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32092发布日期:2022-10-18 18:48阅读:26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公开的阳连接器具有锁臂。该锁臂形成于阳连接器壳体的上部,通过向高度方向挠曲变形,从而与阴连接器卡止。专利文献2公开的阴壳体具有锁臂。该锁臂设置于阴连接器壳体的上表面,通过向高度方向挠曲变形,从而与阳壳体卡止。专利文献3公开的阴型连接器具有设置于壳体上部的解除卡合构件、和设置于解除卡合构件的前端部的钩部。钩部通过向宽度方向挠曲变形,从而与阳型连接器卡止。钩部和阳型连接器的卡止通过解除卡合构件向高度方向挠曲变形而解除。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608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9155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1891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4.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的卡止结构中,在卡止或者解除卡止时,需要使设置于壳体的上表面的卡止部向高度方向挠曲变形,因此有在高度方向容易大型化的问题。
5.因此,本公开以提供能够抑制连接器的大型化的技术为目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6.本公开的连接器具备:相互嵌合的第1壳体及第2壳体;和移动构件,装配于所述第1壳体,所述第1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具有腔;和第1锁定部,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能向宽度方向挠曲变形,所述第2壳体具有第2锁定部,所述第2锁定部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处于相互嵌合的嵌合状态时与所述第1锁定部卡止,所述移动构件能够在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临时卡止时所配置的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时所配置的正式卡止位置之间沿着所述外表面移动,所述移动构件具有解除部,所述解除部在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正式卡止位置向所述临时卡止位置侧移动时将所述第1锁定部和所述第2锁定部的卡止状态解除。发明效果
7.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连接器的大型化。
附图说明
8.图1是实施方式1的第1壳体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第1壳体的主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移动构件的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1的第2壳体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移动构件相对于第1壳体临时卡止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移动构件相对于第1壳体临时卡止的状态的主视图。图7是示出移动构件相对于第1壳体正式卡止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第1壳体和第2壳体嵌合前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9是图8的a―a线剖视图。图10是示出第1壳体和第2壳体嵌合的过程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11是图10的b―b线剖视图。图12是示出第1壳体和第2壳体嵌合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13是图12的c―c线剖视图。图14是示出第1锁定部和第2锁定部的卡止状态解除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图15是图14的d―d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9.[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公开的连接器,(1)具备:相互嵌合的第1壳体及第2壳体;和移动构件,装配于所述第1壳体,所述第1壳体具有:壳体主体,具有腔;和第1锁定部,沿着所述壳体主体的外表面,能向宽度方向挠曲变形,所述第2壳体具有第2锁定部,所述第2锁定部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处于相互嵌合的嵌合状态时与所述第1锁定部卡止,所述移动构件能够在相对于所述第1壳体临时卡止时所配置的临时卡止位置与正式卡止时所配置的正式卡止位置之间沿着所述外表面移动,所述移动构件具有解除部,所述解除部在所述移动构件从所述正式卡止位置向所述临时卡止位置侧移动时将所述第1锁定部和所述第2锁定部的卡止状态解除。
[0010]
在该连接器中,第1锁定部沿着壳体主体的外表面挠曲变形,移动构件沿着壳体主体的外表面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的高度方向的大型化。进一步地,通过移动构件从正式卡止位置向临时卡止位置侧移动,从而能够容易解除第1锁定部和第2锁定部的卡止状态。
