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46729发布日期:2022-06-18 00:51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大电流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电流连接器。


背景技术:

2.连接器是一种使导体(导线)与适当的配对元件连接,实现电路接通和断开的机电元件,由于它的应用使得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并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故连接器于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3.而现有的连接器大多是通过间隔排列的内、外簧片由其两端逐渐向内弯曲形成位于中间的接触部,从而使得两者的接触部位在同一虚拟圆周上,然后将叠套的两个簧片置于插孔本体内,从而达到插孔在与插针配合时增加触点数量,实现电流扩大的目的。然而,该结构不仅占用空间,而且单个接触弹片的接触点少,接触横截面积较小,接触电阻大,接触可靠性较差。
4.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大电流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的连接器接触横截面积较小,造成载流能力低和接触可靠性差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大电流连接器,
7.公端,具有插接端;
8.母端,所述母端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具有敞口端,用于与所述公端连接,所述敞口端供所述插接端插接;以及
9.鱼眼端子,所述鱼眼端子设于所述筒体内,所述鱼眼端子的外周缘与所述筒体内壁面抵接,所述鱼眼端子的内周缘与所述插接端弹性抵接,所述鱼眼端子可沿所述筒体的径向发生弹性形变。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包括多个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内形成有鱼眼孔,多个所述弹性部首尾相连周设于所述母端的筒体内。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包括第一子弹性部和第二子弹性部,所述第一子弹性部与第二子弹性部两端相连,所述第一子弹性部与第二子弹性部围合形成所述鱼眼孔。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的外周缘呈凹凸设置,所述第一子弹性部靠近所述筒体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筒体内壁面抵接。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的内周缘呈凹凸设置,所述第二子弹性部远离所述筒体内壁面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公端抵接。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筒体的内侧壁面上设有环形定位凹槽,所述鱼眼端子嵌设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大电流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圆环,所述连接圆环嵌设于所述定
位凹槽中。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圆环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圆环间隔设置于所述定位凹槽内,多个所述鱼眼端子交错设置于间隔处。
1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呈c形或圆形设置。
1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的材质选自铜、银、铝、钛、镍、锌、铁、铬和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
19.本实用新型大电流连接器包括公端、母端和鱼眼端子,所述公端具有插接端;所述母端包括筒体,所述筒体具有敞口端,用于与所述公端连接,所述敞口端供所述插接端插接;所述鱼眼端子设于所述筒体内,所述鱼眼端子的外周缘与所述筒体内壁面抵接,所述鱼眼端子的内周缘与所述插接端弹性抵接,所述鱼眼端子可沿所述筒体的径向发生弹性形变。如此,通过将所述大电流连接器设置成分离式连接,所述母端与所述公端进行插接,从而加快所述大电流连接器的拔插速度,提高工作效益。所述鱼眼端子连接于所述公端与所述母端之间,由于所述鱼眼端子的内周缘与所述插接端之间为弹性抵接,从而增强了所述鱼眼端子与所述插接端之间的贴合能力,使得所述插接端的外周缘与所述筒体内壁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进而提高了所述大电流连接器的载流能力。同时,所述公端的插接端在插入所述筒体内时,所述插接端的外周缘会抵接在所述鱼眼端子的内周缘上,从而使得所述鱼眼端子沿所述筒体的径向发生弹性形变,所述鱼眼端子的在插接外力撤销后会给所述插接端一定的反向弹性预紧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的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大电流连接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大电流连接器的爆炸图;
23.图3为图1中大电流连接器处于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25.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26.图6为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大电流连接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图7中大电流连接器处于断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图8中c-c处的剖视图;
30.图10为图9中b处的放大图;
31.图11为图8中d-d处的剖视图;
