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707676发布日期:2022-10-01 12:34阅读:63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在电子产品比如手机、平板电脑中,全面屏因为其屏占比可以达到90%以上,而逐渐成为主流。全面屏通过将摄像头、闪光灯、红外传感器或指纹识别模组等感光元件设置在屏幕之下从而获得较高的屏占比。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感光元件对应的区域中设置较为稀疏的发光器件,以使该区域可以正常发光,同时外部光线可以穿过发光器件之间的间隙进入感光元件,但是位于该区域内的发光器件仍然会阻挡一部分光线,致使光线发生衍射,影响感光元件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目的在于解决光线在穿过现有显示面板与感光元件对应的区域容易发生衍射,从而影响感光元件工作的技术问题。
4.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至少部分绕第二显示区设置,第一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小于第二显示区的光线透过率;该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层和第一光学结构层,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多个发光器件位于第一显示区;第一光学结构层设置于发光层的一侧,第一光学结构层包括第一调光部,第一调光部沿垂直于发光层方向的投影至少与部分发光器件交叠,第一调光部用于调整发光器件发出的部分出射光从第二显示区射出。
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第一调光部包括第一导光件,第一导光件环绕形成第一开口,第一开口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
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调光部位于第一显示区。
7.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沿发光层到第一光学结构层方向,第一开口的口径逐渐增大。
8.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导光件沿垂直于发光层方向的投影边缘与第二显示区的边缘邻接。
9.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光学结构层还包括封装层,封装层覆盖发光层和第一开口。
1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光学结构层还包括遮光件,遮光件设置于第一导光件远离第二显示区的一侧。
11.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遮光件靠近第一导光件的表面为镜面反射面。
12.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遮光件远离第一导光件的表面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延伸。
13.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光学结构层,设置于第一光学结构层远离发光层的一侧,第二光学结构层包括第二调光部,第二调光部在第一光学结构层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第一调光部交叠,以使从第一调光部射出的部分出射光进入第二调光部,第二调光部用于调整接收的部分出射光从第二显示区射出。
14.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调光部沿垂直于发光层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调光部沿垂直于发光层方向的投影中。
15.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调光部包括第二导光件,第二导光件环绕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开口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
16.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调光部位于第一显示区。
17.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沿发光层到第二光学结构层方向,第二开口的口径逐渐增大。
18.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导光件沿垂直于发光层方向的投影边界与第一导光件沿垂直于发光层方向的投影边界重叠。
19.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导光件沿垂直于发光层方向的投影边缘与第二显示区的边缘邻接。
20.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显示面板还包括触控层,触控层设置于第二光学结构层靠近第一光学结构层的一侧。
21.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光学结构层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覆盖触控层和第二开口。
22.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感光元件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显示面板,感光元件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的投影位于显示装置的第二显示区内。
23.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多个发光器件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器件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多个第二发光器件位于多个第一发光器件靠近第二显示区的一侧,该方法包括:
24.在显示装置处于显示模式且感光元件未开启的情况下,控制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一并发光;
