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74368发布日期:2022-08-02 22:53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低压隔离开关领域,特别是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2.低压隔离开关用于低压开关电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种电器,低压隔离开关同时低压隔离开关还能改变电路的运行方式。
3.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低电流隔离开关,在分闸时候产生的电弧不能完全被灭弧室的灭弧栅片全部吸收,其余电弧在触头之间持续燃烧,开关性能达不到理想效果,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开关的使用寿命缩短。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该隔离开关可将电弧吹向灭弧室,可通过开关操作联动控制吹气的时机。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机构和单极组件,其中操作机构包括机构壳体、以及安装在机构壳体内的手柄、平移拨块、拨杆、阻尼蓄能器、转动拨块和气囊组件,其中手柄驱动连接平移拨块,平移拨块连接拨杆,所述机构壳体对应拨杆两端处均设置腔室,所述阻尼蓄能器和气囊组件分别置于两个腔室内,阻尼蓄能器和气囊组件的上端分别和拨杆的两端铰接,阻尼蓄能器和气囊组件的下端分别和机构壳体铰接,气囊组件内部中空,且气囊组件具有灭弧排气管;
7.所述单极组件包括组件壳体、以及设置在组件壳体内部的静接触片、灭弧室和动触头组件,所述转动拨块的动触头组件与其同步转动,所述组件壳体具有管状气道,所述静接触片和动触头组件的接触点设置在管状气道和灭弧室之间;
8.灭弧排气管与管状气道对接,转动手柄可同时带动平移拨块平移和转动拨块旋转,当旋转手柄时动触头组件旋转,从而使静接触片和动触头实现接触和分离,并通过平移拨块平移驱动气囊组件压缩,使气囊组件由管状气道向静接触片和动触头组件的接触点吹气,使电弧引入灭弧室。
9.作为优选的,所述气囊组件包括弹性变形空腔体和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弹性变形空腔体的内部空腔中,所述弹性变形空腔体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第一铰接孔和第二铰接孔。
10.作为优选的,所述弹性变形空腔体为柱状的弹性橡胶空腔体。
11.作为优选的,所述弹性变形空腔体的内部空腔为变截面形状,所述弹性变形空腔体的内部空腔中部的横截面积大于两侧内部空腔的横截面积,所述弹性变形空腔体的内部空腔为纺锤形。
12.作为优选的,所述阻尼蓄能器具有蓄能临界点,当拨杆带动阻尼蓄能器转摆越过蓄能临界点后,阻尼蓄能器快速释放,以使气囊组件快速压缩。
13.作为优选的,所述静接触片具有临近灭弧室设置的静触头,静触头上开设有过气孔洞,过气孔洞与管状气道连通,所述静触头位于灭弧室开口的上方,所述接触点位于过气孔洞和灭弧室之间。
14.作为优选的,所述单极组件内部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静接触片。
15.作为优选的,所述单极组件有两组,且两组单极组件分别安装在操作机构两侧。
16.使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7.本隔离开关通过操作机构内部的拨块和拨杆平行移动带动气囊组件压缩和释放,气囊组件的压缩会产生气流通过气管吹向左右两侧单极本体的静触头,操作机构的闭合同时带动单极本体实现电流通断、以及气流将单极产生的电弧吹向灭弧室。
18.本隔离开关只需要操作机构运动就能实现气囊的压缩和释放,在弹性变形空腔体内部有弹簧,压缩弹簧后弹性变形空腔体释放气流,本开关不需要借助额外单独的气囊实现这个功能,操作机构就能带动气囊组件实现吸气、吹气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中操作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21.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中操作机构合闸状态时单极组件的内部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中操作机构合闸状态时操作机构的内部示意图。
23.图5为本发明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中操作机构分闸状态时单极组件的内部示意图。
24.图6为本发明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中操作机构分闸状态时操作机构的内部示意图。
25.图7为本发明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中操作机构中气囊组件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包括:
27.10-操作机构,11-上盖,12-手柄,13-平移拨块,14-上壳体,15-拨杆,16-阻尼蓄能器,17-转动拨块,18-基座,19-气囊组件,191-灭弧排气管,192-弹性变形空腔体,193-第一铰接孔,194-第二铰接孔,20-单极组件,21-管状气道,22-静接触片,221-静触头,222-接触点,223-过气孔洞,23-灭弧室,24-右壳体,25-动触头组件,251-动触头。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技术方案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方案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不是要限制本技术方案的范围。
