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62937发布日期:2022-06-18 05:4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电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电磁接触器,特别是涉及保持端子罩的结构。


背景技术:

2.电磁接触器包括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后壳体和前壳体,在前壳体上固定有各自具有触点的端子部和电磁体的线圈端子,并且在前壳体内的灭弧室中收纳有具有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触点部。在后壳体内收纳有驱动触点部的电磁体和驱动杆。另外,在前壳体上安装有覆盖灭弧室内的触点部的灭弧罩和覆盖端子部与电磁体的线圈端子的端子罩(例如专利文献1)。
3.就电磁接触器而言,如果因短路事故等而异常的大电流在电磁接触器的触点部流动,则灭弧罩可能因产生的电弧气体导致的灭弧室的内压上升而被吹飞。
4.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已知有一种电磁接触器,其中形成从矩形的灭弧罩的一对长边侧壁的长度方向一端侧向外部突出的凸台,在前壳体上形成一对凸台孔,以将一对凸台与该一对凸台孔嵌合的状态将灭弧罩安装于前壳体上。
5.就该专利文献2的电磁接触器而言,如果灭弧室的内压上升,则灭弧罩绕与前壳体的凸台孔嵌合的凸台旋转,成为灭弧罩的一短边侧比另一短边侧先翘起的单侧打开状态,由此,使产生的电弧气体从排气孔向外部排出,使灭弧室的内压减小。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0013号公报
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4428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10.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1.然而,就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电磁接触器中安装于前壳体的端子罩而言,并没有在产生电弧气体时防止从前壳体吹飞的对策。
12.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能够将灭弧室中产生的电弧气体向外部排出,同时可靠地防止端子罩被吹飞。
13.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1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其包括:设置有可动触点和固定触点的灭弧室;具有灭弧室的壳体;安装于壳体并覆盖灭弧室的灭弧罩;和配置于灭弧罩而安装在壳体上的端子罩,在壳体上形成有第一卡合部,在端子罩上形成有通过与第一卡合部卡合来将端子罩保持于壳体的第二卡合部,端子罩以下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保持于壳体,在第一状态下,在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具有间隙,在第二状态下,端子罩在离开灭弧罩的方向上移动而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卡合。
15.发明效果
16.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能够将灭弧室中产生的电弧气体向外部排出,同时可靠地防止端子罩被吹飞。
附图说明
17.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立体图。
18.图2是从前侧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图。
19.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拆下了灭弧罩和端子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20.图4是表示将端子罩卡合的形成于前壳体的一部分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卡合部的图。
21.图5是表示将端子罩卡合的形成于前壳体的其他部位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卡合部的图。
22.图6是图2中的iv-iv线箭视图。
23.图7是表示端子罩的形状的图。
24.图8是表示与形成于前壳体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形成于端子罩的第二卡合部的图。
25.图9是表示与灭弧罩卡合的端子罩的剖视图。
26.图10是表示与前壳体卡合的端子罩的剖视图。
27.图11是表示形成于端子罩的规定位置的第二卡合部与形成于前壳体的规定位置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图。