25.在显示装置处于显示模式且感光元件开启的情况下,控制发光器件不发光,并控制第二发光器件发光。
26.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中,通过设置第一调光部,并设置第一调光部沿垂直于所述发光层方向的投影至少与部分所述发光器件交叠,使得第一调光部可以将部分发光器件发出的光调节至第二显示区射出,从而在第二显示区内不设置发光器件也能实现第二显示区发光显示,在感光组件不工作的情况下,部分发光器件发出的光从第二显示区射出,以使整个显示面板均可以显示,提高显示面板显示图像的整体性;在感光组件工作的情况下,部分发光器件不发光,从而外部光线可以通过第二显示区射出至感光组件,由于第二显示区内可以不设置发光器件,从而避免由于发光器件遮挡光线导致的衍射现象,提高感光元件的工作质量。
附图说明
27.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28.图1是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一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一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8是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6.图9是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7.图10是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一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
39.10、显示面板;20、感光元件;100、显示装置;a、第一显示区;b、第二显示区;m、第一光线;n、第二光线;cl1、第二显示区的中心轴;cl2、第一开口的中心轴;cl3、第二开口的中心轴;
40.1、发光层;11、发光器件;
41.2、第一光学结构层;21、第一调光部;211、第一导光件;24、遮光件;212、第一开口;23、封装层;
42.3、第二光学结构层;31、第二调光部;311、第二导光件;312、第二开口;33、保护层;
43.4、触控层。
44.具体施方式
45.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技术,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更好的理解。
4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7.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
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48.在电子产品比如手机、平板电脑中,全面屏因为其屏占比可以达到90%以上,而逐渐成为主流。全面屏通过将摄像头、闪光灯、红外传感器或指纹识别模组等感光元件设置在屏幕之下从而获得较高的屏占比。现有技术中,通过在感光元件对应的区域中设置较为稀疏的发光器件,以使该区域可以正常发光,同时外部光线可以穿过发光器件之间的间隙进入感光元件,但是位于该区域内的发光器件仍然会阻挡一部分光线,致使光线发生衍射,影响感光元件工作。
49.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
50.请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该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显示区a和第二显示区b,第一显示区a至少部分绕第二显示区b设置,第一显示区a的光线透过率小于第二显示区b的光线透过率;该显示面板10包括发光层1和第一光学结构层2,发光层1包括多个发光器件11,多个发光器件11位于第一显示区a;第一光学结构层2设置于发光层1的一侧,第一光学结构层2包括第一调光部21,第一调光部21沿垂直于发光层1方向的投影至少与部分发光器件11交叠,第一调光部21用于调整发光器件11发出的部分出射光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
51.多个发光器件11可以分别是能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的发光器件。多个发光器件11可以包括能够发出红光的红色发光器件,能够发出绿光的绿色发光器件,以及能够发出蓝光的蓝色发光器件。示例性的,本技术实施例可以选择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来制备上述各个发光器件。或者,本技术实施例也可以将发光单元设置为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cro-led)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qled)。
52.在第二显示区b中不设置发光器件,以使第二显示区b的光线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a的光线透过率。与第一显示区a相比,第二显示区b背离显示面板10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摄像头等感光元件,以感应从显示面板10出光面一侧穿过显示面板10从背光侧射出的光。相关技术中,在第二显示区设置有发光器件,通过设置位于第二显示区的发光器件的分布密度小于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发光器件的分布密度,以使第二显示区b的光线透过率大于第一显示区a的光线透过率。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10中在第二显示区b中不设置发光器件,所以相较于在第二显示区设置发光器件的相关技术,本技术提供的第二显示区b具有更好的光线透过率。
53.第一调光部21沿垂直于发光层1方向的投影至少与部分发光器件11交叠,部分发光器件11发出的光在第一调光部21的折射、反射等作用下,可以调整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示例性的,发光器件11发出的第一光线m进入第一调光部21后,经折射射向第二显示区b。
54.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中,通过设置第一调光部21,并设置第一调光部21沿垂直于发光层1方向的投影至少与部分发光器件11交叠,使得第一调光部21可以将部分发光器件11发出的光调节至第二显示区b射出,从而在第二显示区b内不设置发光器件也能实现第二显示区b发光显示,在感光组件不工作的情况下,部分发光器件11发出的光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以使整个显示面板10均可以显示,提高显示面板10显示图像的整体性;
