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049228发布日期:2021-12-17 19:56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容器,该电容器包括电容器元件单元、分别连接到该电容器元件单元的下端面侧的第一电极面及上端面侧的第二电极面的第一及第二汇流排、以及覆盖电容器元件单元整体和第一及第二汇流排的一部分的包覆用树脂。


背景技术:

2.在组装电容器时,对焊接用夹具进行如下操作。
3.(1)首先,安装位于下侧的第一汇流排。
4.(2)接着,在第一汇流排之上安装电容器元件单元。
5.(3)接着,将位于上侧的第二汇流排安装在电容器元件单元之上。
6.对焊接用夹具组装所述第一汇流排、所述电容器元件单元及所述第二汇流排的通常的上述步骤(1)、(2)、(3)在能够应用它们的电容器的形状及结构方面存在限制。
7.在图9a及图9b所示的电容器的情况下,位于下侧的第一汇流排b1'的形状及结构不具有从上方向下方安装该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妨碍要素,而且处于半组装状态的第一汇流排b1'及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形状及结构不具有从上方向下方组装第二汇流排b2'的妨碍要素。
8.然而,如果第一汇流排或第二汇流排中的任一个或两个的形状及结构复杂,则有时无法采用上述的通常的组装步骤(1)

(2)

(3)。
9.例如,图10a至图10d示出第二汇流排b2的形状及结构比较简单,与此相对,第一汇流排b1的形状及结构相当复杂的电容器的情况。
10.第二汇流排b2的形状及结构比较简单,具有与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第二电极面2b(图12b)连接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和从第二电极端子部21伸出的第二连接端子部24。除了第二连接端子部24以外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整体呈一张平板状。
11.第一汇流排b1的形状及结构比第二汇流排b2的形状及结构复杂,具有与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第一电极面2a(图12b)连接的第一电极端子部11、从第一电极端子部11以沿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侧面的状态伸出的侧面侧连结部12、从侧面侧连结部12以与第二电极端子部21靠近并重叠的方式伸出的突出部13、以及从突出部13伸出的第一连接端子部14。除了第一连接端子部14以外,第一电极端子部11、侧面侧连结部12及突出部13整体的剖面呈大致“u”字形。
12.此外,连接端子部为用于与外部供电线路连接的要素,除了连接端子部以外,汇流排整体由包覆用树脂(未图示)包覆。
13.并且,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汇流排b1的大致“u”字形的上端部的突出部13位于第二汇流排b2中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的外侧(上侧),并且成为与该第二电极端子部21靠近并重叠的状态。
14.在具有这种形状及结构的电容器中,在对焊接用夹具安装第一汇流排b1之后,无法通过从上方向下方的移动来安装第二汇流排b2,而是如图12a~图12c所示,需要在第二
电极端子部21位于突出部13的下方的状态下从横向侧方插入第二电极端子部21。在该插入状态下,第一汇流排b1和第二汇流排b2呈大致“u”字形。之后,安装电容器元件单元u,但无法通过从上方向下方的移动来安装电容器元件单元u。这是因为,重叠的突出部13和第二电极端子部21妨碍电容器元件单元u向正下方移动。
15.由于具有这种形状及结构方面的限制,因此必须从形成在与侧面侧连结部12相反的一侧的开口(入口)40a沿横向对第二电极端子部21与第一电极端子部11之间的空间40插入电容器元件单元u来实现电容器元件单元u相对于焊接用夹具的的安装。
1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2

367857号公报(图4)
17.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14