[0011]
(2)优选的是,所述第1锁定部在所述宽度方向成对,并且具有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卡合突起,所述移动构件具有在成对的所述第1锁定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成对地配置的卡合臂,所述解除部从成对的所述卡合臂的顶端部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能与所述卡合突起卡止。
[0012]
根据该构成,因为在宽度方向成对的第1锁定部被卡合臂按压而向相互接近的宽度方向的内侧挠曲变形,因此不设置专用的过度挠曲结构就能够限制第1锁定部的过度挠曲。
[0013]
(3)优选的是,所述第1壳体具有在所述第1锁定部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成对地配置的保护壁,所述保护壁配置于所述卡合臂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
[0014]
根据该构成,利用保护第1锁定部的保护壁能够限制卡合臂向宽度方向的外侧的
过度挠曲。
[0015]
(4)优选的是,所述第1锁定部具有:前侧突起,设置于所述卡合突起的前方;和临时卡止凹部,设置于所述前侧突起与所述卡合突起之间,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嵌合前的状态下,在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临时卡止位置时,所述解除部嵌入到所述临时卡止凹部,在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嵌合相互嵌合的所述嵌合状态下,所述第2锁定部嵌入到所述临时卡止凹部。
[0016]
根据该构成,通过解除部嵌入到临时卡止凹部,从而移动构件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也就是说,解除部兼备将第1锁定部和第2锁定部的卡止状态解除的解除功能、和将移动构件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保持功能。进一步地,临时卡止凹部通过第2锁定部嵌入,从而起到保持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嵌合状态的功能。
[0017]
(5)优选的是,所述第1锁定部具有:后侧突起,设置于所述卡合突起的后方;和正式卡止凹部,设置于所述后侧突起与所述卡合突起之间,且在所述正式卡止位置上,所述解除部嵌入到所述正式卡止凹部。
[0018]
根据该构成,通过解除部嵌入到正式卡止凹部,从而移动构件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也就是说,解除部兼备将第1锁定部和第2锁定部的卡止状态解除的解除功能、和将移动构件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保持功能。因此,根据该构成,能够在第1锁定部一并设置临时卡止结构和正式卡止结构。
[0019]
(6)优选的是,所述移动构件具有止动部,所述第2壳体具有止动部接纳部,所述止动部接纳部在所述嵌合状态下且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正式卡止位置时将所述止动部卡止。
[0020]
根据该构成,通过止动部与止动部接纳部卡止,移动构件的移动被限制,从而能够探测出第1壳体和第2壳体正规嵌合。进一步地,止动部也起到保持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嵌合状态的功能。
[0021]
(7)优选的是,所述止动部能向所述第1壳体的高度方向挠曲变形,在向所述高度方向挠曲变形时与所述止动部接纳部的卡止状态解除。
[0022]
根据该构成,止动部的挠曲方向与第1锁定部的挠曲方向不重叠,空间效率优良。
[0023]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具体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24]
《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1例示连接器10。如图13所示,连接器10具备相互嵌合的第1壳体20及第2壳体80、装配于第1壳体20的移动构件50、第1端子零件91以及第2端子零件92。
[0025]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第1壳体20及第2壳体80在开始嵌合时相互相向的面侧设为前侧。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至图7、图9、图11、图13、图15所示的朝向原样地设为上下方向。上下方向相当于第1壳体20及第2壳体80的高度方向。另外,图2、图6中的左右方向及图8、图10、图12、图14中的上下方向相当于第1壳体20及第2壳体80的宽度方向。以下,将第1壳体20及第2壳体80的高度方向也仅称为“高度方向”,将第1壳体20及第2壳体80的宽度方向也仅称为“宽度方向”。
[0026]
第1壳体2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所示,第1壳体20具有壳体主体21、支承部22、第1
锁定部23、保护壁24以及后方限制部25。
[0027]
