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22827发布日期:2022-09-06 19:58阅读:71来源:国知局
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车辆内通常设有电池以提供电能储存及输出,因此电池的稳定性对于车辆的使用至关重要。在相关技术中,电池内通常设有定位件以对电芯的装配进行固定,但是电池的装配稳定性仍不足以满足现在大功率电池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在现有技术中,电池的结构稳定性较差,不能满足大功率电池的使用。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包,所述电池包的结构较为稳定。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内设有如上所示的电池包。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包括:外托盘、内壳和多个电池组,所述内壳设置于所述外托盘内,所述内壳弯折设置且形成有多个交错设置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朝向相反,所述内壳上还设置有内壳定位部;多个电池组,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所述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设置于其端部的端部间隔件,所述端部间隔件设置有电池定位部,所述电池定位部与所述内壳定位部定位配合。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包,通过设有电池定位部和内壳定位部,并使其进行定位配合,不仅可以简化电池包的组装过程,提升组装效率,而且让电池组与内壳之间的连接装配更为稳定,以使电池包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
7.优选地,所述端部间隔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电池组两端部的第一端部间隔件和第二端部间隔件;所述第一端部间隔件设置有第一电池定位部,所述第二端部间隔件设置有第二电池定位部,所述内壳定位部包括第一内壳定位部和第二内壳定位部,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内壳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内壳定位部,所述第二凹槽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内壳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内壳定位部,所述第一内壳定位部与所述第一电池定位部定位配合,所述第二内壳定位部与所述第二电池定位部定位配合。
8.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池定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间隔件的至少一侧且构造为限位凸块,所述第一内壳定位部构造为限位孔,所述限位凸块配合在所述限位孔内。
9.优选地,所述限位凸块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部间隔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壁和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壁和均设置有两个所述限位孔,所述限位凸块与所述限位孔定位配合。
10.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部间隔件包括:多个第一内连接件和外间隔框,多个所述第一内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外间隔框内,所述外间隔框设置有所述限位凸块。
11.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池定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部间隔件的至少一侧且构造为弹
性卡扣,所述第二内壳定位部构造为卡孔,所述弹性卡扣卡接在所述卡孔内。
12.优选地,所述第二端部间隔件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弹性卡扣且所述第二端部间隔件的每侧至少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弹性卡扣,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两侧的槽壁均设置有所述卡孔,所述弹性卡扣与所述卡孔卡合连接。
13.优选地,所述第二端部间隔件包括:多个第二内连接件和外保护盖,多个所述第二内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外保护盖内,所述外保护盖上设置有所述弹性卡扣。
14.优选地,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向上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底板和所述外托盘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胶层,所述第一凹槽内的所述电池组底部设置有第一缓冲垫且所述第一凹槽内的所述电池组顶部设置有第二胶层;和/或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向下且所述第二凹槽的顶板设置有第三胶层,所述第二凹槽内的所述电池组底部设置有第二缓冲垫且所述第二凹槽内的所述电池组顶部设置有第四胶层。
15.优选地,所述电池组还包括:多个串联的电芯组、中部间隔件和保护膜,所述中部间隔件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电芯组之间且多个串联的所述电芯组设置于所述保护膜内。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包。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通过在车辆内设有如上所示的电池包,由于电池包内电池组和内壳上分别设有电池定位部和内壳定位部,并使其进行定位配合,不仅可以简化电池包的组装过程,提升组装效率,而且让电池组与内壳之间的连接装配更为稳定,以使电池包的使用更为安全可靠,从而提升车辆的使用安全性。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爆炸结构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的剖面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图3中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图5中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6.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端部间隔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外保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电池包1,
