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持中线链接的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992421发布日期:2022-05-11 13:54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持中线链接的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ups电池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持中线链接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2.ups即不间断电源,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的不间断电源。主要用于给部分对电源稳定性要求较高的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电源。当ups装有电池时,中心线充当参考电压。蓄电池电压低,多个蓄电池串联后才能达到额定电压。
3.低端和小容量的ups,由于其逆变电路比较简单,因此一般不需要中线,但是对于高端和大容量的ups,为了对电池起到稳定和保护的作用,基本上都需要中线。而且高压的ups电池组,容易产生纹波电流,从而造成电池管理模块不必要的过热,进而影响电池箱的使用寿命。基于此种现象,需要对电池箱进行温度监控,并采取措施提高电池管理模块的导热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支持中线链接的电池组,高压控制箱采用2路控制电路分别控制正极输出和负极输出,并通过高压控制箱中线连接点串联两个
±
240v电池模组而成480v50ah系统,电池管理模块设置导热硅胶片和散热铝块,提高电池管理模块的散热能力,同时通过bms管理系统对电池箱的电压和温度进行监控。
5.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支持中线链接的电池组,包括机柜、设置于机柜内的两个
±
240v电池模组和一个高压控制箱,高压控制箱具有2路控制路,1路控制负极输出,1路控制正极输出,1个电池模组串联至负极控制回路组成-240v电池系统,另1个电池模组串联至正极控制回路组成+240v电池系统,两个电池模组通过高压控制箱中线连接点串联成480v50ah系统,每个电池模组包括四个串联的电池箱;每个电池箱内安装电压和温度传感器,高压控制箱的bms管理模块上设置导热硅胶片和散热铝块组合的散热结构。
6.高压控制箱采用2路控制电路分别控制正极输出和负极输出,并通过高压控制箱中线连接点串联两个
±
240v电池模组而成480v50ah系统,通过bms管理系统对电池箱的电压和温度进行监控,并在高压控制箱的bms管理模块上设置散热结构,来提高bms管理模块的散热性能,避免电池管理模块温度过高。
7.作为优选,所述的高压控制箱,包括:bms管理模块、正240v正极输入口、正240v中性点输入口、正极充放电系统、正极输出口、正240v端熔断器、负240v中性点输入口、负240v负极输入口、负240v端熔断器、中性输出口、负极输出口、负极充放电系统、采样输入lan口和rs485通讯输出口;1个电池模组的正极与正240v正极输入口电连接,负极与正240v中性点输入口电连接;另1个电池模组的正极与负240v中性点输入口电连接,负极与负240v负极输入口电连接;正240v正极输入口设置在高压控制箱上,与正240v端熔断器、正极充放电系统和正极输出口依次串联;电池模组内设置有电压和温度传感器,电压和温度传感器通过采样输入lan口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bms管理模块通过rs485通讯输出口与外部设备通
讯;正极充放电系统的受控端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正240v中性点输入口、负240v中性点输入口和中性输出口电连接;负240v中性点输入口与另1个电池模组的正极电连接,负240v中性点输入口与中性输出口之间设置有负240v端熔断器;负240v负极输入口与另1个电池模组的负极电连接,负240v负极输入口依次串联负极充放电系统和负极输出口。
8.作为优选,所述的正极充放电系统包括:充电继电器、放电继电器和组合二极管;组合二极管为两个负极相连的二极管,设其中一个正极端为第一端,另一个正极端为第二端;充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与组合二极管的第一端以及正240v端熔断器电连接,充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与组合二极管的负极端电连接,充电继电器的受控端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与组合二极管的负极端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与组合二极管的第二端以及正极输出口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受控端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
9.作为优选,所述的负极充放电系统包括:充电继电器、放电继电器和组合二极管;组合二极管为两个正极相连的二极管,设其中一个负极为第一端,另一个负极为第二端;充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与组合二极管的第一端以及负240v负极输入口电连接,充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与组合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充电继电器的受控端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与组合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与组合二极管的第二端以及负极输出口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受控端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
