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断路器引弧结构及断路器。
背景技术:2.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当系统中出现漏电、过载、短路等故障时,断路器可以快速切断系统中的故障机构,或者切断整个电源供电,以防止故障扩大,避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3.断路器的引弧结构是断路器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现有技术中,基于后进后出的接线方式的断路器,其在下跑弧道与下导电板上形成了相反的电流流向,这样,相反的电流流向产生的磁场会对电弧的转移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电弧的转移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断路器引弧结构及断路器,该断路器引弧结构及断路器能够加速电弧的转移。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断路器引弧结构,该断路器引弧结构包括进线端子、第一导电板、静触头、动触头、脱扣器、第二导电板和出线端子;其中,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位于断路器的壳体的同侧,断路器的动触头和脱扣器电连接,第一导电板、断路器的第二引弧板、断路器的第一引弧板和第二导电板沿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的排布方向设置;在对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通电且断路器处于分闸过程时,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在朝向断路器的灭弧室转移时,第一引弧板和第二引弧板产生电流,通过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引弧板的电流方向相同,且通过第二导电板和第一引弧板的电流方向相同。该断路器引弧结构及断路器能够加速电弧的转移。
7.可选地,第一导电板和静触头通过导电件电连接,第一导电板、导电件和静触头围合形成开口朝向第一方向的u形结构,动触头位于u形结构的内腔内;第一方向与第一导电板的延伸方向垂直,且第一方向与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的排布方向垂直。
8.可选地,第二引弧板的一端朝向断路器的灭弧室的一侧、另一端穿过u形结构的内腔与脱扣器的线圈连接。
9.可选地,脱扣器位于第一引弧板远离进线端子的一侧。
10.可选地,断路器引弧结构还包括热脱扣器,动触头远离静触头的一端通过热脱扣器与脱扣器的线圈连接。
11.可选地,热脱扣器和断路器的灭弧室分别位于动触头的相对两侧。
12.可选地,脱扣器为螺线管式电磁脱扣器。
13.可选地,脱扣器呈倾斜设置于壳体内,且脱扣器的驱动杆的作用方向和第二导电
板的延伸方向呈锐角设置。
14.可选地,第二引弧板远离断路器的灭弧室的一端穿过u形结构的内腔后,自动触头远离静触头的一侧绕过动触头与脱扣器的线圈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断路器,该断路器包括上述的断路器引弧结构。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17.本技术提供的断路器引弧结构包括进线端子、第一导电板、静触头、动触头、脱扣器、第二导电板和出线端子;其中,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位于断路器的壳体的同侧,断路器的动触头和脱扣器电连接,第一导电板、断路器的第二引弧板、断路器的第一引弧板和第二导电板沿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的排布方向设置;在对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通电且断路器处于分闸过程时,动触头和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弧在朝向断路器的灭弧室转移时,第一引弧板和第二引弧板产生电流,且通过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引弧板的电流方向相同,通过第二导电板和第一引弧板的电流方向相同。由于本技术将第一导电板、第二引弧板、第一引弧板和第二导电板沿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的排布方向设置,因此,在对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通电且断路器处于分闸过程时,电流在经过第一导电板时和经过第二引弧板时的电流流向相同,且电流在经过第二导电板时和经过第一引弧板时的电流流向相同,如此,相对现有技术中引弧板和导电板的电流流向不同而言,本技术可以避免因相反的电流流向而产生的磁场对电弧的转移速度造成影响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引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引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引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引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23.图标:10-进线端子;20-第一导电板;30-静触头;40-第一引弧板;50-灭弧室;60-第二引弧板;70-脱扣器;80-第二导电板;90-出线端子;91-壳体;92-动触头;93-导电件;94-热脱扣器。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
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0.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引弧结构,该断路器引弧结构包括进线端子10、第一导电板20、静触头30、动触头92、脱扣器70、第二导电板80和出线端子90;其中,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位于断路器的壳体91的同侧,第一导电板20、断路器的第二引弧板60、断路器的第一引弧板40和第二导电板80沿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的排布方向设置;在对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通电且断路器处于分闸过程时,动触头92和静触头30之间产生的电弧在朝向断路器的灭弧室50转移时,第一引弧板40和第二引弧板60产生电流,且通过第一导电板20和第二引弧板60的电流方向相同,通过第二导电板80和第一引弧板40的电流方向相同。该断路器引弧结构及断路器能够加速电弧的转移。
