至少其一具有可拆卸连
接部,所述第二装配部位于所述插接段时,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通过所述可拆卸连接部可拆卸的固定,将所述第二装配部保持在所述插接段。
20.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可拆卸的固定包括卡接、可拆卸粘接、磁性吸附连接、螺接以及过盈配合连接中的至少一种。
2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座具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装配部和第一配合部插接配合,所述第一装配部和第一配合部之间在所述插接方向以及垂直于所述插接方向的方向上均留有间隙,以形成所述活动空间。
22.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装配部具有装配孔,所述第一配合部具有固定座和螺纹件,所述螺纹件穿过所述装配孔并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螺纹件的周向外壁与装配孔之间留有间隙,所述螺纹件的头部与固定座之间留有间隙。
23.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螺纹件具有螺接部、外径大于所述螺接部的台阶部和外径大于所述台阶部的头部,所述螺接部螺接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台阶部置于所述固定座外端,所述固定座与所述头部之间限定出一个压合空间,所述第一装配部套在所述台阶部上,并能够在所述压合空间内向所述头部所在一侧和固定座所在一侧移动。
24.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具有第一限位导向部,所述第二电气对接端具有第二限位导向部,所述第二限位导向部和第一限位导向部相对设置,以将所述第二电连接部和第一电连接部导向至正确的位置对接。
25.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导向部和第二限位导向部其中之一为导向孔,另一个为导向柱,所述导向孔具有外大内小的导向口和/或所述导向柱具有前窄后宽的导向端。
26.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导向部至少为两个,其分布在所述第一电连接部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导向部至少为两个,其分布在所述第二电连接部的两侧。
27.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为插头,所述第二电气对接端为插座;或,所述第一电气对接端为插座,所述第二电气对接端为插头。
2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分别为显示装置、超声主机和控制面板中的任一个。
29.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超声设备,其包括显示装置、超声主机和控制面板,所述显示装置、超声主机和控制面板中至少两个部件之间设有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气插接结构。
30.依据上述实施例的电气插接结构,其包括第二部件以及第一部件。该第二部件具有第二基座和第二电气对接端,第二电气对接端具有第二装配部。第一部件具有第一基座和第一电气对接端,第一电气对接端具有第一装配部。其中,在第一电连接部与第二电连接部插接配合时,第二装配部与第二基座之间以及第一装配部与第一基座之间均留有活动空间,该活动空间允许第二装配部和第一装配部基于其装配位置而实现一定程度的活动,以便于在第二部件或第一部件运动时,使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能够联动,消解振动冲击。而且,该活动空间的存在也降低了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制造和装配的要求,即使制造和装配有一定的误差,也可以通过改变第二电气对接端和/或第一电气对接端的位置来完成对接。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超声设备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与主机的电气插接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的插接配合结构示意图;
34.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电气对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第二电气对接端的剖视示意图;
36.图6和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省略部分结构)插接过程(第二装配部处于待插接段)的剖视示意图;
37.图8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当第一电气对接端和第二电气对接端插接配合完成后(第二装配部处于插接段),第二电气对接端结构剖视示意图;