如图1所示,壳体主体21形成在前后方向长的块状。壳体主体21具有平坦的上表面。壳体主体21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腔21a。腔21a在壳体主体21的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排列配置。如图13所示,腔21a在壳体主体21的前后两端面开口。壳体主体21具有从腔21a的内侧面突出到腔21a内的矛状部21b。矛状部21b能挠曲变形。在各腔21a内收纳第1端子零件91。
[0028]
如图13所示,第1端子零件91为阴型,通过对金属板进行折弯加工等而形成。在第1端子零件91的后端部通过压接等连接电线93。第1端子零件91从后方收纳于腔21a内,通过与矛状部21b卡止,从而被限制向后方移动。
[0029]
如图1及图2所示,支承部22从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的后端部向上方突出。
[0030]
第1锁定部23经由支承部22与壳体主体21连结。如图1所示,第1锁定部23形成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第1锁定部23的上下两端面是沿着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平坦面。第1锁定部23具有臂部31、卡合突起32、前侧突起33、临时卡止凹部34、后侧突起35以及正式卡止凹部36。
[0031]
如图1所示,臂部31支承于支承部22,形成从支承部22向前方突出的形态。臂部31的后端部是固定端,与支承部22相连。臂部31的前端部是自由端。臂部31沿着与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平行的方向,能向宽度方向挠曲变形。臂部31在宽度方向成对地设置。
[0032]
如图1所示,卡合突起32从成对的臂部31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卡合突起32配置于比支承部22靠前方。卡合突起32的前表面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向后方倾斜。卡合突起32的后表面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向前方倾斜。在卡合突起32中,前表面的倾斜是比后表面的倾斜陡的坡度。
[0033]
如图1所示,前侧突起33设置于比卡合突起32靠前方、更具体地为成对的臂部31的前端部。前侧突起33从成对的臂部31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前侧突起33的前表面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向后方倾斜。前侧突起33的后表面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向后方倾斜。
[0034]
如图1所示,临时卡止凹部34设置于卡合突起32与前侧突起33之间。临时卡止凹部34形成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形态。临时卡止凹部34的前表面通过前侧突起33的后表面构成。临时卡止凹部34的后表面通过卡合突起32的前表面构成。临时卡止凹部34的底面通过臂部31的宽度方向外侧面构成,是沿着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平坦面。
[0035]
如图1所示,后侧突起35设置于比卡合突起32靠后方、且比支承部22靠前方。后侧突起35从成对的臂部31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分别向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后侧突起35的前表面是沿着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平坦面。后侧突起35的后表面朝向宽度方向外侧向前方倾斜。
[0036]
如图1所示,正式卡止凹部36设置于卡合突起32与后侧突起35之间。正式卡止凹部36形成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形态。正式卡止凹部36的前表面通过卡合突起32的后表面构成。正式卡止凹部36的后表面通过后侧突起35的前表面构成。正式卡止凹部36的底面通过臂部31的宽度方向外侧面构成,是沿着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平坦面。
[0037]
如图1及图2所示,保护壁24在第1锁定部23的宽度方向两侧成对地设置。保护壁24形成从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向上方突出并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保护
壁24的上端配置于比第1锁定部23的下端靠上方。保护壁24的前端配置于比卡合突起32的前端靠前方。保护壁24的后端配置于比后侧突起35的后端靠后方。
[0038]
如图1及图2所示,后方限制部25形成从成对的保护壁24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上端部分别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形态。后方限制部25配置于比后侧突起35靠后方。
[0039]
移动构件5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3所示,移动构件50具有卡合臂51、连结部52、解除部53、狭缝54、止动部56以及伸出部57。
[0040]
