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22502发布日期:2022-08-31 02:5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浮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连接的浮动连接器。


背景技术:

2.通常,作为此种类型的浮动触头,已知一种浮动连接器,其包括固定在基板上的固定侧壳体、具有嵌合部的活动侧,该嵌合部能够与嵌合连接器嵌合,以及保持在固定侧壳体和活动侧壳体之间的触头,为了吸收基板间的错位或与嵌合连接器嵌合位置的偏移,浮动连接器被构造为:利用触头的弹簧弹性使活动侧壳体能够相对于固定侧壳体进行相对位移(例如,参见日本公开专利no.2006-40687)。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4.顺便提及,除了用于信号传输的信号触头之外,这种构造的浮动连接器还可以包括用于供电的电源触头。在这些触头中,流过大电流的电源触头的宽度比信号触头的宽度大,从而在结构上具有较大的电容。然而,大宽度的电源触头的形成会相应地降低弹簧弹性,不希望地降低对振动期间的反复应力的耐久性(金属疲劳耐久性)。
5.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旨在提供一种具有电源触头的浮动连接器,该电源触头能够在确保大电容的同时提高对反复应力的耐久性。
6.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浮动连接器包括活动侧壳体,该活动侧壳体能够以上下方向作为与固定侧壳体嵌合的方向与嵌合连接器嵌合,固定侧壳体设置在活动侧壳体下方且支撑活动侧壳体、信号触头和电源触头,其横跨活动侧壳体和固定侧壳体安装,并以前后方向作为排列方向排列。每个电源触头包括保持在活动侧壳体中、向上延伸并且在与嵌合连接器嵌合期间与嵌合触头接触的接触部、保持在固定侧壳体中的保持部、形成为向下u形弯曲的第一弹性部,其具有连接到保持部的第一端,以及在与嵌合方向和排列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并将接触部的下端与第一弹性部的第二端连接的第二弹性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被构造成为具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并平行于前后方向排列的多个切口部,以及通过多个切口部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割的多个分割弹性部。
8.应当注意,在根据本发明的浮动连接器中,优选地,每个切口部形成为切口,该切口包括从接触部的下端弯曲到第二弹性部的部分。
9.此外,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浮动连接器还包括第三弹性部,该第三弹性部在与嵌合方向和排列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并将第一弹性部的第一端连接到保持部的上端。在根据本发明的浮动连接器中,每个切口部作为切口,连续地形成在第三弹性部中,该切口包括从保持部的上端弯曲到第三弹性部的部分。
10.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浮动连接器中,优选地,第一弹性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
11.此外,在根据本发明的浮动连接器中,优选地,第一弹性部的上端比接触部的上端更向上突出。
12.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3.根据本实施例的浮动连接器,即使在为了确保大的电容而将各电源触头形成为大宽度的情况下,通过将弹性部由凹口部分割成多个分开的弹性部,也可以充分确保电源触头弹性部的整体弹簧弹性。这可以提高对振动期间的反复应力(金属疲劳)的耐久性,从而提高连接器整体的抗振性。
14.此外,在如此构造的浮动连接器中,每个切口部都向下形成第二弹性部的,特别是,弹性变形的部分,即第二弹性部与接触部之间的弯曲部。由此,能够提高弯曲部的弹性变形的柔软性,从而提高活动侧壳体在嵌合方向(上下方向)上的活动性。
15.此外,在如此构造的浮动连接器中,设置有两个弹性部(第二弹性部、第三弹性部),其在与嵌合连接器嵌合的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以及第三弹性部的弹性变形的部分,特别是,即第三弹性部与保持部之间的弯曲部。由此,可以增加弯曲部弹性变形的柔韧性,并导致施加在上下方向上的应力分散到第二弹性部和第三弹性部,从而进一步提高活动侧壳体在嵌合方向(上下方向)上的活动性。
16.此外,在如此构造的浮动连接器中,第一弹性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这使得可以增加第一弹性部的弹簧弹性,从而提高第一弹性部的活动性。
