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73069发布日期:2023-01-17 20:46阅读:31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及连接器组装体,特别是涉及将电线连接于片状柔性导体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仅通过穿着就能够获取心率、体温等用户的生物体信息的所谓智能衣料受到关注。该智能衣料具备配置于测量部位且使用导电纤维、导电印刷等的柔性导体,通过将作为测量设备的可穿戴设备与柔性导体电连接,能够将生物体信息发送到可穿戴设备。作为用于将可穿戴设备连接于柔性导体的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52所示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将柔性基板1夹在中间而配置在柔性基板1的两侧的触头2和基座部件3。柔性导体4在与触头2相对的柔性基板1的表面上露出,触头2具有以与柔性导体4相对的方式形成的凹状的突起容纳部5,在基座部件3形成有朝向柔性基板1的背面突出的突起6。如果以突起6被柔性基板1覆盖的方式将柔性基板1夹在中间并将基座部件3的突起6与柔性基板1一起插入到触头2的突起容纳部5中,则柔性基板1被突起6按压于触头2的突起容纳部5的内表面,突起容纳部5的内表面以规定的接触力与在柔性基板1的表面上露出的柔性导体4接触,由此触头2与柔性导体4电连接。现有专利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2924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将可穿戴设备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嵌合,能够将可穿戴设备连接于柔性导体。但是,在可穿戴设备远离测量部位的情况下,需要从连接器的安装位置到测量部位构成电路,如果通过柔性导体形成这样的电路,则存在电阻变高且费用高的问题。因此,为了通过电阻低且廉价的电线来连接配置于测量部位的柔性导体与可穿戴设备之间,期望开发一种将电线连接到配置于衣服的柔性导体的小型的连接器。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电线连接于柔性导体的小型的连接器。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这种连接器来连接柔性导体和电线的连接器组装体。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连接器用于将电线连接于具有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片状柔性导体,该连接器具备:
壳体,安装于柔性导体且保持电线的端部;以及触头,由导电性材料形成且容纳在壳体内,壳体具有:第一绝缘体,配置在柔性导体的第一面上;以及第二绝缘体,配置在柔性导体的第二面上,并且沿作为柔性导体的厚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安装于第一绝缘体,第一绝缘体具有朝向第二绝缘体向第一方向突出的突起,突起具有朝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敞开的电线端部容纳部,第二绝缘体具有向第一方向凹陷且容纳触头的触头容纳部,触头具有分别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侧壁部、以及由多个侧壁部包围且向第一方向凹陷的突起容纳部,多个侧壁部包括:由电线连接片构成的一个侧壁部,该电线连接片在第一方向的前端具有与电线接触的电线接触部;以及由与柔性导体接触的导体接触片构成的至少一个侧壁部,在触头容纳部容纳触头,在突起的电线端部容纳部容纳电线的端部,以将柔性导体夹在中间且朝向第二方向敞开的电线端部容纳部与电线连接片相对的方式,突起容纳于触头的突起容纳部,通过电线从电线端部容纳部向第二方向延伸且与触头的电线连接片的电线接触部接触,并且柔性导体的一部分被夹入突起的外侧面与触头的导体接触片之间而与触头的导体接触片接触,电线经由触头与柔性导体电连接。优选的是,第一绝缘体具有第一保持面,该第一保持面以包围突起的方式配置于突起的周边,并且与柔性导体的第一面相对,第二绝缘体具有第二保持面,该第二保持面以包围触头容纳部的方式配置于触头容纳部的周边,并且与柔性导体的第二面相对,柔性导体通过被夹在第一绝缘体的第一保持面与第二绝缘体的第二保持面之间而保持于壳体。优选的是,电线接触部由配置于电线连接片的前端且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狭缝构成,通过将电线插入到狭缝中,电线连接片与电线接触。优选的是,电线端部容纳部的至少一部分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稍小于电线的外径的宽度尺寸。可以构成为,触头具有矩形的底板部,突起容纳部由底板部和多个侧壁部包围。此外,优选的是,触头具有构成在第二方向上相互相对的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以及构成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相互相对的第二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可以构成为,构成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中的一个侧壁部由电线连接片构成;构成第二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分别由导体接触片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构成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中的另一个侧壁部由触头保持片构成,该触头保持片用于将触头相对于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固定。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构成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由电线连接片和导体接触片
构成;构成第二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分别由触头保持片构成,该触头保持片用于将触头相对于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固定。优选的是,第一绝缘体具有容纳电线连接片的前端的凹状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以及容纳触头保持片的前端的凹状的触头保持片容纳部。此外,优选的是,第二绝缘体具有与触头容纳部连通且保持电线连接片的凹状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以及与触头容纳部连通且保持触头保持片的凹状的触头保持片保持部。优选的是,电线连接片具有被压入到第二绝缘体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中的第一压入部;触头保持片具有被压入到第二绝缘体的触头保持片保持部中的第二压入部、以及被压入到第一绝缘体的触头保持片容纳部中的第三压入部。触头的电线连接片的前端和触头保持片的前端能够通过预先形成于柔性导体的开口部,而容纳于第一绝缘体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和触头保持片容纳部。或者可以构成为,触头的电线连接片的前端和触头保持片的前端具有切开柔性导体的刃部。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构成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分别由电线连接片构成,构成第二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分别由导体接触片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第一绝缘体具有分别容纳电线连接片的前端的两个凹状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此外,优选的是,第二绝缘体具有与触头容纳部连通且分别保持电线连接片的两个凹状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优选的是,电线连接片具有被压入到第二绝缘体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中的第一压入部、以及被压入到第一绝缘体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中的第四压入部。触头的电线连接片的前端能够通过预先形成于柔性导体的开口部,而容纳于第一绝缘体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或者也可以构成为,触头的电线连接片的前端具有切开柔性导体的刃部。优选的是,触头具有配置于导体接触片的第一方向的前端且相对于突起容纳部向外方延伸的凸缘,第二绝缘体具有与触头容纳部连通且容纳凸缘的台阶形状的凸缘容纳部。