如图3及图8所示,卡合臂51形成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形态,在成对的第1锁定部23的宽度方向的外侧成对地配置。成对的卡合臂51经由在宽度方向延伸的连结部52连结。卡合臂51从连结部5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向前方突出。卡合臂51的后端部是固定端,卡合臂51的前端部是自由端。卡合臂51的前端侧能向宽度方向挠曲变形。
[0041]
如图3所示,解除部53从成对的卡合臂51的顶端部(前端部)分别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解除部53的前表面朝向宽度方向内侧向后方倾斜。解除部53的后表面是相对于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平行的平坦面。
[0042]
如图3所示,狭缝54形成于卡合臂51,在卡合臂51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及后表面开口。
[0043]
如图3所示,止动部56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成对的卡合臂51之间。止动部56从连结部52向上倾斜并且向前方突出,能向上下方向挠曲变形。止动部56的顶端配置于比卡合臂51的顶端靠后方。止动部56具有从连结部52向前方突出的止动部侧臂60、设置于止动部侧臂60的顶端部的止动部侧卡止部61、以及设置于止动部侧卡止部61的后侧的止动部侧凹部62。止动部侧臂60能向上下方向挠曲变形。止动部侧卡止部61从止动部侧臂60的顶端部向上方突出。止动部侧卡止部61的前表面朝向后方向上方倾斜。止动部侧卡止部61的后表面是沿着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的平坦面。止动部侧凹部62在止动部侧臂60的上表面及宽度方向两端面开口。止动部侧凹部62的前表面通过止动部侧卡止部61的后表面构成。
[0044]
如图3所示,伸出部57从成对的卡合臂51的上端部分别向宽度方向内侧伸出。伸出部57相对于止动部56在宽度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于止动部56的宽度方向两侧。伸出部57的后端部与连结部52连结。伸出部57的上表面具有平坦面57a和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凹凸的凹凸面57b。平坦面57a配置于凹凸面57b的前方。
[0045]
第2壳体8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4所示,第2壳体80具有端子收纳部81、罩部82以及第2锁定部83。
[0046]
如图13所示,在端子收纳部81收纳多个第2端子零件92。第2端子零件92是阳型,通过对金属板进行折弯加工等而形成。在第2端子零件92的后端部通过压接等连接电线93。第2端子零件92从端子收纳部81的后方插入,通过与端子收纳部81具有的第2矛状部81a卡止,从而被限制向后方移动。
[0047]
如图13所示,罩部82从端子收纳部81的前端部的外周缘向前方突出,形成前表面开口的筒状(具体为方筒状)。如图4所示,罩部82利用上下左右的板部82a、82b、82c、82d形成方筒状。如图13所示,第2端子零件92的突片向前方突出而配置于罩部82的内部。
[0048]
如图4所示,第2锁定部83从罩部82的内侧面(具体为上侧的板部82a的下表面)突出。第2锁定部83在宽度方向成对地设置。
[0049]
止动部接纳部84设置于罩部82的内侧面(具体为上侧的板部82a的下表面,形成沿
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槽状。止动部接纳部84配置于成对的第2锁定部83之间。止动部接纳部84的前表面作为卡止面执行功能。止动部接纳部84的前表面配置于比第2锁定部83的前表面靠前方。
[0050]
接着,参照图5及图6对将移动构件50装配于第1壳体20的工序进行说明。
[0051]
操作者例如将移动构件50配置于第1锁定部23的前侧,通过将伸出部57的前端部向后方推压,从而使移动构件50向后方移动。在移动构件50向后方移动的过程中,解除部53使第1锁定部23的顶端侧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当解除部53到达第1锁定部23的前侧突起33的后侧时,如图5所示,第1锁定部23通过自身的弹力恢复原来的形状,解除部53嵌入到设置于前侧突起33的后侧的临时卡止凹部34内。由此,移动构件50变为相对于第1壳体20临时卡止的状态。此时的移动构件50的位置是临时卡止位置。相对于第1壳体20临时卡止的移动构件50通过解除部53抵接于前侧突起33的后表面而被限制向前方移动,通过解除部53抵接于卡合突起32的前表面而被限制向后方移动。
[0052]
在移动构件50相对于第1壳体20临时卡止的状态下,如图6所示,止动部56的顶端部(具体为止动部侧凹部62)配置于在宽度方向成对的臂部31之间。
[0053]
此外,随后详细说明,移动构件50在第1壳体20和第2壳体80变为嵌合状态时,如图7及图12所示,解除部53嵌入到设置于卡合突起32的后侧的正式卡止凹部36内。由此,移动构件50变为相对于第1壳体20正式卡止的状态。此时的移动构件50相对于第1壳体20的位置是正式卡止位置。相对于第1壳体20正式卡止的移动构件50通过解除部53与卡合突起32的后表面接触而被限制向前方移动,通过解除部53与后侧突起35的前表面接触而被限制向后方移动。
[0054]
接着,参照图8至图13,对使第1壳体20与第2壳体80嵌合的工序进行说明。
[0055]
第1壳体20在移动构件50临时卡止的状态下与第2壳体80嵌合。在使第1壳体20与第2壳体80嵌合时,首先,如图8及图9所示,第1壳体20的前端部插入到第2壳体80的罩部82内。在第1壳体20和第2壳体80嵌合的过程中,如图9所示,止动部56的顶端部的倾斜面抵接于罩部82的顶端部,移动构件50向前方的移动被限制。
