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制备电极组件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2.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已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3.通常,电池由电池单体组成,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阳极片、阴极片和隔膜卷绕形成,隔膜用来隔离阳极片和阴极片,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阳极片和阴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为了使电极组件在预压时能够更好地塑形,避免电极组件具有内圈开口、出现隔膜打皱等问题,需要对隔膜进行加热,以提升其与阳极片和阴极片之间的粘接性能。如何对隔膜进行加热,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提供一种制备电极组件的装置和方法,能够实现对隔膜的有效加热,提升电极组件的质量。
5.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电极组件的装置,包括:加热装置,用于对待卷绕的隔膜进行加热;卷绕装置,用于对阳极片、阴极片和加热后的该隔膜进行卷绕,以形成电极组件。
6.本技术实施例中,是在隔膜、阳极片和阴极片卷绕形成电极组件的过程中对隔膜进行加热,而不是在卷绕形成电极组件之后再对电极组件进行加热,因此不仅能够实现对电极组件的外隔膜的加热,还能够实现对其内隔膜的加热,使内隔膜与阳极片和阴极片之间的粘接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电极组件在预压时可以更好地塑形,避免出现内圈开口和隔膜打皱的问题,提升了电极组件的质量。
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加热装置位于该隔膜的至少一侧,以加热该隔膜的该至少一侧的表面。
8.在对待卷绕的隔膜进行加热时,加热装置可以设置在隔膜靠近阳极片或者阴极片的一侧,以加热隔膜靠近阳极片一侧的表面或者隔膜靠近阴极片一侧的表面,从而节省加热装置的数量,降低成本;或者,加热装置可以同时设置在隔膜的两侧,以同时加热隔膜两侧的表面,从而提升加热效率。
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隔膜包括第一隔膜和/或第二隔膜,该第一隔膜位于该阳极片和该阴极片之间,该第二隔膜和该第一隔膜分别位于该阳极片的两侧,该第一隔膜和该第二隔膜用于在该电极组件中隔离该阳极片和该阴极片。
10.该实施例中,可以仅对第一隔膜采用上述的加热方式,即对待卷绕的第一隔膜进行加热后,再将加热后的第一隔膜,与阳极片、阴极片、第二隔膜一起卷绕形成电极组件,之后可以采用其他加热方式对第二隔膜进行加热例如在对电极组件的预压过程中采用加热
的预压板对第二隔膜进行加热,从而减少加热装置的数量,降低成本;或者,也可以同时对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采用上述的加热方式,即对待卷绕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进行加热,再将加热后的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与阳极片、阴极片一起卷绕形成电极组件,从而简化操作,提高电极组件的制备效率。
1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加热装置包括发射器,该发射器用于发射电磁波并辐照待加热的该隔膜的表面,其具有产热效率高、热损失小和节能等优点。例如,该电磁波可以为红外波。
1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加热装置还包括监测模块,该监测模块用于监测该电磁波的发射功率,以防止功率波动对加热过程造成影响,保证对隔膜的加热效果。
1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监测模块还用于在监测到该发射功率超过阈值时,控制该发射器停止发射该电磁波,从而防止温度过高引起隔膜的损坏。
14.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监测模块还用于在监测到该功率超过阈值时,控制该卷绕装置停止对该阳极片、该阴极片和该隔膜的卷绕,以避免发射功率过高时对高温损坏的隔膜进行卷绕,保证电极组件的质量。
15.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卷绕装置包括卷针,该卷针用于对该阳极片、该阴极片和该隔膜进行卷绕,实现简单且易于操作。
16.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电极组件的方法,包括:对待卷绕的隔膜进行加热;对阳极片、阴极片和加热后的该隔膜进行卷绕,以形成电极组件。
1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对待卷绕的隔膜进行加热,包括:对该隔膜的至少一侧的表面进行加热。
1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隔膜包括第一隔膜和/或第二隔膜,该第一隔膜位于该阳极片和该阴极片之间,该第二隔膜和该第一隔膜分别位于该阳极片的两侧,该第一隔膜和该第二隔膜用于在该电极组件中隔离该阳极片和该阴极片。
1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对待卷绕的隔膜进行加热,包括:发射电磁波并辐照待加热的该隔膜的表面。
2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电磁波为红外波。
2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监测该电磁波的发射功率。
2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该发射功率超过阈值时,停止发射该电磁波。
2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该发射功率超过阈值时,停止对该阳极片、该阴极片和该隔膜的卷绕。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电极组件的示意图。
26.图2是电极组件具有开口和电极组件为闭口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备电极组件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28.图4是图3所示的装置的一种可能的具体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29.图5是加热装置对隔膜加热的示意图。
3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射功率检测的示意性流程图。