电线能够配置在柔性导体的第一面上,或者能够配置在柔性导体的第二面上。本发明的连接器组装体具备:柔性导体;安装于柔性导体的上述连接器;以及电线,通过连接器经由触头与柔性导体电连接。优选的是,在从第一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触头的电线接触部配置在与柔性导体重叠的位置。柔性导体可以具有衬垫形状。可以构成为,电线是导体部被绝缘部覆盖的包覆电线,触头的电线接触部与导体部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电线的端部在导体部被绝缘部覆盖的状态下,容纳于第一绝缘体的突起的电线端部容纳部。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在第二绝缘体的触头容纳部容纳触头,在第一绝缘体的突起的电线端部容纳部容纳电线的端部,以将柔性导体夹在中间且电线端部容纳部与触头的电线连接片相对的方式,突起容纳于触头的突起容纳部;电线从电线端部容纳部延伸且与触头的电线连接片的电线接触部接触,并且柔性导体的一部分被夹入突起的外侧面与触头的导体接触片之间而与触头的导体接触片接触;藉此,电线经由触头与柔性导体电连接,因此能够实现能够将电线连接于柔性导体的小型的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图。图4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中途的侧面剖视图。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侧面剖视图。图9是示出与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触头连接的电线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正面剖视图。图11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12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13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图。图14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图16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图17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中途的侧面剖视图。图18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中途的主视图。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侧面剖视图。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正面剖视图。图21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22是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图。图23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图24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图25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图26是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中途的侧面剖视图。图27是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中途的立体图。图28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侧面剖视图。
图2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正面剖视图。图30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31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32是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图。图33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图34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图35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图36是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中途的侧面剖视图。图37是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中途的正面剖视图。图38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侧面剖视图。图39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正面剖视图。图40是从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41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图42是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图。图43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的立体图。图44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的立体图。图45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图46是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中途的侧面剖视图。图47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侧面剖视图。图48是示出与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触头连接的电线的立体图。图49是示出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正面剖视图。图50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6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图51是示出用于实施方式7的连接器的触头的立体图。图52是示出现有的连接器中的触头和突起以及柔性基板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柔性基板,2触头,3基座部件,4柔性导体,5突起容纳部,6突起,11、21、31、41、51连接器,12、22、32、42、52第一绝缘体,13、23、33、43、53第二绝缘体,14、24、34、44、54壳体,15、25、35、45、55触头,12a、22a、32a、42a、52a第一保持面,12b、22b、32b、42b、52b突起,12c、12d、22c、22d、52c凸部,12e、22e、32e、42e、52e电线端部容纳部,12f、22f、32f、42f、52f电线容纳槽,12g、22g、32g、42g、52g电线连接片容纳部,12h、22h、32h、42h触头保持片容纳部,12j、22j、42j、52j销插入孔,13a、23a、33a、43a、53a第二保持面,13b、23b、33b、43b、53b触头容纳部,13c、23c、43c、53c电线连接片保持部,13d、23d、43d触头保持片保持部,13e、23e、43e、53e凸缘容纳部,13f、23f、43f、53f定位销,15a、25a、35a、45a、55a底板部,15b、25b、35b、45b、55b突起容纳部,15c、25c、35c、45c、55c电线连接片,15d、25d、35d、45d触头保持片,15e、25e、35e、45e、55e导体接触片,15f、25f、35f、45f、55f电线接触部,15g、25g、35g、45g、55g开口端部,15h、25h、35h、55h第一压入部,15j、25j、35j、45j第二压入部,15k、25k、35k、45k第三压入部,15l、25l、35l、45l、55l凸缘,35m刃部,43h柱状部,43j电线端部导向槽,55j第四压入部,f1、f2、f3、f4、f5柔性导体,f1a、f2a、f3a、f4a、f5a第一面,f1b、f2b、f3b、f4b、f5b第二面,f11长孔(开口部),f12圆孔,f21、f41孔(开口部),c电线,c1导体部,c2