[0056]
当进一步进行嵌合时,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移动构件50向前方的移动仍然被限制的状态下,第1壳体20向前方移动。并且,第1壳体20的第1锁定部23被第2壳体80的第2锁定部83推压而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
[0057]
当进一步进行嵌合时,第1锁定部23的前侧突起33越过第2锁定部83,第1锁定部23通过自身的弹力恢复原来的形状。由此,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2锁定部83嵌入到临时卡止凹部34,第1锁定部23卡止于第2锁定部83。另外,解除部53嵌入到正式卡止凹部36,移动构件50配置于正式卡止位置。另外,在嵌合的过程中,如图10所示,当解除部53被从第1锁定部23的后侧突起35向前方推压时,则移动构件50向前方移动,止动部56的顶端部向下方挠曲变形而进入到罩部82的内侧。并且,如图12及图13所示,止动部56在第1锁定部23卡止于第2锁定部83的同时卡止于止动部接纳部84。也就是说,止动部56在第1壳体20和第2壳体80没有嵌合的状态下不与止动部接纳部84卡止,在变为嵌合状态时与止动部接纳部84卡止。
[0058]
接着,参照图14及图15,对使第1壳体20从第2壳体80脱离的工序进行说明。
[0059]
如上所述,在嵌合状态下,第1锁定部23卡止于第2锁定部83,止动部56卡止于止动部接纳部84。止动部56和止动部接纳部84的卡止状态通过止动部56被向下方按压而解除。
进一步地,通过移动构件50向前方移动,从而如图14所示,第1锁定部23被移动构件50的解除部53按压而向宽度方向内侧挠曲变形。由此,止动部56和止动部接纳部84的卡止状态解除。因此,通过由操作者等在止动部56仍然被向下方按压的情况下将移动构件50向前方推出,从而能够将第1锁定部23和第2锁定部83的卡止状态解除,进一步地,通过在仍然将止动部56向下方按压的情况下将第1壳体20向后方拉拽,从而能够使第1壳体20从第2壳体80脱离。
[0060]
下面的说明与连接器10的效果有关。连接器10因为第1锁定部23沿着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挠曲变形,移动构件50沿着壳体主体21的上表面移动,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10的高度方向的大型化。进一步地,通过移动构件50从正式卡止位置向临时卡止位置侧移动,从而能够容易解除第1锁定部23和第2锁定部83的卡止状态。
[0061]
进一步地,连接器10因为在宽度方向成对的第1锁定部23被卡合臂51按压而向相互接近的宽度方向内侧挠曲变形,所以不设置专用的过度挠曲结构就能够限制第1锁定部23向宽度方向内侧的过度挠曲。
[0062]
进一步地,保护壁24配置于卡合臂51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利用保护第1锁定部23的保护壁24能够限制卡合臂51向宽度方向外侧的过度挠曲。
[0063]
进一步地,连接器10通过解除部53嵌入到临时卡止凹部34,从而移动构件50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也就是说,解除部53兼备将第1锁定部23和第2锁定部83的卡止状态解除的解除功能、和将移动构件50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的保持功能。进一步地,临时卡止凹部34通过第2锁定部83嵌入,从而起到保持第1壳体20和第2壳体80的嵌合状态的功能。
[0064]
进一步地,连接器10通过解除部53嵌入到正式卡止凹部36,从而移动构件5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也就是说,解除部53兼备将第1锁定部23和第2锁定部83的卡止状态解除的解除功能、和将移动构件50保持于正式卡止位置的保持功能。因此,根据该构成,能够在第1锁定部23一并设置临时卡止结构和正式卡止结构。
[0065]
进一步地,连接器10通过止动部56与止动部接纳部84卡止,移动构件50的移动被限制,从而能够探测出第1壳体20和第2壳体80正规嵌合。进一步地,止动部56也起到保持第1壳体20和第2壳体80的嵌合状态的功能。
[0066]
进一步地,在连接器10中,止动部56的挠曲方向与第1锁定部23的挠曲方向不重叠,空间效率优良。
[0067]
[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第1锁定部是从宽度方向内侧与第2锁定部卡止的构成,但是第1锁定部也可以是从宽度方向外侧与第2锁定部卡止的构成。(2)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第1锁定部设为在宽度方向成对的构成,但是第1锁定部也可以仅是一方。附图标记说明
[0068]
10:连接器20:第1壳体21:壳体主体
21a:腔21b:矛状部22:支承部23:第1锁定部24:保护壁25:后方限制部31:臂部32:卡合突起33:前侧突起34:临时卡止凹部35:后侧突起36:正式卡止凹部50:移动构件51:卡合臂52:连结部53:解除部54:狭缝56:止动部57:伸出部57a:平坦面57b:凹凸面60:止动部侧臂61:止动部侧卡止部62:止动部侧凹部80:第2壳体81:端子收纳部81a:第2矛状部82:罩部82a:上侧的板部82b:下侧的板部82c:左侧的板部82d:右侧的板部83:第2锁定部84:止动部接纳部91:第1端子零件92:第2端子零件93:电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