38.图9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气对接端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0和1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气对接端连接到第一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41.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42.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一”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4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医用超声设备,该医用超声设备是一类可根据超声波原理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疗器械。具体来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该医用超声设备的电气插接结构,用以实现医用超声设备各部件的电气连接,以传输但不限于视频、电源、电力及控制等电信号。
44.请参考图1-4,一种实施例中,该电气插接结构包括第一部件1以及第二部件2。其中,该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为两个需要实现电气连接的功能部件,例如该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可以分别为显示装置、超声主机和控制面板中的任一个,如在图1和2中,该第一部件1为显示装置,该第二部件2为主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也可为超声设备中的其他部件,并不限于显示装置、超声主机和控制面板。
45.请参考图1-3以及图9-11,第一部件1具有第一基座11和第一电气对接端12。第一
电气对接端12具有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第一电连接部121。该第一电气对接端12具有第一装配部122,第一装配部122连接在第一基座11上。请参考图1-8,该第二部件2具有第二基座21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第二电气对接端22具有第二电连接部221,第一电连接部121与第二电连接部221插接配合,以实现电气连接。第二电气对接端22具有第二装配部222,第二装配部222连接在第二基座21上。
46.该第一电连接部121与第二电连接部221可以采用各种能够实现电气插接配合的结构,例如通常使用的公头端子和母头端子等。一种实施例中,该第二电气对接端22为插座,第一电气对接端12为插头;或,第二电气对接端22为插头,第一电气对接端12为插座。
47.其中,该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21分别作为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的安装基础,例如,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21可以为第一部件1和第二部件2的壳体或与壳体固定的支架或子壳体等,为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提供支撑。
48.请参考图3-5,一种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气对接端12具体包括第一电路板123,该第一电连接部121固定设置在第一电路板123上,两者一体运动,并连接于第一基座11上。该第二电气对接端22具体包括第二电路板223,该第二电连接部221固定设置在第二电路板223上,两者一体运动,并连接于第二基座21上。其中,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二装配部222可以为但不限于第一电路板123和第二电路板223的一部分板卡,也可以为与第一电路板123和第二电路板223固定的结构。
49.为了使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能够分别在第一基座11和第二基座21上活动,一种实施例中,至少在第一电连接部121与第二电连接部221插接配合时,第二装配部222与第二基座21之间以及第一装配部122与第一基座11之间均留有活动空间,该第二装配部222和第一装配部122能够在该活动空间中活动,这种活动为一种短距离的浮动变化,以不影响电气连接效果为主。该活动可以通过但不限于材料变形、位置移动等方式实现,以便于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能够联动。其中,当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实现插接配合前,第二装配部222与第二基座21之间以及第一装配部122与第一基座11之间可以留有活动空间,也可以不留有活动空间,只需要保证第一电连接部121与第二电连接部221完成插接配合时,第二装配部222与第二基座21之间以及第一装配部122与第一基座11之间均留有活动空间即可。
50.相对于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均锁死的方案,以及两者中其一活动设置、另一个锁死的单方面浮动方案而言,这种能够联动的插接结构能够消解振动冲击,避免因振动冲击而导致零部件的损坏以及连接效果被破坏,防止出现电气连接失效的问题。
51.考虑到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之间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振动冲击影响较大,一种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的活动均至少包括沿垂直于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的插接方向(图6和7所示上下方向)活动,进而可以在该垂直插接方向的方向上产生一定的浮动位移量。该设计也可降低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方向(包括图6-8所示左右方向以及垂直于图面的方向)上的制造和装配要求,例如第二电气对接端22或第一电气对接端12稍宽或稍窄,都可以通过改变第二电气对接端22和/或第一电气对接端12的位置来完成对接。