28.图12是表示形成于端子罩的其他位置的第二卡合部与形成于前壳体的其他位置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图。
29.图13是表示形成于端子罩的规定位置的第二卡合部与形成于前壳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规定位置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图。
30.图14是表示形成于端子罩的其他位置的第二卡合部与形成于前壳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位置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图。
31.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中端子罩因产生电弧气体而向离开灭弧罩的方向滑动移动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需注意的是,附图仅为示意图,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的比例等与现实不同。因此,具体厚度或尺寸应参考以下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当然也包含彼此的尺寸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
33.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仅对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具体化的装置或方法进行了例示,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并未将构成零件的材质、形状、结构、配置等特定于下述内容。在要求的权利范围所记载的技术方案所规定的技术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进行各种变更。
34.此外,以下说明所记载的表示“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的用语参
照附图的方向进行使用。
35.[第一实施方式]
[0036]
图1和图2表示将电磁接触器1安装于控制盘(未图示)的状态,包括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后壳体2和前壳体3。在前壳体3的上侧配置有电源侧端子部4a~4d和电磁体的一个线圈端子6a,在前壳体3的下侧配置有负载侧端子部5a~5d和电磁体的另一个线圈端子6b。另外,覆盖电源侧端子部4a~4d与线圈端子6a的第一端子罩7a和覆盖负载侧端子部5a~5d与线圈端子6b的第二端子罩7b可装拆地卡合于前壳体3,并且在前壳体3上将灭弧罩8可装拆地卡合在第一端子罩7a与第二端子罩7b之间。
[0037]
如图3所示,前壳体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开的一对壳体外壁10a、10b、以及配置在这一对壳体外壁10a、10b之间的上侧空间和下侧空间的多个壳体内壁11。通过该壳体外壁10a、10b和多个壳体内壁11,在上部侧的左右方向上设置有五处电源侧端子室12,在下部侧的左右方向上设置有五处负载侧端子室13。而且,在五处电源侧端子室12中配置有上述的电源侧端子部4a~4d和电磁体的一个线圈端子6a,在五处负载侧端子室13中配置有上述的负载侧端子部5a~5d和电磁体的另一个线圈端子6b。在此,在壳体内壁11的前侧端缘形成有与形成于后述的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的卡合凹部37嵌合的卡合凸部19。
[0038]
如图4所示,在构成前壳体3的壳体外壁10a的内表面(与壳体内壁11对置的面),由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前端缘开口的槽条17a、与在槽条17a的后部连续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端缘开口的槽条17b形成第一l字状槽部17。
[0039]
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在构成前壳体3的壳体外壁10b的前侧的内表面也形成有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槽条18a、与在第一槽条18a的后部连续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槽条18b构成的第二l字状槽部18。
[0040]
另外,返回图3,在电源侧端子室12与负载侧端子室13之间设置有收容灭弧室14的灭弧室收容部15,在灭弧室14中配置有触点部16。
[0041]
