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与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用接触件和壳体有关。
背景技术:2.一直以来,已知经由连接器使电子基材彼此互相电连接的样式。连接器具有接触件和壳体而组成。作为接触件,能够使用具备能够与对方的电子基材接触的接触部和成蜿蜒形态的弹簧部的物体。作为壳体,能够使用具备容纳接触件且具有接触件能够沿着长轴方向上下移动的开口端的内侧空间的物体。
3.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示出了如下的样式:从接触部的两侧端部分别形成有以能够与位于壳体的开口端侧的构建内侧空间的内侧形成面接触的方式延伸的延伸部分,两个延伸部分在接触件的长轴方向上是同一高度水平。
4.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平10-51094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625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5.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此,本技术的发明人等新发现在以下的情况下存在改善的事项。具体而言,根据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用途,可能有时对接触件和壳体的形态造成制约。具体而言,可能有时对接触件的高度、壳体的开口端的尺寸造成制约。与此相伴地,有时需要配置能够不从位于接触件的顶端侧的接触部的两侧端部、而是仅从单侧端部与位于壳体的开口端附近的内侧形成面接触的延伸部分。
6.在此情况下,不仅接触件与壳体的内侧形成面相互接触,而且壳体承受弹簧部对接触件的预载的部分在壳体的开口端侧处成为一处。因此,在接触件的弹簧部中产生的应力分布难以在剖视观察下在弹簧部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取得平衡,有可能接触件的接触部向一侧倾斜。其结果是,有可能在由于在将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焊盘等按压接触到接触件的接触部时的弹簧部的压缩而导致的长轴方向的接触部向下方移动和由于弹簧部的伸张而导致的接触部向上方移动时,该接触部摩擦于壳体的内侧形成面。因此,作为整体,可能难以提供接触部能够沿着长轴方向顺畅地上下移动的接触件。
7.于是,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供如下的接触件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用接触件和壳体:即使在提供接触件对壳体的预载的部分在壳体的开口端侧处为一处的情况下,接触部也沿着长轴方向顺畅地上下移动。
8.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如下的连接器:其是具有接触件和具备能够容纳该接触件的贯通的内侧空间的壳体而组成的连
接器,前述接触件具备从前述壳体的开口端向外部突出且能够与对方的电子基材接触的接触部和与该接触部连续且成蜿蜒形态的弹簧部,以及在预载状态下设置于前述壳体的前述内侧空间,前述预载状态的接触件的前述弹簧部与前述壳体的构建前述内侧空间的内侧形成面能够在前述接触件的长轴方向上在高度水平相互不同的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处接触,前述接触部分是前述壳体从前述弹簧部承受的预载承受部分,前述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包括第1接触部分和第2接触部分,在剖视观察下,前述第1接触部分是最高的前述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前述第2接触部分处于比前述第1接触部分更低的前述高度水平。
9.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如下的接触件:其是连接器用接触件,能够容纳于具备贯通的内侧空间的壳体,具有能够与对方的电子基材接触的接触部和与该接触部连续且成蜿蜒形态的弹簧部而组成,在预载状态下,设置于前述内侧空间,前述预载状态的接触件的前述弹簧部能够在长轴方向上在高度水平相互不同的至少两个局部区域处与前述壳体的构建前述内侧空间的内侧形成面接触,前述至少两个局部区域包括第1局部区域和第2局部区域,在剖视观察下,前述第1局部区域能够与前述壳体的前述内侧形成面在最高的高度水平接触,前述第2局部区域处于比前述第1局部区域更低的前述高度水平。