52.进一步地,一种实施例中,该第二装配部222以可沿插接方向运动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基座21上。第二装配部222的运动轨迹上具有插接段和待插接段,第二装配部222位于待插接段时(即,第二装配部222插接配合之前的运动轨迹,例如图6和7所示的一种实施例),第二装配部222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方向上被固定,此时第二装配部222和第二基座21之间没有活动空间,能够保证第二电连接部221位于准确的位置,更方便第二电连接部221与第一电连接部121的对齐。第二装配部222位于插接段时(如图8所示状态),第二电连接部221与第一电连接部121插接配合,第二装配部222与第二基座21之间形成活动空间。
53.为了更好的方便第一电连接部121与第二电连接部221对准,一种实施例中,在第一电连接部121插入第二电连接部221前,第二装配部222保持在待插接段,即第二装配部222不会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方向移位,位置保持一致,向用户展示一个稳定的第二电连接部221位置信息,更便于用户插接第一电连接部121的准确插入。
54.该第二装配部222的插接段从第一电连接部121向第二电连接部221施加顺着插接方向的插接力开始,在该插接力的作用下,驱动第二电连接部221带动第二装配部222沿插接方向(例如图6-8所示实施例中的上下方向)移动,直至第一电连接部121和第二电连接部221完成插接配合。该第二装配部222的位置变化使得其与第二基座21之间形成活动空间,该活动空间可允许第二装配部222相对第二基座21具有一定的浮动变化空间,以适应第一电气对接端12的浮动变化。
55.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装配部222位于插接段时,第一电气对接端12位于第二电气对接端22的上侧,通过第一部件1(如显示装置)的重力将第二装配部222保持在插接段(如图8所示状态),进而使第二装配部222保持在可浮动状态。
56.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中至少其一具有可拆卸连接部。第二装配部222位于插接段时,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通过可拆卸连接部可拆卸的固定,将第二装配部222保持在插接段,使第二装配部222保持在可浮动状态。
57.一种实施例中,该可拆卸的固定可采用但不限于卡接、可拆卸粘接、磁性吸附连接、螺接以及过盈配合连接中的至少一种。
58.该可拆卸连接结构可通过用户手动解锁,例如通过按钮、拨杆、拨块、拉绳等物理结构或触控键、触控屏等触控单元来解锁,以便拆除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之间的插接。该可拆卸连接结构也可通过设备自动解锁,例如设备判断需要解除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之间的插接时,控制可拆卸连接结构解锁。
59.请参考图5-8,在一种更具体地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二装配部222在非插接段和插接段之间移动,该第二基座21具有第二配合部211。第二配合部211具有沿插接方向设置的宽部2111和外径窄于宽部2111的窄部2112。第二装配部222具有腔体,第二配合部211穿过腔体。第二装配部222和第二配合部211之间能够沿插接方向相对移动。如图6和7所示,在第二装配部222位于待插接段时,第二装配部222的腔体内壁与宽部2111贴合,限制第二装配部222沿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方向活动,此时第二电气对接端22在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方向上位置固定,方便第一电气对接端12对准。当第一电气对接端12插入后,第一电连接部121向第二电连接部221施加插接力,第二装配部222位于插接段,如图8所示,第二装配部222开始与宽部2111分离,并按图示向下运动,与窄部2112之间形成活动空间。该腔体至少与窄部
2112对应部分的内径(也可以为腔体整体的内径)大于窄部2112的外径,以便能够形成上述该活动空间。
60.更进一步地,一种实施例中,该宽部2111具有锥形外壁2113(圆锥形或棱锥形),锥形外壁2113较细的一端与窄部2112连接,形成如图5-8所示的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该第二装配部222的腔体具有与锥形外壁2113匹配的锥形内腔壁2221,该锥形内腔壁2221同样也上大下小。在第二装配部222位于待插接段时,锥形内腔壁2221与锥形外壁2113贴合,限制第二装配部222沿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方向活动。在第二装配部222位于插接段时,锥形内腔壁2221与锥形外壁2113分离,并与窄部2112之间形成活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该锥形内腔壁2221靠近窄部2112的一端(图示下方)还可对接配合腔体2222,该配合腔体2222可采用但不限于圆柱形腔体。当然,该配合腔体2222也可省略。