29.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实用的新型隔离开关,包括操作机构10和单极组件20,其中操作机构10包括机构壳体、以及安装在机构壳体内的手柄12、平移拨块13、拨杆15、阻尼蓄能器16、转动拨块17和气囊组件19,其中手柄12驱动连接平移拨块13,平移拨块13连接拨杆15,机构壳体对应拨杆15两端处均设置腔室,阻尼蓄能器16和气囊组件19分
别置于两个腔室内,阻尼蓄能器16和气囊组件19的上端分别和拨杆15的两端铰接,阻尼蓄能器16和气囊组件19的下端分别和机构壳体铰接,气囊组件19内部中空,且气囊组件19具有灭弧排气管191;单极组件20包括组件壳体24、以及设置在组件壳体24内部的静接触片22、灭弧室23和动触头组件25,转动拨块17和动触头组件25连接并同步转动,组件壳体24具有管状气道21,静接触片22和动触头组件25的接触点222设置在管状气道21和灭弧室23之间,本实施例中,单极组件20内部具有两个对称设置的静接触片22;灭弧排气管191与管状气道21对接,转动手柄12可同时带动平移拨块13平移和转动拨块17旋转,当旋转手柄12,静接触片22和动触头组件25实现分闸和合闸,通过平移拨块13带动拨杆15平行移动,并驱动气囊组件19压缩,从而产生气流。使气囊组件19由管状气道21向静接触片22和动触头组件25的接触点222吹气,使电弧引入灭弧室23。
30.以下详细说明本隔离开关的具体结构。
31.如图1所示,操作机构10有一个,单极组件20有两组,且两组单极组件20分别安装在操作机构10两侧。
32.如图2所示,操作机构10包括上盖11、手柄12、平移拨块13、上壳体14、拨杆15、阻尼蓄能器16、转动拨块17、基座18和气囊组件19,请结合图4所示,上壳体14和基座18组合后内部形成两个腔室,气囊组件19和阻尼蓄能器16分别设置在两个腔室中,拨杆15设置在上壳体14内部。上盖11覆盖在上壳体14的顶部,上盖11和上壳体14之间形成空腔,手柄12、平移拨块13设置在上盖11和上壳体14之间的空腔中。
33.如图7所示,本实施力中,气囊组件19包括弹性变形空腔体192和复位弹簧,复位弹簧设置在弹性变形空腔体192的内部空腔中,弹性变形空腔体192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第一铰接孔193和第二铰接孔194。
34.如图3所示,当动触头组件25的动触头251和静接触片22的静触头221接触时,本隔离开关处于合闸状态。如图4所示,当处于合闸状态,操作机构10中气囊组件19朝向偏右体,弹性变形空腔体192里面的复位弹簧处于全释放状态,阻尼蓄能器16处于近乎垂直状态,但顶端略偏向右侧,阻尼蓄能器16上的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35.如图5当动触头组件25的动触头251和静接触片22的静触头221分离时,本隔离开关处于分闸状态。如图6所示,当处于分闸状态,静触头221和动触头251分离。
36.结合图4和图6所示,优选的,阻尼蓄能器16具有蓄能临界点,当拨杆15带动阻尼蓄能器16转摆越过蓄能临界点后,阻尼蓄能器16快速释放,以使气囊组件19快速压缩。当本隔离开关从合闸状态转换到分闸状态的过程中,阻尼蓄能器16首先由图4中顶部略偏右侧状态向直立状态转换,上述过程为蓄能过程。当阻尼蓄能器16越过直立状态后进行释放,此时静触头221和动触头251完全脱离并可能产生电弧,此时阻尼蓄能器16由于其内部弹簧作用,阻尼蓄能器16快速由直立状态转变为顶部向左偏转的状态,在此过程中,气囊组件19中的复位弹簧被逐渐压缩,弹性变形空腔体192内部腔室的体积减小,弹性变形空腔体192内部空气由灭弧排气管191吹出,吹出的气体通过管状气道21吹进单极组件20,此过程中,气体流动的路径如图3中箭头所示,最终将电弧引向灭弧室23,通过组件壳体24上的排气孔排出单极组件20,此时阻尼蓄能器16完全释放,单极组件20内部如图6所示状态。
37.如图4所示的,作为优选的,弹性变形空腔体192为柱状的弹性橡胶空腔体。弹性变形空腔体192的内部空腔为变截面形状,弹性变形空腔体192的内部空腔中部的横截面积大
于两侧内部空腔的横截面积,弹性变形空腔体192的内部空腔为纺锤形。在弹性变形空腔体192压缩的过程中,弹性变形空腔体192可沿中部横截面积较大处进行变形外扩,使弹性变形空腔体192压缩的状态可控,弹性变形空腔体192整体变成短柱状结构。
38.如图3所示,静接触片22具有临近动触头组件25设置的静触头221,静触头221上开设有过气孔洞223,过气孔洞223与管状气道21连通,静触头221位于灭弧室23开口的上方,接触点222位于过气孔洞223和灭弧室23之间,此结构可进一步增强吹气引弧时气体的强度和方向性。
39.本隔离开关通过操作机构10的移动闭合来带动气囊组件19压缩和释放,气囊组件19的压缩会产生气流通过气管吹向左右两侧单极本体的静触头,操作机构10的闭合同时带动单极本体实现电流通断、以及气流将单极产生的电弧吹向灭弧室23,灭弧效果远超现有技术中的隔离开关,并且吹气灭弧的动作与切换开关操作的动作同步进行,吹气时机准确,不需要额外单独动作的吹气机构。
40.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内容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均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