绝缘部,w1宽度尺寸,s侧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和图2示出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该连接器组装体使用连接器11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1。柔性导体f1例如是通过捻合导电纤维而制作且具有遍及规定的面积以片状延伸的衬垫形状的导体,具有彼此朝向相反方向的第一面f1a和第二面f1b。连接器11安装于柔性导体f1,具有配置在柔性导体f1的第一面f1a上的第一绝缘体12、以及配置在柔性导体f1的第二面f1b上的第二绝缘体13。与柔性导体f1连接的电线c沿着柔性导体f1的第一面f1a上延伸,电线c的端部通过第一绝缘体12插入到连接器11的内部。在此,为了方便,将柔性导体f1延伸的平面称为xy面,将从柔性导体f1的第二面f1b朝向第一面f1a的柔性导体f1的厚度方向称为+z方向,将电线c在柔性导体f1的第一面f1a上向连接器11延伸的方向称为+y方向。图3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图。在柔性导体f1的中央部形成有分别在x方向上延伸且相互在y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两个长孔f11(开口部)、以及将两个长孔f11夹在中间且相互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两个圆孔f12。这些长孔f11和圆孔f12分别在z方向上贯通柔性导体f1。连接器11的第一绝缘体12和第二绝缘体13安装成将柔性导体f1夹在中间且相互在z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壳体14。连接器11具有容纳在壳体14内的触头15。电线c的+y方向端部在壳体14内与触头15连接。如图4所示,第一绝缘体12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具有沿xy面以平面状延伸且朝向-z方向的圆形的第一保持面12a、以及从第一保持面12a的中央部向-z方向(第一方向)突出的四棱柱形状的突起12b。在第一保持面12a中,在分别与突起12b的-y方向(第二方向)侧和+y方向侧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沿x方向细长地延伸且向-z方向突出的凸部12c、12d。这些凸部12c、12d插入到柔性导体f1的两个长孔f11中,比突起12b更向-x方向和+x方向伸出且具有比-z方向上的突起12b的突出高度低的突出高度。在突起12b形成有朝向-y方向和-z方向敞开的槽形状的电线端部容纳部12e。电线端部容纳部12e容纳通过连接器11与柔性导体f1连接的电线c的+y方向端部。此外,在与突起12b的-y方向侧相邻的凸部12c以及位于凸部12c的-y方向侧的第一保持面12a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容纳槽12f,电线容纳槽12f与电线端部容纳部12e连通。在此,电线端部容纳部12e和电线容纳槽12f的至少一部分的x方向的宽度尺寸w1形成为比电线c的外径稍小,由此构成为:在组装连接器组装体时,通过将电线c压入到电线端部容纳部12e和电线容纳槽12f中,能够将电线c的+y方向端部以及与+y方向端部相连的部分的电线c临时保持在电线端部容纳部12e和电线容纳槽12f的内部。另外,可以遍及电线端部容纳部12e和电线容纳槽12f的整体将x方向的宽度尺寸w1形成为比电线c的外径稍小,但是即使在具有电线c的外径以上的宽度尺寸的电线端部容
纳部12e和电线容纳槽12f的内壁部的多个部位配置有比电线c的外径小的宽度尺寸的突状部,也能够临时保持电线c。在凸部12c、12d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凹状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12g和凹状的触头保持片容纳部12h。此外,在第一保持面12a中,隔着突起12b在x方向上的突起12b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凹陷的两个销插入孔12j。如图5所示,第二绝缘体13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具有沿xy面以平面状延伸且朝向+z方向的圆形的第二保持面13a、以及从第二保持面13a的中央部向-z方向凹陷的凹状的触头容纳部13b。在触头容纳部13b的-y方向侧和+y方向侧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且从第二保持面13a向-z方向凹陷的凹状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13c和凹状的触头保持片保持部13d。这些电线连接片保持部13c和触头保持片保持部13d与触头容纳部13b连通。此外,在位于触头容纳部13b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的第二保持面13a分别形成有具有向-z方向凹陷的台阶形状且与触头容纳部13b连通的凸缘容纳部13e。此外,在第二保持面13a中,隔着触头容纳部13b在x方向上的触头容纳部13b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两根定位销13f。两根定位销13f通过柔性导体f1的两个圆孔f12而插入到第一绝缘体12的两个销插入孔12j中,由此使第一绝缘体12和第二绝缘体13与柔性导体f1对位。如图6所示,触头15由导电性材料、例如弯曲的一张金属板形成,具有矩形的底板部15a、以及从底板部15a的四个边缘部分别向+z方向延伸且相互分离的四个侧壁部s。此外,触头15具有通过由底板部15a和四个侧壁部s包围而形成的向-z方向凹陷的突起容纳部15b。四个侧壁部s中的相互在y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壁部s构成第一侧壁对,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壁部s构成第二侧壁对。此外,构成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中的位于-y方向侧的侧壁部s由电线连接片15c形成,位于+y方向侧的侧壁部s由触头保持片15d形成,构成第二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均由导体接触片15e形成。导体接触片15e具有与第二绝缘体13的触头容纳部13b的z方向深度对应的z方向高度,电线连接片15c和触头保持片15d比导体接触片15e向+z方向更长地延伸。在电线连接片15c的+z方向的前端形成有由在z方向上延伸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15f。电线接触部15f用于与电线c接触,在狭缝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与狭缝连通且向+z方向开口的开口端部15g。开口端部15g具有x方向的宽度越朝向+z方向越逐渐变宽的锥形形状。在位于比电线接触部15f靠向-z方向侧的部分的电线连接片15c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形成有分别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一压入部15h。触头保持片15d用于将触头15相对于第一绝缘体12和第二绝缘体13固定。在触头保持片15d的z方向的中间部的触头保持片15d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形成有分别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二压入部15j,在触头保持片15d的+z方向端部的附近的触头保持片15d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三压入部15k。导体接触片15e与柔性导体f1接触而电连接,在导体接触片15e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相对于突起容纳部15b朝向外方且沿着xy面上延伸的凸缘15l。
在此,说明组装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方法。首先,如图7所示,在第二绝缘体13的触头容纳部13b容纳触头15,使柔性导体f1位于第二绝缘体13的第二保持面13a上。此时,触头15的电线连接片15c和触头保持片15d被压入到第二绝缘体13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13c和触头保持片保持部13d中,图6所示的电线连接片15c的第一压入部15h和触头保持片15d的第二压入部15j被压入到电线连接片保持部13c和触头保持片保持部13d的内壁,由此触头15固定于第二绝缘体13的触头容纳部13b。另外,触头15的导体接触片15e具有与第二绝缘体13的触头容纳部13b的z方向深度对应的z方向高度,但是电线连接片15c和触头保持片15d比导体接触片15e向+z方向更长地延伸,因此容纳于触头容纳部13b的触头15的电线连接片15c和触头保持片15d比第二绝缘体13的第二保持面13a更向+z方向突出。但是,通过第二绝缘体13的两根定位销13f穿过图3所示的柔性导体f1的两个圆孔f12,第二绝缘体13与柔性导体f1相互对位,触头15的电线连接片15c和触头保持片15d通过柔性导体f1的两个长孔f11向柔性导体f1的+z方向侧突出。此外,通过向第一绝缘体12的电线端部容纳部12e压入电线c的+y方向端部,并且向电线容纳槽12f压入与+y方向端部相连的部分的电线c,将电线c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12。