113053号公报(图19)
18.然而,这种插入限制会引起如下问题。
19.电容器元件单元中的各个电容器元件彼此之间的上下宽度具有尺寸公差。虽然存在该尺寸公差,但为了将汇流排中的电极端子部确切地焊接到所有电容器元件,通常一体形成有舌片状的连接用小突片,该连接用小突片通过在电极端子部中的切开而具有弹性变位功能。无论电容器元件单元的插入方向如何,都需要形成该连接用小突片。在上述的现有例的情况下也同样实施该连接用小突片。
20.在此,关于对作为位于下侧的第一汇流排b1的电极端子部的第一电极端子部11形成具有弹性的舌片状的连接用小突片的情况下的操作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虽然对第一电极端子部11通过切开来形成舌片状的连接用小突片11a',但在形成时通过在第一电极端子部11上残留连接用小突片11a'的部分而形成剪出孔11b。连接用小突片11a'被形成为对应于剪出孔11b而从其孔边缘伸出的状态。舌片状的连接用小突片11a'在以一条直线状倾斜的状态下立起,从而该连接用小突片11a'带有弹性。也就是说,处于从作为孔边缘的附着根部向斜上方的游动端部倾斜的姿势。成为随着从附着根部靠近游动端部而逐渐靠近电容器元件1的电极面(第一电极面)1a的形状。通常,对每一个电容器元件1形成多个具有弹性的舌片状且直线倾斜状的连接用小突片11a'。
21.在如图9a及图9b所示的现有例那样将电容器元件单元u(电容器元件1)以从上方向下方的方式安装到焊接用夹具的情况下,直线倾斜状的连接用小突片11a'被电容器元件1的下表面的第一电极面1a向下按压,从而进行弹性凹陷。由此,连接用小突片11a'通过反作用强力推压第一电极面1a,并且在该状态下进行焊接,因此在优良地吸收电容器元件1的上下宽度的尺寸公差的状态下,直线倾斜状的连接用小突片11a'乃至第一电极端子部11确切地焊接到电极面1b。
22.但是,如本发明的问题那样具有如下情况:在从横向侧方插入的情况下,如图12a至图12c及图13所示,电容器元件单元u(电容器元件1)的插入方向前方的侧面(下端侧角部附近)与直线倾斜状的连接用小突片11a'碰撞,无法确切地插入至空间内的规定位置。
23.也就是说,突出部13通过侧面侧连结部12从第一电极端子部11大幅绕到第二电极端子部21的上侧外方位置,突出部13与第二电极端子部21重叠。关于第一汇流排b1和第二汇流排b2呈“u”字形的形状及结构的电容器,在对焊接用夹具依次安装各部件的情况下,必须注意以下问题。即,存在如下的组装作业方面的问题:根据用于吸收多个电容器元件1彼此之间的上下宽度的尺寸公差的直线倾斜状的连接用小突片11a'的突出方向(立起方向),从横向侧方插入的电容器元件单元u(电容器元件1)与该连接用小突片11a'碰撞,无法确切
地安装电容器元件单元u。在此,如果将连接用小突片11a'的突出方向构造为与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插进方向(插入方向)相同,则能够避免连接用小突片11a'的卡住。然而,此时连接用小突片11a'的附着根部位置远离侧面侧连结部12,存在esl(等效串联电感)及esr(等效串联电阻)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24.本发明是鉴于这种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是对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呈“u”字形的形状及结构的电容器消除上述问题来提高组装作业性。
25.本发明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
26.本发明的电容器的特征在于,包括:
27.电容器元件单元,在所述电容器元件单元的两端面分别具有极性彼此不同的电极面;
28.第一汇流排及第二汇流排,分别连接到两个所述电极面;和
29.包覆用树脂,用于包覆所述电容器元件单元的整体和所述第一汇流排的一部分及所述第二汇流排的一部分,
30.所述第二汇流排具有:连接到一个所述电极面的第二电极端子部;和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部伸出的第二连接端子部,
31.所述第一汇流排具有:连接到另一个所述电极面的第一电极端子部;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部以沿所述电容器元件单元的侧面的状态伸出的侧面侧连结部;从所述侧面侧连结部以与所述第二电极端子部靠近并重叠的方式伸出的突出部;和从所述突出部伸出的第一连接端子部,