在感光组件工作的情况下,部分发光器件11不发光,从而外部光线可以通过第二显示区b射出至感光组件,由于第二显示区b内可以不设置发光器件11,从而避免由于发光器件11遮挡光线导致的衍射现象,提高感光元件的工作质量。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调光部21包括第一导光件211,第一导光件211环绕形成第一开口212,第一开口21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b。
56.发光器件11发出的出射光通过第一导光件211发生折射,从而可以通过第一导光件211将发光器件11发出的部分出射光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外部光线可以通过第一开口212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至感光元件中,从而避免或减小第一导光件211对感光元件进光的影响。
5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调光部21为光线可透过的材料制备而成,所以外部光线可以通过第一调光部21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至感光元件中,那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第一调光部21设置在第一显示区a和/或第二显示区b中。请参考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调光部21位于第一显示区a,使得外部光线通过第一开口212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的过程中,不会经过第一调光部21,以避免第一调光部21对感光元件工作的影响。
5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沿发光层1到第一光学结构层2方向,第一开口212的口径逐渐增大。显然,第一开口212的口径逐渐增大,即第一调光部21定义第一开口212沿显示面板厚度方向延伸的侧表面相对于发光层1所在平面倾斜设置,使得光线从发光层1射入第一调光部21后,光线会从第一调光部21定义第一开口212的侧表面折射出去并向第二显示区b的中轴线方向靠近。示例性的,第一开口212沿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可以呈梯形,即在该剖面中,第一调光部21定义第一开口212的表面为平面。基于实际工艺的限制,第一调光部21定义第一开口212的表面也可以为曲面。
59.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第一导光件211沿垂直于发光层1方向的投影边缘与第二显示区b的边缘邻接,即设置第一导光件211位于第一显示区a,并与第二显示区b边缘邻接。这样既能有效的将靠近第二显示区b的发光器件11的部分出射光调整至第二显示区b射出,又不干扰外部光线穿过第二显示区b射出。
6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12的中心轴cl2和第二显示区b的中心轴cl1共线设置,第一导光件211关于第二显示区b的中心轴cl1对称设置,使得第一导光件211关于中心轴cl2对称的部分对光的调节能力相同或相似,以提高第二显示区b发光的均匀性。
61.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光学结构层2还包括封装层23,封装层23覆盖发光层1和第一开口212。封装层23覆盖发光层1以便对发光层1包括的多个发光器件11进行保护。其中封装层23可以至少复用部分第一调光部21,以降低显示面板10的整体厚度。
62.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第一光学结构层2还包括遮光件24,遮光件24设置于第一导光件211远离第二显示区b的一侧。在靠近第二显示区b的发光器件11不发光的情况下,遮光件24可以阻挡远离第二显示区b的发光器件11发出的光经过第一导光件211进入第二显示区b,以使得外部光线可以通过第二显示区b到达感光组件,避免或减小感光组件受到发光器件11发出的光的影响。
63.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24靠近第一导光件211的表面为镜面反射面。本实施例中,进入第一导光件211的光线经遮光件24反射后依然可以从第一导光件211射出,
提高用于第二显示区b发光的发光器件11的光线的利用率。
64.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遮光件24远离第一导光件211的表面沿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延伸。由于发光器件11发出的出射光具有一定的角度。沿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位于遮光件24下方的发光器件11发出的部分光线通过第一导光件211进入第二显示区b,另一部分光线直接从第一显示区a射出。而位于该部分发光器件11远离第二显示区b一侧的发光器件11发出的部分光线被遮光件24遮挡,另一部分光线直接从第一显示区a射出。通过设置遮光件24远离第一导光件211的表面沿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延伸,从而保证用于第一显示区a发光的发光器件11发出的光能最大效率的从第一显示区a射出。
6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显示面板10还包括第二光学结构层3,设置于第一光学结构层2远离发光层1的一侧,第二光学结构层3包括第二调光部31,第二调光部31在第一光学结构层2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第一调光部21交叠,以使从第一调光部21射出的部分出射光进入第二调光部31,第二调光部31用于调整接收的部分出射光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
66.设置第二光学结构层3,用以接受部分从第一调光部21射出的光线并对其进行二次调整,发光器件11发出的光线能偏转至更大的角度后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使得第二显示区b可以具有更大的面积,并且在第一光学结构层2和第二光学结构层3具有一个相对较薄的厚度的情况下,第二显示区b的中心区域和边沿区域发光强度一致。示例性的,发光器件11发出的第二光线n进入第一调光部21发生折射,再从第一调光部21射入第二调光部31,在第二调光部31表面发生折射后射向第二显示区b。