另外,电线c由所谓的包覆导线构成,例如,具有捻合了多根细的导线的导体部c1的外周部被绝缘部c2覆盖的结构。此外,由图6所示的触头15的电线连接片15c的狭缝构成电线接触部15f具有比电线c的导体部c1的直径稍窄的x方向的狭缝宽度。在该状态下,使第一绝缘体12的第一保持面12a与柔性导体f1的第一面f1a相对,并且使第一绝缘体12向-z方向移动而按压于柔性导体f1和第二绝缘体13。由此,如图8所示,第一绝缘体12的凸部12c、12d插入到柔性导体f1的两个长孔f11中,第一绝缘体12的突起12b在将位于两个长孔f11之间的部分的柔性导体f1向-z方向压入的同时,容纳在容纳于第二绝缘体13的触头容纳部13b的触头15的突起容纳部15b中。此外,向柔性导体f1的+z方向侧突出的触头15的电线连接片15c和触头保持片15d的+z方向端部分别容纳于第一绝缘体12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12g和触头保持片容纳部12h。此时,如图9所示,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12的电线c被压入到由触头15的电线连接片15c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15f中,电线接触部15f具有比电线c的导体部c1的直径稍窄的x方向的狭缝宽度,因此覆盖电线c的导体部c1的外周部的绝缘部c2被狭缝的边缘部刺破,电线接触部15f与电线c的导体部c1接触。由此,电线c的导体部c1与触头15电连接。此外,通过第一绝缘体12的突起12b在将柔性导体f1向-z方向压入的同时容纳于触头15的突起容纳部15b,如图10所示,柔性导体f1分别被夹入突起12b的朝向-x方向和+x方向的外侧面与触头15的一对导体接触片15e之间。由此,柔性导体f1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触头15的导体接触片15e接触而与触头15电连接。其结果,电线c经由触头15与柔性导体f1电连接。另外,触头15的触头保持片15d的+z方向端部容纳于第一绝缘体12的触头保持片容纳部12h,图6所示的触头保持片15d的第三压入部15k被压入到触头保持片容纳部12h的内壁,由此第一绝缘体12固定于触头15。此外,如图10所示,第二绝缘体13的两根定位销13f通过柔性导体f1的两个圆孔f12插入到第一绝缘体12的两个销插入孔12j中,由此第一绝缘体12和第二绝缘体13与柔性
导体f1对位,柔性导体f1通过被夹在第一绝缘体12的第一保持面12a与第二绝缘体13的第二保持面13a之间而保持于连接器11。另外,触头15的凸缘15l容纳于第二绝缘体13的凸缘容纳部13e。如图8所示,在容纳于触头15的突起容纳部15b的第一绝缘体12的突起12b配置有容纳电线c的+y方向端部的电线端部容纳部12e,在相对于柔性导体f1在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触头15的电线接触部15f与电线c连接,因此实现能够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1的小型的连接器11。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1中,与柔性导体f1连接的电线c沿着柔性导体f1的朝向+z方向的第一面f1a上延伸,但是并不限于此。图11和图12示出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该连接器组装体使用连接器21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2。柔性导体f2具有朝向+z方向的第一面f2a和朝向-z方向的第二面f2b,与柔性导体f2连接电线c沿着柔性导体f2的第二面f2b上延伸。连接器21具有配置在柔性导体f2的第一面f2a上的第一绝缘体22、以及配置在柔性导体f2的第二面f2b上的第二绝缘体23。图13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图。柔性导体f2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柔性导体f1中,除了形成有h形的一个孔f21(开口部)来代替两个长孔f11以外,具有与柔性导体f1相同的结构。连接器21的第一绝缘体22和第二绝缘体23安装成将柔性导体f2夹在中间且相互在z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壳体24。连接器21具有容纳在壳体24内的触头25。电线c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电线c相同。如图14所示,第一绝缘体22具有与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11的第一绝缘体12大致相同的结构。即,第一绝缘体22具有:沿xy面以平面状延伸的第一保持面22a;突起22b,从第一保持面22a的中央部向-z方向突出;以及凸部22c、22d,突出形成在分别与突起22b的-y方向侧和+y方向侧相邻的位置的第一保持面22a上。在突起22b形成有朝向-y方向和-z方向敞开的槽形状的电线端部容纳部22e,在凸部22c、22d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22g和触头保持片容纳部22h。此外,以与电线连接片容纳部22g的-y方向侧和+y方向侧相邻的方式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容纳槽22f。电线容纳槽22f与电线端部容纳部22e连通。此外,在第一保持面22a中,隔着突起22b在x方向上的突起22b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凹陷的两个销插入孔22j。如图15所示,第二绝缘体23具有与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11的第二绝缘体13大致相同的结构,具有沿xy面以平面状延伸的第二保持面23a、以及从第二保持面23a的中央部向-z方向凹陷的凹状的触头容纳部23b。在触头容纳部23b的-y方向侧和+y方向侧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23c和触头保持片保持部23d。这些电线连接片保持部23c和触头保持片保持部23d与触头容纳部23b连通。此外,在位于触头容纳部23b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的第二保持面23a分别形成有具有向-z方向凹陷的台阶形状且与触头容纳部23b连通的凸缘容纳部23e。
此外,在第二保持面23a中,隔着触头容纳部23b在x方向上的触头容纳部23b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两根定位销23f。
56.此外,在位于触头容纳部23b的-y方向侧的第二保持面23a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容纳槽23g,电线容纳槽23g与触头容纳部23b连通。即,在实施方式2中,用于容纳沿着图12所示的柔性导体f2的第二面f2b上延伸的电线c的电线容纳槽23g形成于第二绝缘体23的第二保持面23a。如图16所示,触头25具有与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11的触头15大致相同的结构。触头25具有:矩形的底板部25a;四个侧壁部s,从底板部25a的四个边缘部分别向+z方向延伸且相互分离;以及突起容纳部25b,通过由底板部25a和四个侧壁部s包围而形成。四个侧壁部s中的相互在y方向上相对而构成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由电线连接片25c和触头保持片25d形成,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而构成第二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均由导体接触片25e形成。在电线连接片25c的+z方向的前端形成有由在z方向上延伸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25f,在狭缝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向+z方向开口的锥形形状的开口端部25g。在位于比电线接触部25f靠向-z方向侧的部分的电线连接片25c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一压入部25h。在触头保持片25d的z方向的中间部的触头保持片25d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形成有分别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二压入部25j,在触头保持片25d的+z方向端部的附近的触头保持片25d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三压入部25k。在导体接触片25e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相对于突起容纳部25b朝向外方且沿xy面延伸的凸缘25l。在此,说明组装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方法。首先,如图17所示,在第二绝缘体23的触头容纳部23b容纳触头25,在触头25的电线连接片25c之上配置电线c的+y方向端部的附近。