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叠片电芯组件及叠片电芯组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2.锂离子电池的电芯是由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构成,目前电芯主要是叠片式结构。
3.叠片电芯多采用“z型叠片”工艺:预先制备正、负极片,隔膜直接作“z”型摆动或者叠片台作“z”型摆动(促使隔膜作间接“z”型摆动),然后再将正、负极片交替放置在隔膜上。该工艺的瓶颈在于难以再有效提高正、负极片移载的机械节拍,叠片次数过多导致叠片精度难以保证,整个电芯因正、负极片相位差不符而造成报废的几率加大。
4.因此,为了克服“z型叠片”中合格率低、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叠片电芯组件,旨在同时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片电芯组件及叠片电芯组件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z型叠片”效率低和合格率低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叠片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芯结构,电芯结构包括:正极单元,包括电连接的至少两个正极片;负极单元,包括电连接的至少两个负极片;隔膜,弯折进行叠片,隔膜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连接的多个隔膜段,每相邻两个隔膜段间隔设置;其中,至少两个正极片和至少两个负极片沿厚度方向交替设置,且正极片和负极片通过隔膜段隔开。
7.进一步地,在连续弯折隔膜的过程中,弯折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以使正极片和负极片交替布置形成电芯结构,其中,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的弯折方向与隔膜的弯折方向呈夹角。
8.进一步地,叠片电芯组件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电芯结构,相邻的两个电芯结构中,相靠近的端面上,一个电芯结构的最外侧为正极片,另一个电芯结构的最外侧为负极片,且相邻两个电芯结构中的两个隔膜分体设置或者一体成型为连续隔膜。
9.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正极片包括第一正极片和第二正极片,至少两个负极片包括第一负极片和第二负极片;电芯结构包括多个正极单元和与多个正极单元对应设置的多个负极单元,多个第一正极片与多个第一负极片交替设置,多个第二正极片与多个第二负极片交替设置。
10.进一步地,正极单元包括三个正极片,负极单元包括三个负极片,电芯结构包括与两个正极片或两个负极片对应的两个隔膜,连续折叠隔膜并弯折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后形成电芯结构。
11.进一步地,正极单元还包括弯折设置的正极耳,两个正极片通过正极耳电连接;和/或,负极单元还包括弯折设置的负极耳,两个负极片通过负极耳电连接。
12.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叠片电芯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电连接多个正极片以制备正极单元的第一制备步骤;电连接多个负极片以制备负极单元的第二制备步骤;将正极片和负极片沿厚度方向交替设置,并连续折叠隔膜的叠片步骤;截断隔膜,以形成电芯结构的截断步骤。
13.进一步地,正极单元包括电连接的两个正极片,负极单元包括电连接的两个负极片,叠片步骤包括:将隔膜连续折叠,以形成相连接的多个隔膜段,将正极片和负极片利用隔膜段隔开。
14.进一步地,在截断步骤之后,制备方法还包括将多个电芯结构进行堆叠,且使相邻两个电芯结构中的两个隔膜分体设置或者一体成型为连续隔膜,以形成叠片电芯组件。
15.进一步地,正极单元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正极片和第二正极片,负极单元包括电连接的第一负极片和第二负极片,叠片步骤包括:将多个正极单元堆叠在一起,并将多个负极单元堆叠在一起的堆叠步骤;将堆叠后的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弯折,以使第一正极片与第二正极片呈夹角设置,第一负极片和第二负极片呈夹角设置;将多个第一正极片与多个第一负极片交替设置在折叠后的隔膜上;将多个第二正极片与多个第二负极片交替设置在折叠后的隔膜上。
16.进一步地,正极单元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正极极片、第二正极极片和第三正极极片,负极单元包括电连接的第一负极极片、第二负极极片和第三负极极片,电芯结构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叠片步骤包括:将第二正极极片和第三正极极片依次放置在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上;将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折叠预设角度;将第一负极极片和第二负极极片依次放置在折叠后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上;将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折叠预设角度;将第一正极极片折叠在第一隔膜上;将第一隔膜以及设置在其上的第一正极极片、第一负极极片和第二正极极片折叠在第二隔膜上;将第三负极极片折叠在第一隔膜或第二隔膜的一侧。
