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16968发布日期:2022-10-04 22:09阅读:4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及抗拉扯性能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2.现有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其包括至少一第一焊接部和至少一第二焊接部,一第一线缆与第一焊接部相焊接,一第二线缆与第二焊接部相焊接,且所述第二线缆比所述第一线缆粗;一金属壳包覆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线缆和所述第二焊接部外,一注塑件包覆于金属壳和所述电连接器外。
3.但是,由于所述第一线缆比所述第二线缆粗,故会导致所述金属壳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一焊接部之间的距离过小,如此当对所述电连接器组件通过高压时,所述电连接器组件会在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一焊接部的附近产生电火花,进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电气性能。若将所述电连接器移动使得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线缆和所述第二焊接部位于所述金属壳外,那么当拉扯所述电连接器组件时,拉扯应力会集中在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一焊接部,和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线缆和所述第二焊接部的附近,而导致所述注塑件在应力集中处产生破裂,进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抗拉扯性能。
4.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电气性能和抗拉扯性能的电连接器组件。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具有至少二第一焊接部和至少一第二二焊接部;一金属壳包覆于所述电连接器外,所述金属壳设有两个让位槽及位于两个所述让位槽之间的一加强部;至少二第一线缆,两个所述第一线缆与两个所述第一焊接部一一对应且相焊接,每一个所述让位槽为相互焊接的一个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一焊接部提供让位;至少一第二线缆,所述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二焊接部相焊接,且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加强部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线缆及所述第二焊接部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线缆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线缆的横截面积;一注塑件,包覆于所述金属壳外,所述注塑件嵌入两个所述让位槽内且所述加强部埋设于所述注塑件内。进一步地,每一所述让位槽具有一上开口及与所述上开口相连通的一侧开口,所述上开口位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一线缆的上方,所述侧开口位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一线缆远离所述第二焊接部的一侧。
8.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支撑部及自所述
支撑部左右两侧向上延伸的两个限位部,所述金属壳设有一第一遮蔽部及自所述第一遮蔽部左右两侧向上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二遮蔽部,所述第一遮蔽部位于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加强部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二遮蔽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第一焊接部的一侧,且沿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遮蔽部的上表面低于所述限位部的上表面。
9.进一步地,沿前后方向上,所述支撑部的后端向后超出所述第一遮蔽部的后端,所述限位部的后端向后超出所述第二遮蔽部的后端。
10.进一步地,沿左右方向上所述加强部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一线缆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沿上下方向上所述加强部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线缆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小于所述第二间隙。
11.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及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一屏蔽壳,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焊接部的前方,且向后超出所述屏蔽壳。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焊接部具有一第一焊接面,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第一线缆相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部具有一第二焊接面,所述第二焊接面与所述第二线缆相焊接,所述第一焊接面与所述第二焊接面均设有多个焊接孔。
13.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支撑部及自所述支撑部左右两侧向上延伸的两个限位部,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焊接部限位于两个所述限位部之间,且所述限位部靠近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一线缆的一侧设有一第一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用以让位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一线缆。
14.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支撑部,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焊接部均位于所述支撑部上方且与所述支撑部相抵持,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向上延伸有两个凸条,每一所述凸条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之间,且每一所述凸条靠近所述第二焊接部的一侧设有一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用以让位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和所述第二线缆。
15.进一步地,所述注塑件包覆且固定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一线缆,及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线缆,一绝缘件包覆于所述注塑件外。
16.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至少二第一端子和至少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固设于绝缘本体,每一个所述第一焊接部对应设于一个所述第一端子,一个所述第二焊接部对应设于一个所述第二端子。