61.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锥形外壁2113和锥形内腔壁2221也可替换为其他形状,例如球面形外壁和球面形内腔壁,台阶状外壁和台阶状内腔壁等。其中,在该第二装配部222向待插接段复位时,该锥形外壁2113和球面形外壁能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使第二装配部222快速复位到正确的位置。
62.请参考图5-8,一种实施例中,第二配合部211为支撑柱,该支撑柱固定设于第二基座21的某部分之上。第二装配部222为套筒,套筒套设在支撑柱上。当然,除了图示结构,该第二配合部211和第二装配部222也可选择其他的插接结构。
63.例如,一种实施例中(附图未示出),第二基座21具有第二配合部211,反过来,该第二配合部211具有沿插接方向设置的腔体。腔体具有第二腔部和内径窄于第二腔部的第一腔部。第二装配部222具有形状与第二腔部的内腔壁匹配的宽部和外径小于宽部的窄部。宽部设于第二腔部内,窄部穿过第二腔部和第一腔部。第二装配部222和第二配合部211之间能够沿插接方向相对移动。在第二装配部222位于待插接段时,宽部的外壁与第二腔部的内壁贴合,限制第二装配部222沿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方向活动。第二装配部222位于插接段时,宽部与分离,窄部与第二腔部和第一腔部之间形成活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该结构类似于将图5-8所示的第二配合部211和第二装配部222结构反过来设置,即第二配合部211为腔体结构,第二装配部222为柱状结构。
64.同样地,为了第二装配部222更准确和快速的复位,一种实施例中,该宽部可具有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较细的一端与窄部连接。第二腔部具有与锥形外壁匹配的锥形内腔壁或与球面形外壁匹配的球面形内腔壁。在第二装配部222位于待插接段时,锥形内腔壁或球面形内腔壁与对应的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贴合,限制第二装配部222沿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方向活动。第二装配部222位于插接段时,锥形内腔壁或球面形内腔壁与对应的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分离,窄部与第二腔部和第一腔部之间形成活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锥形外壁或球面形外壁也可替换为其他形状,例如台阶状外壁和台阶状内腔壁等。
65.另一方面,当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断开后,为了方便下次插接,该第二电气对接端22可以复位到最初的非插接段处。为了实现该复位目的,可设计一个复位结构,由用户手动或复位结构自动实现复位。手动复位时,可利用拨块、拉绳、拨杆等方式由用户手动驱动第二电气对接端22复位。自动复位则可通过复位弹性件或电磁铁等部件来实现。
66.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8,还包括驱动第二装配部222复位至待插接段的复位弹性件224,复位弹性件224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第二装配部222,以驱动第二装配部222向待插接段复位。当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断开时,该复位弹性件224能自动将第二装配部222复位到待插接段。
67.复位弹性件224的设置可保证,每次第一电气对接端12插入的时候,第二电气对接端22位置不变,减少了在水平方向(图5-8所示左右方向)上由于第二电气对接端22位置变动而可能引起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的公差,在空间紧张的场景下,降低了第一电气对接端12的浮动量的设计要求,从而降低了设计难度,同时增加了导向的可靠性。而且,当第二电气对接端22出现在产品的外观面时,复位弹性件224作用下,第二电气对接端22能够保持在最外侧的位置,具有准确唯一的初始位置,避免造成松动感和不均匀的间隙,从而提升了产品的整齐感。此外,该复位弹性件224的设计还有利于提高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连接时的稳定性,尤其是有振动冲击的情况,第二电气对接端22能够在复位弹性件224的作用下与第一电气对接端12保持紧密的对接,防止因振动冲击而造成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电连接的松脱,在插接方向持续保持连接的可靠性。
68.请参考图5-8,一种更具体的实施例中,复位弹性件224套设在第二配合部211上,其一端与第二装配部222的底部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可以是抵接,也可以是与第二装配部222底端的固定连接。该复位弹性件224的另一端与支撑件212连接,如图5-8,此种连接可以是复位弹性件224通过支撑件212、螺钉213安装在支撑柱(即第二配合部211)上,除此之外,该复位弹性件224也可通过焊接、粘接、过盈配合等其他方式安装。支撑件224位于第二配合部211的窄部2112远离宽部2111的一端,支撑件224可以与第二配合部211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
69.通过上述连接方式以推动第二装配部222的复位,复位弹性件224也可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第二配合部211的外侧等。