10.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如下的壳体:其是连接器用壳体,具备能够容纳接触件的贯通的内侧空间,该内侧空间的构建内侧形成面能够与预载状态的前述接触件在至少两处接触,该至少两个接触部分处的前述壳体的厚度尺寸互相不同。
11.发明的效果依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如下的接触件:即使在提供接触件对壳体的预载的部分在壳体的开口端侧处为一处的情况下,接触部也沿着长轴方向顺畅地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12.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从上表面侧观察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13.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底面侧观察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14.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能够视觉辨认内部剖面构造一部分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15.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16.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连接器的接触件与壳体的接触部分的剖面图。
17.图6是随时间推移而示出接触件向壳体的内侧空间插入的样式的示意性剖面图。
18.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预载前的接触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19.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在预载完成之后的接触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20.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参照附图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用接触件和壳体。附图中的各种元件只不过为了理解本公开而示意性且例示性地示出,外观或尺寸比等可能与实物不同。
22.[连接器的整体构成]首先,对本公开的连接器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其后,对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0023]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从上表面侧观察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从底面侧观察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能够视觉辨认内部剖面构造一部分的本公开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剖面图。
[0024]
如图1-图4中示出那样,本公开的连接器100具有一体地组合的接触件10和壳体20而组成。
[0025]
壳体20具备在剖视观察下能够容纳接触件10的贯通的内侧空间23(参照图4)。在此所述的“能够容纳”是指在将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焊盘等按压接触到后述的接触件10的接触部的前后、容纳作为接触件10的构成元件的弹簧部和块部的全部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在此所述的“贯通的内侧空间”是指在两端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两个开口的空间区域,是指以位于后述的接触件的一侧的接触部和位于另一侧的连接部能够分别从上述两个开口突出的方式构成的空间。
[0026]
内侧空间23由内侧形成面27构建。内侧形成面27能够是在剖视观察下与接触件10的长轴方向a(或沿着接触件10的长轴方向a的中心线l或l1的方向)(参照图4、图5和图9)平行的大致直线形状。壳体20作为整体构造能够采用大致长方体形状(参照图1)。
[0027]
在此情况下,上表面21的纵横尺寸作为一个示例能够分别是5 mm-100 mm,优选10 mm-50 mm,例如15 mm。厚度尺寸作为一个示例能够是2 mm-20 mm,优选3 mm-10 mm,例如5 mm。此外,纵向尺寸和横向尺寸不需要是同一的。
