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33956发布日期:2022-09-16 21:38阅读:51来源:国知局
电路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在显示技术领域,屏幕需要接收外界传输进来的各种信号来实现不同的显示功能,如功率信号(power signal)、移动行业处理器接口信号(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 signal,mipi信号)等等。这些信号由点灯治具或主板经由柔性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连接传输到屏幕内部实现显示,而fpc之间的连接是通过连接器进行连接,需要相互连接的两个连接器的公座和母座精准对接从而使各个信号准确的传输。
3.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技术的发明人发现,在使用时,将两个fpc上的连接器的公座与母座精确对接扣在一起就可以实现信号传输。但是公座和母座的对位需要人眼目测对准后手动对接,有时会因为对接位置错误导致信号传输异常,甚至可能会导致线路损坏。另外,公座和母座位置对准后,要施加一定的力度将它们扣在一起,有时公座和母座的位置有一点点偏移,人为用力可能会使某个引脚被压扁或者被压偏,导致fpc失效。因此两个连接器的公座和母座精准对接需要一定的时间、经验和外界环境,且有一定的失误率,影响对接效率和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旨在可以改进fpc连接器对接方式,提高对接精度,降低对接难度,减少对接时间,提高对接效率。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包括:
6.第一电路板;
7.第二电路板;
8.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
9.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一面;
10.第一对位构件,所述第一对位构件设于所述第一电路板;以及
11.第二对位构件,所述第二对位构件设于所述第二电路板;
12.所述第二对位构件与所述第一对位构件连接固定时,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第二连接端子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子对位设置。
13.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位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同一表面,所述第二对位构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同一表面。
14.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位构件沿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周向外侧环绕设置,所述第二对位构件沿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周向外侧环绕设置。
1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位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周向边缘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对位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周向边缘平行设置。
1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位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周向边缘的间距为d,2mm≤d≤10mm。
17.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厚度方向投影,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投影面呈矩形设置,所述第一对位构件包括至少两第一子对位构件,两所述第一子对位构件分别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投影面的对角处;
18.所述第二对位构件包括至少两第二子对位构件,一所述第二子对位构件对应一所述第一子对位构件连接。
1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位构件和所述第二对位构件中的其中一个设有限位凸起,所述第一对位构件和所述第二对位构件中另一个上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插接适配的限位槽。
2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的槽口沿槽深方向逐渐缩小。
2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位构件由磁性材质制成,所述第二对位构件由金属材质制成。
2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位构件和所述第二对位构件均由磁性材质制成。
23.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路板连接结构包括连接于第一电路板的第一连接器,和连接于第二电路板朝向第一电路板的一面的的第二连接器。同时还包括设于第一电路板的第一对位构件以及设于第二电路板的第二对位构件。通过操作人员手动使得第一对位构件和第二对位构件连接固定,以限制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的相对位置,从而使得第二连接器的第二连接端子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连接端子对位设置,以便于后续两者的精准对位连接,该对位方式简单快捷,无需借助额外的对位治具,而且在暗室环境下也可以轻松完成对接,不需要频繁更换外界环境。因此本技术通过改进电路板的连接器对接方式,提高对接精度,降低对接难度,减少对接时间,提高对接效率。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第一对位构件和第二对位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第一电路板和第一对位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连接结构的第二电路板和第二对位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32.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路板连接结构100包括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连接器30,和连接于第二电路板20朝向第一电路板10的一面的的第二连接器40。同时还包括设于第一电路板10的第一对位构件50以及设于第二电路板20的第二对位构件60。通过操作人员手动使得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连接固定,以限制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的相对位置,从而使得第二连接器40的第二连接端子44与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连接端子34对位设置,以便于后续两者的精准对位连接,该对位方式简单快捷,无需借助额外的对位治具,而且在暗室环境下也可以轻松完成对接,不需要频繁更换外界环境。因此本技术通过改进电路板的连接器对接方式,提高对接精度,降低对接难度,减少对接时间,提高对接效率。
33.其中,该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具有连接状态和分离状态,当第二对位构件60与第一对位构件50连接固定时,第二连接器40的第二连接端子44与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连接端子34对位设置后进行连接,以使得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为连接状态,如图1。而当第二对位构件60与第一对位构件50分离时,该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为分离状态,如图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器30连接于第一电路板10上,不仅使得第一连接器30固定于第一电路板10上,同时使得第一连接器30与第一电路板10电性连接。同理第二连接器40固定于第二电路板20且与其电性连接。如此当第二连接器40的第二连接端子44与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连接端子34对位连接后,进而使得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连接,以实现信号的传输。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的其中之一为转接电路板,该转接电路板可以设置于点灯治具或者手机主板上,第一电路板10和第二电路板20的其中之另一为主电路板,该主电路板设置于显示屏幕上。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对位构件50可以设于第一电路板10朝向第二电路板20的一面或者也可以设置第一电路板10的侧壁面,则第二对位构件60对应设置于第二电路板20朝向第一电路板10的一面或者设置于第二电路板20的侧壁面。