32.在所述第一电极端子部及所述第二电极端子部中的至少一个电极端子部上形成有连接用突起部,所述连接用突起部与所述电容器元件单元的所述电极面接触来弹性凹陷,所述电容器元件单元从与所述侧面侧连结部相反的一侧插入到所述第一电极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电极端子部这两个电极端子部之间的空间中。
33.另外,本发明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为用于制造具有上述本发明结构的电容器的方法,
34.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将所述第一汇流排安装到焊接用夹具;第二工序,在使所述第二电极端子部沿所述第一汇流排中的所述突出部的下表面的状态下从横向侧方插入所述第二汇流排;和第三工序,将所述电容器元件单元从横向侧方插入到两个所述电极端子部之间的空间中,
35.在所述第三工序中,通过使两个所述电极面中的至少一个电极面与所述连接用突起部滑动接触来使所述连接用突起部弹性凹陷的同时插入所述电容器元件单元,并且通过所述连接用突起部的弹性恢复力使得所述连接用突起部弹性压接到所述电极面。
36.此外,在上述内容中,电容器元件单元的典型实例是汇集多个电容器元件而成的单元,但并不一定只限定于此,还可包括单个电容器元件的情况。
37.本发明的电容器具有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呈“u”字形的形状及结构,在组装两个汇流排和电容器元件单元时,从形成在与侧面侧连结部相反的一侧的入口沿横向将电容器元件单元插入到第二电极端子部与第一电极端子部之间的空间中。作为此时用于吸收
电容器元件的上下宽度的尺寸公差的要素,在至少一个电极端子部上形成有连接用突起部。
38.在本发明中,该连接用突起部在与插入进来的电容器元件单元的电极面的滑动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弹性凹陷。即,不会出现电容器元件单元的插入方向前方的侧面与连接用突起部碰撞,从而妨碍直至空间内规定位置为止的插入的现象。由于电容器元件单元的电极面按压连接用突起部并使之弹性凹陷,因此电容器元件单元能够确切地插入到空间内的规定位置。
39.即使在多个连接用突起部彼此之间存在尺寸或形状方面的公差,也由于是利用弹性恢复力的按压,因此在电极面与电极端子部的多个部位的紧密接触点上产生均匀的按压力。其结果,尽管在各个电容器元件彼此之间存在上下宽度的尺寸公差,也能够将汇流排中的电极端子部确切地焊接到所有电容器元件上(提高焊接性能)。
40.在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中,具有如下的几种优选方式、变化或变形方式。
41.[1]所述连接用突起部为通过在所述电极端子部中的切开来以舌片状一体形成的连接用小突片,该连接用小突片被形成为如下的形状:即以“人”字形弯曲,并且随着从作为该连接用小突片的附着根部的一端靠近“人”字的顶点而靠近所述电极面,进而随着从所述“人”字的顶点靠近另一端而远离所述电极面的形状,该连接用小突片在所述“人”字的顶点与所述电极面抵接。
[0042]
通过将电极端子部切开而形成的舌片状的连接用小突片以“人”字形弯曲,从作为附着到电极端子部的附着根部的一端到“人”字的顶点为止的部分具有弹性变形性,从“人”字的顶点到另一端为止的部分捕捉电容器元件单元的插入前端的边缘部分并沿斜面进行引导。通过伴随该引导作用的滑动接触,舌片状的连接用小突片弹性而平滑地变形而凹陷,从在妨碍及阻力较小的条件下允许电容器元件单元的插入。
[0043]
在此,“人”字形表示如下的形状:即,连接用小突片的非端部(端部以外的部分)构成顶部,并且在该顶部上与电极面抵接,与附着到电极端子部的附着根部(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的高度位置低于顶部。“人”字形与连结顶部和一端的形状及/或顶部和另一端的形状是直线还是曲线无关。此外,从电容器元件单元向两个汇流排之间的插入性观点来看,与附着到电极端子部的附着根部(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的高度位置优选与电极端子部平面位置相同或者在电极端子部平面位置的下方。
[0044]
[2]所述连接用小突片被形成为与剪出孔对应且从该剪出孔的孔边缘伸出的状态,所述剪出孔形成在一体形成有该连接用小突片的所述电极端子部上。
[0045]