此时,触头25的电线连接片25c和触头保持片25d被压入到第二绝缘体23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23c和触头保持片保持部23d中,图16所示的电线连接片25c的第一压入部25h和触头保持片25d的第二压入部25j被压入到电线连接片保持部23c和触头保持片保持部23d的内壁,由此触头25固定于第二绝缘体23的触头容纳部23b。此外,如图18所示,电线c未插入到由触头25的电线连接片25c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25f中,而配置在锥形形状的开口端部25g上。在该状态下,将柔性导体f2夹在中间,使第一绝缘体22的第一保持面22a与柔性导体f2的第一面f2a相对,并且使第一绝缘体22向-z方向移动而与柔性导体f2一起按压于第二绝缘体23。由此,如图19所示,第一绝缘体22的凸部22c、22d插入到柔性导体f2的h形的孔f21中,第一绝缘体22的突起22b在将与孔f21相邻的部分的柔性导体f2向-z方向压入的同时,容纳在容纳于第二绝缘体23的触头容纳部23b的触头25的突起容纳部25b中。此外,向柔性导体f2的+z方向侧突出的触头25的电线连接片25c和触头保持片25d的+z方向端部分别容纳于第一绝缘体22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22g和触头保持片容纳部22h。此时,配置在触头25的电线连接片25c的开口端部25g上的电线c被第一绝缘体22
的电线容纳槽22f压入到由电线连接片25c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25f而与触头25电连接。此外,通过第一绝缘体22的突起22b在将柔性导体f2向-z方向压入的同时容纳于触头25的突起容纳部25b,如图20所示,柔性导体f2分别被夹入突起22b的朝向-x方向和+x方向的外侧面与触头25的一对导体接触片25e之间。由此,柔性导体f2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触头25的导体接触片25e接触而与触头25电连接。其结果,沿着柔性导体f2的第二面f2b上延伸的电线c经由触头25与柔性导体f2电连接。另外,触头25的触头保持片25d的+z方向端部容纳于第一绝缘体22的触头保持片容纳部22h,图16所示的触头保持片25d的第三压入部25k被压入到触头保持片容纳部22h的内壁,由此第一绝缘体22固定于触头25。此外,如图20所示,第二绝缘体23的两根定位销23f通过柔性导体f2的两个圆孔f12插入到第一绝缘体22的两个销插入孔22j中,由此第一绝缘体22和第二绝缘体23与柔性导体f2对位,柔性导体f2通过被夹在第一绝缘体22的第一保持面22a与第二绝缘体23的第二保持面23a之间而保持于连接器21。另外,触头25的凸缘25l容纳于第二绝缘体23的凸缘容纳部23e。由此,即使电线c沿着柔性导体f2的第二面f2b上延伸,也能够通过小型的连接器21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2。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柔性导体f1在被第一绝缘体12和第二绝缘体13夹持的区域具有两个长孔f11和两个圆孔f12,在实施方式2中使用的柔性导体f2在被第一绝缘体22和第二绝缘体23夹持的区域具有h形的一个孔f21和两个圆孔f12,但是即使不具有这些孔,也能够形成连接器组装体。图21示出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组装体。该连接器组装体使用连接器31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3。柔性导体f3具有朝向+z方向的第一面f3a和朝向-z方向的第二面f3b,与柔性导体f3连接的电线c沿着柔性导体f3的第一面f3a上延伸。图22是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图。柔性导体f3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柔性导体f1中,省略了两个长孔f11和两个圆孔f12,没有任何贯通第一面f3a和第二面f3b之间的贯通孔等开口部。连接器31具有配置在柔性导体f3的第一面f3a上的第一绝缘体32、以及配置在柔性导体f3的第二面f3b上的第二绝缘体33。第一绝缘体32和第二绝缘体33安装成将柔性导体f3夹在中间且相互在z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壳体34。此外,连接器31具有容纳在壳体34内的触头35。另外,电线c与在实施方式1、2中使用的电线c相同。如图23所示,第一绝缘体32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具有沿xy面以平面状延伸的第一保持面32a、以及从第一保持面32a的中央部向-z方向突出的四棱柱形状的突起32b。在突起32b形成有朝向-y方向和-z方向敞开的电线端部容纳部32e,在位于突起32b的-y方向侧的第一保持面32a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容纳槽32f,
电线容纳槽32f与电线端部容纳部32e连通。此外,在第一保持面32a中,在与突起32b的-y方向侧相邻的位置和与+y方向侧相邻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32g和触头保持片容纳部32h。如图24所示,第二绝缘体33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具有沿xy面以平面状延伸的第二保持面33a、以及从第二保持面33a的中央部向-z方向凹陷的触头容纳部33b。如图25所示,触头35与实施方式1中的连接器11的触头15同样,具有:矩形的底板部35a;四个侧壁部s,从底板部35a的四个边缘部分别向+z方向延伸且相互分离;以及突起容纳部35b,通过由底板部35a和四个侧壁部s包围而形成。四个侧壁部s中的相互在y方向上相对而构成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由电线连接片35c和触头保持片35d形成,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而构成第二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均由导体接触片35e形成。导体接触片35e具有与第二绝缘体33的触头容纳部33b的z方向深度对应的z方向高度,但是电线连接片35c和触头保持片35d比导体接触片35e向+z方向更长地延伸。在电线连接片35c的+z方向的前端形成有由在z方向上延伸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35f,在狭缝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向+z方向开口的锥形形状的开口端部35g。在位于比电线接触部35f靠向-z方向侧的部分的电线连接片35c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一压入部35h。在触头保持片35d的z方向的中间部的触头保持片35d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二压入部35j,在触头保持片35d的+z方向端部的附近的触头保持片35d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三压入部35k。此外,在电线连接片35c的+z方向端部中,在将开口端部35g夹在中间而在开口端部35g的x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朝向+z方向变尖的刃部35m。同样,在触头保持片35d的+z方向端部也形成有朝向+z方向变尖的刃部35m。这些刃部35m用于切开柔性导体f3。在此,说明组装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方法。首先,如图26所示,在第二绝缘体33的触头容纳部33b容纳触头35。此时,触头35的电线连接片35c和触头保持片35d被压入到第二绝缘体33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33c和触头保持片保持部33d中,图25所示的电线连接片35c的第一压入部35h和触头保持片35d的第二压入部35j被压入到电线连接片保持部33c和触头保持片保持部33d的内壁,由此触头35固定于第二绝缘体33的触头容纳部33b。另外,触头35的导体接触片35e具有与第二绝缘体33的触头容纳部33b的z方向深度对应的z方向高度,但是电线连接片35c和触头保持片35d比导体接触片35e向+z方向更长地延伸,因此比第二绝缘体33的第二保持面33a更向+z方向突出。因此,如果使第二绝缘体33从-z方向相对于柔性导体f3的第二面f3b相对地移动,则比第二绝缘体33的第二保持面33a更向+z方向突出的电线连接片35c和触头保持片35d与柔性导体f3的第二面f3b接触,进而,如果将第二绝缘体33向柔性导体f3按压,则柔性导体f3被形成于电线连接片35c和触头保持片35d的+z方向端部的刃部35m切开。由此,柔性导体f3配置在第二绝缘体33的第二保持面33a上,如图27所示,电线连