31.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备电极组件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32.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技术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垂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垂直,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平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35.在本技术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7.本技术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技术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3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技术构成任何限定。
39.本技术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
40.在使用传统能源作为动力供给的汽车工业环境下,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能够减少对于环境的危害。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电池技术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41.本技术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技术中所提到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可以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
4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技术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通常,电池单体也可称之为电芯。电池单体可以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形状。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与任何形状的电池单体。
43.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片、负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集流体作为负极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为了保证通过大电流而不发生熔断,正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负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
44.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极组件也称为裸电芯,上述的正极片也称为阴极片,上述的负极片也称为阳极片,上述的隔离膜也简称为隔膜。隔膜的材质例如可以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或聚乙烯(polyethylene,pe)等,隔膜上起粘接作用的主要成分为其表面上喷涂的粘性材料例如高分子胶粘剂(pcs),pcs在达到其软化温度后,能够充分发挥其粘接性能。为此,需要对电极组件中的隔膜表面进行加热。通常,pcs例如可以包括聚偏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
45.如图1所示的电极组件10,包括阳极片11、阴极片12和隔膜13,隔膜13包括夹在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的内隔膜13a、以及包覆在阳极片外侧的外隔膜13b。通常,在对卷绕形成的电极组件10进行预压的过程中,利用加热的预压板,在电极组件10的外隔膜13b接触加热的预压板时,对电极组件10的外隔膜13b进行升温。由于产能等原因,这种加热方式的加热时间十分有限,仅能提升外隔膜13b的温度,内隔膜13a的温度几乎没有变化,内隔膜13a表面的pcs无法达到其软化温度,粘接性能无法充分发挥,使得内隔膜13a与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的粘接力不足,预压过程中不易对电极组件进行塑形,从而导致电极组件10具有内圈开口、出现隔膜打皱等失效问题,进而影响电极组件10的质量。
46.图2中的(a)和(b)分别为电极组件10具有开口14和电极组件10为闭口的示意图。图1中由于电极组件10的内隔膜13a无法被加热,其粘接性能无法充分发挥,因而无法更好的塑形,易形成内圈开口14,且易出现隔膜打皱等问题;为了得到图2所示的闭口的电极组件10,需要使电极组件10的内隔膜13a和外隔膜13b同时升温,提升内隔膜13a与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的粘接性能,使电极组件10在预压过程中更易塑形,避免出现内圈开口14和隔膜打皱等问题,提升电极组件10的质量。
47.为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备电极组件10的方案,在隔膜13、阳极片11和阴极
片12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的过程中,对待卷绕的隔膜13进行加热,解决了上述仅能对电极组件的外隔膜13b进行加热而无法对其内隔膜13a进行加热的问题,实现了对隔膜13的有效加热,提升了电极组件10的质量。
48.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备电极组件的装置。制备电极组件的装置20包括加热装置21和卷绕装置22。其中,加热装置21用于对待卷绕的隔膜13进行加热;卷绕装置22用于对阳极片11、阴极片12和加热后的隔膜13进行卷绕,以形成电极组件10。
49.本技术实施例中,是在隔膜13、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的过程中对隔膜13进行加热,而不是在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之后再对电极组件10进行加热,因此不仅能够实现对电极组件10的外隔膜13b的加热,还能够实现对其内隔膜13a的加热,使内隔膜13a与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的粘接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电极组件10在预压时可以更好地塑形,避免出现内圈开口和隔膜打皱的问题,提升了电极组件10的质量。
5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隔膜13可以包括第一隔膜131和/或第二隔膜132,其中,第一隔膜131位于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第二隔膜132和第一隔膜131分别位于阳极片11的两侧,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用于在电极组件10中隔离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第一隔膜131为前述的电极组件10的内隔膜13a,第二隔膜132为外隔膜13b。加热装置21可以仅对待卷绕的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中的任一者进行加热,也可以同时对待卷绕的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进行加热。
