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27498发布日期:2022-06-15 15:39阅读:87来源:国知局
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是指一种解决导引对接连接器准确插入的插座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2.现有的一种插座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绝缘本体设有插接槽及位于插接槽内的多个隔栏,插接槽设有向上的开口及自开口倾斜向下延伸的导引斜面,导引斜面的下端低于隔栏的上表面,插接槽的两角隅还具有向上凸设的台阶,台阶靠近开口处,当对接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进行对接时,台阶抵接对接连接器用以挡止对接连接器向下位移。
3.上述结构中,存在以下问题:
4.1、当对接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进行对接时,导引斜面的下端低于隔栏的上表面,对接连接器插入插接槽时容易与隔栏产生干涉,导引斜面不能将对接连接器导正,无法准确插入插接槽中。
5.2、当对接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进行对接时,导引斜面的下端低于台阶的上表面,对接连接器插入插接槽时容易与台阶产生干涉,导引斜面不能将对接连接器导正,无法准确插入插接槽中。
6.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插座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栏设于插接槽中,隔栏上端向下低于导引斜面下端,插接槽的槽底设有位于两侧的止位面以及位于两侧止位面之间的内底面,止位面向上高于所述内底面从而导引对接连接器准确插入的插座连接器。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9.一种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座体,其设有一插接槽及位于所述插接槽内的至少一隔栏;所述插接槽具有向上的一开口及位于所述开口下方的一槽底,所述槽底具有位于两侧的一止位面以及位于两侧所述止位面之间的一内底面,所述止位面相对所述内底面向上靠近所述开口;一导引斜面,自所述开口倾斜向下延伸,所述隔栏自所述槽底垂直向上延伸,所述隔栏的上端向下低于所述导引斜面的下端;多个插座端子,穿设于所述插接槽,所述隔栏将相邻的所述插座端子隔开。
10.进一步,所述插接槽具有位于两侧的至少两个第一插接槽以及位于两侧所述第一插接槽之间的至少一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一插接槽的一角隅具有一第一防呆角,所述第一防呆角具有一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二插接槽的一角隅具有一第二防呆角,所述第二防呆角具有一第二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和所述第二上表面均位于所述插接槽前后方向上的同一侧且向下低于所述导引斜面的下端。
11.进一步,所述第一上表面向下低于所述隔栏的上端,所述第二上表面与所述隔栏
齐平。
12.进一步,所述导引斜面具有一第一导引斜面和自所述第一导引斜面向下倾斜延伸的一第二导引斜面,所述第一导引斜面向下倾斜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导引斜面向下倾斜的角度。
13.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插座连接器,其具有一绝缘座体,所述绝缘座体具有一插接槽及位于所述插接槽内的至少一隔栏;所述插接槽具有向上的一开口及位于所述开口下方的一槽底,所述槽底具有位于两侧的一止位面以及位于两侧所述止位面之间的一内底面,所述止位面向上高于所述内底面;一导引斜面,自所述开口倾斜向下延伸,所述隔栏自所述槽底垂直向上延伸,所述隔栏的上端向下低于所述导引斜面的下端;多个插座端子,穿设于所述插接槽,所述隔栏将相邻的所述插座端子隔开;一插头连接器,其具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插接部及位于所述插接部内收容所述隔栏的至少一容置空间;多个插头端子,穿设于所述插接部;当所述导引斜面导引所述插接部插入所述插接槽时,所述插座端子与所述插头端子电性连接,所述止位面抵接于所述插接部,用以挡止所述插头连接器向下位移。
14.进一步,所述插接槽具有位于两侧的至少两个第一插接槽以及位于两侧所述第一插接槽之间的至少一第二插接槽,每一所述第一插接槽具有所述止位面,每一所述第二插接槽具有所述内底面,所述绝缘本体设有一基座,所述基座具有一端面,所述插接部自所述端面垂直向下延伸,所述插接部具有位于两侧的至少一第一柱体以及位于两侧所述第一柱体之间的至少一第二柱体,当所述止位面抵接于所述第一柱体时,所述导引斜面与所述端面之间具有间隙。
15.进一步,所述隔栏将相邻的所述第一插接槽和所述第二插接槽分隔开,所述容置空间位于相邻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之间收容对应的所述隔栏,当所述止位面抵接于所述第一柱体时,所述隔栏与所述端面之间具有间隙。
16.进一步,所述插接槽具有位于两侧的至少两个第一插接槽以及位于两侧所述第一插接槽之间的至少一第二插接槽,所述第一插接槽的一角隅具有一第一防呆角,所述第一防呆角具有一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二插接槽的一角隅具有一第二防呆角,所述第二防呆角具有一第二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和所述第二上表面均位于所述插接槽前后方向上的同一侧且向下低于所述导引斜面的下端。