接片35c和触头保持片35d的+z方向端部通过柔性导体f3被切开的部分而成为比柔性导体f3更向+z方向突出的状态。此外,通过向第一绝缘体32的电线端部容纳部32e压入电线c的+y方向端部,并且向电线容纳槽32f压入与+y方向端部相连的部分的电线c,将电线c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32。在该状态下,使第一绝缘体32的第一保持面32a与柔性导体f3的第一面f3a相对,并且使第一绝缘体32向-z方向移动而按压于配置有柔性导体f3的第二绝缘体33。由此,如图28所示,第一绝缘体32的突起32b在将位于被触头35的电线连接片35c的刃部35m切开的切开部位与被触头保持片35d的刃部35m切开的切开部位之间的部分的柔性导体f3向-z方向压入的同时,容纳在容纳于第二绝缘体33的触头容纳部33b的触头35的突起容纳部35b中。此外,向柔性导体f3的+z方向侧突出的触头35的电线连接片35c和触头保持片35d的+z方向端部分别容纳于第一绝缘体32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32g和触头保持片容纳部32h。此时,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32的电线c被压入到由触头35的电线连接片35c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35f中而与触头35电连接。此外,通过第一绝缘体32的突起32b在将柔性导体f3向-z方向压入的同时容纳于触头35的突起容纳部35b,如图29所示,柔性导体f3分别被夹入突起32b的朝向-x方向和+x方向的外侧面与触头35的一对导体接触片35e之间。由此,柔性导体f3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触头35的导体接触片35e接触而与触头35电连接。其结果,电线c经由触头35与柔性导体f3电连接。另外,触头35的触头保持片35d的+z方向端部容纳于第一绝缘体32的触头保持片容纳部32h,图25所示的触头保持片35d的第三压入部35k被压入到触头保持片容纳部32h的内壁,由此第一绝缘体32固定于触头35。由此,即使柔性导体f3没有任何贯通孔等开口部,也能够通过小型的连接器31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3。实施方式4在实施方式1~3中使用的触头15、25、35中,四个侧壁部s中的相互在y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壁部s由电线连接片15c、25c、35c和触头保持片15d、25d、35d形成,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壁部s均由导体接触片15e、25e、35e形成,但是并限定于此。图30和图31示出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组装体。该连接器组装体使用连接器41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4。柔性导体f4具有朝向+z方向的第一面f4a和朝向-z方向的第二面f4b,与柔性导体f4连接的电线c沿着柔性导体f4的第二面f4b上延伸。连接器41具有配置在柔性导体f4的第一面f4a上的第一绝缘体42、以及配置在柔性导体f4的第二面f4b上的第二绝缘体43。图32是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图。柔性导体f4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柔性导体f1中,除了形成有大致u形的一个孔f41(开口部)来代替两个长孔f11以外,具有与柔性导体f1相同的结构。连接器41的第一绝缘体42和第二绝缘体43安装成将柔性导体f4夹在中间并相互在z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壳体44。连接器41具有容纳在壳体44内的触头45。
电线c与在实施方式1~3中使用的电线c相同。如图33所示,第一绝缘体42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具有沿xy面以平面状延伸的第一保持面42a、以及从第一保持面42a的中央部向-z方向突出的大致四棱柱形状的突起42b。在突起42b形成有朝向-y方向和-z方向敞开的电线端部容纳部42e。此外,在第一保持面42a中,在与突起42b的-y方向侧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42g,在与突起42b的-x方向侧相邻的位置和与+x方向侧相邻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触头保持片容纳部42h。此外,以与电线连接片容纳部42g的-y方向侧和+y方向侧相邻的方式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容纳槽42f。电线容纳槽42f与电线端部容纳部42e连通。此外,在第一保持面42a中,隔着突起42b在x方向上的突起42b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凹陷的两个销插入孔42j。如图34所示,第二绝缘体43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具有沿xy面以平面状延伸的第二保持面43a、以及从第二保持面43a的中央部向-z方向凹陷的触头容纳部43b。在触头容纳部43b的-y方向侧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43c,在触头容纳部43b的-x方向侧和+x方向侧分别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触头保持片保持部43d。这些电线连接片保持部43c和触头保持片保持部43d与触头容纳部43b连通。此外,在触头容纳部43b内形成有在z方向上延伸的柱状部43h。柱状部43h在与触头容纳部43b的内壁部之间隔开间隔,并且从触头容纳部43b的底部向+z方向延伸,比第二保持面43a更向+z方向突出。在柱状部43h形成有遍及柱状部43h的全长在z方向上延伸且向-y方向敞开的电线端部导向槽43j。此外,在位于触头容纳部43b的+y方向端部的第二保持面43a形成有具有向-z方向凹陷的台阶形状且与触头容纳部43b连通的凸缘容纳部43e。此外,在第二保持面43a中,隔着触头容纳部43b在x方向上的触头容纳部43b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两根定位销43f。此外,在位于触头容纳部43b的-y方向侧的第二保持面43a形成有在y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容纳槽43g,电线容纳槽43g与触头容纳部43b连通。如图35所示,触头45具有:矩形的底板部45a;四个侧壁部s,从底板部45a的四个边缘部分别向+z方向延伸且相互分离;以及突起容纳部45b,通过由底板部45a和四个侧壁部s包围而形成。四个侧壁部s中的相互在y方向上相对而构成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由电线连接片45c和导体接触片45e形成,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而构成第二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均由触头保持片45d形成。在电线连接片45c的+z方向的前端形成有由在z方向上延伸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45f,在狭缝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向+z方向开口的锥形形状的开口端部45g。在触头保持片45d的-z方向端部的附近的触头保持片45d的y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在y方向上突出的第二压入部45j,在触头保持片45d的+z方向端部的附近的触头保持片45d的y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在y方向上突出的第三压入部45k。