[0028]
本公开的壳体20能够包括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虽然未特别地限定,但壳体20能够包括从由例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硅酮树脂和不饱和聚酯树脂组成的组选择的至少一种热固性树脂材料。
[0029]
本公开的接触件10具备接触部11、弹簧部12、块部13和连接部14。虽然未特别地限定,但接触件10包括金属材料,例如铜类材料,作为一个示例,能够包括磷青铜。此外,在后文中描述,为了使接触件10能够与壳体20一体地组合,接触件10能够插入到壳体20的内侧空间23(参照图6)。
[0030]
其中,接触部11和连接部14分别定位于接触件10的一个顶端侧和另一个顶端侧,沿着接触件10的长轴方向定位于同一列上。另一方面,弹簧部12和块部13任一都能够定位于壳体的内侧空间23内。
[0031]
(接触部)接触部11定位于接触件10的一个顶端侧。出于减小与对方的电子基材的单位接触面积上的、对方的电子基材对接触部11的按压加压力的观点,接触部11的剖面形状优选至
少在顶端侧处成为渐缩形状。接触部11能够通过弹簧部12来从形成于壳体20的上表面21的开口端26突出到外部而与对方的电子基材接触。虽然未特别地限定,但作为一个示例,能够采用三个接触部11沿着图1的箭头x方向隔开既定间隔以列状配置的构造和两个接触部11沿着图1的箭头x方向隔开一定间隔以列状配置的构造沿着箭头y方向(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隔开既定间隔而交替地配置的样式。
[0032]
对于该既定间隔,作为一个示例,作为相互相邻的一个接触部11与另一个接触部11之间的间隔,能够是0.3 mm-10 mm,优选0.5 mm-5 mm,例如1 mm。从壳体20的上表面21突出的接触部11自身的高度能够是0.3 mm-10 mm,优选0.5 mm-5 mm,例如1 mm。从壳体20的上表面21突出的接触部11自身的长度方向的宽度能够是0.3 mm-10 mm,优选0.5 mm-5 mm,例如1 mm。从壳体20的上表面21突出的接触部11自身的短边方向的宽度能够是0.05 mm-5 mm,优选0.1 mm-3 mm,例如0.2 mm。
[0033]
(弹簧部)弹簧部12是一侧与接触部11连续另一侧与块部13连续且成蜿蜒形态的物体。另外,弹簧部12如果施加外力则成为压缩状态,其后由于弹性性质而能够变形成原来的伸张状态。
[0034]
由于上述的弹簧部12的性质而能够压缩和伸张,从而与弹簧部12连续的接触部11能够沿接触件10的长轴方向经由壳体20的开口端26上下移动。具体而言,如果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焊盘等按压接触到接触件10的接触部11,则与此相伴地,弹簧部12压缩,接触部11能够沿长轴方向向下方移动。
[0035]
其后,暂且压缩的弹簧部12由于弹性性质而伸张,从而接触部11能够沿长轴方向向上方移动。通过所涉及的向上方移动,接触部11能够从形成于壳体20的上表面21的开口端26突出到外部而与对方的电子基材接触。
[0036]
出于使所涉及的弹簧部12的压缩和伸张顺畅的观点,在剖视观察下,弹簧部12在接触件的长轴方向上不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相接(参照图4)。即,在接触件的长轴方向上,在弹簧部12的弯曲部分12x、12y、12z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之间提供有空隙,两者相互隔离。
[0037]
此外,在剖视观察下,弯曲部分12x、12y定位于同一平面上。另一方面,出于确保后述的卡止部分13a、13b能够卡止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的空间的观点,弯曲部分12z定位于比弯曲部分12x、12y更靠内侧(参照图4)。
[0038]
另外,以在完成将接触件10向壳体20的内侧空间23插入时预载(或也能够称为预载力)成为最大的方式构成。由此,作为整体,关于包括预载状态的弹簧部的接触件10,在插入完成时在内侧空间23中预载状态也能够成为最大。通过使包括弹簧部12的接触件10成为预载状态,接触件10的弹簧部12成为预先被压缩一部分的状态。
[0039]
因此,在将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焊盘等按压接触到接触部11时,与未预载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向伸张侧的垂直阻力相对于接触部11的既定位移量相对地小。其结果是,与未预载的情况相比,从接触件10侧作用到对方电子基材的力变小,因而能够继续确保对方电子基材的品质。
[0040]