这是在除了电极端子部的周边部以外的扩展区域(周边部内侧的比较宽的面积区域)中也有利于形成连接用小突片的结构。即,能够在不会过多地降低电极端子部强度的情况下形成连接用小突片。
[0046]
[3]优选所述第一汇流排与所述电容器元件单元的下端面侧的电极面连接,所述连接用小突片形成在两个所述电极端子部中中的具有所述侧面侧连结部那一侧的所述第一电极端子部上。关于所述连接用小突片从所述第一电极端子部中的所述剪出孔的孔边缘伸出的位置来说,所述连接用小突片从所述孔边缘的整周范围中最靠近所述侧面侧连结部的位置的附近伸出,所述连接用小突片的伸出方向为远离所述侧面侧连结部的方向。
[0047]
由于连接用小突片形成在位于下侧的第一电极端子部而未形成在位于上侧的第二电极端子部,因此连接用小突片能够承受来自电容器元件单元的重力,容易进行弹性变形。
[0048]
[4]形成有连接用小突片的第一电极端子部与第一连接端子部纸件设置有侧面侧连结部和突出部,从而电流路径长度比第二电极端子部的电流路径长度颇长。
[0049]
关于在使连接用小突片从第一电极端子部中的剪出孔的孔边缘伸出时,孔边缘的整周范围中的哪个位置为好而言,如果从最靠近侧面侧连结部的位置附近伸出,并且该伸出方向为远离所述侧面侧连结部的方向,就能够尽可能缩短电流路径长度。其结果,能够降低第一汇流排的等效串联电阻(esr)及等效串联电感(esl)。
[0050]
此外,连接用小突片的伸出方向为远离侧面侧连结部的方向表示连接用小突片的长边方向与电容器元件单元的插入方向平行,能够减轻对电容器元件单元的插入的摩擦阻力。
[0051]
[5]在一体形成有所述连接用小突片的所述电极端子部上形成有多个该连接用小突片,所有该连接用小突片的从所述剪出孔的孔边缘伸出的方向为从靠近所述侧面侧连结部的位置朝向远离所述侧面侧连接部的位置的方向,并且所有该连接用小突片的方向彼此平行。通过如此构造,能够毫无遗憾地发挥吸收多个电容器元件彼此之间的上下宽度的尺寸公差的功能。
[0052]
[6]所述第一汇流排中的所述突出部和与该突出部靠近并重叠的所述第二汇流排中的所述第二电极端子部这两者之间夹入有片状的绝缘体。
[0053]
由于第一汇流排及第二汇流排的形状及结构呈“u”字形,因此存在电容器元件单元组装体必须从与侧面侧连结部相反的一侧沿横向插入到第一电极端子部与第二电极端子部之间空间中的限制。此时,在本发明中,针对为了吸收电容器元件的上下宽度的公差尺寸而所需的连接用突起部可能会妨碍插入的问题,将连接用突起部设置为在与电容器元件单元的电极面滑动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弹性凹陷的结构。其结果,能够消除该妨碍并允许确切而顺畅的插入,从而能够提高电容器的组装作业性。并且,也可以不用对焊接用夹具进行大规模的改变。
附图说明
[0054]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容器的剖视图。
[0055]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容器的电容器元件单元的立体图。
[0056]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容器的第一汇流排的立体图。
[0057]
图4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容器的连接用突起部的一例的连接用小突片和剪出孔的立体图。
[0058]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容器的第二汇流排的立体图。
[0059]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容器的组装工序(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立体图。
[0060]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容器的组装工序(第一汇流排、第二汇流排和电容器元件单元)的立体图。
[0061]
图8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容器的组装工序,是表示连接用小突片对电容器元
件单元插入的操作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62]
图8b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容器的组装工序,是表示连接用小突片对电容器元件单元插入的操作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63]