32.图12为图2中鱼眼端子处于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3为图2中鱼眼端子处于断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4为图2中鱼眼端子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5为图2中公端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6为图2中母端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号说明:
[0038][0039][0040]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2]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3]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
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4]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大电流连接器。
[004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6所示,该大电流连接器10包括公端11、母端12和鱼眼端子13,所述公端11具有插接端112;所述母端12包括筒体122,所述筒体122具有敞口端122a,用于与所述公端11连接,所述敞口端122a供所述公端11插接;所述鱼眼端子13设于所述筒体122内,所述鱼眼端子13的外周缘与所述筒体122内壁面抵接,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与所述公端11弹性抵接,所述鱼眼端子13可沿所述筒体122的径向发生弹性形变。
[0046]
具体而言,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包括公端11,所述公端11包括插接端112和第一电缆接头111,所述插接端112与所述第一电缆接头111设于所述公端11相对的两端。所述插接端112用于与所述母端12配合连接,从而实现电信号连通。所述第一电缆接头111大致呈筒状设置,如此可以方便对电缆进行连接固定,从而提高所述第一电缆接头111与所述电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对连接处进行保护,防止连接处外露,提高大电流连接器10的安全性。电缆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压接等形式与所述第一电缆接头111进行固定连接。所述公端11可以由导电金属材料一体冲压成型或者分体式组装成型,导电金属材料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在此不做限定。
[0047]
当然,可以根据需要,所述公端11在一体成型后可以在所述公端11外层进行包胶形成绝缘包胶层,所述绝缘包胶层使得所述公端11外层绝缘,增加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安全性。
[0048]
如图16所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还包括母端12,所述母端12的一端设有筒体122,所述筒体122一端开设敞口端122a,所述敞口端122a供所述公端11的插接端112进行插接,以实现所述公端11与所述母端12的连通。所述筒体122的截面形状可以根据所述公端11的插接端112的截面形状进行设置,所述公端11的插接端112的截面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比如设置成圆形、方形和三角形或者异形等,在此不做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圆形进行阐述。
[0049]
当然,所述母端12设有第二电缆接头121,电缆可以通过焊接或者压接等形式与所述第二电缆接头121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筒体122与所述第二电缆接头121设于所述母端12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二电缆接头121大致呈筒状设置,如此可以方便对电缆进行连接固定,从而提高所述第二电缆接头121与所述电缆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对连接处进行保护,防止连接处外露,提高大电流连接器10的安全性。
[005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还包括鱼眼端子13,所述鱼眼端子13设于所述母端12的筒体122内,沿所述筒体122的轴线方向进行布置。所述鱼眼端子13大致呈环形设置,当然所述鱼眼端子13也可以其他形状进行设置,比如圆环14形,三角形或者c字形进行设置。所述鱼眼端子13的形状可以根据所述筒体122内腔的截面形状进行设置,在此不做特殊限定。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可以包括多个所述鱼眼端子13,所述鱼眼端子13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所述鱼眼端子13与所述筒体122大致呈同轴心设置,这样可以方便对所述大电流连接的插接。当然,于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13与所述筒体122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设置,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在本技术中,为保证所述鱼眼端子13的导电性和弹性恢复能力,所述鱼眼端子13可以由高导电、高弹性的金属材料冲压
成型或者锻造成型。
[005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大电流连接具有连接状态,即所述公端11与所述母端12处于导通状态,如图3~6和图12所示,所述公端11与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呈过盈配合设置,所述公端11的插接端112插入所述母端12的筒体122后,所述插接端112挤压所述鱼眼端子13,使得所述鱼眼端子13沿所述筒体122的径向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所述鱼眼端子13的外周缘与所述筒体122的内壁充分接触,同时,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也可以与所述插接端112充分接触。当撤去外力后所述鱼眼端子13会因为发生形变从而产生形变恢复力,而形变恢复力作用在所述插接端112和所述筒体122的内壁面上,从而使得所述公端11锁紧与所述母端12筒体122内。当所述插接端112拔出所述筒体122内时,所述鱼眼端子13则可以通过形变恢复力恢复呈原来的状态,如图8~11和图13所示。