51.例如,可以仅对第一隔膜131采用上述的加热方式,即对待卷绕的第一隔膜131进行加热后,再将加热后的第一隔膜131,与阳极片11、阴极片12、第二隔膜132一起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之后可以采用其他加热方式对第二隔膜132进行加热例如在对电极组件10的预压过程中采用加热的预压板对第二隔膜132进行加热,从而减少加热装置21的数量,降低成本;又例如,可以同时对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采用上述的加热方式,即对待卷绕的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进行加热,再将加热后的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与阳极片11、阴极片12一起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从而简化操作,提高电极组件10的制备效率。
52.以下,结合图4,具体描述电极组件10的制备过程。如图4所示,制备电极组件10的装置20包括加热装置21和卷绕装置22。
5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加热装置21可以位于隔膜13的至少一侧,以加热隔膜13的至少一侧的表面。
54.在对待卷绕的第一隔膜131进行加热时,加热装置21可以设置在第一隔膜131靠近阳极片11或者阴极片12的一侧,以加热第一隔膜131靠近阳极片11一侧的表面或者第一隔膜131靠近阴极片12一侧的表面,从而节省加热装置21的数量,降低成本;或者,加热装置21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隔膜131的两侧,以同时加热第一隔膜131两侧的表面,从而提升加热效率。
55.同样,在对待卷绕的第二隔膜132进行加热时,例如,加热装置21可以设置在第二隔膜132的靠近阳极片11或者阴极片12的一侧,以加热第二隔膜132靠近阳极片11一侧的表面或者第二隔膜132靠近阴极片12一侧的表面,从而节省加热装置21的数量,降低成本;或者,加热装置21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二隔膜132的两侧,以同时加热第二隔膜132两侧的表面,从而提升加热效率。
56.作为示例,图4中示出了对第一隔膜131的两侧和第二隔膜132的两侧同时进行加
热的情况,且图4中以8个加热装置21作为示例。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加热装置21。
57.如图4所示,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卷绕装置22可以包括卷针221,卷针221用于对阳极片11、阴极片12和隔膜13进行卷绕,实现简单且易于操作。此外,可选地,卷绕装置22还可以包括与阳极片11、阴极片12、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分别对应的放卷辊一161、放卷辊二162、放卷辊三163和放卷辊四164,以及包括位于阳极片11、阴极片12、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的传送路径上的多个卷辊17,以有效地传送阳极片11、阴极片12、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至卷针221。
58.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阳极片11的放卷辊一161可以为两个,从而可以在其中一个放卷辊一161释放完一卷料带后,立即由另一放卷辊一161释放另一卷料带,以节约阳极片11的上料时间,避免卷绕过程的间断时间过长,提高卷绕效率;类似地,阴极片12的放卷辊二162也可以为两个,从而可以在其中一个放卷辊二162释放完一卷料带后,立即由另一放卷辊二162释放另一卷料带,以节约阴极片12的上料时间,避免卷绕过程的间断时间过长,提高卷绕效率。
59.如图4所示,卷针221可以逆时针转动,从而对阳极片11、阴极片12、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同时进行卷绕。在卷针221对阳极片11、阴极片12、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进行卷绕之前,位于第一隔膜131两侧的加热装置21对待卷绕的第一隔膜131的表面进行加热,位于第二隔膜132两侧的加热装置21对待卷绕的第二隔膜132的表面进行加热,以使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的表面上的粘性材料例如pcs软化,以发挥其粘接性能。这样,当加热后的第一隔膜131和加热后的第二隔膜132被传送至卷针221,由卷针221对阳极片11、阴极片12、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进行卷绕时,由于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已经被加热,提升了第一隔膜131与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的粘接性能,以及第二隔膜132与阳极片11之间的粘接性能。
60.可见,加热装置21不仅能够实现对电极组件10的第二隔膜132的加热,还能够实现对第一隔膜131的加热,使第一隔膜131与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的粘接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在对卷绕形成的电极组件10进行后续的预压操作时,更易对其塑形,避免出现内圈开口14和隔膜打皱等问题,提升了电极组件10的质量。
61.加热装置21位于隔膜13的放卷辊和卷针221之间,即位于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的传送路径中。加热装置21可以位于该传送路径中的任何位置,以对传送中的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进行加热。通常,为了保证加热效果,加热装置21例如可以位于相对距离较远的相邻两个卷辊17之间,以增大加热面积。
62.本技术中的加热装置21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加热装置,例如,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5所示,加热装置21可以包括发射器211,发射器211用于发射电磁波212并辐照待加热的隔膜13的表面133,其具有产热效率高、热损失小和节能等优点。例如,该发射器211可以为红外发射器,相应地,该电磁波212为红外波,比如远红外波、中红外波或者近红外波。除此之外,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选择微波等电磁波或者磁感加热等方式,对隔膜13进行加热。
63.通常,对于隔膜13表面的粘性材料,其具有最佳软化温度,例如,隔膜13表面的pcs的最佳软化温度在60℃左右。通过控制发射器211发射的该电磁波212的发射功率、以及调
整发射器211与隔膜13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加热温度位于pcs的最佳软化温度的范围内。
64.另外,在加热过程中,由于隔膜13的材料通常为pe或者pp,为了防止加热温度过高导致隔膜13损坏,应当控制加热温度。例如,对于pe或者pp,其能够承受的最高温度通常不超过120℃。