17.进一步,所述插接槽具有位于两侧的至少两个第一插接槽以及位于两侧所述第一插接槽之间的至少一第二插接槽,所述隔栏将相邻的所述第一插接槽和所述第二插接槽分隔开,每一所述第一插接槽具有所述止位面,每一所述第二插接槽具有所述内底面,所述插接部具有位于两侧的至少一第一柱体以及位于两侧所述第一柱体之间的至少一第二柱体,所述容置空间位于相邻所述第一柱体和所述第二柱体之间收容对应的所述隔栏,所述第一柱体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柱体的底面齐平,当所述止位面抵接于所述第一柱体时,所述内底面与所述第二柱体具有间隙。
18.进一步,所述插座端子呈针状且具有一插接端,所述插头端子具有一对接端,所述对接端具有两侧相对的两个弹片,当所述止位面抵接于所述插接部时,两个所述弹片夹持所述插接端的一预定位置。所述插座端子具有多个第一插座端子和至少一第二插座端子,每一所述第一插座端子穿设于每一所述第一插接槽以及延伸出所述第一插接槽且电性连
接一电路板,每一所述第二插座端子穿设于每一所述第二插接槽以及延伸出所述第二插接槽且电性连接同一所述电路板;所述插头端子具有多个第一插头端子和至少一第二插头端子,所述第一插头端子和所述第二插头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插座端子和所述第二插座端子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一柱体具有上下贯穿所述第一柱体的一第一柱槽,每一所述第一插头端子穿设于每一所述第一柱槽中以及延伸出所述第一柱槽且电性连接一电缆线,每一所述第二柱体具有上下贯穿所述第二柱体的一第二柱槽,每一所述第二插头端子穿设于每一所述第二柱槽中以及延伸出所述第二柱槽且电性连接不同的所述电缆线。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当所述插头连接器通过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导引斜面导引进入所述插接槽时,所述隔栏的上端向下低于所述导引斜面的下端,可防止当所述插头连接器插入所述插接槽时容易与所述隔栏产生干涉,避免所述导引斜面不能将所述插头连接器导正,确保所述插头连接器准确顺利插入所述插接槽,所述槽底具有位于两侧的一止位面以及位于两侧所述止位面之间的一内底面,所述止位面相对所述内底面向上靠近所述开口,当所述插头连接器准确顺利插入所述插接槽后,相对于背景技术中的所述台阶会干涉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插接槽,位于两侧的所述止位面不会干涉所述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插接槽的同时既可抵接插头连接器用以挡止所述插头连接器过度向下位移,还可及时控制所述插头连接器倾斜偏差,进一步确保所述插头连接器在所述插接槽内不易晃动,保证所述插座连接器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立体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立体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另一视角立体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立体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后立体图;
26.图6为图4剖视图;
27.图7为图5剖视图;
28.图8为图5另一视角剖视图;
29.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30.插座连接器100绝缘座体1插接槽11第一插接槽111第一防呆角1111第一上表面11111第二插接槽112第二防呆角1121第二上表面11211开口113导引斜面114第一导引斜面1141第二导引斜面1142台阶115槽底116止位面1161内底面1162隔栏12插座端子2第一插座端子21第二插座端子22插接端23电路板200插头连接器300绝缘本体3基座31端面311长条312插接部32第一柱体321
第一柱槽3211第二柱体322第二柱槽3221容置空间33插头端子4第一插头端子41第二插头端子42对接端43弹片44电缆线400
ꢀꢀ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2.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含有一插座连接器100以及一插头连接器300的电连接器组合,用于电性连接电路板200至电缆线400,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200,所述插头连接器300电性连接所述电缆线400。所述插头连接器3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插接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长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左右方向中向左的方向为y轴正方向,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
33.如图1、图4至图8所示,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包括一绝缘座体1和多个插座端子2,所述绝缘座体1设有纵长的一插接槽11及位于所述插接槽11内的多个隔栏12,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栏12可设置一个。