17.本发明的进一步适用范围将从下文给出的具体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然而,应该理解的是,具体描述和具体的例子虽然表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仅作为说明的方式给出,因为从这个具体描述,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18.本发明将从以下给出的具体描述和附图中得到更充分的理解,这些附图仅以说明的方式给出,因此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19.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包括插座连接器(浮动连接器)的连接器装置的透视图。
20.图2是连接器装置的剖视图。
21.图3是连接器装置的插头连接器的透视图。
22.图4是插头连接器的仰视图。
23.图5是图4的箭头v-v方向的剖视图(即,从插头侧信号触头的中间切断的剖视图)。
24.图6是图4的箭头vi-vi方向的剖视图(即,从插头侧电源触头的中间切断的剖视图)。
25.图7是插座连接器的透视图。
26.图8是插座连接器的平面图。
27.图9是图8的箭头ix-ix方向的剖视图(即,从插座侧信号触头的中间切断的剖视图)。
28.图10是图8的箭头x-x方向的剖视图(即,从插座侧电源触头的中间切断的剖视
图)。
29.图11是表示这种插座侧信号触头和这种插座侧电源触头的排列状态的透视图。
30.图12是表示这种插座侧信号触头的透视图。
31.图13是表示这种插座侧电源触头的透视图。
32.图14中(a)是这种插座侧电源触头的平面图,(b)是这种插座侧电源触头的侧视图。
33.图15是表示插头连接器排列在插座连接器上方状态的剖视图。
34.图16是表示这种插头侧电源触头与插座连接器的突起部接触状态的剖视图。
35.图17是表示这种插头侧电源触头和这种插座侧电源触头滑动状态的剖视图。
36.图18是表示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相互嵌合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图1至图2示出一种包括浮动连接器(插座连接器50)的连接器装置1,参照这些图对连接器装置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38.连接器装置1由设置在第一基板b1(见图2)上的插头连接器10和设置在第二基板b2(见图2)上的插座连接器50构成,通过在每个基板b1和b2中的表面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嵌合两个连接器10和50,第一基板b1和第二基板b2可以相互电连接。即,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装置1构成为层叠连接式基板-基板连接器。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基板b1和第二基板b2之间,设置有用于将两基板b1、b2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规定距离的间隔件s。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方便起见,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是参照图1、图3及图7所示的状态以及图1、图3及图7中所示的箭头方向来定义的。将连接器10、50的嵌合方向(高度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连接器10、50的纵向方向(宽度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连接器10、50的横向方向(厚度方向)称为左右方向。
39.首先,另外在图3~图6中描述了插头连接器(嵌合连接器)10的结构。插头连接器10被构造成包括:插头侧壳体20,其固定在第一基板b1上;多个插头侧信号触头30,其保持在沿插头侧壳体20的纵向方向(前后方向)排列成两列的状态;以及多个插头侧电源触头40,其保持在插头侧壳体20中并且设置在多个插头侧信号触头30的排列方向的两端。应当注意的是,在没有必要区分它们的情况下,以下将插头侧信号触头30和插头侧电源触头40简称为“插头侧触头30、40侧。
40.插头侧壳体20使用合成树脂等电绝缘材料成型,并构造成包括形成为横长的长方体状的壳体主体21和设置在壳体主体21前后端的一对安装部29。
41.壳体主体21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基部22、设置在基部22的左右端的侧壁23、以及设置在基部22的前后端的端壁24。壳体主体21整体形成为具有开口下表面的大致矩形盒的形状。壳体主体21在其中设置有作为凹部的容纳空间25(即,容纳插座触头50的突起部75的空间),该容纳空间25的横截面为矩形,具有向下开口。壳体主体21的下半部构成为嵌合凸部26,其具有能够与插座连接器50嵌合的外形。
42.壳体主体21的基部22包括多个分隔部22a,该多个分隔部22a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两列,并在前后方向上以预定的排列间距形成;及连接部22b,该连接部22b形成为在前后方