34.此外,第一连接器30还包括第一基底31,设于第一基底31上的第一主支撑板32和两第一侧支撑板33,该第一连接端子34设有多个,多个第一连接端子34形成两排设置于第一基底31上,且分别设置于第一主支撑板32的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如此该第一主支撑板32以起到隔开两排第一连接端子34的作用。而两第一侧支撑板33分别设置于该第一主支撑板32的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而两第一侧支撑板33也是提供一个支撑作用,提高连接器的刚性,并且可以通过连接信号接地。同理第二连接器40也设有设于第二基底41上的第二主支撑板42和两第二侧支撑板43。
35.参照图1和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对位构件50与第一连接器30位于第一电路板10的同一表面,第二对位构件60位于第二连接器40位于第二电路板20的同一表面。可以理解的是,如此不仅便于前期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一连接器30的安装设置和第二对位构件60和第二连接器40的安装设置。同时也使得第一对位构件50更靠近第一连接器30,且第二对位构件60更靠近第二连接器40,进而当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连接后,以使得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连接端子34与第二连接器40的第二连接端子44对位更加精准,以进一步提高对接精度。
36.进一步地,第一对位构件50沿第一连接器30的周向外侧环绕设置,第二对位构件60沿第二连接器40的周向外侧环绕设置。其中,该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可以均呈框体结构设置。如此以通过框体结构围合形成包围圈来实现第一对位构件50环绕第一连接器30的周向外侧和第二对位构件60环绕第二连接器40的周向外侧,进而以进一步增大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对接精度,提高对接后的稳定性,降低对接难度。当然该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也可以采取由多个条状结构间隔设置以同样围合形成包围圈,从而也可以实现第一对位构件50环绕第一连接器30的周向外侧和第二对位构件60环绕第二连接器40的周向外侧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具体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7.更进一步地,第一对位构件50与第一连接器30的周向边缘平行设置,第二对位构件60与第二连接器40的周向边缘平行设置。其中,该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如此通过使第一对位构件50与第一连接器30的周向边缘平行设置,以及第二对位构件60与第二连接器40的周向边缘平行设置,从而提高后续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对位连接的便利性,且有效避免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会对第一连接器30和第二连接器40的连接过程造成干涉。
38.更进一步地,第一对位构件50与第一连接器30的周向边缘的间距为d,2mm≤d≤10mm。其中,为了避免第一对位构件50与第一连接器30的周向边缘距离过近导致对第一连接器30的连接过程造成影响,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连接端子34和第二连接器40的第二连接端子44的连接精度,即使得第一对位构件50更靠近第一连接器30的周缘设置,如此以将第一对位构件50与第一连接器30的周向边缘的间距d设置在2mm至10mm之间。同理,该第二对位构件60与第二连接的周向边缘的间距范围与d相同。
39.参照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中的其中一个设有限位凸起52,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中另一个上设有与限位凸起52相插接适配的限位槽62。其中,该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可以通过限位凸起52和限位槽62的插接配合进行固定限位,进而以使得第二连接器40的第二连接端子44与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连接端子34对位设置。该连接方式方便快捷,减少对接时间,且在暗室环境下也可以轻松完成对接。当然该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也可以通过卡扣和卡槽的卡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40.进一步地,限位槽62的槽口沿槽深方向逐渐缩小。其中,该限位槽62的槽口沿槽深方向逐渐缩小,如此以使得该限位槽62的内壁面具有导引作用,以提高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的连接精度。此外,该限位槽62的内壁面和限位凸起52的外壁面可以呈弧面设置,以增大限位槽62与限位凸起5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
构件60连接的稳定性。
41.可选地,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均由磁性材质制成。如此通过使两者均带有磁性,这样在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的完成对接,以进一步减少对接时间,且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定性,且在暗室环境下也可以轻松完成对接。
42.可选地,第一对位构件50由磁性材质制成,第二对位构件60由金属材质制成。其中,通过使得该第一对位构件50由磁性材质制成,而该第二对位构件60由铁等金属材质制成,如此使得第一对位构件50和第二对位构件60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的完成对接,以进一步减少对接时间,且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定性,且在暗室环境下也可以轻松完成对接。同时当该第一电路板10为转接电路板,该第二电路板20为主电路板时,由于主电路板最终会装配在移动终端,如此样既能在大量验证时快速准确的更换的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第二对位构件60不会因为有磁性对主电路板的一些功能产生影响,以确保后续主电路板的正常使用。
43.参照图4和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沿第一电路板10的厚度方向投影,第一连接器30的投影面呈矩形设置,第一对位构件包括至少两第一子对位构件51,两第一子对位构件51分别设置第一连接器30的投影面的对角处。第二对位构件包括至少两第二子对位构件61,一第二子对位构件61对应一第一子对位构件51连接。其中,通过使得两第一子对位构件51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器30的对角处,而两第二子对位构件61也分别设置在第二连接器40的对角处,如此不仅实现第一子对位构件51和第二子对位构件61连接后,以使得第二连接器40的第二连接端子44与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连接端子34对位设置,同时可以避免第一对位构件50的占用面积过大,既能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第一对位构件50对第一连接器30的连接过程造成干涉的可能性。当然,为了提高连接精度,第一子对位构件51和第二子对位构件61可以设置四个,四个第一子对位构件51分布在第一连接器30的四周的边角处,而四个第二子对位构件61分布在第二连接器40的四周的边角处,如此以通过一第二子对位构件61对应一第一子对位构件51连接,以进一步使得第二连接器40的第二连接端子44与第一连接器30的第一连接端子34精确对位设置。
44.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