对于弹簧部的预载的最大状态,在完成接触件10的插入时,后述的块部13的压入能够完成,如后所述,弹簧部12的局部区域推压接触到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从而能够实
现。
[0041]
由此,与插入之前的阶段的伸张的弹簧部等相比,在完成接触件10的插入时,弹簧部12能够成为被压缩一部分的状态。其结果是,在将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焊盘等按压到接触件10的接触部11之前的阶段,能够使弹簧部的预载状态最大。
[0042]
(块部)块部13是一侧与弹簧部12连续另一侧与连接部14连续的物体。在将接触件10向上述的壳体20的内侧空间23插入时,块部13能够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相接并同时压入至内侧空间23内。
[0043]
另外,块部13在剖视观察下在其两侧端部具有能够卡止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的卡止部分13a、13b。通过存在所涉及的卡止部分13a、13b卡止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因而能够避免在完成将接触件10向壳体20的内侧空间23插入之后,接触件10从内侧空间23完全拔出到外部。
[0044]
虽然未特别地限定,但出于在压入时防止发生壳体20侧处的伴随着压入的破裂的观点,卡止部分13a、13b的高度水平不同,可能存在微小的高低差。此外,在后文中对称为高度水平的记载的定义进行描述。
[0045]
(连接部)连接部14定位于接触件10的另一个顶端侧。连接部14是如下的物体:与块部13连续,在完成接触件10的插入时,从形成于壳体20的底面22的开口端28向外部突出,且能够与既定电子基材焊接连接等。
[0046]
[本公开的特征部分]以下,对本公开的连接器100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连接器的接触件与壳体的接触部分的剖面图。
[0047]
本技术的发明人等对用于提供如下的接触件10的改善方案进行了专心探讨:即使在提供弹簧部12对壳体20的预载的部分在壳体20的开口端26侧处为一处的情况下,接触部11也沿着长轴方向顺畅地上下移动。其结果是,本技术的发明人等基于下述的思想而达到研究出本公开。
[0048]
具体而言,本公开基于如下的思想:设置至少两个“预载状态的接触件10的弹簧部12与壳体20的构建内侧空间23的内侧形成面27接触且在接触件10的长轴方向上相互不同的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30。
[0049]
以所涉及的思想为前提,在本公开中,如图5中示出那样,采用如下的构成:在剖视观察下,将至少两个接触部分30的构成元件中的一个的第1接触部分31作为最高的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将另一个的第2接触部分32作为比第1接触部分31更低的高度水平。此外,在不如第1接触部分31和第2接触部分32等那样指特定接触部分的情况下,作为接触部分的符号,使用30。
[0050]
出于另外的观点,还能够根据距既定位置的距离的差异而描述本公开的特征。具体而言,在本公开中,能够以壳体20的开口端26的位置为基准,第1接触部31相对于开口端26位于近侧,另一方面,第2接触部分32相对于开口端26位于远侧(参照图5)。
[0051]
此外,本公开中所述的“高度水平”示出在以接触件的长轴方向a为坐标轴或坐标线的情况下的相对坐标位置,“高度水平不同”是指长轴方向a上的坐标轴上的位置不同和/
或在长轴方向a上的坐标轴上的坐标值存在大小关系。
[0052]
另外,本公开中所述的“最高的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是指如下的部分:例如,如图5所示,以壳体20的开口端26的位置为基准,在长轴方向a上相对于该开口端26位于最近侧。从另外的观点来说,本公开中所述的“最高的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是指蜿蜒形态的弹簧部12从接触部11的一侧开始延伸的延伸开始区域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接触的部分。
[0053]
本公开中所述的“弹簧部12的延伸开始区域”是指位于接触部11和弹簧部12的边界部分与蜿蜒形态的弹簧部的第1弯曲部分之间的大致水平区域。本公开中所述的“弹簧部12的大致水平区域”是指沿与接触件10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区域。
[0054]
依据所涉及的构成,如图5中示出那样,能够提供至少两个接触部分30。由于弹簧部12采用蜿蜒形态,因而起因于此,能够将共计两个以上的接触部分30以沿着接触件的长轴方向的中心线l为基准分别定位于两侧。即,第1接触部分31和第2接触部分32不会以中心线l为基准偏向一侧配置。