34.所述插接槽11的整体长度大于所述插接槽11的整体宽度,所述插接槽11具有向上的一开口113及位于所述开口113下方的一槽底116,所述槽底116具有位于两侧的一止位面1161以及位于两侧所述止位面1161之间的一内底面1162,所述止位面1161沿所述插接槽11的长度方向上两侧对称设置且相对所述内底面1162向上靠近所述开口113,所述止位面1161向上高于所述内底面1162;所述插接槽11还具有自所述开口113倾斜向下延伸的一导引斜面114以及自所述导引斜面114向下凹设的一台阶115,所述导引斜面114具有一第一导引斜面1141和自所述第一导引斜面1141向下倾斜延伸的一第二导引斜面1142,所述第一导引斜面1141向下倾斜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导引斜面1142向下倾斜的角度。
35.所述插接槽11具有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插接槽111以及位于两侧所述第一插接槽111之间的多个第二插接槽112,每一所述第一插接槽111具有所述止位面1161,每一所述第二插接槽112具有所述内底面1162,所述第一插接槽111的一角隅具有一第一防呆角1111,所述第一防呆角1111具有倾斜的一第一上表面11111,所述第二插接槽112的一角隅具有一第二防呆角1121,所述第二防呆角1121具有一第二上表面11211,所述第一上表面11111和所述第二上表面11211均位于所述插接槽11前后方向上的同一侧且向下低于所述导引斜面114的下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槽111可设置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二插接槽112可设置为一个。
36.所述隔栏12自所述槽底116垂直向上延伸,所述隔栏12将相邻的所述第一插接槽111和所述第二插接槽112、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插接槽111、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插接槽112分隔开,所述隔栏12的上端向下低于所述导引斜面114的下端且高于所述第一上表面11111,所述隔栏12的上端与所述第二上表面11211齐平。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隔栏1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上表面11111齐平。
37.每一所述插座端子2呈针状且具有一插接端23,所述隔栏12将相邻的所述插座端
子2隔开。多个所述插座端子2具有两个第一插座端子21和多个第二插座端子22,每一所述第一插座端子21穿设于每一所述第一插接槽111以及延伸出所述第一插接槽111且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200,每一所述第二插座端子22穿设于每一所述第二插接槽112以及延伸出所述第二插接槽112且电性连接同一所述电路板200;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座端子21可设置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二插座端子22可设置为一个。
38.如图2至图8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包括一绝缘本体3和多个插头端子4,所述绝缘本体3设有一基座31,自所述基座31垂直向下延伸的一插接部32及位于所述插接部32内收容所述隔栏12的多个容置空间3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容置空间33可对应所述隔栏12仅设置一个。
39.所述基座31具有一端面311,所述插接部32自所述端面311垂直向下延伸,所述基座31侧向凸设一长条312,所述长条312向下延伸至与所述端面311齐平,当所述插头连接器3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对接时,所述长条312向下插设于所述台阶115中,所述长条312的底面与所述台阶115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
40.当所述导引斜面114导引所述插接部32插入所述插接槽11时,所述插座端子2与所述插头端子4电性连接,所述止位面1161抵接于所述插接部32,用以挡止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向下位移。所述插接部32具有位于两侧的两个一第一柱体321以及位于两侧所述第一柱体321之间的多个第二柱体322,所述第一柱体321的底面与所述第二柱体322的底面齐平,当所述止位面1161抵接于所述第一柱体321时,所述内底面1162与所述第二柱体322具有间隙,所述导引斜面114和所述隔栏12分别与所述端面311之间具有间隙。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柱体321可设置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二柱体322可设置为一个。
41.所述容置空间33位于相邻所述第一柱体321和所述第二柱体322之间。
42.所述插头端子4具有一对接端43,所述对接端43具有两侧相对的两个弹片44,当所述止位面1161抵接于所述插接部32时,两个所述弹片44夹持所述插接端23的一预定位置。多个所述插头端子4具有两个第一插头端子41和多个第二插头端子42,所述第一插头端子41和所述第二插头端子42分别与所述第一插座端子21和所述第二插座端子22电性连接,每一所述第一柱体321具有上下贯穿所述第一柱体321的一第一柱槽3211,每一所述第一插头端子41穿设于每一所述第一柱槽3211中以及延伸出所述第一柱槽3211且电性连接所述电缆线400,每一所述第二柱体322具有上下贯穿所述第二柱体322的一第二柱槽3221,每一所述第二插头端子42穿设于每一所述第二柱槽3221中以及延伸出所述第二柱槽3221且电性连接不同的所述电缆线400。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头端子41可设置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二插头端子42可设置为一个。