17.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相较于传统z型叠片而言,本实施例的正极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相连的正极片,负极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相连接的负极片,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正负极片单元而言,在转运相同数量的正负极片情况下,本技术在叠片过程中可以减少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的转移次数,从而可以提高叠片效率;另一方面,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的转移次数的减少,可以减少正极单元、负极单元相位差超规的风险,也就是说可以降低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的相对位置出现偏差的概率,从而提高叠片合格率。因此,本实施例的叠片电芯组件解决了“z型叠片”中效率低和合格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叠片电芯组件的正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叠片电芯组件的负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叠片电芯组件的电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叠片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叠片电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叠片电芯组件的多个正极单元堆叠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叠片电芯组件的多个正极单元和多个负极单元弯折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叠片电芯组件在叠片过程中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27.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三的叠片电芯组件在叠片过程中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28.图10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叠片电芯组件在叠片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叠片电芯组件在叠片过程中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30.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五的叠片电芯组件在叠片过程中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31.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叠片电芯组件在叠片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叠片电芯组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及
33.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叠片电芯组件的叠片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34.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5.10、正极单元;101、正极片;102、正极耳;103、第一正极片;104、第二正极片;105、第一正极极片;106、第二正极极片;107、第三正极极片;20、负极单元;201、负极片;202、负极耳;203、第一负极片;204、第二负极片;205、第一负极极片;206、第二负极极片;207、第三负极极片;30、隔膜;31、隔膜段;40、电芯结构;50、第一隔膜;60、第二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37.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预设角度约为180
°
38.本发明提出了叠片电芯组件,将单一极片单元分成若干个相连极片的模式,再配合隔膜的多次叠片(比如z型折叠),得到电芯结构,而电芯结构又可直接堆叠得到所需层数的叠片电芯组件。
39.如图1、图2、图4、图5、图9、图12和图1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叠片电芯组件。叠片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芯结构40,电芯结构40包括正极单元10、负极单元20和连续折叠的隔膜30。其中,正极单元10包括电连接的至少两个正极片101;负极单元20包括电连接的至少两个负极片201;隔膜30弯折进行叠片,隔膜30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连接的多个隔膜段31,每相邻两个隔膜段31间隔设置;其中,至少两个正极片101和至少两个负极片201沿厚度方向交替设置,且正极片101和负极片通过隔膜段31隔开。
40.上述技术方案中,相较于传统z型叠片而言,本实施例的正极单元10包括至少两个相连的正极片101,负极单元20包括至少两个相连接的负极片201,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正负极片单元而言,在转运相同数量的正负极片情况下,本技术在叠片过程中可以减少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转移次数,从而可以提高叠片效率;另一方面,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转移次数的减少,可以减少正极单元10、负极单元20相位差超规的
风险,也就是说可以降低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相对位置出现偏差的概率,从而提高叠片合格率。因此,本实施例的叠片电芯组件解决了“z型叠片”中效率低和合格率低的问题。
41.进一步地,通过正极片101和负极片201的折叠得到电芯结构40,再将电芯结构40进行任意数量的堆叠,就能够得到叠片电芯组件,这样也可以有效提升叠片效率。
42.如图1、图2、图4、图5、图9、图12和图13所示,在连续弯折隔膜30的过程中,弯折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以使正极片101和负极片201交替布置形成电芯结构40,其中,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弯折方向与隔膜30的弯折方向呈夹角。
43.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弯折的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可以使一个正极单元10形成两个正极片,以及使一个负极单元20形成两个负极片,这样,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正负极片单元而言,在转运相同数量的正负极片情况下,本技术在叠片过程中可以减少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转移次数,从而可以提高叠片效率。