31.外托盘10,
32.内壳20,第一凹槽210,第二凹槽220,内壳定位部230,第一内壳定位部240,第二内壳定位部250,
33.电池组30,电芯组310,电芯311,中部间隔件320,端部间隔件330,第一端部间隔件
331,第一内连接件3311,外间隔框3312,第二端部间隔件332,第二内连接件3321,外保护盖3322,保护膜340,电池定位部350,第一电池定位部351,第二电池定位部 352,第一缓冲垫360,第二缓冲垫370,
34.第一胶层410,第二胶层420,第三胶层430,第四胶层440。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6.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包括:外托盘10、内壳 20和多个电池组30。
37.具体来说,内壳20设置于外托盘10内,内壳20弯折设置且形成有多个交错设置的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的开口朝向相反,内壳20 上还设置有内壳定位部230;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内设置有电池组30,电池组30包括设置于其端部的端部间隔件330,端部间隔件330设置于电池组30的端部,端部间隔件330设置有电池定位部350,电池定位部350与内壳定位部230定位配合。不仅如此,电池组30还包括:多个串联的电芯组310、中部间隔件320和保护膜340。中部间隔件320设置相邻的多个电芯组310之间且与多个电芯组310设置于保护膜340内。电芯组310包括多个电芯311,多个电芯311可以并联连接。
38.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池包1的构建过程中,外托盘10适用于承载内壳20和电池组 30,不仅为电池组30和内壳20的组装提供位置,以便于电池包1的构建,而且还能为装设在其内的内壳20和电池组30提供保护作用。
39.而在内壳20的构建过程中,内壳20弯折设置并在其上形成更多个交错设置的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相邻设置,从而让相邻的电池组30适于以内壳20进行隔开,以避免相邻电池组30出现热失控的情况后对其相邻的电池组30的影响,以提升电池包1的使用安全性。
40.同时,电池组30适于由多个电芯组310构成,每个电芯组310适于由多个电芯311 构成,多个电芯组310之间设有中部间隔件320,中部间隔件320与电芯311连接且可以将多个电芯组310间隔设置。这样一来,通过多个电芯组310之间设有中部间隔件320,中部间隔件320能够支撑并保护相邻电芯311极耳,从而起到对相邻电芯311极耳的保护作用。同时,中部间隔件320适于与多个电芯311进行连接组装,以便于多个电芯组 310的连接组装,提升组装效率。此外,在电芯311的端部还设有端部间隔件330,端部间隔件330适于限制在电池组30的两端,以提升电池组30的结构稳定性。而保护膜 340设于电池组30的外侧,以适于保护电池组30,提升电池包1的使用寿命。
41.不仅如此,在端部间隔件330上还设有电池定位部350,电池定位部350适于与内壳20上的内壳定位部230进行定位配合,使得电池组30在组装完毕后,电池定位部350 适于与内壳定位部230进行配合,以使电池组30组装到内壳20的过程得到简化,从而提升电池包1的组装效率。同时,电池组30在组装到内壳20上之后,电池定位部350 与内壳定位部230进行配合,以使电池组30在内壳20上的组装更为可靠,从而让电池包1的结构更为稳定,以提升电池包1的使用性能。
4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1,通过设有电池定位部350和内壳定位部230,并使其进行定位配合,不仅可以简化电池包1的组装过程,提升组装效率,而且让电池组 30与内壳20之间的连接装配更为稳定,以使电池包1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端部间隔件330包括设置于电池组30两端部的第一端部间隔件331和第二端部间隔件332,第一端部间隔件331设置有第一电池定位部351 且第二端部间隔件332设置有第二电池定位部352,内壳定位部230包括第一内壳定位部240和第二内壳定位部250,第一凹槽21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内壳定位部240和第二内壳定位部250,第二凹槽2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内壳定位部240和第二内壳定位部250,第一内壳定位部240与第一电池定位部351定位配合且第二内壳定位部250与第二电池定位部352定位配合。
44.这样,通过在电池组3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端部间隔件331和第二端部间隔件332,由于第一端部间隔件331上所设有的第一电池定位部351适于与内壳20上所设有的第一内壳定位部240进行定位配合,以及第二端部间隔件332上所设有的第二电池定位部 352适于与内壳20上所设有的第二内壳定位部250进行定位配合,使得电池组30在内壳20上的连接组装更为可靠。
45.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定位部351设置于第一端部间隔件331的至少一侧且构造为限位凸块,第一内壳定位部240构造为限位孔,限位凸块配合在限位孔内。
46.需要说明的是,限位孔的一部分设于内壳20的侧板上,限位孔的另一部分设于内壳 20的底板上。如此设置,在限位孔在内壳上进行构建时,能够便于限位孔在内壳20上的设置,使得内壳20的出模更为简单可靠,提升生产效率
4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一电池定位部351构造成限位凸块,由于限位凸块具有更为稳定的结构,使得限位凸块在装设到限位孔内之后,电池组30与内壳20之间具有更好的限位效果,以使电池组30在内壳20上的组装更为牢靠。
4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限位凸块设置于第一端部间隔件331的一侧,第一凹槽210 的槽壁和第二凹槽220的槽壁均设置有对应两个限位孔,限位凸块与限位孔定位配合。需要说明的是,限位凸块适于形成在第一端部间隔件331的一侧,在电池组30进行在组装到第一凹槽210与第二凹槽220时,限位凸块置于限位孔内并定位配合。第一凹槽 210上的的限位孔与第二凹槽220上的限位孔靠近设置,如图4所示。第一凹槽210上的限位孔与第二凹槽220上的限位孔可以设置于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的共同的槽壁上。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相邻设置,因此第一凹槽210与第二凹槽220具有共同的槽壁,即第一凹槽210的一槽壁同时也是第二槽层220的槽壁。限位孔额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的共同的槽壁上。