向上延伸,将左右分隔部22a彼此连接。另外,基部22具有信号触头收容空间27,该信号触头收容空间27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两列,并在前后方向上以预定的排列间距形成,在其中保持有插头侧信号触头30。此外,基部22具有电源触头收容空间28,该电源触头收容空间28位于多个信号触头收容空间27前后方向的两侧,并且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两列,在其中保持有插头侧电源触头40。每个触头容纳空间27和28由前后分隔部22a之间的空间划分,并通过其下部与容纳空间25连通。触头收容空间27、28设置有用于压配保持插头侧触头30、40的触头保持槽27a、28a。
43.每个前后安装部29均具有安装到其上的固定件29a,该固定件29a通过将金属薄板弯曲成l形而形成。固定件29a被焊接到第一基板b1上的安装图案上,从而插头连接器10被牢固地固定到第一基板b1上。此外,安装部29在其下表面上设置有圆柱形定位突起29b,用于将插头连接器10定位到第一基板b1上。
44.通过对金属等薄且平坦的导电材料片材进行压制(冲压和弯曲),插头侧触头30、40形成为图5和图6或其他附图所示的预定形状。插头侧触头30、40经过预定的表面处理(电镀),通过该表面处理,它们的表面覆盖有金(au)薄膜或其他金属薄膜。
45.每个插头侧信号触头30被构造成包括压配部31,该压配部31被压配保持在插头侧壳体20的触头保持槽27a中;一个接触部32,其连接到一个压配部31的下端,大致沿板厚方向弹性位移;以及从压配部31的上端弯曲成l形并向外延伸的引出部33。压配部31在其沿板宽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向外突出并嵌入到触头保持槽27a内表面的压配突起31a,并且被构造成通过安全锁压配保持在触头保持槽27a中。接触部32形成为向容纳空间25突出的大致狗腿弯(dogleg bend)状的弯曲部,并具有接触弯曲部32a,该接触弯曲部32a向容纳空间25突出最远且构成为与嵌合插座侧信号触头80接触的部分。通过焊接到形成在第一基板b1上的布线图案(信号布线图案),引出部33被构造成电连接。
46.每个插头侧信号触头40被构造成包括压配部41,该压配部41被压配保持在插头侧壳体20的触头保持槽28a中;一个接触部42,其连接到一个压配部41的下端,大致沿板厚方向弹性位移;以及从压配部41的上端弯曲成l形并向外延伸的引出部43。压配部41在其沿板宽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向外突出并嵌入到触头保持槽28a内表面的压配突起41a,并且构造成通过安全锁压配保持在触头保持槽28a中。接触部42形成为向容纳空间25突出的大致狗腿弯(dogleg bend)状的弯曲部,并具有接触弯曲部42a,该接触弯曲部42a向容纳空间25突出最远且构成为与嵌合插座侧信号触头90接触的部分。通过焊接到形成在第一基板b1上的布线图案(信号布线图案),引出部43被构造成电连接。
47.接下来,另外参考图7至图14描述插座连接器50的构造。插座连接器50被构造成包括:固定在第二基板b2上的固定侧壳体60、可相对移动地安装在固定侧壳体60上的活动侧壳体70、多个插座侧信号触头80,其设置在两个壳体60和70上,并且在沿壳体60和70中的每一个的纵向方向(前后方向)上保持排列成两排的状态、以及多个插座侧电源触头90,其横跨两个壳体60和70设置,并且设置在多个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排列方向上的两端。应当注意,插座侧信号触头80和插座侧电源触头90在下文中不需要区分它们的情况下简称为“插座侧触头80和90侧。
48.固定侧壳体60使用合成树脂等电绝缘材料成型,并构造成包括与第二基板b2上下对置的大致矩形板状的基壁61、设置在基壁61左右端的左右壁62、设置在基壁61前后端的
前后壁63。基壁61在其上设置有用于在第二基板b2上定位固定侧壳体60的圆柱形定位突起61a。左右壁6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其中的多个触头保持槽62a,该多个触头保持槽62a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两列,并在前后方向上以预定的排列间距形成。此外,左右壁6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其中的多个触头保持槽62b,该多个触头保持槽62b位于多个触头保持槽62a的前后方向两侧,并在左右方向形成两列。前后壁63上安装有一对安装凸耳65,用于将固定侧壳体60固定到第二基板b2上,并限制活动侧壳体70相对于固定侧壳体60的过度相对位移(浮动)。