触点部16具有可动触点支承件16a和配置于该可动触点支承件16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且将可动触点支承件16a向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施力的复位弹簧(未图示)。另外,可动触点支承件16b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经由驱动杆(未图示)与收纳于后壳体2中的电磁体(未图示)连结,如果构成电磁体的励磁线圈(未图示)成为励磁状态,则可动触点支承件16b抵抗复位弹簧而向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移动。如果可动触点支承件16b向长度方向的一端侧移动,则设置于可动触点支承件16a的多个可动触头(未图示)的可动触点相对于设置于电源侧端子部4a~4d和负载侧端子部5a~5d的固定触头(未图示)的固定触点进行接触离开动作。
[0042]
灭弧罩8为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件,具有矩形的灭弧罩主体8a、从灭弧罩主体8a的长边侧缘部相互对置地形成的一对长边壁部8b、8b、以及从罩主体8a的短边侧缘部相互对置地形成的一对短边壁部8c、8d。另外,灭弧罩8包括:使一个短边壁部8c位于中间而在短边方向上分开地形成于罩主体8a的一个短边侧缘部的一对卡合脚部20、和使另一短边壁部8d位于中间而在短边方向上分开地形成于罩主体8a的另一短边侧缘部的一对卡合脚部21。在一对长边壁部8b、8b形成有吹出灭弧室14中产生的电弧气体的电弧气体吹出口9。另外,一对卡合脚部20和卡合脚部21沿着灭弧罩8相对于前壳体3的安装方向形成。
[0043]
在形成于罩主体8b的一个短边侧缘部的一对卡合脚部20的基端侧形成有向罩主体8b的长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一钩部22,在一对卡合脚部20的前端形成有向与第一钩部22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二钩部23。另外,在形成于罩主体8b的另一短边侧缘部的一对卡合脚部21的基端侧形成有向罩主体8b的长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第一钩部24,在一对卡合脚部21的前端形成有向与第一钩部24相同的方向突出的第二钩部25。
[0044]
如图6所示,在前壳体3的壳体外壁10a的内壁形成有与灭弧罩8的一对卡合脚部20的第一钩部22和第二钩部23卡合的钩卡合部26。另外,在前壳体3的壳体外壁10b形成有从后壳体2侧向上方延伸的两条缝隙27(参照图3),在这些缝隙27的上端缘部形成有与灭弧罩8的一对卡合脚部21的第一钩部24和第二钩部25卡合的钩卡合部28。
[0045]
而且,如图6所示,如果以覆盖灭弧室收容部15的方式将灭弧罩8嵌入前壳体3,则一对长边壁部8b进入灭弧室收容部15,一对卡合脚部20和一对卡合脚部21在弹性变形的同时在前壳体3的一对壳体外壁10a、10b的内表面上滑动。而且,卡合脚部20的第一钩部22与钩卡合部26卡合,卡合脚部21的第一钩部24与钩卡合部28卡合。由此,灭弧罩8以覆盖灭弧室收容部15的状态安装于前壳体3上。
[0046]
接下来,参照图7的(a)~(c)、图8的(a)、(b)对覆盖电源侧端子部4a~4d和线圈端子6a的第一端子罩7a的形状进行说明。其中,覆盖负载侧端子部5a~5d和线圈端子6b的第二端子罩7b的形状也为与第一端子罩7a相同的结构,因此仅进行第一端子罩7a的说明。
[0047]
第一端子罩7a为由具有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件,如图7的(a)所示,具有长方形板状的罩主体30、形成于罩主体3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板状的罩连结部31、32、与罩主体30的正反面连通且在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形成的多个工具插通孔33a~33e、从罩主体30的反面在与各工具插通孔33a~33e对应的位置突出的筒形状的引导部34a~34e、以及从罩主体30的宽度方向一侧向外方突出而形成的两处灭弧罩卡合片35。
[0048]
另外,如图7的(b)所示,从罩主体30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向与引导部34a~34e相同的方向延伸的板状的保护片36a~36e与引导部34a~34e连结而形成,并且如图7的(c)所示,在罩主体30的反面形成有两处卡合凹部37。
[0049]
另外,如图7的(c)所示,在形成于罩主体3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罩连结部31和与其相邻的引导部34a以及保护片36a之间形成有缝隙38,在形成于罩主体3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罩连结部31和与其相邻的引导部34e以及保护片36e之间也形成有缝隙39。
[0050]