49.这样,通过将限位凸块设置在第一端部间隔件331的一侧,使得电池组30在与第一凹槽210或者第二凹槽220进行装配的时候,限位凸块适于与限位孔进行配合,从而起到电池组30在组装过程中的防呆作用,以便于电池组30与内壳20之间的连接组装,且能够让电池组1与内壳20之间的组装效率得到提升。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端部间隔件331包括:多个第一内连接件3311 和外间隔框3312,多个第一内连接件3311设置于外间隔框3312内,外间隔框3312设置有限位凸块。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内连接件3311适于以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在外间隔框
3312内,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连接组装第一内连接件3311到外间隔框3312 内,能够便于第一端部间隔件331的连接组装。同时,外间隔框3312不仅会对第一内连接件3311的连接提供位置,以便于第一内连接件3311的连接组装,提升组装效率,让第一端部间隔件331的结构更为可靠,而且还能让外间隔框3312对第一内连接件3311 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提升第一端部间隔件331的使用性能。同时,将限位凸块设于外间隔框3312上,使得限位凸块与限位孔的定位配合更为可靠,从而让电池包1的装配更为稳定。
51.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电池定位部352设置于第二端部间隔件332的至少一侧且构造为弹性卡扣,第二内壳定位部250构造为卡孔,弹性卡扣卡接在卡孔内。这样,采用弹性卡扣的形式,弹性卡扣在装设过程中适于进行弹性变形,以便于第二电池定位部352与第二内壳定位部250之间的连接组装,提升组装效率。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端部间隔件332的两侧均设置有弹性卡扣且第二端部间隔件332的每侧至少有两个上下间隔设置的弹性卡扣,第一凹槽210和第二凹槽220的槽壁均设置有卡孔,弹性卡扣与卡孔卡合连接。
53.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端部间隔件332上设有弹性卡扣,在相邻电池组30在内壳20 上进行组装时,可以将相邻电池组30上第二端部间隔件332交错设置,以使相邻电池组30上的弹性卡扣交错连接在内壳20上的卡孔中,从而让相邻电池组30能够稳定可靠的连接在内壳20上,使得电池组30与内壳20之间的连接更为可靠。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端部间隔件332包括:多个第二内连接件3321 和外保护盖3322,多个第二内连接件3321设置于外保护盖3322内且分别与多个电芯组 310的端部相连接,外保护盖3322上设置有弹性卡扣。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内连接件 3321与采样镍片连接,且第二内连接件3321与电芯311进行连接。
55.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内连接件3321适于设置在外保护盖3322朝向电芯311的一侧,以使外保护盖3322能够从背离电芯311的一侧对第二内连接件3321和电芯311进行保护,以提升电池组30的使用安全性。同时,在外保护盖3322上设有的弹性卡扣能够与内壳20上的卡孔进行连接,以对电池组30与内壳20之间的连接进行固定,从而让电池组30与内壳20之间的组装连接更为可靠。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凹槽210的开口向上且第一凹槽210的底板和外托盘1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一胶层410,第一凹槽210内的电池组30底部设置有第一缓冲垫360且第一凹槽210内的电池组30顶部设置有第二胶层420;和/或第二凹槽 220的开口向下且第二凹槽220的顶板外侧设置有第三胶层430,第二凹槽220内的电池组30底部设置有第二缓冲垫370且第二凹槽220内的电池组30顶部与第二凹槽220 顶板之间设置有第四胶层440。
5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胶层410、第三胶层430为结构胶,第二胶层420、第四胶层 440为导热胶或者导热胶与部分结构胶的混合物
58.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凹槽210的底板与外托盘10之间设有的第一胶层410,在内壳20与外托盘10进行连接时,内壳20适于通过第一胶层410与外托盘10粘接固定,不仅可以简化电池包1的组装过程,提升组装效率,而且让内壳20与外托盘10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定,以提升电池包1的结构稳定性,让电池包1的使用更为安全可靠。与之相同的是,在第二凹槽220的顶板上设有的第三胶层430与第一胶层410的结构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通过第
一胶层410推导出第三胶层430的功能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59.同时,在第一凹槽210内组装有电池组30时,电池组30与第一凹槽210底部之间设有第一缓冲垫360,使得电池组30在内壳20上的组装具有良好的缓冲防震作用,以使电池包1的使用更为安全可靠。而第二缓冲垫370的结构与第一缓冲垫360的结构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通过第一缓冲垫360的性能推导出第二缓冲垫370的性能,在此不着赘述。此外,电池组30上所设置有的第二胶层420和第四胶层440适于在电池组30组装完毕后对电池组30进行固定,从而让电池包1的结构更为稳定可靠。
6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的电池包1。这样,通过在车辆内设有如上所示的电池包1,由于电池包1内电池组30和内壳20上分别设有电池定位部350和内壳定位部230,并使其进行定位配合,不仅可以简化电池包1的组装过程,提升组装效率,而且让电池组30与内壳20之间的连接装配更为稳定,以使电池包1的使用更为安全可靠,从而提升车辆的使用安全性。
6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6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6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