44.具体地,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弯折方向与隔膜30的弯折方向呈夹角。这样可以使正负极单元的弯折和隔膜的弯折不相互干涉。优选地,隔膜30的弯折夹角为90
°
,正极单元10的弯折夹角为90
°
,负极单元20的弯折夹角为90
°
。
45.实施例一
46.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叠片电芯组件包括沿厚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电芯结构40,相邻的两个电芯结构40中,相靠近的端面上,一个电芯结构40的最外侧为正极片101,另一个电芯结构40的最外侧为负极片201,且相邻两个电芯结构40中的两个隔膜30分体设置。
47.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多个电芯结构40进行堆叠,就能够得到叠片电芯组件,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叠片效率。
48.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电芯结构40包括一个正极单元10和一个负极单元20。
49.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电芯结构40的堆叠个数。
50.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正极单元10还包括弯折设置的正极耳102,两个正极片101通过正极耳102电连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两个正极片101之间的电连接,而且在实现正极单元10弯折的情况下,能够避免正极片101上的活性物质掉落,以避免影响叠片电芯组件的合格率。
51.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负极单元20还包括弯折设置的负极耳202,两个负极片201通过负极耳202电连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两个负极片201之间的电连接,而且在实现负极单元20弯折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负极片201上的活性物质掉落,以避免影响叠片电芯组件的合格率。
52.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正极单元10包括两个正极片101,负极单元20包括两个负极片201。这样在叠片过程中可以减少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转移次数,从而可以提高叠片效率。
53.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正极片101由铝箔制成,且在其上、下面分别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后经烘干、辊压后形成,而正极耳102是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的铝箔。
54.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负极片201由铜箔制成,且在其上、下面分别涂覆负
极活性物质后经烘干、辊压后形成,而负极耳202是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的铜箔。
55.实施例二
56.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叠片电芯组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隔膜30一体成型,以形成连续隔膜。这样,通过设置一个连续折叠的隔膜30,并将多个正极单元10和多个负极单元20折叠在连续隔膜中的每个隔膜段31上,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具有多个正极单元10和多个负极单元20的电芯结构40,以形成叠片电芯组件,从而可以省掉后续将多个电芯结构40堆叠的步骤,以简化加工过程,提高加工效率。
5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二中的叠片电芯组件包括一个电芯结构40,一个电芯结构40包括多个正极单元10和多个负极单元20。
58.本发明不限定电芯结构40中的正极片101、负极片201的堆叠数量。
59.本实施例二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60.实施例三
61.如图6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至少两个正极片101包括第一正极片103和第二正极片104,至少两个负极片201包括第一负极片203和第二负极片204;电芯结构40包括多个正极单元10和与多个正极单元10对应设置的多个负极单元20,多个第一正极片103与多个第一负极片203交替设置,多个第二正极片104与多个第二负极片204交替设置。
62.上述技术方案中,相较于传统z型叠片中正极单元10、负极单元20交替放置而言,本实施例三可以先将多个第一正极片103与多个第一负极片203交替设置,然后将多个第二正极片104与多个第二负极片204交替设置,或者,先将多个第二正极片104与多个第二负极片204交替设置,然后将多个第一正极片103与多个第一负极片203交替设置,这样,可以先将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分别堆叠在一起,并将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分别固定并形成l型,然后再进行多个正极片101与多个负极片201的交替放置,从而可以提高各正极片101和各负极片201堆叠精度,以提高叠片精度,进而提升叠片合格率。
63.具体地,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中,第一正极片103和第一负极片203均位于第二正极片104和第二负极片204的下方。
64.实施例四
65.如图10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的叠片电芯组件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正极片103和第一负极片203均位于第二正极片104和第二负极片204的上方。