而且,图8的(a)表示形成于罩主体3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罩连结部31,其上形成有由朝向罩主体30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凸条40a、和从距罩主体30最远的第一凸条40a的缘部向相对于第一凸条40a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条40b构成的第一l字状凸部40。另外,图8的(b)表示形成于罩主体30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罩连结部32,其上形成有由朝向罩主体30呈直线状延伸的第一凸条41a、和从距罩主体30最远的第一凸条41a的缘部向相对于第一凸条41a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凸条41b构成的第二l字状凸部41。
[0051]
而且,如图9所示,在灭弧罩8的长边壁部8b的里侧插入第一端子罩7a的灭弧罩卡合片35。通过进行该动作,将成形时弯曲的第一端子罩7a矫正成直线状。而且,通过将第一端子罩7a矫正成直线状,如图10所示,形成于壳体内壁11的卡合凸部19与形成于罩主体30的反面的卡合凹部37嵌合,使罩连结部31向长度方向的内方弹性变形,同时罩连结部31的第一l字状凸部40与壳体外壁10a的第一l字状槽部17卡合(参照图11),使罩连结部32向长
度方向的内方弹性变形,同时罩连结部32的第二l字状凸部41与壳体外壁10b的第二l字状槽部18卡合(参照图12),由此,将第一端子罩7a可装拆地安装于前壳体3。
[0052]
在此,在罩连结部31的第一l字状凸部40与壳体外壁10a的第一l字状槽部17卡合时,如图11所示,第一l字状凸部40的第一凸条40a与第一l字状槽部17的位于第一槽条17a的上侧的槽边17a1抵接,第一l字状凸部40的第二凸条40b与第一l字状槽部17的位于第二槽条17b的后侧的槽边17b1抵接。另外,在罩连结部32的第二l字状凸部41与壳体外壁10b的第二l字状槽部18卡合时,如图12所示,第二l字状凸部41的第一凸条41a与第二l字状槽部18的位于第一槽条18a的上侧的槽边18a1抵接,第二l字状凸部41的第二凸条41b与第二l字状槽部18的位于第二槽条18b的前侧的槽边18b1抵接。
[0053]
另外,第二端子罩7b也以与第一端子罩7a相同的结构可装拆地安装于前壳体3。
[0054]
如果将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安装于前壳体3,则如图1、图2所示,第一端子罩7a覆盖电源侧端子部4a~4d和线圈端子6a,第二端子罩7b覆盖负载侧端子部5a~5d和线圈端子6b。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端子罩7a的保护片36a~36e延伸至电源侧端子部4a~4d以及线圈端子6a附近,因此,成为作业人员的手指难以进入电源侧端子部4a~4d以及线圈端子6a侧的结构。另外,虽未图示,但第二端子罩7b的保护片36a~36e也延伸至负载侧端子部5a~5d以及线圈端子6b附近,因此也成为作业人员的手指难以进入电源侧端子部4a~4d以及线圈端子6a侧的结构,能够提供提高了安全性的电磁接触器1。
[0055]
就上述结构的电磁接触器1而言,如果因短路事故等而异常的大电流在触点部16流通,灭弧室14的内压因产生的电弧气体而过度上升,则灭弧罩8的卡合脚部20向图6的右侧弹性变形,从而钩卡合部26向第一钩部22的截面三角形状的顶部移动,与第一钩部22的卡合状态解除,卡合脚部21向图6的左侧弹性变形,从而钩卡合部28向第一钩部24的顶部移动,与第二钩部25的卡合状态解除。而且,灭弧罩8相对于前壳体3翘起,从而卡合脚部20的第二钩部23与钩卡合部26啮合来维持第二钩部23以及钩卡合部26的卡合,卡合脚部21的第二钩部25与钩卡合部28啮合来维持第二钩部25以及钩卡合部28的卡合。由此,在灭弧罩8的灭弧罩主体8a的全周形成间隙,该间隙成为排气孔而将灭弧室14内的电弧气体向外部排出,灭弧室14的内压减小而防止灭弧罩8被吹飞。
[0056]
另外,与灭弧罩8的上下方向相邻地配置有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灭弧室14中产生的电弧气体从形成于灭弧罩8的一对长边壁部8b、8b的电弧气体吹出口9朝向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喷射。
[0057]
就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而言,形成于长度方向的一端的罩连结部31的第一l字条形凸部40与形成于构成前壳体3的壳体外壁10a的第一l字条形槽部17卡合(第一凸条40a与第一槽条17a的槽边17a1抵接,第二凸条40b与第二槽条17b的槽边17b1抵接),形成于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罩连结部32的第二l字条形凸部41与形成于构成前壳体3的壳体外壁10b的第二l字条形槽部18卡合(第一凸条41a与第一槽条18a的槽边18a1抵接,第二凸条41b与第二槽条18b的槽边18b1抵接),因此,即使重力或电弧气体朝向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喷射而前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外力作用于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也不会从前壳体3脱落。