17.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和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一屏蔽片,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端子为负极端子,所述屏蔽片具有一焊脚,所述焊脚位于一个所述让位槽的正下方,且所述焊脚、与所述负极端子的所述第一焊接部及对应的所述第一线缆相焊接。
18.进一步地,所述让位槽为周围被金属材料环绕的通孔。
19.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具有一筒部、位于所述筒部后方的一束线部和连接所述筒部及所述束线部的至少一连接部,所述让位槽设于所述筒部,所述束线部环绕且束缚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二线缆。
20.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支撑部,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部均向上显露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筒部包括一顶板、一底板以及连
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的两个侧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支撑部的下方,所述侧板弯曲而呈弧形结构,每一所述让位槽开设在所述顶板与其中一个所述侧板。
2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焊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入所述侧板弯曲形成的收容空间。
22.进一步地,所述让位槽自所述顶板向所述侧板向下延伸且不向下超过所述第一焊接部的上表面。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焊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向后不超过所述让位槽的后边缘。
24.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不超过所述让位槽的前边缘。
25.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前对接部及在前后方向上连接于所述前对接部后方的一后对接部,所述后对接部在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限定的平面上相对所述前对接部尺寸扩大,所述金属壳套设于所述后对接部外,且所述金属壳向前凸伸出所述后对接部,且与所述前对接部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注塑件位于所述容纳空间的后方,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包覆成型于所述注塑件外,并填充进入所述容纳空间。
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7.所述金属壳包覆于所述电连接器外,所述金属壳设有两个所述让位槽及位于两个所述让位槽之间的一个所述加强部,两个所述第一线缆与两个所述第一焊接部一一对应且相焊接,每一个所述让位槽为相互焊接的一个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一焊接部提供让位;所述第二线缆与第二焊接部相焊接,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加强部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线缆及所述第二焊接部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线缆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线缆的横截面积;如此不仅避免了所述金属壳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一焊接部距离过近,在对所述电连接器组件通过高压(电气测试)时,使得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在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一焊接部的附近产生电火花;而且所述加强部还能够加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抗拉扯性能,避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受拉扯时,所述注塑件产生破裂,而且由于所述注塑件包覆于所述金属壳外,所述注塑件嵌入两个所述让位槽内且所述加强部埋设于所述注塑件内,这样增加了所述注塑件与所述金属壳之间的结合力,进而避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受拉扯时,所述注塑件与所述金属壳相互分离。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29.图2为图1中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30.图3为图1中的金属壳的示意图;
31.图4为图1中的电连接器与金属壳的立体组合图;
32.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去除注塑件和绝缘件的立体组合图;
33.图6为图5的侧视图;
34.图7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组合后的俯视图;
35.图8为图7在a-a处的剖视图;
36.图9为图7在b-b处的剖视图;
37.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
38.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39.图12为图11中的金属壳的示意图;
40.图13为图11中电连接器组件组合后隐藏注塑件和绝缘件的立体图;
41.图14为图13的俯视图;
42.图15为图13的侧视图;
43.图16为图11中电连接器组件组合后的俯视图;
44.图17为图16在c-c处的剖视图;
45.图18为图16在d-d处的剖视图。
46.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47.48.【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50.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第一实施例,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100定义有一前后方向(电连接器组件100的插接方向)以及垂直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一左右方向与一上下方向。方便对附图的理解,前后方向中向前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左右方向中向右的方向为y轴的正方向,上下方向中向上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
51.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电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一电连接器200,所述电连接器200具有一前对接部201及在前后方向上连接于所述前对接部201后方的一后对接部202,所述后对接部202在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限定的平面上相对所述前对接部201尺寸扩大,即在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限定的平面上,所述后对接部202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前对接部201的截面积,所述电连接器200具有一绝缘本体3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3的两个第一端子1和一第二端子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1和所述第二端子2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一金属壳6包覆于所述电连接器200外;两个第一线缆7与两个所述第一端子1一一对应且与所述第一端子1相焊接;一第二线缆8与一个所述第二端子2相对应且与所述第二端子2相焊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20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端子1与所述第二端子2焊接的一内置电路板(未图示),所述第一线缆7和所述第二线缆8与所述内置电路板上的焊垫