图8c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电容器的组装工序,是表示连接用小突片对电容器元件单元插入的操作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64]
图9a是现有例中的工序说明图(之一)。
[0065]
图9b是现有例中的另一工序说明图(之一)。
[0066]
图10a是现有例中的工序说明图(之二)。
[0067]
图10b是现有例中的另一工序说明图(之二)。
[0068]
图10c是现有例中的另一工序说明图(之二)。
[0069]
图10d是现有例中的另一工序说明图(之二)。
[0070]
图11是表示现有例中的连接用小突片和剪出孔的立体图。
[0071]
图12a是现有例中的工序说明图(之三)。
[0072]
图12b是现有例中的另一工序说明图(之三)。
[0073]
图12c是现有例中的另一工序说明图(之三)。
[0074]
图13是说明现有例中的问题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5]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的标准对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电容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76]
在图1~图7及图8a~图8c中,结构要素1为电容器元件,u为电容器元件单元,2a为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下端面中的第一电极面,2b为上端面中的第二电极面,b1为第一汇流排,b2为第二汇流排,30为外装树脂(包覆用树脂)。电容器元件1例如为交错层压介电体薄膜和金属层(电极)或者将至少一面上沉积有金属的介电体薄膜层压及卷绕而成的薄膜电容器。
[0077]
如图2及图7所示,按三行三列排列电容器元件1来构造电容器元件单元u。排列的三行三列只不过是一例,在将m、n分别设为1以上的整数(m=1、2
……
,n=1、2
……
)时,可以是m行n列的任意排列。m
×
n个电容器元件1各自的轴向彼此平行,且在纵横方向上紧密接触的状态下整齐地排列而整体呈俯视矩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0078]
如图1所示,各个电容器元件1在作为其轴向一端的下端面形成有第一电极面1a,在作为轴向另一端的上端面形成有第二电极面1b。毋庸置疑,第一电极面1a和第二电极面1b的极性彼此不同。在由三行三列的九个电容器元件1形成的电容器元件单元u中,将九个第一电极面1a统称为第一电极面2a,将九个第二电极面1b统称为第二电极面2b。
[0079]
如图3所示,第一汇流排b1具有:第一电极端子部11,与电容器元件单元u中的下端面侧的第一电极面2a连接;侧面侧连结部12,从第一电极端子部11以沿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侧面的状态伸出;突出部13,从侧面侧连结部12以与第二汇流排b2中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靠近并重叠的方式伸出;和第一连接端子部14,从突出部13伸出。
[0080]
如图5所示,第二汇流排b2具有:第二电极端子部21,与电容器元件单元u中的上端面侧的第二电极面2b连接;和第二连接端子部24,从第二电极端子部21向上方伸出。
[0081]
对于电容器元件单元u中的九个电容器元件1而言,各自的上下宽度(轴向长度)具有尺寸公差。以下,对作为用于吸收该尺寸公差的要素即连接用突起部的一例的连接用小突片11a进行说明。
[0082]
如图4所示,作为连接用突起部的连接用小突片11a通过第一汇流排b1中的第一电极端子部11的舌片状的切开一体形成。详细而言,当在第一电极端子部11上形成剪出孔11b时,以从该剪出孔11b的孔边缘伸出的状态形成连接用小突片11a。通过对照图2和图3可知,两个连接用小突片11a对应三行三列中的每一个电容器元件1,其配置均匀分布。用于形成连接用小突片11a的剪出孔11b也同样两个该剪出孔11b对应三行三列中的每一个电容器元件1。如图3所示,虽然除了第一电极端子部11的周边部以外,剪出孔11b由闭合曲线形成,但周边部中的几个剪出孔11b由与外部空间连通并开放的开放曲线形成。