66.本实施例四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三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67.实施例五
68.如图11和图1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五中,正极单元10包括三个正极片101,负极单元20包括三个负极片201,电芯结构40包括与两个正极片101或两个负极片201对应的两个隔膜30,连续折叠隔膜30并弯折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后形成电芯结构40。
69.上述技术方案中,正极单元10包括三个正极片101,负极单元20包括三个负极片201,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了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转移次数,从而使叠片次数大大降低,进而提高了叠片效率。
70.具体地,本实施例五中,多个电芯结构40堆叠后形成叠片电芯组件。
71.具体地,本实施例五中,三个负极片201中的一个负极片201位于三个正极片101的上方。
72.实施例六
73.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六的叠片电芯组件与实施例五的不同之处在于,三个负极片201中的一个负极片201位于三个正极片101的下方。
74.本实施例六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五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75.如图14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叠片电芯组件的制备方法。叠片电芯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电连接多个正极片101以制备正极单元10的第一制备步骤;电连接多个负极片201以制备负极单元20的第二制备步骤;将正极片101和负极片201沿厚度方向交替设置,并连续折叠隔膜30的叠片步骤;截断隔膜30,以形成电芯结构40的截断步骤。
76.上述技术方案中,相较于传统z型叠片方法而言,本实施例中,通过电连接多个正极片101以制备正极单元10,通过电连接多个负极片201以制备负极单元20,这样,一方面,在叠片过程中可以减少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转移次数,从而可以提高叠片效率;另一方面,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转移次数的减少,可以减少正极单元10、负极单元20相位差超规的风险,也就是说可以降低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相对位置出现偏差的概率,从而提高叠片合格率。因此,本实施例的叠片电芯组件解决了“z型叠片”中效率低和合格率低的问题。
77.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正极单元10包括电连接的两个正极片101,负极单元20包括电连接的两个负极片201,叠片步骤包括:将隔膜30连续折叠,以形成相连接的多个隔膜段31,将正极片101和负极片201利用隔膜段31隔开。
78.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可以形成电芯结构40;另一方面,在叠片过程中,可以减少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转移次数,从而可以提高叠片效率。
79.优选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隔膜30作z型连续折叠。
80.优选地,在制备实施例一的叠片电芯组件的方法中,叠片步骤包括:第一,取一正极单元10,将两个正极片101中的一个正极片101放置在隔膜30上;第二,将隔膜30折叠预设角度;第三,取一负极单元20,将两个负极片201中的一个负极片201放置在折叠后的隔膜30上;第四,将隔膜30折叠预设角度;第五,将两个正极片101中的另一个正极片101折叠在隔膜30上;第六,将隔膜30折叠预设角度;第七,将两个负极片201中的另一个负极片201折叠在隔膜30上。这样可以形成电芯结构40。
81.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中,预设角度约为180
°
。
82.如图14所示,在制备实施例一的方法中,在截断步骤之后,制备方法还包括将多个电芯结构40进行堆叠,且使相邻两个电芯结构40中的两个隔膜30分体设置。这样,可以使多个电芯结构40堆叠成具有多个正极单元10和多个负极单元20的叠片电芯组件,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叠片效率。
83.优选地,在实施例二中,正极单元10包括电连接的两个正极片101,负极单元20包括电连接的两个负极片201,在制备实施例二的叠片电芯组件的方法中,叠片步骤包括:第一,取一个正极单元10,将两个正极片101中的一个正极片101放置在隔膜30上;第二,隔膜30折叠预设角度;第三,取一个负极单元20,将两个负极片201中的一个负极片201放置在折叠后的隔膜30上;第四,隔膜30折叠预设角度;第五,将另一个正极片101折叠在隔膜30上;第六,隔膜30折叠预设角度;第七,将另一个负极片201折叠在隔膜30上;第八,隔膜30折叠预设角度;第九,取另一个正极单元10,将两个正极片101中的一个正极片101放置在隔膜30
上;第十,隔膜30折叠预设角度;第十一,取另一个负极单元20,将两个负极片201中的一个负极片201放置在折叠后的隔膜30上;第十二,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得到所需堆叠层数的电芯结构40。这样,叠片电芯组件在具有一个一体成型的连续隔膜的情况下,能够具有多个正极单元10和多个负极单元20,从而可以省掉后续将多个电芯结构40堆叠的步骤,以简化加工过程,提高加工效率。
84.如图6至图9以及图1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正极单元10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正极片103和第二正极片104,负极单元20包括电连接的第一负极片203和第二负极片204,在制备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叠片电芯组件的方法中,叠片步骤包括:将多个正极单元10堆叠在一起,并将多个负极单元20堆叠在一起的堆叠步骤;将堆叠后的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弯折,以使第一正极片103与第二正极片104呈夹角设置,第一负极片203和第二负极片204呈夹角设置;将多个第一正极片103与多个第一负极片203交替设置在折叠后的隔膜30上;将多个第二正极片104与多个第二负极片204交替设置在折叠后的隔膜30上。