65.考虑到发射器211的发射功率可能存在波动,导致加热温度超过隔膜13所能承受的最大温度,为此,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加热装置21还包括监测模块,监测模块用于监测电磁波212的发射功率,以防止功率波动对加热过程造成影响,保证对隔膜13的加热效果。
66.可选地,监测模块在监测到该发射功率超过阈值时,控制发射器211停止发射电磁波212,从而防止温度过高引起隔膜13的损坏。
67.进一步地,可选地,监测模块在监测到发射功率超过该阈值时,控制卷绕装置22停止对阳极片11、阴极片12和隔膜13的卷绕,以避免发射功率过高时对高温损坏的隔膜13进行卷绕,保证电极组件10的质量。
68.例如,监测模块在监测到该发射功率超过阈值时,可以输出用于指示发射功率超过阈值的信号,加热装置21和卷绕装置22可以基于该信号暂停各自的操作。
69.可选地,加热装置21和卷绕装置22可以同时启动和/或同时停止。卷绕装置22启动时,加热装置21启动;卷绕装置22停止时,加热装置21自动关闭。在加热装置21启动后,其内部监测模块持续检测发射器211的发射功率,一旦监测到该发射功率超过阈值,则加热装置21自动关闭,同时,卷绕装置22也同步停止。接着,在对加热装置21的加热功率进行校准和调试后,再重新启动。
70.如图6所示的发射功率检测的示意性流程图,在步骤301中,卷绕装置22启动或者关闭。其中,当卷绕装置22关闭时,执行步骤302,即加热装置21关闭;当卷绕装置启动时,执行步骤303,即加热装置21启动。在步骤304中,监测模块需要监测加热装置21发射的电磁波212的发射功率。在步骤305中,监测模块判断该发射功率是否超过阈值。其中,如果判断该发射功率超过阈值,则执行步骤306和步骤307。在步骤306中,卷绕装置22和加热装置21均停止;在步骤307中,对加热装置21进行校准和调试,以使其发射功率合适后再重新启动。
71.此外,可选地,还可以设置加热的最佳温度范围,监测模块在检测到发射器211发射的该电磁波212的发射功率位于该温度范围之外时,加热装置21可以对该发射功率进行相应调整,使其回到该温度范围内。
7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制备电极组件的装置20还包括预压装置,预压装置用于对卷绕后形成的电极组件10施加压力,以对所述电极组件10进行塑形。例如,可以沿第一方向电极组件10施加压力,该第一方向垂直于阳极片11、阴极片12和隔膜13的表面。由于是在隔膜13、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的过程中对隔膜13进行加热,不仅能够实现对电极组件10的外隔膜13b的加热,还能够实现对其内隔膜13a的加热,使内隔膜13a与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的粘接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在向电极组件10施加压力时可以更好地对其塑形,避免出现内圈开口和隔膜打皱的问题,提升了电极组件10的质量。
73.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制备电极组件的方法。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备电极组件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制备电极组件的方法40可以由上述的装置20执行。如图7所示,方法40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中的部分或全部。
74.在步骤41中,对待卷绕的隔膜13进行加热。
75.在步骤42中,对阳极片11、阴极片12和加热后的隔膜13进行卷绕,以形成电极组件10。
76.由于是在隔膜13、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的过程中对隔膜13进行加热,而不是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之后再对电极组件10进行加热,因此不仅能够实现对电极组件10的外隔膜13b的加热,还能够实现对其内隔膜13a的加热,使内隔膜13a与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的粘接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电极组件10在预压时可以更好地塑形,避免出现内圈开口和隔膜打皱的问题,提升了电极组件10的质量。
77.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步骤41中,对待卷绕的隔膜13进行加热,包括:对隔膜13的至少一侧的表面进行加热。
78.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隔膜13包括第一隔膜131和/或第二隔膜132,第一隔膜131位于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第二隔膜132和第一隔膜131分别位于阳极片11的两侧,第一隔膜131和第二隔膜132用于在电极组件10中隔离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
79.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步骤41中,对待卷绕的隔膜13进行加热,包括:发射电磁波212并辐照待加热的隔膜13的表面。例如,该电磁波212为红外波。
80.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方法40还包括:监测电磁波212的发射功率。
8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方法40还包括:在发射功率超过阈值时,停止发射电磁波212。
8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方法40还包括:在发射功率超过阈值时,停止对阳极片11、阴极片12和隔膜13的卷绕。
83.应理解,方法40的具体细节可以参考前述针对装置20的描述,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84.可以看出,当采用本技术实施例的制备电极组件10的方案,在隔膜13、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的过程中对待卷绕的隔膜13进行加热,而不是在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0之后再对电极组件10进行加热,因此不仅能够实现对电极组件10的外隔膜13b的加热,还能够实现对其内隔膜13a的加热,使内隔膜13a与阳极片11和阴极片12之间的粘接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电极组件10在预压时可以更好地塑形,避免出现内圈开口和隔膜打皱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加热装置21的功率进行实时监测,以防止功率波动对加热过程造成影响,保证对隔膜13的加热效果。因此,基于该方案制备得到的电极组件10具有较优的质量。
85.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技术的范围。
86.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87.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
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88.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