4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有下列有益效果:
44.(1)当所述插头连接器300通过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所述导引斜面114导引进入所述插接槽11时,所述隔栏12的上端向下低于所述导引斜面114的下端,可防止当所述插头连接器300插入所述插接槽11时容易与所述隔栏12产生干涉,避免所述导引斜面114不能将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导正,确保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准确顺利插入所述插接槽11,所述槽底116具有位于长度方向上两侧的一止位面1161以及位于两侧所述止位面1161之间的一内底面1162,所述止位面1161相对所述内底面1162向上靠近所述开口113,当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准确顺利插入所述插接槽11后,所述止位面1161抵接所述插头连接器300用以挡止所述
插头连接器300过度向下位移,当所述插接槽11的整体长度设计越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述插头连接器300的所述插接部32插入所述插接槽11的两侧越容易发生倾斜,且倾斜的位移量越大,越容易出现插接偏差,而所述止位面1161于长度方向上两侧对称设置,可抵接所述插接部32的两侧,及时控制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倾斜偏差,进一步确保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在所述插接槽11内不易晃动,保证所述插座连接器100与所述插头连接器300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45.(2)所述插座端子2呈针状且具有一插接端23,所述插头端子4具有一对接端43,所述对接端43具有两侧相对的两个弹片44,通过所述导引斜面114的准确导入和所述止位面1161控制所述插头连接器300的倾斜偏差后,可确保所述插接端23插入所述对接端43后两个所述弹片44夹持所述插接端23的一预定位置,避免所述插接端23过度位移,确保所述插头端子4和所述插座端子2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46.(3)所述第一上表面11111和所述第二上表面11211均位于所述插接槽11前后方向上的同一侧,方便插接时识别插接方向,防止插反,所述第一上表面11111和所述第二上表面11211均向下低于所述导引斜面114的下端,可防止当所述插头连接器300插入所述插接槽11时容易与所述第一防呆角1111和所述第二防呆角1121产生干涉,所述第一上表面11111呈倾斜且向下低于所述隔栏12的上端,可进一步防止当所述插头连接器3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对接时因所述插接部32的生产误差容易造成与所述第一防呆角1111和所述隔栏12产生干涉,避免所述导引斜面114不能将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导正,确保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准确顺利插入所述插接槽11。
47.(4)当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和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对接时,所述第一导引斜面1141可为所述插头连接器300提供初步导引,方便所述插头连接器300对准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并进入所述插接槽11,所述第一导引斜面1141向下倾斜的角度大于所述第二导引斜面1142向下倾斜的角度,所述第二导引斜面1142倾斜角度朝插接方向偏移,当所述插头连接器300进入所述第二导引斜面1142时,相对于所述第一导引斜面1141而言,所述第二导引斜面1142更限制所述插头连接器300的横向过度移动范围,有利于所述第二导引斜面1142为所述插头连接器300插入所述槽底116提供更准确的导引,减少所述插头连接器3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过度干涉摩擦。
48.(5)当所述止位面1161抵接于所述第一柱体321时,所述导引斜面114与所述端面311之间具有间隙,可避免因为生产误差导致所述导引斜面114与所述端面311抵接而所述止位面1161抵接不到所述第一柱体321的情况,影响所述插头连接器3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对接时的稳定性。
49.(6)当所述止位面1161抵接于所述第一柱体321时,所述隔栏12与所述端面311之间具有间隙,可避免因为生产误差导致所述隔栏12与所述端面311抵接而所述止位面1161抵接不到所述第一柱体321的情况,影响所述插头连接器3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对接时的稳定性。
50.(7)当所述止位面1161抵接于所述第一柱体321时,所述内底面1162与所述第二柱体322具有间隙,既可减轻所述插座连接器100的重量,又可避免因为生产误差导致所述槽底116高度不一致,容易晃动,影响所述插头连接器300与所述插座连接器100对接时的稳定性。
51.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