85.上述技术方案中,相较于传统z型叠片方法中采用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交替放置而言,在制备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的叠片电芯组件的方法中,采用先将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堆叠在一起后,将其固定并弯折,然后再进行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交替放置,可以提高叠片精度,从而提升叠片合格率。
86.具体地,如图7所示,第一正极片103与第二正极片104呈夹角设置,第一负极片203和第二负极片204呈夹角设置,是指分别将堆叠后的正极单元10、负极单元20弯折成l型。
87.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将多个第一正极片103与多个第一负极片203交替设置在折叠后的隔膜30上具体包括:先将隔膜30放置在弯折后的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之间,再将第一正极片103设置在隔膜30上,然后使隔膜30在与图7垂直的平面垂直内折叠,然后将第一负极片203设置在折叠后的隔膜30上。
88.具体地,如图9所示,在图8的基础上,将第二正极片104和第二负极片204分别向上方折叠,直至得到电芯结构40,从而可以制备实施例三的电芯结构40。
89.具体地,如图10所示,在图8的基础上,将第二正极片104和第二负极片204分别向下方折叠,直至得到电芯结构40,从而可以制备实施例四的电芯结构40。
90.当然,在附图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图8的基础上,将一部分第二正极片104、第二负极片204向上方折叠,另一部分第二正极片104、另一部分第二负极片204向下方折叠,只要满足第二正极片104、第二负极片204在隔膜30的两侧交替排列即可。
91.针对优选实施例三、四,本发明不限定初始状态下(图6)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堆叠层数。
92.如图11至图1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五和六中,正极单元10包括电连接的第一正极极片105、第二正极极片106和第三正极极片107,负极单元20包括电连接的第一负极极片205、第二负极极片206和第三负极极片207,电芯结构40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隔膜50和第二隔膜60,在制备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的叠片电芯组件的方法中,叠片步骤包括:将第二正极极片106和第三正极极片107依次放置在第一隔膜50和第二隔膜60上;将第一隔膜50和第二隔膜60折叠预设角度;将第一负极极片205和第二负极极片206依次放置在折叠后的第一隔膜50和第二隔膜60上;将第一隔膜50和第二隔膜60折叠预设角度;将第一正极极片105折叠在第一隔膜50上;将第一隔膜50以及设置在其上的第一正极极片105、第一负极极片205和
第二正极极片106折叠在折叠后的第二隔膜60上;将第三负极极片207折叠在第一隔膜50或第二隔膜60的一侧。
93.上述技术方案中,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均包括三个正、负极片(第一正极极片105、第二正极极片106和第三正极极片107以及第一负极极片205、第二负极极片206和第三负极极片207),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正极单元10和负极单元20的转移次数,这使得叠片次数大大降低,进而提高了叠片效率。
94.具体地,如图11所示,将第一隔膜50以及设置在其上的第一正极极片105、第一负极极片205和第二正极极片106折叠在折叠后的第二隔膜60上,是指将第一隔膜50以及设置在其上的第一正极极片105、第一负极极片205和第二正极极片106顺时针旋转180度后贴合在第二隔膜60上。
95.优选地,如图12所示,将第三负极极片207向上方折叠,即将第三负极极片207折叠在第一隔膜50上,从而可以制备实施例五的电芯结构40。
96.优选地,如图13所示,将第三负极极片207向下方折叠,即将第三负极极片207折叠在第二隔膜60上,从而可以制备实施例六的电芯结构40。
97.具体地,将实施例五和六中的多个电芯结构40相互堆叠,即可得到叠片电芯组件。且本发明不限定叠片电芯组件中电芯结构40的堆叠个数。
98.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可得到多种衍生方案,如正极单元10包含若干个(>3)正极片、负极单元20包含若干个(>3)负极片,且叠片电芯组件可由若干数量的电芯结构40堆叠而成,且电芯结构40的结构也可以不同,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了工程制造的适应能力。
99.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相较于传统z型叠片而言,本实施例的正极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相连的正极片,负极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相连接的负极片,一方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单独设置的正负极片单元而言,在转运相同数量的正负极片情况下,本技术在叠片过程中可以减少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的转移次数,从而可以提高叠片效率;另一方面,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的转移次数的减少,可以减少正极单元、负极单元相位差超规的风险,也就是说可以降低正极单元和负极单元的相对位置出现偏差的概率,从而提高叠片合格率。因此,本实施例的叠片电芯组件解决了“z型叠片”中效率低和合格率低的问题。
10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