67.第一调光部21和第二调光部31可以是相同材料,也可以是不同材料,同样的第一调光部21和第二调光部31可以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也可以具有相同的折射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68.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调光部31沿垂直于发光层1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调光部21沿垂直于发光层1方向的投影中。即第二调光部31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二调光部31的尺寸,使得第二调光部31不会影响用于第一显示区a显示的发光器件11发出的光从第一显示区a射出。
69.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调光部31包括第二导光件311,第二导光件311环绕形成第二开口312,第二开口312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显示区b。
70.发光器件11发出的出射光通过第二导光件311发生折射,从而可以通过第二导光件311将发光器件11发出的部分出射光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外部光线可以通过第二开口312和第一开口212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至感光元件中,从而减小第二导光件311对感光元件进光的影响。
71.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调光部31位于第一显示区a。第二调光部31位于第一显示区a,使得外部光线通过第二开口312从第二显示区b射出的过程中,不会经过第二调光部31,以避免第二调光部31对感光元件工作的影响。
72.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沿发光层1到第二光学结构层3方向,第二开口312的口径逐渐增大。与第一开口212相同,第二开口312的口径逐渐增大,即第二调光部31定义第二开口312的表面相对于发光层1所在平面倾斜设置,使得光线从第一调光部21射入第二调光部31后,光线会从第二调光部31定义第二开口312的表面折射出去并向第二显示区b的中轴
线方向靠近。
73.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第二导光件311沿垂直于发光层1方向的投影边界与第一导光件211沿垂直于发光层1方向的投影边界重叠。即第二导光件311的尺寸等于第一导光件211的尺寸,一方面,第二调光部31不会影响发光器件发出的光从第一显示区a射出,另一方面,可以减小或避免第二导光件311对外部光线进入第二显示区b的影响。
74.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第二导光件311沿垂直于发光层1方向的投影边缘与第二显示区b的边缘邻接。该设置第二导光件311位于第一显示区a,并与第二显示区b边缘邻接,既能有效的将靠近第二显示区b的发光器件11的部分出射光调整至第二显示区b射出,又不干扰外部光线穿过第二显示区b进入感光元件。
75.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口312的中心轴cl3与第二显示区b的中心轴cl1共线设置,第二导光件311关于第二显示区b的中心轴cl1对称设置,使得第二导光件311关于中心轴cl3对称的部分对光的调节能力相同或相似,以提高第二显示区b发光的均匀性。
76.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9,显示面板10还包括触控层4,触控层4设置于第二光学结构层3靠近第一光学结构层2的一侧。触控层4用于接收用户对于显示面板10的触控操作,触控层4中设置有多个触控电极,触控电极的材料为透明材料,以允许发光层1发出的光线通过。位于第二显示区b中的触控层4可以不设置触控电极,以增加光线从第二显示区b的透过率。
77.第二光学结构3还包括保护层33,保护层33覆盖触控层4和第二开口312,用以对触控层4进行保护。其中,保护层33可以至少复用部分第二调光部31,以降低显示面板10的整体厚度。
78.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请参考图10,该显示装置100包括感光元件20和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显示面板10,感光元件20沿显示面板10的厚度方向的投影位于显示装置100的第二显示区b内。
79.其中,示例性的,感光元件20可以是摄像模组。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中,具有前述显示面板10的相关结构,可参见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具有前述显示面板10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80.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二方面的显示装置,多个发光器件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器件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多个第二发光器件位于多个第一发光器件靠近第二显示区的一侧,该方法包括:
81.s1,在显示装置处于显示模式且感光元件未开启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一并发光;
82.s2,在显示装置处于显示模式且感光元件开启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发光器件不发光,并控制第二发光器件发光。
83.可以理解的是,在显示装置处于非显示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发光器件和第二发光器件均不发光。
84.依照本技术如上文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技术以及在本技术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
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