[0055]
如上所述,接触部分30成为壳体20承受弹簧部12的预载的部分。即,接触部分30是预载承受部分(或也能够称为预载载荷承受部分或预载荷承受部分或预载力承受部分)。因此,壳体20承受弹簧部12的预载力的部分也是共计两处以上,能够以中心线l为基准分别定位于两侧。
[0056]
由此,即使在提供接触件10对壳体20的预载的部分在壳体20的开口端侧处为一处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在弹簧部12中产生的应力分布在剖视观察下在弹簧部12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取得平衡。
[0057]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接触件的接触部11向一侧倾斜。因此,能够防止在由于在将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焊盘等按压接触到接触件的接触部11时的弹簧部12的压缩而导致的长轴方向的接触部11向下方移动和由于弹簧部12的伸张而导致的接触部11向上方移动时,接触部11摩擦于壳体的内侧形成面27。
[0058]
由于以上的事,即使在提供接触件10对壳体20的预载的部分在壳体20的开口端侧处为一处的情况下,也能够作为整体提供接触部11能够沿着长轴方向顺畅地上下移动的接触件10。
[0059]
除了上述的技术效果之外,依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还能够起到下述的技术效果。
[0060]
如上所述,谋求防止在接触部11沿着长轴方向上下移动时接触部11对壳体的内侧形成面27的摩擦。因此,能够使向下方移动中的接触部11的移动轨迹和向上方移动中的接触部11的移动轨迹为大致同一条线。即,能够将接触件10的接触部11的移动轨迹保持一定。
[0061]
其结果是,能够以高精度重复地稳定地进行对方的电子基材的焊盘等对位于既定部位的接触部11的按压。因此,能够不更换既定接触部11就进行数十次、例如三十次焊盘等对该接触部11的按压。
[0062]
也由于以上的事,能够将接触部11与对方电子基材稳定地连接,由此能够谋求提高连接器100与对方电子基材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进而,能够将接触件10的接触部11的移动轨迹保持一定,因而在能够使接触件10的接触部11的上下移动的位移量的管理精度提高的点上也是有利的。
[0063]
另外,依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壳体20承受弹簧部12的预载的部分成为共计两处以上。因此,在能够施加到壳体20的物理力的点上而言,能够避免施加至壳体20的弹簧部12的预载集中于一处。换而言之,与集中一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施加至壳体20的弹簧部12的预载分散。
[0064]
在能够施加到壳体20的热负荷的点上而言,在经由接触件10的连接部14将既定电子基材与接触件10焊接连接时,可能在连接中途产生热。如上所述,接触件10是金属制的,因而具有传热性。因此,热负荷也能够施加至与壳体20的弹簧部12相接的壳体20。
[0065]
对于这点,壳体20承受弹簧部12的预载的部分是共计两处以上。即,壳体20与弹簧部12相接的部分是共计两处以上。因此,能够避免对壳体20的热负荷集中于一处。换而言之,与集中一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对壳体20的热负荷分散。
[0066]
由于以上的事,能够使能够施加到壳体20的物理力(相当于预载)(或也能够称为预载力)和热负荷任一都分散。作为其结果,能够谋求抑制壳体变形和伴随抑制壳体变形的壳体的变形量的降低化。
[0067]
此外,为了合适地提供上述的高度水平互相不同的至少两个的第1接触部分31和第2接触部分32,该接触部分处的弹簧部12能够部分地接触的壳体20的厚度尺寸需要互相不同。与此相对,在以往的连接器中,从接触部的两侧端部分别延伸的作为接触件的构成元件的两个延伸部分在接触件的长轴方向上是同一高度水平。由于以上的事,该延伸部分与壳体的内侧形成面接触的部分处的壳体的厚度尺寸变得互相同一。也在这点上,作为连接器100的构成元件的壳体20也是与以往的壳体相比特殊的构成。
[0068]
具体而言,连接器用壳体20具备能够容纳接触件10的贯通的内侧空间23,构建该内侧空间23的内侧形成面27能够与预载状态的接触件10在至少两处接触,两个以上的接触部分处的壳体20的厚度尺寸互相不同。
[0069]
依据所涉及的构成,与以往的壳体相比,存在壳体20的厚度尺寸互相不同的部分,因而能够使接触部分、即壳体20承受接触件10的预载的部分的厚度尺寸相对地增大。作为其结果,能够作为整体谋求壳体20自身的强度提高。