[0052]
本实用新型大电流连接器10包括公端11、母端12和鱼眼端子13,所述公端11具有插接端112;所述母端12包括筒体122,所述筒体122具有敞口端122a,用于与所述公端11连接,所述敞口端122a供所述插接端112插接;所述鱼眼端子13设于所述筒体122内,所述鱼眼端子13的外周缘与所述筒体122内壁面抵接,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与所述插接端112弹性抵接,所述鱼眼端子13可沿所述筒体122的径向发生弹性形变。如此,通过将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设置成分离式连接,所述母端12与所述公端11进行插接,从而加快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拔插速度,提高工作效益。所述鱼眼端子13连接于所述公端11与所述母端12之间,由于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与所述插接端112之间为弹性抵接,从而增强了所述鱼眼端子13与所述插接端112之间的贴合能力,使得所述插接端112的外周缘与所述筒体122内壁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进而提高了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载流能力。同时,所述公端11的插接端112在插入所述筒体122内时,所述插接端112的外周缘会抵接在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上,从而使得所述鱼眼端子13沿所述筒体122的径向发生弹性形变,所述鱼眼端子13的在插接外力撤销后会给所述插接端112一定的反向弹性预紧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连接的稳定性。
[0053]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13包括多个弹性部131,所述弹性部131内形成有鱼眼孔132,多个所述弹性部131首尾相连周设于所述母端12的筒体122内。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增强所述鱼眼端子13的弹性形变能力,所述鱼眼端子13可以包括多个弹性部131,多个所述弹性部131之间可以首位相连,也可以是间隔设置,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可以根据弹性需要及工艺要求进行设置。为了使得弹性部131可以具有良好的弹性形变能力和形变恢复力,可以使所述弹性部131呈中空设置,在本技术中所述弹性部131内形成鱼眼孔132,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中空设置,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0054]
具体地,如图12至图13所示,所述弹性部131包括第一子弹性部131a和第二子弹性部131b,所述第一子弹性部131a与第二子弹性部131b两端相连,所述第一子弹性部131a与第二子弹性部131b围合形成所述鱼眼孔132。由图可见,所述第一子弹性部131a设于所述弹性部131靠近所述筒体122内壁的一侧,且与所述筒体122内壁抵接,所述第二子弹性部131b设于所述弹性部131靠近所述公端11的一侧,在连接时,与所述公端11抵接。所述第一子弹性部131a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子弹性部131b在对应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子弹性部131a和所述第二子弹性部131b均呈弧形设置,所述第一子弹性部131a在朝向所述筒体122的内壁面的侧突出设置,所述第二子弹性部131b在朝向所述公端11的侧突出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
一子弹性部131a和第二子弹性部131b围合形成鱼眼孔132。
[0055]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13的外周缘呈凹凸设置,所述第一子弹性部131a靠近所述筒体122内壁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133,所述第一凸起133与所述筒体122内壁面抵接。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增加所述鱼眼端子13的弹性形变能力,可以将所述鱼眼端子13的外周缘设置成凹凸状,从而使得所述鱼眼端子13在所述插接端112插入筒体122时,减少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应力,从而可以使得所述鱼眼端子13可以具更好的形变能力,使得所述鱼眼端子13与所述筒体122的内壁面更加贴合,增加彼此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载流能力。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所述鱼眼端子13与所述筒体122内壁面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一子弹性部131a在靠近所述筒体122内壁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起133,所述第一凸起133与所述筒体122内壁面抵接。利用所述第一凸起133代替所述鱼眼端子13的外周缘与所述筒体122内壁面进行抵接,从面与面接触到面与点接触,从而可以实现增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连接可靠性。同时,可以通过在所述鱼眼端子13的外周缘上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凸起133,从而增加所述鱼眼端子13与所述筒体122内壁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实现增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载流能力。
[0056]