49.活动侧壳体70使用合成树脂等电绝缘材料成型,包括与固定侧壳体60的基壁61上下对置的主体壁71、设置在主体壁71左右端并弯曲成倒u形的保护壁72、设置在主体壁71前后端的立壁73,并在其中央划定了嵌合凹部74(即,用于容纳插头连接器10的嵌合凸部26),该嵌合凹部74被这些壁表面包围,并具有向上的开口。嵌合凹部74在其中形成有从主体壁71向上突出的凸起的突起部75。突起部75在其左右侧面上形成有多个触头保持槽75a,其横截面凹陷并在前后方向上以预定排列间距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此外,突起部75在其左右侧面形成有多个触头保持槽75b,该多个触头保持槽75b位于多个触头保持槽75a的前后方向的两侧,截面呈凹形,且其沿上下方向延伸。此外,在主体壁71上,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定的排列间距形成有多个触头保持孔71a,触头保持孔71a和触头保持槽75a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对齐连通的位置关系。类似地,主体壁7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其中的多个触头保持孔71b,多个触头保持孔71b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多个触头保持孔71a的两侧,触头保持孔71b和触头保持槽75b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对齐连通的位置关系。
50.活动侧壳体70在固定侧壳体60的上方隔着多个插座侧触头80、90以浮动状态设置。另外,在活动侧壳体70的下表面与固定侧壳体60的上表面之间,划定有用于收纳弹性变形的插座侧触头80和90的部分(即后述的弹性部84、94)的弹性部收纳空间76。
51.通过对薄而平坦的导电材料,例如金属片材,进行压制(冲压和弯曲),插座侧触头80和90形成为如图11至14或其他附图所示的预定形状。插座侧触头80和90经过预定的表面处理(电镀),通过该表面处理,它们的表面覆盖有金(au)薄膜或其他金属薄膜。
52.每个插座侧信号触头80被构造为包括被压配到固定侧壳体60的触头保持槽62a中,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保持部81、从保持部81的下端弯曲成大致l形,且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的引出部82、基本上垂直向上延伸,被压配到接触保持孔71a及触头保持槽75a的接触部83、以及将保持部81的上端和接触部83的下端连接起来并且能够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弹性变形的弹性部84。
53.保持部81在其沿板宽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向外突出并嵌入到触头保持槽62a内表面中的压配突起81a,并且被构造成通过安全锁压配保持在触头保持槽62a中。类似地,接触部83在其两端形成有沿板宽方向的压配突起(板宽方向压配部)83a,该压配突起83a向外突出并嵌入到触头保持孔71a的内表面中,并且被构造为通过安全锁压配保持在触头保持孔71a中。此外,接触部83在其前表面(即,其在左右方向上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并嵌入触头保持孔71a内表面的压配突起(板厚方向压配部)83b,用于对准接触部83。通过焊接到形成在第二基板b2上的布线图案(信号布线图案),引出部82被构造为电连接。
54.弹性部84是可自由弹性变形的部分(自由移动部),其既不固定于固定侧壳体60也不固定于活动侧壳体70,并且可活动地插入在固定侧壳体60上表面及活动侧壳体70下表面
之间。弹性部84包括弯曲成向下开口的倒u形的第一弹性部84a、将第一弹性部84a的第一端连接到接触部83的下端,并沿左右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二弹性部84b、以及将第一弹性部84a的第二端连接到保持部81的上端并沿左右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三弹性部84c。第一弹性部84a是主要在水平方向(即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弹性变形的部分,第二弹性部84b和第三弹性部84c是主要在垂直方向(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部分。
55.每个插座侧电源触头90被构造为包括被压配到固定侧壳体60的触头保持槽62b中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保持部91、从保持部91的下端弯曲成大致l形,沿左右方向向外延伸的引出部92、大致垂直向上延伸并且压配到触头保持孔71b和触头保持槽75b的接触部93、以及将保持部91的上端与接触部93的下端连接并且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弹性部94。应当注意的是,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板厚尺寸与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板厚尺寸大致相同。同时,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板宽尺寸比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板宽尺寸大。通过这样确保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大横截面积,通过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电流比通过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电流更大。