[0070]
依据所涉及的构成,在两个以上的接触部分处使用厚度尺寸不同的壳体,因而两个接触部分能够处于相互不同的高度水平。为了实现预载状态的接触件10,能够使用弹簧部、蜿蜒形态的弹簧部。其结果是,能够将共计两个以上的接触部分以沿着接触件的长轴方向的中心线为基准分别定位于两侧。由此,能够使在弹簧部中产生的应力分布在剖视观察下在弹簧部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取得平衡,能够谋求防止接触件的接触部向一侧倾斜。
[0071]
进而,为了合适地提供上述的高度水平互相不同的至少两个的第1接触部分31和第2接触部分32,与连接器100自身的上述特征对应地,作为其构成元件的接触件10还能够具有以下的特征。
[0072]
具体而言,预载状态的接触件10的弹簧部12能够在长轴方向上在高度水平相互不同的至少两个局部区域处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接触。该至少两个接触区域包括第1局部区域12a和第2局部区域12b。进而,在剖视观察下,第1局部区域12a能够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在最高的高度水平接触,第2局部区域12b处于比第1局部区域12a更低的高度水平。
[0073]
对于这点,以往,即使例如存在多个接触件的弹簧部的局部区域,也分别相对于壳
体在同一高度水平相接。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接触件中,其构成元件的弹簧部12的局部区域12a、12b与壳体在相互不同的高度水平相接。即,接触件相对于壳体的接触部位不同一。在这点上,上述接触件10也是与以往的接触件相比特殊的构成。
[0074]
(预载状态的接触件)图6是随时间推移而示出接触件向壳体的内侧空间插入的样式的示意性剖面图。图6的左侧图示出开始进行接触件10α向内侧空间23的插入的阶段。图6的中央图示出继续进行接触件10β向内侧空间23的插入的阶段。图6的右侧图示出完成接触件10γ向内侧空间23的插入的阶段。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预载前的接触件的示意性立体图。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在预载完成之后的接触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0075]
如上所述那样,为了使接触件能够与壳体20一体地组合,接触件能够插入到壳体20的内侧空间23。具体而言,首先,如图6的左侧图和图7中示出那样,开始将接触件10α向内侧空间23插入。在该阶段,外力未施加至接触件10α,因而接触件10α处于伸张状态。
[0076]
接着,如图6的中央图中示出那样,继续将接触件10α向内侧空间23插入。具体而言,继续进行接触件10α向内侧空间23的插入,以使接触件的接触部11通过壳体20的开口端26且块部13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相接并同时开始压入到内侧空间23内。通过开始进行所涉及的压入,与在图6的左侧图的阶段的弹簧部12α相比,弹簧部12β能够成为被压缩的状态。
[0077]
接下来,进一步继续将接触件10α向内侧空间23插入,以使块部13的全部收纳于内侧空间23内,如图6的右侧图和图8中示出那样,完成将接触件10向内侧空间23插入。在所涉及的插入完成阶段,块部13的压入完成。
[0078]
具体而言,如图6的右侧图中示出那样,在该阶段,弹簧部12γ从接触部11的一侧开始延伸的延伸开始区域12γa推压接触到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除此之外,接近于第2弯曲部分的大致水平区域12γb也推压接触到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由于以上的事,在块部13的压入完成的状态下,弹簧部12γ的延伸开始区域12γa和大致水平区域12γb均推压接触到内侧形成面27,因而弹簧部12γ的预载能够成为最大。即,作为整体,包括弹簧部12γ的接触件的预载能够成为最大。
[007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公开优选采用下述样式。
[0080]
第1,优选的是,至少第1接触部分31比壳体20的开口端26的轮廓线26a更位于外侧(参照图5)。
[0081]
如上所述那样,第1接触部分31是蜿蜒形态的弹簧部12从接触部11的一侧开始延伸的延伸开始区域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接触的部分。对于这点,在剖视观察下,即使存在一部分从与接触部1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突起状的延伸部分,第1接触部分31也始终比轮廓线26a更处于外侧,因而能够合适地避免该延伸部分和接触部11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接触。其结果是,能够进行接触部11沿着长轴方向的更顺畅的上下移动。