70.该复位弹性件224为压缩弹簧,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替换为拉伸弹簧、弹片、扭簧或其他弹性件。该复位弹性件也可以是拉簧,在复位弹性件是拉簧的情况下,第二配合部211和第二装配部222需做适应性的调整。
71.该复位弹性件也可以是拉簧,在复位弹性件是拉簧的情况下,第二配合部和第二装配部需做适应性的调整。
72.另一方面,该第一电气对接端12可采用与上述第二电气对接端22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当然,该第一电气对接端12也可采用其他不同的结构,以实现与第二电气对接端22的联动。
73.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基座11具有第一配合部,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一配合部插接配合,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一配合部之间在插接方向以及垂直于插接方向的方向上均留有间隙,以形成活动空间。
74.例如,请参考图9-11,一种实施例中,该第一装配部122具有装配孔1221,第一配合部具有固定座112和螺纹件111,螺纹件111穿过装配孔1221并安装在固定座112上,螺纹件111的周向外壁与装配孔1221之间留有间隙,螺纹件111的头部与固定座112之间留有间隙,从而使第一装配部122以及整个第一电气对接端12都可在插接方向以及垂直于插接方向的
方向上活动。
75.更具体地,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11,螺纹件111具有螺接部、外径大于螺接部的台阶部和外径大于台阶部的头部。该螺接部螺接固定在固定座112上,台阶部置于固定座112外端。固定座112与头部之间限定出一个压合空间113,第一装配部122套在台阶部上,并能够在该压合空间113内向头部所在一侧和固定座112所在一侧移动。即,该压合空间113高度大于第一装配部122的厚度(例如板卡的厚度),从而使第一装配部122能够在压合空间113内移动(如图示上下移动)。该台阶部的设计形成装配限位,使得螺纹件111安装时更加简单,装配者无需过多考虑螺纹件111的拧入深度。
76.为了实现更稳固的插接,请参考图4-8,该第一装配部122和第二装配部222均为两个以上,并都分布在对应的第一电连接部121和第二电连接部221两侧。
77.进一步地,考虑到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插接环境,很多情况下无法直接观察到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的对接情况,因此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上设有导向结构。
78.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气对接端12具有第一限位导向部124,第二电气对接端22具有第二限位导向部225,第二限位导向部225和第一限位导向部124相对设置,以将第二电连接部221和第一电连接部121导向至正确的位置对接。
79.请参考图6和7,一种实施例中,第一限位导向部124和第二限位导向部225其中之一为导向孔,另一个为导向柱,导向孔具有外大内小的导向口和/或导向柱具有前窄后宽的导向端1241。
80.进一步地,该第二限位导向部225至少为两个,其分布在第二电连接部221的两侧;第一限位导向部124至少为两个,其分布在第一电连接部121的两侧。如此设计,更便于第一限位导向部124和第二限位导向部225引导位于中间的第一电连接部121和第二电连接部221的正确插接。
81.请参考图6-8,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的插接过程可简述如下:
82.由于制造公差、安装公差等因素的影响,第一限位导向部124的中心轴线与第二限位导向部225的中心轴线,在第一电连接部121与第二电连接部221的插接端面上往往不重合。为了保证安装后,第一限位导向部124与第二限位导向部225中心轴线能够同轴,在第一限位导向部124的头部设置后导向端1241。在安装过程中,如图6和7所示,随着第一电气对接端12向下移动,导向端1241进入第二限位导向部225中,在导向端1241的作用下,使得第一限位导向部124的中心轴线可以左右移动,从而与第二限位导向部225的中心轴线的逐渐趋于重合,如图7所示。
83.随着安装过程的继续进行,第一限位导向部124的中心轴线与第二限位导向部225的中心轴线趋于重合后,第一电气对接端12和第二电气对接端22开始配合,完成插接动作。此时,在第二电气对接端22的推动下,第一电气对接端12推动复位弹性件224,向下移动,使得锥形外壁2113与锥形内腔壁脱开,如图8所示,形成活动空间。第一电气对接端12有左右方向的浮动时,第二电气对接端22可以随之一起左右移动,从而实现了跟随运动的动作。
84.插接配合完成后,由于复位弹性件224受到了一定的压缩量,施加持续向上的力作用在第二电气对接端22上,而且上下方向发生振动冲击后,此弹性力随之变化并提供持续
支撑,提供持续压紧,从而增加连接的可靠性。
85.当第一电气对接端12拆卸时,第一电气对接端12向上移动,并离开第二电气对接端22,与第二电气对接端22脱落接触。第二电气对接端22在复位弹性件224推力的作用上向上移动,锥形外壁2113与锥形内腔壁配合,使得第二电气对接端22复位后位置可以准确地回到初始位置。
86.另一方面,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超声设备,其包括显示装置、超声主机和控制面板,其中,该显示装置、超声主机和控制面板中至少两个部件之间设有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示的电气插接结构。
87.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