在导体接触片45e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相对于突起容纳部45b朝向外方且沿xy面延伸的凸缘45l。此外,在底板部45a形成有矩形的贯通孔45m。贯通孔45m用于在组装连接器组装体时供第二绝缘体43的柱状部43h贯通。在此,说明组装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方法。首先,如图36和图37所示,在第二绝缘体43的触头容纳部43b容纳触头45。此时,第二绝缘体43的柱状部43h穿过形成于触头45的底板部45a的贯通孔45m,并且形成于触头45的导体接触片45e的+z方向端部的凸缘45l容纳于第二绝缘体43的凸缘容纳部43e。此外,触头45的一对触头保持片45d被压入到第二绝缘体43的触头容纳部43b中,图35所示的触头保持片45d的第二压入部45j被压入到触头容纳部43b的内壁,由此触头45固定于第二绝缘体43的触头容纳部43b。此外,电线c的+y方向端部的附近配置在触头45的电线连接片45c上。电线c未插入到由触头45的电线连接片45c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45f中,而配置在锥形形状的开口端部45g上,电线c的+y方向端部成为从-y方向插入到第二绝缘体43的柱状部43h的电线端部导向槽43j中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柔性导体f4夹在中间,使第一绝缘体42的第一保持面42a与柔性导体f4的第一面f4a相对,并且使第一绝缘体42向-z方向移动而与柔性导体f4一起按压于第二绝缘体43。由此,如图38和图39所示,第一绝缘体42的突起42b在将柔性导体f4的与孔f41相邻的部分向-z方向压入的同时,容纳在容纳于第二绝缘体43的触头容纳部43b的触头45的突起容纳部45b中。此外,向柔性导体f4的+z方向侧突出的触头45的电线连接片45c和触头保持片45d的+z方向端部分别容纳于第一绝缘体42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42g和触头保持片容纳部42h。此时,配置在触头45的电线连接片45c的开口端部45g上的电线c被第一绝缘体42的电线容纳槽42f压入到由电线连接片45c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45f而与触头45电连接。此外,通过第一绝缘体42的突起42b在将柔性导体f4向-z方向压入的同时容纳于触头45的突起容纳部45b,柔性导体f4被夹入突起42b的朝向+y方向的外侧面与触头45的导体接触片45e之间。由此,柔性导体f4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触头45的导体接触片45e接触而与触头45电连接。其结果,沿着柔性导体f4的第二面f4b上延伸的电线c经由触头45与柔性导体f4电连接。另外,如图39所示,触头45的一对触头保持片45d的+z方向端部分别容纳于第一绝缘体42的对应的触头保持片容纳部42h,图35所示的触头保持片45d的第三压入部45k被压入到触头保持片容纳部42h的内壁,由此第一绝缘体42固定于触头45。此外,如图39所示,第二绝缘体43的两根定位销43f通过柔性导体f4的两个圆孔f12插入到第一绝缘体42的两个销插入孔42j中,由此第一绝缘体42和第二绝缘体43与柔性导体f4对位,柔性导体f4通过被夹在第一绝缘体42的第一保持面42a与第二绝缘体43的第二保持面43a之间而保持于连接器41。
由此,即使触头45的四个侧壁部s中的相互在y方向上相对而构成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由电线连接片45c和导体接触片45e形成,并且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而构成第二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均由触头保持片45d形成,也能够通过小型的连接器41将电线c与柔性导体f4电连接。实施方式5在实施方式1~4中使用的触头15、25、35、45中,四个侧壁部s中的一个侧壁部s由电线连接片15c、25c、35c、45c形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四个侧壁部s中的两个侧壁部s均由电线连接片形成。图40和图41示出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组装体。该连接器组装体使用连接器51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5。柔性导体f5具有朝向+z方向的第一面f5a和朝向-z方向的第二面f5b,与柔性导体f5连接的电线c沿着柔性导体f5的第一面f5a上延伸。连接器51具有配置在柔性导体f5的第一面f5a上的第一绝缘体52、以及配置在柔性导体f5的第二面f5b上的第二绝缘体53。图42是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组装图。柔性导体f5具有与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柔性导体f1相同的结构。连接器51的第一绝缘体52和第二绝缘体53安装成将柔性导体f5夹在中间并相互在z方向上重叠而形成壳体54。连接器51具有容纳在壳体54内的触头55。电线c与在实施方式1~4中使用的电线c相同。如图43所示,第一绝缘体52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具有:沿xy面以平面状延伸的第一保持面52a;大致四棱柱形状的突起52b,从第一保持面52a的中央部向-z方向突出;以及一对凸部52c,突出形成在分别与突起52b的-y方向侧和+y方向侧相邻的位置的第一保持面52a上。在突起52b形成有以将突起52b分割为两部分的方式在y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敞开的槽形状的电线端部容纳部52e。此外,在第一保持面52a和一对凸部52c形成有电线容纳槽52f,该电线容纳槽52f与电线端部容纳部52e连通,并且在y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电线端部容纳部52e和电线容纳槽52f的至少一部分的x方向的宽度尺寸形成为稍小于电线c的外径,由此,在组装连接器组装体时,构成为通过将电线c压入电线端部容纳部52e和电线容纳槽52f,能够将电线c的+y方向端部和与+y方向端部相连的部分的电线c临时保持在电线端部容纳部52e和电线容纳槽52f的内部。此外,在一对凸部52c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52g。此外,在第一保持面52a中,隔着突起52b在x方向上的突起52b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凹陷的两个销插入孔52j。如图44所示,第二绝缘体53由绝缘性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具有沿xy面以平面状延伸的第二保持面53a、以及从第二保持面53a的中央部向-z方向凹陷的凹状的触头容纳部53b。在触头容纳部53b的-y方向侧和+y方向侧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延伸且向-z方向凹陷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53c。这些电线连接片保持部53c与触头容纳部53b连通。此外,在位于触头容纳部53b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的第二保持面53a分别形
成有具有向-z方向凹陷的台阶形状且与触头容纳部53b连通的凸缘容纳部53e。此外,在第二保持面53a中,隔着触头容纳部53b在x方向上的触头容纳部53b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向+z方向突出的两根定位销53f。如图45所示,触头55例如由弯曲的一张金属板形成,具有:矩形的底板部55a;四个侧壁部s,从底板部55a的四个边缘部分别向+z方向延伸且相互分离;以及突起容纳部55b,通过由底板部55a和四个侧壁部s包围而形成。四个侧壁部s中的相互在y方向上相对而构成第一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均由电线连接片55c形成,相互在x方向上相对而构成第二侧壁对的两个侧壁部s均由导体接触片55e形成。两个电线连接片55c具有相互相同的结构,在电线连接片55c的+z方向的前端形成有由在z方向上延伸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55f,在狭缝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向+z方向开口的锥形形状的开口端部55g。在电线连接片55c的-z方向端部的附近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一压入部55h,在电线连接片55c的z方向的中间部的x方向的两个边缘部分别形成有在x方向上突出的第四压入部55j。第四压入部55j位于比电线接触部55f靠向-z方向侧且比第一压入部55h靠向+z方向侧的位置。此外,在各导体接触片55e的+z方向端部形成有相对于突起容纳部55b朝向外方且沿xy面延伸的凸缘55l。在此,说明组装实施方式5的连接器组装体的方法。首先,如图46所示,在第二绝缘体53的触头容纳部53b容纳触头55,柔性导体f5位于第二绝缘体53的第二保持面53a上。此时,触头55的两个电线连接片55c分别被压入到第二绝缘体53的对应的电线连接片保持部53c中,图45所示的电线连接片55c的第一压入部55h被压入到电线连接片保持部53c的内壁,由此触头55固定于第二绝缘体53的触头容纳部53b。另外,触头55的导体接触片55e具有与第二绝缘体53的触头容纳部53b的z方向深度对应的z方向高度,但是电线连接片55c比导体接触片55e向+z方向更长地延伸,因此容纳于触头容纳部53b的触头55的两个电线连接片55c比第二绝缘体53的第二保持面53a更向+z方向突出,并且通过柔性导体f5的两个长孔f11向柔性导体f5的+z方向侧突出。此外,通过将电线c的+y方向端部压入第一绝缘体52的电线端部容纳部52e和电线容纳槽52f,将电线c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52。在该状态下,使第一绝缘体52的第一保持面52a与柔性导体f5的第一面f5a相对,并且使第一绝缘体52向-z方向移动而按压于柔性导体f5和第二绝缘体53。由此,如图47所示,第一绝缘体52的两个凸部52c插入到柔性导体f5的两个长孔f11中,第一绝缘体52的突起52b在将位于两个长孔f11之间的部分的柔性导体f5向-z方向压入的同时,容纳在容纳于第二绝缘体53的触头容纳部53b的触头55的突起容纳部55b中。此外,向柔性导体f5的+z方向侧突出的触头55的两个电线连接片55c的+z方向端部分别容纳于第一绝缘体52的对应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52g。此时,如图48所示,临时保持于第一绝缘体52的电线c被压入到由触头55的两个电线连接片55c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55f中而分别与两个电线接触部55f接触,由此与触头55电连接。