[0082]
第2,优选的是,在剖视观察下,弹簧部12仅从接触部11的一侧连续,接触部11的另一侧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隔离。
[0083]
依据所涉及的样式,蜿蜒形态的弹簧部12仅从接触部11的一侧延伸,不存在从与接触部1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延伸的部分,且该另一侧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相互隔离。由此,能够在接触部11的另一侧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之间确保空隙、例如微小
空隙。由此,能够合适地避免接触部11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接触。其结果是,能够进行接触部11沿着长轴方向的更顺畅的上下移动。此外,在剖视观察下,出于进一步合适地避免与壳体20的内侧形成面27的接触的观点,能够将接触部11的另一侧11a的下方角部11b作为切除一部分的形状(参照图5)。
[0084]
第3,优选的是,第2接触部分是处于第1接触部分的次低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
[0085]
如上所述,为了防止接触件的接触部11向一侧倾斜,使在弹簧部12中产生的应力分布在剖视观察下在弹簧部12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取得平衡是有效的。
[0086]
对于这点,例如,在壳体20将两个部件合并而一体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在任一个壳体部件的内侧形成面的任意部位设置突起。例如,能够在接近于比图5中示出的第2接触部分32相对地更位于下方的弹簧部12的弯曲部分的大致水平区域上将该突起扎入配置。
[0087]
在此情况下,还存在第1接触部分和第2接触部分两者成为以中心线l为基准偏向一侧的配置的可能性。鉴于所涉及的点,出于以中心线l为基准将第1接触部分和第2接触部分分别合适地定位于两侧的观点,优选的是,第2接触部分处于第1接触部分的次(紧接的次)低高度水平。
[0088]
进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公开更优选采用下述样式。
[0089]
具体而言,更优选的是,设置有三个以上的、上述壳体的内侧形成面27a与弹簧部12a的接触部分30a(参照图9)。此外,虽然取决于弹簧部12a的弯曲部分的数量,但作为一个示例,接触部分30a的数量的上限是二十处以下,优选十处以下,例如,能够如图9中示出那样是五处。
[0090]
对于与上述的三个以上的接触部分30a有关的样式,作为一个示例,能够通过使壳体20a和接触件10a分别为以下的构成来实现。
[0091]
作为一个示例,在剖视观察下,能够使用以随着接触部分30a的高度水平变低、蜿蜒形态的弹簧部12a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大的方式构成的接触件10a。换而言之,如图9中示出那样,在剖视观察下,作为接触件10a,能够使用具备接触部11a和与接触部11a连续且外缘形状为大致金字塔形状的弹簧部12a的物体。
[0092]
在此情况下,壳体20a优选作为遵循该弹簧部12a的形状的构成。作为一个示例,在剖视观察下,能够使用以壳体20a的内侧形成面27a成为阶梯构造、即连续的多台阶差构造的方式构成的壳体20a。
[0093]
此外,不限定于此,即使在壳体的内侧形成面是在剖视观察下与接触件的长轴方向平行的大致直线形状的情况(参照图4)下,也能够通过采用以下的构成来实现与上述的三个以上的接触部分30a有关的样式。
[0094]
作为一个示例,在将两个以上的部件合并而一体构成壳体的情况下,在各壳体部件的内侧形成面的任意部位,设置以能够与弹簧部12a接触的方式配置的突起,在既定部位的弹簧部12a的大致水平区域上将该突起扎入配置。由此,也能够实现与三个以上的接触部分30a有关的样式。
[0095]
作为一个示例,如图9中示出那样,能够采用设置有五个接触部分30a的样式。具体而言,五个接触部分30a由第1接触部分31a、第2接触部分32a、第3接触部分33a、第4接触部分34a和第5接触部分35a构成。
[0096]
在剖视观察下,第1接触部分31a是最高的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第2接触部分32a