[0083]
就对应每一个电容器元件1的两个连接用小突片11a而言,如图3所示,关于所述两个连接用小突片11a从第一电极端子部11中的剪出孔11b的孔边缘伸出的位置来说,该两个连接用小突片11a从各个孔边缘的整周范围中最靠近侧面侧连结部12的位置附近伸出。并且,连接用小突片11a的伸出方向为远离侧面侧连结部12的方向(与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所有连接用小突片11a在俯视上彼此平行。
[0084]
如图4所示,各个连接用小突片11a被形成为如下的形状:即以大致“人”字形弯曲,并且随着从剪出孔11b的孔边缘的附着根部靠近所述“人”字的顶点而向斜上方倾斜前进并靠近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第一电极面2a,进而随着从所述“人”字的顶点靠近游动端部而向斜下方倾斜前进并远离第一电极面2a。各个连接用小突片11a在“人”字的顶点与第一电极面2a抵接。连接用小突片11a的游动端部的高度位置与剪出孔11b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
[0085]
如图5所示,第二汇流排b2具有:平板状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和从第二电极端子部21立起的第二连接端子部24。在第二电极端子部21上也一体形成有舌片状的连接用小突片21a。在第二电极端子部21上形成剪出孔21b时,该连接用小突片21a以从该剪出孔21b的孔边缘伸出的状态形成。两个连接用小突片21a也对应三行三列中的每一个电容器元件1,其配置均匀分布。剪出孔21b也同样。除了第二电极端子部21的周边部以外,剪出孔21b由闭合曲线形成,但周边部中的几个剪出孔21b由与外部空间连通并开放的开放曲线形成。
[0086]
第二汇流排b2中的连接用小突片21a与第一汇流排b1中的连接用小突片11a不同,多个连接用小突片21a的舌片的方向性各式各样。除了与第一电极端子部11中的连接用小突片11a同样地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伸出的舌片方向性以外,还有向与插入方向相同的方向伸出的舌片方向性、向与插入方向呈直角的方向中的右侧方向伸出的舌片方向性、以及向左侧方向伸出的舌片方向性等。该方向性的分散出于重视电容器元件单元u与第二电极端子部21的焊接强度而提出的。
[0087]
另外,第二电极端子部21中的连接用小突片21a处于与第二电极端子部21的平面呈同一面的状态,而不是如第一电极端子部11中的连接用小突片11a那样呈“人”字形。这是因为,在将第一电极端子部11及第二电极端子部21压接到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第一电极面2a及第二电极面2b的方面上,仅在第一电极端子部11上形成“人”字形的连接用小突片就能充分实现该压接。
[0088]
通过对照图3与图5并且参照图6可知,第一汇流排b1中的第一电极端子部11和第二汇流排b2中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的大小大致相等,但第一汇流排b1中的突出部13的大小
比第一电极端子部11或第二电极端子部21的大小颇小。
[0089]
如图1、图6及图7所示,第一汇流排b1中的突出部13以与第二汇流排b2中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平行的状态靠近并重叠。片状的绝缘体31具有水平部和竖直部,在彼此靠近并重叠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与其正上部的突出部13之间夹入水平部,在彼此靠近并相对的第一连接端子部14与第二连接端子部24之间的上下宽度极小的空间中夹入竖直部。
[0090]
此外,在图1的显示内容中具有脱离图6及图7的具体结构的部分。即,第一连接端子部14与第二连接端子部24的位置靠近电容器的中央,与在图6及图7中偏移的具体例不同。另外,在图1中简化图6及图7中的第一连接端子部14与第二连接端子部24的形状。如此实施变形(修饰或变样)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的概念要素,本质上没有任何影响。
[0091]
接着,关于对焊接用夹具(未图示)安装第一汇流排b1、第二汇流排b2及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要点进行说明。