56.保持部91在其沿板宽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向外突出并嵌入到触头保持槽62b内表面中的压配突起91a,并且被构造成通过安全锁压配保持在接触保持槽62b中。类似地,接触部93在其板宽方向的两端形成有压配突起(板宽方向压配部)93a,该压配突起93a向外突出并嵌入到触头保持孔71b的内表面中,并且被构造成通过安全锁压配保持在触头保持孔71b中。此外,接触部93在其前表面(即,其在左右方向上的外表面)上形成有向外突出并嵌入触头保持孔71b内表面的压配突起(板厚方向压配部)93b,用于对准接触部93。通过焊接到形成在第二基板b2上的布线图案(信号布线图案),引出部92被构造成电连接。
57.弹性部94是可自由弹性变形的部分(自由移动部),其既不固定于固定侧壳体60也不固定于活动侧壳体70,并且可活动地插入固定侧壳体60上表面及活动侧壳体70下表面之间。弹性部94包括弯曲成倒u形向下开口的第一弹性部94a、将第一弹性部94a的第一端连接到接触部93下端并沿左右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二弹性部94b、以及将第一弹性部94a的第二端连接到保持部91的上端并沿左右方向直线延伸的第三弹性部94c。第一弹性部94a是主要在水平方向(即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弹性变形的部分,第二弹性部94b和第三弹性部94c是主要在垂直方向(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部分。
58.弹性部94(第一弹性部94a至第三弹性部94c)由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分割弹性部96构成,所述分割弹性部96被沿前后方向(板宽方向)平行排列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狭缝95在前后方向(板宽方向)上等间隔地分开,板宽方向是插座侧触头80和90的排列方向。即,每个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弹性部94被两个狭缝95在前后方向(板宽方向)上分割成三个分割弹性部96,三个分割弹性部96将保持部91与接触部93连接。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保持部91、引出部92和接触部93在前后方向(板宽方向)上是未被分割的。
59.每个狭缝95在插座侧触头90的板厚方向上穿过插座侧触头90。此外,沿着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轴向,每个狭缝95在接触部91的上端及接触部94的下端之间连续形成,并且形成为一个缺口,该缺口包括从接触部94的下端弯曲到第二弹性部94b的部分(弯曲部97),及从保持部91的上端向第三弹性部94c弯曲的部分(弯曲部98)。
60.每个分割弹性部96的形状与每个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弹性部84的形状基本相同。此外,每个分割弹性部96的板宽尺寸和板厚尺寸基本上等于每个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弹性
部84的板宽尺寸和板厚尺寸。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分割弹性部96和弹性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弹性部84的形状和尺寸大致相同,每个分割弹性部96和弹性部84的弹簧弹性大致相同。
6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确保了第一弹性部94a在上下方向上的较大高度,并且第一弹性部94a的上端比接触部93的上端更向上突出。即,如图14的(b)所示,在以第二弹性部94b的下表面为高度基准的情况下,第一弹性部94a的高度尺寸ha大于接触部93的高度尺寸hb。这使得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弹性部94a的弹簧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弹性部94(分割弹性部96)在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的活动性。