[0058]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为形成于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罩连结部31、32的第一l字条形凸部40以及第二l字条形凸部41与形成于壳体外壁10a、10b的第一l
字条形槽部17以及第二l字条形槽部18卡合,即使电弧气体朝向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喷射而前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外力起作用也不会从前壳体3脱落的结构,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从前壳体3吹飞的情况。
[0059]
另外,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的罩连结部31、32为在与相邻的引导部34a、34e以及保护片36a、36e之间形成缝隙38、39而容易弹性变形的部位,因此,能够使第一l字条形凸部40以及第二l字条形凸部41简单地与壳体外壁10a、10b的第一l字条形槽部17以及第二l字条形槽部18卡合。
[0060]
另外,通过在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的罩连结部31、32形成凸部(第一l字条形凸部40以及第二l字条形凸部41),在壳体外壁10a、10b形成凹部(第一l字条形槽部17以及第二l字条形槽部18)的简易的结构,能够得到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相对于前壳体3的保持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0061]
[第二实施方式]
[0062]
接下来,图13~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的主要部分的图。此外,对与图1~图1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0063]
就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罩7a而言,在罩连结部31也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第一l字条形凸部40,在罩连结部32也形成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的第二l字条形凸部41。另外,第二端子罩7b也为与第一端子罩7a相同的结构。
[0064]
如图13所示,在构成前壳体3的壳体外壁10a的内表面,由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前端缘开口的第一槽条42a、和在第一槽条42a的后部连续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上端缘开口的第二槽条42b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l字状槽部42。
[0065]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l字条形槽部42的第一槽条42a形成得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l字条形槽部17的第一槽条17a的槽大,如果罩连结部31的第一l字条形凸部40卡合,则第一凸条40a在离开第一l字状槽部42的位于第一槽条42a的前侧的槽边42a1的位置对置。此外,第一l字状凸部40的第二凸条40b与第一l字状槽部42的位于第二槽条42b的前侧的槽边42b1抵接。
[0066]
如图14所示,在构成前壳体3的壳体外壁10b的内表面,由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前端缘开口的第一槽条43a、和在第一槽条43a的后部连续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在下端缘开口的第二槽条43b形成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l字状槽部43。
[0067]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l字条形槽部43的第一槽条43a形成得比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l字条形槽部18的第一槽条18a的槽大,如果罩连结部32的第二l字条形凸部41卡合,则第一凸条41a在离开第二l字状槽部43的位于第一槽条43a的上侧的槽边43a1的位置对置。此外,第二l字状凸部41的第二凸条41b与第二l字状槽部43的位于第二槽条43b的前侧的槽边43b1抵接。
[0068]
而且,第一端子罩7a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形成于壳体外壁10a的第一l字状槽部42和形成于壳体外壁10b的第二l字状槽部43卡合地安装,第二端子罩7b也与形成于壳体外壁10a的第一l字状槽部42和形成于壳体外壁10b的第二l字状槽部43卡合地安装。