[0092]
(1)首先,在第一汇流排b1中的突出部13的下表面及第一连接端子部14的外侧面粘贴片状的绝缘体31(参照图3)。并且,将粘贴有该片状的绝缘体31的第一汇流排b1安装于焊接用夹具(第一工序)。
[0093]
(2)接着,通过使图5所示的第二汇流排b2从开口40a向横向侧方移动而插入到一侧方开口的空间40(第二工序),该空间40为在图3所示的第一汇流排b1中由下端面侧的水平姿势的第一电极端子部11、竖直姿势的侧面侧连结部12和粘贴到上端面侧的突出部13上的绝缘体31包围的空间。其结果示于图6。在该插入中,以将第二电极端子部21沿着突出部13的下表面的状态插入。其结果,得到第二电极端子部21靠近突出部13的下表面并在两者之间夹入片状的绝缘体31的水平部,并且第二连接端子部24靠近第一连接端子部14并在两者之间夹入片状的绝缘体31的竖直部的状态。
[0094]
(3)接着,通过使电容器元件单元u从该开口40a沿横向侧方移动而插入到一侧方开口的空间40(第三工序)。其结果示于图7。
[0095]
如图8a~图8c所示,对于从开口40a插入到空间40内部的电容器元件单元u而言,来到其移动方向前方的前端侧面中的上端侧的角部3b(参照图1)与第二汇流排b2中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的下表面滑动接触,并且下端侧的角部3a与第一汇流排b1中的第一电极端子部11的上表面滑动接触的同时,进入到空间40的内侧(图8a~图8c的右侧)。
[0096]
在现有例的情况下,如图12a~图12c所示,在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前进过程中,第一汇流排b1中的连接用小突片11a'作为相对于前进的阻力元素存在,其中所述连接用小突片11a'与第一电极端子部11一体形成且为直线状的富于弹性的舌片状。如果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下端侧的角部3a与连接用小突片11a'抵接,则在空间40内阻碍进一步向内侧插入。如果强行施力而压入,则连接用小突片11a'被挤破,存在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
[0097]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舌片状的连接用小突片11a呈“人”字形,并且具有弹性,因此连接用小突片11a的游动端部的高度位置被形成为与第一电极端子部11的高度大致相同或者比第一电极端子部11低,能够使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下端侧的角部3a从连接用小突片11a的游动端部跨到连接用小突片11a的倾斜上表面。此时,连接用小突片11a会弹性凹陷。
[0098]
如果下端侧的角部3a经过“人”字的顶点进一步进入到内侧,则连接用小突片11a被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下表面向下方按压,从而大致呈扁平。于是,舌片状的连接用小突片
11a的弹性恢复力充分变大,从下方向上方弹性按压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第一电极面2a。其结果,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第二电极面2b被弹性按压到第二汇流排b2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的下表面。
[0099]
由于电容器元件单元u中的每一个电容器元件1被具有弹性的两个舌片状的连接用小突片11a按压,并且电容器元件单元u整体被以大致均匀分布的状态分散配置的18个(一例)连接用小突片11a按压,因此在由第一汇流排b1和第二汇流排b2形成的空间40的内部以保持确切的稳定姿势的状态插入电容器元件单元u。
[0100]
电容器元件单元u的上端面侧的第二电极面2b整体通过大致均匀的按压力与第二汇流排b2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接触,在第二电极端子部21中形成于剪出孔21b部分的连接用小突片21a的部位处,第二电极面2b优良地焊接到第二电极端子部21。另外,由于电容器元件单元u中的各个电容器元件1的第一电极面1a分别被第一汇流排b1的舌片状且“人”字形的连接用小突片11a按压,因此即使在多个电容器元件1的彼此间存在上下宽度(轴向长度)的尺寸公差,也会吸收其尺寸公差,任何电容器元件1的第一电极面1a都被连接用小突片11a强力按压,第一电极面2a优良地焊接到第一电极端子部11。