62.这样构造的插座侧触头80、90通过第一端的保持部81、91压配到触头保持槽62a、62b中而固定在固定侧壳体60上,并通过第二端的接触部83和93压配到接触保持孔71a和71b以及接触保持槽75a和75b中,而固定到活动侧壳体70中。由此,活动侧壳体70经由多个插座侧触头80、90与固定侧壳体60连接,使得活动侧壳体70能够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上可相对位移(浮动)。
63.接下来,为了便于理解本实施例,将另外参考图15~图18来描述连接器装置1的工作。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50的相互连接工序在以下描述。应该注意的是,图15~图18表示从电源触头40、90的中间切断的剖视图,并省略以表示信号触头30、80的中间切断的剖视图(即,省略了从信号触头30和80的中间切断的视图,因为这样的横截面图类似于从电源触头40和90的中间切断的横截面视图)。
64.首先,如图15所示,在相互连接两个连接器10和50中,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50上下对齐。即,插头连接器10的嵌合凸部26和插座连接器50的嵌合凹部74上下调整位置。
65.然后,如图16所示,插头连接器10的嵌合凸部26与插座连接器50的嵌合凹部74的进一步嵌合导致插座连接器50的突起部75插入插头连接器10的容纳空间25。此时,插头侧电源触头40的接触部42与活动侧壳体70的突起部75的前端接触,并且沿左右方向向外弹性变形。同时,插头侧信号触头30的接触部32与活动侧壳体70的突起部75的前端接触,沿左右方向向外弹性变形(未图示)。
66.接下来,如图17所示,插头连接器10的嵌合凸部26与插座连接器50的嵌合凹部74的进一步嵌合导致插头侧电源触头40的接触部42与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接触部93接触,使得插头侧电源触头40的接触弯曲部42a在弹性按压状态下在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接触部93上滑动。此外,插头侧信号触头30的接触部32与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接触部83接触,使得插头侧信号触头30的接触弯曲部32a在弹性按压状态下(未图示)在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接触部83上滑动。
67.此外,如图18所示,一旦预定的嵌合状态(例如,如图2所示,两个基板通过放置在两个基板之间的间隔件s放置在预定距离处的状态)是通过进一步进行插头连接器10的嵌合凸部26与插座连接器50的嵌合凹部74的嵌合达到的,两个连接器10和50相对于彼此的位置就会被确定,以保持插头侧电源触头40和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接触状态,以及保持插头侧信号触头30和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接触状态。此时要注意,插头侧电源触头40和插座侧电源触头90以适当的接触力彼此弹性接触,插头侧信号触头30和插座侧信号触头80以适当的接触力彼此弹性接触,两个连接器10、50相互电连接,能够在两个基板之间进行电力的授受和信号的传输。
68.即使在两个连接器10和50嵌合的状态下,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50的嵌合位置相对于通常位置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发生位移,插座侧触头80、90的弹性部84、94随着该位移而在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发生弹性变形,使得活动侧壳体70相对于固定侧壳体60发生相对位移。这使得可以在维持插头侧触头30、40及插座侧触头80、90之间相互接触的状态的同时吸收位置偏移。此时,如本实施例先前所述,各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弹性部94被狭缝95分割成多个分割弹性部96,使得每个分割弹性部96的板宽尺寸等于每个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弹性部84的板宽尺寸。这确保弹簧弹性大约等于每个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弹性部84的弹性,从而使插座侧电源触头90和插座侧信号触头80的浮动特性一致。