如图12和图13所示,再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呈凹凸设置,所述第二子弹性部131b远离所述筒体122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134,所述第二凸起134与所述公端11抵接。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增加所述鱼眼端子13的弹性形变能力,可以将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设置成凹凸状,从而使得所述鱼眼端子13在所述插接端112插入筒体122时,减少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应力,从而可以使得所述鱼眼端子13可以具更好的形变能力,让所述鱼眼端子13与所述公端11更加贴合,增加彼此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载流能力。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所述鱼眼端子13与所述公端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二子弹性部131b在远离所述筒体122内壁面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134,所述第二凸起134与所述公端11抵接。利用所述第二凸起134代替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与所述公端11进行抵接,从面与面接触到面与点接触,从而可以实现增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连接可靠性。同时,可以通过在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上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凸起134,从而增加所述鱼眼端子13与所述公端1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实现增强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载流能力。
[0057]
如图5和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筒体122的内壁面上设有环形定位凹槽122b,所述鱼眼端子13嵌设于所述定位凹槽122b内。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鱼眼端子13是沿所述筒体122的轴线方向设置的,且所述鱼眼端子13通过过盈配合抵接于所述筒体122的内壁面上,为便于对所述鱼眼端子13在轴线方向上进行固定,可以在所述筒体122的内侧壁面上设有环形定位凹槽122b,然后将所述鱼眼端子13嵌设于所述定位凹槽122b内,从而可以实行对鱼眼端子13的固定。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将所述鱼眼端子13固定于所述筒体122内,如焊接,粘接等,在此不做特殊限定。本技术中通过设置所述定位凹槽122b,再将所述鱼眼端子13嵌设于所述定位凹槽122b内,相比于直接将所述鱼眼端子13粘接或者焊接在所述筒体122内壁面上,可以使得所述鱼眼端子13在插接时与所述公端11或者母端12之间具有更好的弹性形变能力。
[0058]
如图4至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还包括连接圆环14,所述连接圆环14嵌设于所述定位凹槽122b中。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增加对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
适用性,即应对不同的载流能力以及连接稳定性需求时,可以方便的对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中的所述鱼眼端子13的数量进行调整,从而在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所述连接圆环14。同时,所述连接圆环14通过两侧的端面与所述鱼眼端子13和所述筒体122内壁面抵接,增大接触面积,也可以增加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载流能力。
[0059]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连接圆环14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连接圆环14间隔设置于所述定位凹槽122b内,多个所述鱼眼端子13交错设置于间隔处。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增加所述公端11与所述母端12的连接载流能力,可以在所述插接端112的外周侧设置电镀层,来降低连接处的电阻,进而提高所述大电流连接器10的载流能力。而为了可以降低电镀成本或者适应不同的公端11。在本技术中,所述连接圆环14可以是设置成多个,多个所述连接圆环14可以根据所述电镀层的设置形式进行设置,从而可以充分利用所述鱼眼端子13与所述公端11上的电镀层接触,提高对所述鱼眼端子13和电镀层之间利用率,节约成本。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所述连接圆环14之间的间隔处设置的所述鱼眼端子13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0060]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13呈c形或圆形设置。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鱼眼端子13周设于所述母端12筒体122内,且所述鱼眼端子13的外周缘与所述筒体122内壁面抵接,所述鱼眼端子13的内周缘与所述公端11弹性抵接,为了使得所述鱼眼端子13可以与所述母端12和所述公端11之间充分接触,进而增加载流能力和连接稳定性。所述鱼眼端子13的外周缘的形状和内周缘的形状可以根据与所述母端12和所述公端11接触面的形状进行设置,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在本技术中,将所述鱼眼端子13设置成c形或者圆形仅做示例,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比如,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鱼眼端子13可以设置成呈三角形或者异形等。
[0061]
可选地,所述鱼眼端子13的材质选自铜、银、铝、钛、镍、锌、铁、铬和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即所述鱼眼端子13可以由铜、银、铝、钛、镍、锌、铁、不锈钢或以上材料的合金材料进行冲压或锻造形成。其中,合金材料可以为铍铜合金、铜镍合金、铜镍硅合金或镍铜铬合金等。可以根据需要的载流能力以及弹性形变能力进行综合选择,在此不作特殊限定。
[006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