[0101]
形成于第二汇流排b2中第二电极端子部21上的多个连接用小突片21a与第一汇流排b1中的第一电极端子部11的多个连接用小突片11a不同,方向性各式各样。这是对各个连接用小突片21a来说从其到达第二连接端子部24的电流路径长度各式各样且对各个连接用小突片21a设计成电流路径长度最短的结果。
[0102]
与此相对,在第一汇流排b1的连接用小突片11a的情况下,所有连接用小突片11a彼此平行,其附着根部在剪出孔11b的孔边缘的整周范围中被设定在最靠近侧面侧连结部12的位置附近。这是因为,来自所有连接用小突片11a的电流的方向在第一电极端子部11上先朝向侧面侧连结部12,并经由侧面侧连结部12及突出部13流向第一连接端子部14。也就是说,能够使所有连接用小突片11a的直至第一连接端子部14为止的电流路径长度最短化。其结果,能够降低第一汇流排的等效串联电阻(esr)及等效串联电感(esl)。
[0103]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作为连接用突起部的“人”字形的连接用小突片11a形成在第一汇流排b1中的第一电极端子部11上,但代替此也可以在第二汇流排b2中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上形成“人”字形的连接用小突片。此外,也可以通过调整“人”字形的连接用小突片的凸量,从而在上下表面的两个汇流排b1、b2上分别形成“人”字形的连接用小突片。即,可以在第一汇流排b1中的第一电极端子部11及第二汇流排b2中的第二电极端子部21的至少任一个上形成“人”字形的连接用小突片。
[0104]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由外装树脂(包覆用树脂)30构造电容器的最外壳的无壳型电容器,但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将整体收纳于壳内且在该壳内填充包覆用树脂的方式的壳体模制型电容器。
[0105]
另外,第一汇流排及第二汇流排也可以应用于如下的结构:即该结构为,连接端子部与电极端子部彼此独立且通过铆钉或焊接来连结的结构。
[0106]
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呈舌片状且“人”字形的连接用小突片设为能够弹性凹陷的“连接用突起部”的优选例,但连接用突起部并不一定限定于此,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0107]
例如,并不一定需要如实施例那样设为悬臂式(连接用小突片的一端为游动端
部),也可以构造为双支承式(连接用小突片的两端与剪出孔的边缘连接)。对于双支承式也可以比较简单地实现使之具有弹性凹陷的性能。
[010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09]
本发明作为如下的技术是有用的:即,关于第一汇流排和第二汇流排的剖面呈大致“u”字形且包围电容器元件单元的形式的电容器,在使得用于吸收电容器元件的上下宽度的尺寸公差且具有弹性的连接用突起部不妨碍电容器元件单元的插入,并且不对焊接用夹具带来大规模的改变的情况下,允许电容器元件单元的确切而流畅的插入来提高电容器的组装作业性。
[0110]
附图标记说明
[0111]1ꢀꢀꢀꢀ
电容器元件
[0112]
1a
ꢀꢀꢀ
电容器元件的第一电极面
[0113]
1b
ꢀꢀꢀ
电容器元件的第二电极面
[0114]
2a
ꢀꢀꢀ
电容器元件单元的第一电极面
[0115]
2b
ꢀꢀꢀ
电容器元件单元的第二电极面
[0116]
11
ꢀꢀꢀ
第一电极端子部
[0117]
11a
ꢀꢀ
连接用小突片(连接用突起部)
[0118]
11b
ꢀꢀ
剪出孔
[0119]
12
ꢀꢀꢀ
侧面侧连结部
[0120]
13
ꢀꢀꢀ
突出部
[0121]
14
ꢀꢀꢀ
第一连接端子部
[0122]
21
ꢀꢀꢀ
第二电极端子部
[0123]
24
ꢀꢀꢀ
第二连接端子部
[0124]
30
ꢀꢀꢀ
外装树脂(包覆用树脂)
[0125]
31
ꢀꢀꢀ
片状的绝缘体
[0126]
b1
ꢀꢀꢀ
第一汇流排
[0127]
b2
ꢀꢀꢀ
第二汇流排
[0128]
u
ꢀꢀꢀꢀ
电容器元件单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