10.作为优选,高压控制箱处于机柜的中间位置,组成+240v电池系统的电池模组处于高压控制箱上方,组成-240v电池系统的电池模组处于高压控制箱下方。
11.作为优选,高压控制箱上连接有6个动力接插头,其中三个作为正极、负极和中线连接处于上方的电池模组,另三个作为正极、负极和中线连接处于下方的电池模组。
12.作为优选,电池模组包括3个20串电池箱和1个15串电池箱串联而成,每个电池箱内的电池软包上下表面覆盖环氧板,环氧板上压紧eva膜片。
13.作为优选,电池箱的正面板内表面设置有导热硅胶片和散热铝板,散热铝板为多翅片结构,导热硅胶片贴附于散热铝板的翅片顶部。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高压控制箱采用2路控制电路分别控制正极输出和负极输出,并通过高压控制箱中线连接点串联两个
±
240v电池模组而成480v50ah系统,通过bms管理系统对电池箱的电压和温度进行监控,并在高压控制箱的bms管理模块上设置散热结构,来提高bms管理模块的散热性能,避免电池管理模块温度过高。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路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箱局部剖开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bms管理模块散热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机柜,2、电池箱,3、高压控制箱,4、上电池模组,5、下电池模组,6、环氧板,7、eva膜片,8、动力接插头,9、导热硅胶片,10、散热铝板,12、散热铝块。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21.实施例:
22.如图1图3图4所示,一种支持中线链接的电池组,包括机柜1、设置于机柜内的两个
±
240v电池模组和一个高压控制箱3,高压控制箱具有2路控制路,1路控制负极输出,1路控制正极输出,1个电池模组串联至负极控制回路组成-240v电池系统,另1个电池模组串联至正极控制回路组成+240v电池系统,两个电池模组通过高压控制箱中线连接点串联成480v50ah系统。高压控制箱处于机柜的中间位置,处于高压控制箱上方的为组成+240v电池系统的上电池模组4,处于高压控制箱下方的为组成-240v电池系统的下5电池模组。每个电池箱内安装电压和温度传感器,高压控制箱的bms管理模块上设置导热硅胶片9和散热铝块12组合的散热结构。高压控制箱上连接有6个动力接插头8,其中三个作为正极、负极和中线连接处于上方的电池模组,另三个作为正极、负极和中线连接处于下方的电池模组。每个电池模组包括四个串联的电池箱2,包括3个20串电池箱和1个15串电池箱,每个电池箱内的电池软包上下表面覆盖环氧板6,环氧板盖住整个电池软包,环氧板上压紧有eva膜片7,eva膜片为两片,分开并对称压紧环氧板。电池箱的正面板内表面设置有导热硅胶片9和散热铝板10,散热铝板为多翅片结构,导热硅胶片贴附于散热铝板的翅片顶部。
23.所述的高压控制箱,包括: bms管理模块、正240v正极输入口、正240v中性点输入口、正极充放电系统、正极输出口、正240v端熔断器、负240v中性点输入口、负240v负极输入口、负240v端熔断器、中性输出口、负极输出口、负极充放电系统、采样输入lan口和rs485通讯输出口;上电池模组的正极与正240v正极输入口电连接,负极与正240v中性点输入口电连接;下电池模组的正极与负240v中性点输入口电连接,负极与负240v负极输入口电连接;正240v正极输入口设置在高压控制箱上,与正240v端熔断器、正极充放电系统和正极输出口依次串联;电池模组内设置有电压和温度传感器,电压和温度传感器通过采样输入lan口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bms管理模块通过rs485通讯输出口与外部设备通讯;正极充放电系统的受控端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正240v中性点输入口、负240v中性点输入口和中性输出口电连接;负240v中性点输入口与下电池模组的正极电连接,负240v中性点输入口与中性输出口之间设置有负240v端熔断器;负240v负极输入口与下电池模组的负极电连接,负240v负极输入口依次串联负极充放电系统和负极输出口。
24.所述的正极充放电系统包括:充电继电器、放电继电器和组合二极管;组合二极管为两个负极相连的二极管,设其中一个正极端为第一端,另一个正极端为第二端;充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与组合二极管的第一端以及正240v端熔断器电连接,充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与组合二极管的负极端电连接,充电继电器的受控端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与组合二极管的负极端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与组合二极管的第二端以及正极输出口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受控端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
25.所述的负极充放电系统包括:充电继电器、放电继电器和组合二极管;组合二极管为两个正极相连的二极管,设其中一个负极为第一端,另一个负极为第二端;充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与组合二极管的第一端以及负240v负极输入口电连接,充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与组合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充电继电器的受控端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第一端与组合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第二端与组合二极管的第二端以及负极输出口电连接,放电继电器的受控端与bms管理模块电连接。
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