此外,通过第一绝缘体52的突起52b在将柔性导体f5向-z方向压入的同时容纳于触头55的突起容纳部55b,如图49所示,柔性导体f5分别被夹入突起52b的朝向-x方向和+x方向的外侧面与触头55的一对导体接触片55e之间。由此,柔性导体f5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触头55的导体接触片55e接触而与触头55电连接。其结果,电线c经由触头55与柔性导体f5电连接。另外,触头55的两个电线连接片55c的+z方向端部分别容纳于第一绝缘体52的对应的电线连接片容纳部52g,图45所示的电线连接片55c的第四压入部55j被压入到电线连接片容纳部52g的内壁,由此第一绝缘体52固定于触头55。此外,如图49所示,第二绝缘体53的两根定位销53f通过柔性导体f5的两个圆孔f12插入到第一绝缘体52的两个销插入孔52j中,由此第一绝缘体52和第二绝缘体53与柔性导体f5对位,柔性导体f5通过被夹在第一绝缘体52的第一保持面52a与第二绝缘体53的第二保持面53a之间而保持于连接器51。另外,触头55的凸缘55l容纳于第二绝缘体53的凸缘容纳部53e。如图47所示,在容纳于触头55的突起容纳部55b的第一绝缘体52的突起52b配置有容纳电线c的+y方向端部的电线端部容纳部52e,在相对于柔性导体f5在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触头55的电线接触部55f与电线c连接,因此实现能够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5的小型的连接器51。此外,实施方式5中的触头55具有两个电线连接片55c,电线c分别与由两个电线连接片55c的狭缝构成的电线接触部55f接触,因此提高了电线c与触头55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其结果,能够以高可靠性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5。即使在实施方式5中的触头55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3的触头35同样,如果在两个电线连接片55c的+z方向端部形成朝向+z方向变尖的刃部,则即使柔性导体f5没有任何贯通孔等开口部,也能够通过电线连接片55c的刃部切开柔性导体f5,通过连接器51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5。实施方式6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触头15中,由一个电线连接片15c、一个触头保持片15d和两个导体接触片15e构成的四个侧壁部s从矩形的底板部15a的四个边缘部分别向+z方向延伸且相互分离,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50所示,实施方式6中的触头65具有沿xy面延伸的矩形的底板部65a,电线连接片65c从底板部65a的-y方向的边缘部沿xz面向+z方向延伸,触头保持片65d从底板部65a的+y方向的边缘部沿xz面向+z方向延伸。此外,导体接触片65e分别从触头保持片65d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沿yz面向-y方向延伸。两个导体接触片65e不与底板部65a和电线连接片65c连结而与底板部65a和电线连接片65c之间形成有间隙。一个电线连接片65c、一个触头保持片65d和两个导体接触片65e形成向+z方向延伸的四个侧壁部s,通过底板部65a和四个侧壁部s形成向-z方向凹陷的突起容纳部65b。在实施方式1、2中,使用图50所示的触头65来代替触头15、25,也能够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1、f2。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同样也能够代替图25所示的从触头35的底板部35a的-x方向的边缘部和+x方向的边缘部分别向+z方向延伸的导体接触片35e,而使导体接触片35e分
别从触头保持片35d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沿yz面向-y方向延伸。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也能够代替图35所示的从触头45的底板部45a的-x方向的边缘部和+x方向的边缘部分别向+z方向延伸的触头保持片45d,而使触头保持片45d分别从导体接触片45e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沿yz面向-y方向延伸。此外,在实施方式5中,也能够代替图45所示的从触头55的底板部55a的-x方向的边缘部和+x方向的边缘部分别向+z方向延伸的导体接触片55e,而使导体接触片55e从两个电线连接片55c中的一方、例如位于+y方向侧的电线连接片55c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沿yz面向-y方向延伸。实施方式7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触头15具有矩形的底板部15a、以及从底板部15a的四个边缘部分别向+z方向延伸且相互分离的四个侧壁部s,但是并不限于此。如图51所示,实施方式7中的触头75具有:一个电线连接片75c,沿xz面延伸;两个导体接触片75e,从电线连接片75c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分别沿yz面向+y方向延伸;以及一个触头保持片75d,从两个导体接触片75e中的位于-x方向侧的导体接触片75e的+y方向端部沿xz面向+x方向延伸。另外,两个导体接触片75e中的位于+x方向侧的导体接触片75e的+y方向端部不与触头保持片75d连结而与触头保持片75d之间形成有间隙。触头75不具有沿xy面延伸的底板部,一个电线连接片75c、两个导体接触片75e和一个触头保持片75d形成分别向+z方向延伸的四个侧壁部s,通过这些四个侧壁部s形成向-z方向凹陷的突起容纳部75b。在实施方式1、2中,使用图51所示的触头75来代替触头15、25,也能够将电线c连接于柔性导体f1、f2。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同样也能够省略图25所示的触头35的底板部35a,使两个导体接触片35e从电线连接片35c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分别沿yz面向+y方向延伸,并且使一个触头保持片35d从两个导体接触片35e中的位于-x方向侧的导体接触片35e的+y方向端部沿xz面向+x方向延伸。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也能够省略图35所示的触头45的底板部45a,使两个触头保持片45d从电线连接片45c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分别沿yz面向+y方向延伸,并且使一个导体接触片45e从两个触头保持片45d中的位于-x方向侧的触头保持片45d的+y方向端部沿xz面向+x方向延伸。此外,在实施方式5中,也能够省略图45所示的触头55的底板部55a,使两个导体接触片55e从两个电线连接片55c中的位于-y方向侧的电线连接片55c的-x方向端部和+x方向端部分别沿yz面向+y方向延伸,并且使另一个电线连接片55c从两个导体接触片55e中的位于-x方向侧的导体接触片55e的+y方向端部沿xz面向+x方向延伸。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5中,为了提高连接器11、21、31、41、51的防水性,并且提高基于连接器11、21、31、41、51的柔性导体f1~f5的保持力,也可以分别通过粘接剂粘接第一绝缘体12、22、32、42、52的第一保持面12a、22a、32a、42a、52a与柔性导体f1~f5的第一面f1a、f2a、f3a、f4a、f5a之间、以及第二绝缘体13、23、33、43、53的第二保持面13a、23a、33a、43a、53a与柔性导体f1~f5的第二面f1b、f2b、f3b、f4b、f5b之间。
另外,在实施方式1~5中,柔性导体f1~f5通过捻合导电纤维来制作,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在具有绝缘性的片状基材的表面上通过印刷等涂布的导电膏形成。这种柔性导体能够形成于片状基材的单面或两面。在仅在片状基材的单面形成柔性导体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绝缘体12、22、32、42、52配置于片状基材侧,并且将第二绝缘体13、23、33、43、53配置于柔性导体侧,能够将柔性导体与触头15、25、35、45、55的导体接触片15e、25e、35e、45e、55e电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