31.其中,上述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位于断路器壳体91的同侧。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位于壳体91远离操作按钮的一侧。对应至图1中,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位于壳体91的右侧,操作按钮位于壳体91的左侧。也就是说,本技术提供的断路器引弧结构是采用后进后出的形式(即进线侧和出线侧均位于壳体91的后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后端是指图1的右侧。本技术由于采用这种后进后出的接线形式,因此可以取消断路器前端(即断路器壳体91设置有操作手柄的一端,也即图1的左端)的接线框部分,如此,可以为断路器节省出足够的空间,以布设整个断路器引弧结构。
32.在断路器通电且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电流自进线端子10流入,依次经过第一导电板20、静触头30、动触头92、脱扣器70和第二导电板80后,自出线端子90流出。
33.在对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通电(即断路器通电)且断路器处于分闸过程时,这时,动触头92和静触头30之间会产生电弧,在电弧朝向断路器的灭弧室50转移时,第一引弧板40和第二引弧板60会产生电流。此时,各个零部件的电流流向可参见图1所示的带箭头的虚线方向,由于第一导电板20、第二引弧板60、第一引弧板40和第二导电板80沿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的排布方向设置(即,对应至图1所示的方位,第一导电板20、第二引弧板60、
第一引弧板40和第二导电板80自上而下分布),因此,通过第一导电板20的电流和通过第二引弧板60的电流的流向保持同向(对应至图1中,则为自右向左传输),且通过第一引弧板40的电流和通过第二导电板80的电流的流向保持相同(对应至图1中,则为自左向右传输)。本技术通过如上设计,可以避免现有技术中由于引弧板和与其靠近的导电板的流向不同而导致的电弧转移受影响的问题。
34.还有,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断路器的动触头92和脱扣器70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脱扣器70采用螺线管式电磁脱扣器70。
35.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断路器引弧结构包括进线端子10、第一导电板20、静触头30、动触头92、脱扣器70、第二导电板80和出线端子90;其中,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位于断路器的壳体91的同侧,断路器的动触头92和脱扣器70电连接,第一导电板20、断路器的第二引弧板60、断路器的第一引弧板40和第二导电板80沿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的排布方向设置;在对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通电且断路器处于分闸过程时,动触头92和静触头30之间产生的电弧在朝向断路器的灭弧室50转移时,第一引弧板40和第二引弧板60产生电流,且通过第一导电板20和第二引弧板60的电流方向相同,通过第二导电板80和第一引弧板40的电流方向相同。由于本技术将第一导电板20、第二引弧板60、第一引弧板40和第二导电板80沿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的排布方向设置,因此,在对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通电且断路器处于分闸过程时,电流在经过第一导电板20时和经过第二引弧板60时的电流流向相同,且电流在经过第二导电板80时和经过第一引弧板40时的电流流向相同,如此,相对现有技术中引弧板和导电板的电流流向不同而言,本技术可以避免因相反的电流流向而产生的磁场对电弧的转移速度造成影响的问题。
36.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3,可选地,第一导电板20和静触头30通过导电件93电连接,第一导电板20、导电件93和静触头30围合形成开口朝向第一方向的u形结构,动触头92位于u形结构的内腔内;第一方向与第一导电板20的延伸方向垂直,且第一方向与进线端子10和出线端子90的排布方向垂直。
3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板20、导电件93和静触头30围合形成的u形结构的开口是朝向第一方向设置的。对应至图1所示的方位,该第一方向是垂直纸面的方向。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u形结构的开口垂直纸面向里,动触头92被包裹在该u形结构的内腔中。应理解,上述u形结构可以是绝对的u形也可以类u形,具体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自行决定。
38.请参照图1和图4,可选地,第二引弧板60的一端朝向断路器的灭弧室50的一侧、另一端穿过u形结构的内腔与脱扣器70的线圈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弧板40和第二引弧板60分别靠近灭弧室50的一端是未与灭弧室50直接连接的(只需起到引弧作用即可),且第一引弧板40与第二引弧板60靠近灭弧室50的一端分别位于灭弧室50的相对两侧。
39.在一种可行的实施例中,该第二引弧板60远离灭弧室50的一端穿过u形结构的内腔后,自动触头92远离静触头30的一侧绕过动触头92与脱扣器70的线圈连接。换言之,第二引弧板60穿过u形结构的内腔后绕至动触头92远离静触头30的一端(即动触头92的尾端)后与脱扣器70的线圈连接。这样,第二引弧板60和第二导电板80便可以将静触头30和动触头92包裹在内。
40.可选地,脱扣器70位于第一引弧板40远离进线端子10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本技术中,脱扣器70位于第一引弧板40的一侧(而非第一引弧板40的下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脱扣器70的线圈产生的磁场对第一引弧板40的引弧造成干扰。
41.请参照图1和图4,断路器引弧结构还包括热脱扣器94,动触头92远离静触头30的一端通过热脱扣器94与脱扣器70的线圈连接。示例性地,动触头92与热脱扣器94之间可以通过软导线进行连接。
42.在本实施例中,热脱扣器94和灭弧室50分别位于动触头92的相对两侧。即,热脱扣器94位于壳体91的左侧,灭弧室50位于壳体91的右侧,两者在壳体91内呈左右分布,如图1。
43.为使得断路器引弧结构的整体布局更紧凑,从而为断路器节省空间,或者缩小断路器的整体体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脱扣器70呈倾斜设置于壳体91内,且脱扣器70的驱动杆的作用方向和第二导电板80的延伸方向呈锐角设置,如图1和图2所示。
4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断路器,该断路器包括上述的断路器引弧结构。由于该断路器引弧结构的具体结构及其有益效果均已在前文做了详细阐述,故本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6.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