69.应当注意,对两个连接器10、50的嵌合位置在上下方向错开的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在上下方向提高插座连接器50的浮动特性,设定各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弹性部94(主要是第二弹性部94b和第三弹性部94c)在上下方向上的弹力小于电源触头40和90的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力,设定各插座侧电源触头80的弹性部84(主要是第二弹性部84b和第三弹性部84c)在上下方向上的弹力小于信号触头30和80的接触部之间的接触力。因此,例如,在沿按压方向(上下方向)施加载荷到彼此嵌合的两个连接器10和50的情况下,在电源触头40、90的接触部或信号触头30、80的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相对位移(滑动)之前,插座侧触头80、90的弹性部84、94通过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来吸收位置偏移,从而电源触头40、90的接触部之间或者信号触头30和80的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位置维持在正常位置。同时,在插座侧触头80、90的弹性部84、94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到最大极限的情况下,由于在嵌合凸部26的前端与嵌合凹部74的底部之间,在上下方向上设置有预定的间隙(间隔),所以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50的嵌合位置可以做得更深,直到嵌合凸部26的前端抵接嵌合凹部74的底部。在这种情况下,电源触头40、90的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位置以及信号触头30、80的接触部之间的接触位置从正常位置在上下方向上偏移。然而,即使电源触头40、90的接触部或信号触头30、80的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位移,由于插座侧触头80、90的接触部84、94相对于插头侧触头30、40的接触部32、42具有与上述间隙的高度对应的有效接触长度,因此电源触头40、90或信号触头30、80保持导通。
70.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每个插座侧电源触头90形成有大宽度以确保大电容的情况下,通过利用狭缝95将弹性部94分割成多个分割弹性部96,能够充分确保插座侧电源触头90的弹性部94整体的弹簧弹性。这能够提高对振动时的反复应力(金属疲劳)的耐久性,从而使连接器整体抗振性提高。
71.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狭缝95形成为对第二弹性部94b的一部分的切割,特别是,弹性变形的部分,即第二弹性部94b和接触部93之间的弯曲部97。由此,能够提高弯曲部97弹性变形的柔软性,提高活动侧壳体70在嵌合方向(上下方向)上的活动性。
72.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弹性部(第二弹性部94b、第三弹性部94c),其在与两个连接器10及50的嵌合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延伸;及第三弹性部94c的,特别是,弹性变形的部分,即第三弹性部94c与保持部91之间的弯曲部98。由此,能够提高弯曲部98弹性变形的柔软性,施加在上下方向上的应力分散到第二弹性部94b和第三弹性部94c,从而进一步提高活动侧壳体70在嵌合方向(上下方向)上的活动性。
73.应当注意,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
进行适当的改进。
74.在前述实施例中,以使相互平行放置的两个基板(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电连接的层叠连接式连接器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这种构造并不旨在施加任何限制。前述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在彼此成直角放置的两个基板之间进行电连接的垂直连接式连接器装置,应用于放置在同一平面上的两个基板之间进行电连接的水平连接式连接器装置,或者应用于其他连接器装置。
75.在前述实施例中,已经以基板安装式连接器为例描述了嵌合连接器。然而,这种构造并不旨在施加任何限制。例如,可以应用各种类型的连接器,例如电缆安装式连接器。
76.如此描述的本发明,显然可以以多种方式改变本发明。这样的变化不应被视为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所有这样的修改都将被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77.标号说明
78.1、连接器装置
79.10、插头连接器(嵌合连接器)
80.20、插头侧壳体
81.25、容纳空间
82.26、嵌合凸部
83.30、插头侧信号触头
84.40、插头侧电源触头(嵌合触头)
85.50、插座连接器(浮动连接器)
86.60、固定侧壳体
87.70、活动侧壳体
88.74、嵌合凹部
89.75、突起部
90.80、插座侧信号触头(信号触头)
91.90、插座侧电源触头(电源触头)
92.91、保持部
93.93、接触部
94.94、弹性部
95.94a、第一弹性部
96.94b、第二弹性部
97.94c、第三弹性部
98.95、狭缝(切口部)
99.96、分割弹性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