是第1接触部分31a的次低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第3接触部分33a是第2接触部分32a的次低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第4接触部分34a是第3接触部分33a的次低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第5接触部分35a是第4接触部分34a的次低高度水平的接触部分。
[0097]
在此,在剖视观察下,弹簧部12a采用蜿蜒形态,因而起因于此,能够将各接触部分30a以沿着接触件10a的长轴方向的中心线l1为基准依次交替地定位于两侧。具体而言,能够将第1接触部分31a、第2接触部分32a、第3接触部分33a、第4接触部分34a和第5接触部分35a以中心线l1为基准依次交替地定位于两侧。
[0098]
各接触部分30a成为壳体20a承受弹簧部12a的预载的部分。因此,壳体20a承受弹簧部12a的预载的部分也能够以中心线l1为基准依次交替地定位于两侧。由此,与接触部分的数量为两个的在图5中示出的样式相比,能够使在弹簧部12a中产生的应力分布在剖视观察下在弹簧部12a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更加取得平衡。其结果是,能够更合适地防止接触件的接触部11a向一侧倾斜。
[0099]
进而,壳体20a承受弹簧部12a的预载的部分是共计三处以上,在作为一个示例的在图9中示出的样式中是共计五处。因此,与图5中示出的样式相比,能够使施加至壳体20a的弹簧部12a的预载更分散。
[0100]
另外,壳体20a承受弹簧部12a的预载的部分为共计三处以上意味着,壳体20a与弹簧部12a相接的部分为共计三处以上。因此,与图5中示出的样式(接触部分的数量:两个)相比,能够使对壳体20a的热负荷更分散。
[0101]
由于以上的事,与图5中示出的样式(接触部分的数量:两个)相比,能够使能够施加到壳体20a的物理力(预载力)和热负荷任一都更分散。作为其结果,能够进一步谋求抑制壳体变形和伴随抑制壳体变形的壳体的变形量的降低化。
[0102]
此外,本公开不限定于所例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良和设计上的变更。
[0103]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为了与既定电子基材电连接,能够使用本公开的连接器以及该连接器用接触件和壳体。
[0104]
符号说明100、100a
ꢀꢀꢀꢀꢀꢀꢀꢀꢀꢀꢀꢀꢀ
连接器10、10a
ꢀꢀꢀꢀꢀꢀꢀꢀꢀꢀꢀꢀꢀꢀꢀ
接触件10α
ꢀꢀꢀꢀꢀꢀꢀꢀꢀꢀꢀꢀꢀꢀꢀꢀꢀꢀ
预载前的接触件10β
ꢀꢀꢀꢀꢀꢀꢀꢀꢀꢀꢀꢀꢀꢀꢀꢀꢀꢀ
预载中途阶段的接触件10γ
ꢀꢀꢀꢀꢀꢀꢀꢀꢀꢀꢀꢀꢀꢀꢀꢀꢀ
预载后(预载完成阶段)的接触件11、11a、11α、11β、11γ
ꢀꢀ
接触部11a
ꢀꢀꢀꢀꢀꢀꢀꢀꢀꢀꢀꢀꢀꢀꢀꢀꢀꢀ
接触部的另一侧11b
ꢀꢀꢀꢀꢀꢀꢀꢀꢀꢀꢀꢀꢀꢀꢀꢀꢀꢀ
接触部的另一侧的下方角部12、12a、12α、12β、12γ
ꢀꢀ
弹簧部12a
ꢀꢀꢀꢀꢀꢀꢀꢀꢀꢀꢀꢀꢀꢀꢀꢀꢀꢀ
弹簧部的第1局部区域12b
ꢀꢀꢀꢀꢀꢀꢀꢀꢀꢀꢀꢀꢀꢀꢀꢀꢀꢀ
弹簧部的第2局部区域12γa
ꢀꢀꢀꢀꢀꢀꢀꢀꢀꢀꢀꢀꢀꢀꢀꢀ
弹簧部的延伸开始区域
12γb
ꢀꢀꢀꢀꢀꢀꢀꢀꢀꢀꢀꢀꢀꢀꢀꢀ
弹簧部的大致水平区域13、13a、13α、13β、13γ
ꢀꢀ
块部14、14α、14β、14γ
ꢀꢀꢀꢀꢀꢀ
连接部20、20a
ꢀꢀꢀꢀꢀꢀꢀꢀꢀꢀꢀꢀꢀꢀꢀ
壳体21
ꢀꢀꢀꢀꢀꢀꢀꢀꢀꢀꢀꢀꢀꢀꢀꢀꢀꢀꢀ
壳体上表面22
ꢀꢀꢀꢀꢀꢀꢀꢀꢀꢀꢀꢀꢀꢀꢀꢀꢀꢀꢀ
壳体底面23
ꢀꢀꢀꢀꢀꢀꢀꢀꢀꢀꢀꢀꢀꢀꢀꢀꢀꢀꢀ
壳体的内侧空间26
ꢀꢀꢀꢀꢀꢀꢀꢀꢀꢀꢀꢀꢀꢀꢀꢀꢀꢀꢀ
壳体的开口端26a
ꢀꢀꢀꢀꢀꢀꢀꢀꢀꢀꢀꢀꢀꢀꢀꢀꢀꢀ
开口端的轮廓线27、27a
ꢀꢀꢀꢀꢀꢀꢀꢀꢀꢀꢀꢀꢀꢀꢀ
壳体的内侧形成面30、30a
ꢀꢀꢀꢀꢀꢀꢀꢀꢀꢀꢀꢀꢀꢀꢀ
接触部分31、31a
ꢀꢀꢀꢀꢀꢀꢀꢀꢀꢀꢀꢀꢀꢀꢀ
第1接触部分32、32a
ꢀꢀꢀꢀꢀꢀꢀꢀꢀꢀꢀꢀꢀꢀꢀ
第2接触部分33a
ꢀꢀꢀꢀꢀꢀꢀꢀꢀꢀꢀꢀꢀꢀꢀꢀꢀꢀ
第3接触部分34a
ꢀꢀꢀꢀꢀꢀꢀꢀꢀꢀꢀꢀꢀꢀꢀꢀꢀꢀ
第4接触部分35a
ꢀꢀꢀꢀꢀꢀꢀꢀꢀꢀꢀꢀꢀꢀꢀꢀꢀꢀ
第5接触部分a
ꢀꢀꢀꢀꢀꢀꢀꢀꢀꢀꢀꢀꢀꢀꢀꢀꢀꢀꢀꢀ
接触件的长轴方向l、l1
ꢀꢀꢀꢀꢀꢀꢀꢀꢀꢀꢀꢀꢀꢀꢀꢀꢀ
沿着接触件的长轴方向的中心线x
ꢀꢀꢀꢀꢀꢀꢀꢀꢀꢀꢀꢀꢀꢀꢀꢀꢀꢀꢀꢀ
接触部隔开既定间隔以列状配置的方向y
ꢀꢀꢀꢀꢀꢀꢀꢀꢀꢀꢀꢀꢀꢀꢀꢀꢀꢀꢀꢀ
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接触部隔开既定间隔以列状配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