[0069]
就本实施方式的电磁接触器1而言,如果灭弧室14的内压因产生的电弧气体而过度上升,则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灭弧罩8相对于前壳体3翘起,从而在灭弧罩8的灭弧罩主
体8a的全周形成间隙,该间隙成为排气孔而将灭弧室14内的电弧气体向外部排出,灭弧室14的内压减小而防止灭弧罩8被吹飞。
[0070]
另外,如果灭弧室14中产生的电弧气体从形成于灭弧罩8的一对长边壁部8b、8b的电弧气体吹出口9朝向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喷射,则第一端子罩7a离开灭弧罩8的长边壁部8b而向上方向滑动移动。此时,就第一端子罩7a而言,形成于罩连结部31的第一l字条形凸部40的第二凸条40b在形成于壳体外壁10a的第一l字条形槽部42的第二槽条42b的槽边42b1滑动,形成于罩连结部32的第二l字条形凸部41的第二凸条41b在形成于壳体外壁10b的第一l字条形槽部43的第二槽条43b的槽边43b1滑动。而且,第一l字条形凸部40的第一凸条40a与第一l字条形槽部42的第一槽条42a的槽边42a1抵接,第二l字条形凸部41的第一凸条41a与第二l字条形槽部43的第一槽条43a的槽边43a1抵接,此时,第一端子罩7a停止。
[0071]
另外,第二端子罩7b也离开灭弧罩8的长边壁部8b而向下方向滑动移动。
[0072]
这样,如果第一端子罩7a向上方向滑动移动,第二端子罩7b向下方向滑动移动,则如图15所示,在灭弧罩8的长边壁部8b以及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的宽度方向缘部之间形成有与灭弧室14连通的排气空间44、45。
[0073]
因此,如果通过灭弧室14中产生的电弧气体从灭弧罩8的一对长边壁部8b、8b侧朝向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喷射,第一端子罩7a向上方向滑动移动,第二端子罩7b向下方向滑动移动,形成与灭弧室14连通的排气空间44、45,则能够增大灭弧室14中产生的电弧气体的排出量,因此,能够提高电磁接触器1的切断性能。
[0074]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的罩连结部31、32形成第一l字条形凸部40和第二l字条形凸部41,在壳体外壁10a、10b形成第一l字条形槽部17和第二l字条形槽部18(或者第一l字条形槽部42和第二l字条形槽部43),但本发明的主旨不限于此,即使为在第一和第二端子罩7a、7b的罩连结部31、32形成卡合凹部(槽部)并在壳体外壁10a、10b形成卡合凸部的结构,也能实现与本发明同样的效果。
[0075]
附图标记说明
[0076]
1 电磁接触器
[0077]
2 后壳体
[0078]
3 前壳体
[0079]
4a~4d 电源侧端子部
[0080]
6a 线圈端子
[0081]
5a~5d 负载侧端子部
[0082]
6b 线圈端子
[0083]
7a 第一端子罩
[0084]
7b 第二端子罩
[0085]
8 灭弧罩
[0086]
8a 灭弧罩主体
[0087]
8b 一对长边壁部
[0088]
8c、8d 一对短边壁部
[0089]
9 电弧气体吹出口
[0090]
10a、10b 壳体外壁
[0091]
11 多个壳体内壁
[0092]
12 电源侧端子室
[0093]
13 负载侧端子室
[0094]
14 灭弧室
[0095]
15 灭弧室收容部
[0096]
16 触点部
[0097]
16a 可动触点支承件
[0098]
17 第一l字状槽部(第一卡合部)
[0099]
17a 第一槽条
[0100]
17b 第二槽条
[0101]
18 第二l字状槽部(第一卡合部)
[0102]
18a 第一槽条
[0103]
18b 第二槽条
[0104]
19 卡合凸部
[0105]
20、21 卡合脚部
[0106]
22 第一钩部
[0107]
23 第二钩部
[0108]
24 第一钩部
[0109]
25 第二钩部
[0110]
26 钩卡合部
[0111]
27 缝隙
[0112]
28 钩卡合部
[0113]
30 罩主体
[0114]
31、32 罩连结部
[0115]
33a~33e 工具插通孔
[0116]
34a~34e 引导部
[0117]
35 灭弧罩卡合片
[0118]
36a~36e 保护片
[0119]
37 卡合凹部
[0120]
38、39 缝隙
[0121]
40 第一l字状凸部(第二卡合部、凸部)
[0122]
40a 第一凸条
[0123]
40b 第二凸条
[0124]
41 第二l字状凸部(第二卡合部、凸部)
[0125]
41a 第一凸条
[0126]
41b 第二凸条
[0127]
42a 第一槽条
[0128]
42b 第二槽条
[0129]
42 第一l字状槽部(第二卡合部、凹部)
[0130]
42a1 槽边
[0131]
42b1 槽边
[0132]
43 第二l字状槽部(第二卡合部、凹部)
[0133]
43a 第一槽条
[0134]
43b 第二槽条
[0135]
43a1 槽边
[0136]
43b1 槽边
[0137]
44、45 排气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