(未图示)相焊接;在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限定的平面上,所述第二线缆8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线缆7的横截面积,换句话说,所述第一线缆7比所述第二线缆8粗;一注塑件300注塑且包覆于所述金属壳6和所述电连接器200外;一绝缘件400包覆于所述注塑件300外。
52.如图2、图4和图5所示,两个所述第一端子1均为电源端子,且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端子1设为正极端子11,另一个所述第一端子1设为负极端子12。每一所述第一端子1具有第一对接部13、第一固定部14及第一焊接部15,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部15也可以为设于所述内置电路板(未图示)上的所述焊垫(未图示)。所述第一固定部14位于所述第一对接部13和所述第一焊接部15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对接部13和所述第一焊接部15相连接。所述第一对接部13与对接元件(未图示,下同)相对接,所述第一固定部14与所述绝缘本体3相固持。所述第一焊接部15具有一第一焊接面151,所述第一焊接面151即为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上表面,所述第一焊接面151通过焊料m与所述第一线缆7相焊接。所述第一焊接面151上设有多个焊接孔152,所述焊接孔152用以供所述焊料m渗入,进而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面151与所述第一线缆7之间的焊接力,使得所述第一线缆7与所述第一焊接面151之间的焊接更加牢固。
53.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二端子2为信号端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2为侦测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端子2具有第二对接部21、第二固定部22及第二焊接部23,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焊接部23也可以为设于所述内置电路板(未图示)上的所述焊垫(未图示)。所述第二固定部22位于所述第二对接部21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3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二对接部21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3相连接。所述第二对接部21与所述对接元件相对接,所述第二固定部22与所述绝缘本体3相固持。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与两个所述第一焊接部15排成一排,且所述第二焊接部23位于两个所述第一焊接部15之间。所述第二焊接部23右侧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为所述正极端子11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所述第二焊接部23左侧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为所述负极端子12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所述第二焊接部23具有一第二焊接面231,所述第二焊接面231即为所述第二焊接部23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焊接面231通过所述焊料m与所述第二线缆8相焊接。所述第二焊接面231上设有多个焊接孔152,所述焊接孔152供所述焊料m渗入,进而增大所述第二焊接面231与所述第二线缆8之间的焊接力,使得所述第二线缆8与所述第二焊接面231之间的焊接更加牢固。
54.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3具有一基部31,所述第一端子1通过所述第一固定部14固定于所述基部31,所述第二端子2通过所述第二固定部22固定于所述基部31,且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3均向后延伸出所述基部31。自所述基部31的后端面向后延伸有一挡止部32,沿前后方向上所述挡止部32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3的前方。
55.如图4和图5所示,自所述基部31的后端面还向后延伸有两个限位部33和一支撑部34,两个所述限位部33分别位于所述支撑部34的左右两侧且与所述支撑部34相连接。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3均限位于两个所述限位部33之间,且所述限位部33靠近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一线缆7的一侧设有一第一倾斜面331,所述第一倾斜面331自所述限位部33的上表面向下且朝靠近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一线缆7的一侧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倾斜面331用以让位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一线缆7,如此所述第一倾斜面331能够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之间的
焊接空间,方便焊接。
56.如图4和图5所示,沿上下方向上,所述支撑部34位于所述挡止部32的下方,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3均位于所述支撑部34的上方且与所述支撑部34的上表面相抵持。所述支撑部34的上表面还向上延伸有两个凸条34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凸条341的数量可以是三个、四个等),沿上下方向上所述凸条341的高度低于所述基部31的高度。沿左右方向上两个所述凸条341位于两个所述限位部33之间,且每一所述凸条341分别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3之间,如此避免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3之间通过所述焊料m连接而短路。即所述第二焊接部23限位于两个所述凸条341之间,任意一个所述第一焊接部15限位于与之相邻的一个所述限位部33和与一个所述凸条341之间。每一所述凸条341靠近所述第二焊接部23的一侧设有一第二倾斜面342,所述第二倾斜面342自所述凸条341的上表面向下且朝靠近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和所述第二线缆8的一侧倾斜延伸,所述第二倾斜面342用以让位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和所述第二线缆8,如此所述第二倾斜面342能够增大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线缆8之间的焊接空间,方便焊接。
57.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电连接器200还设有一屏蔽壳4,所述屏蔽壳4包覆于所述绝缘本体3外。沿前后方向上所述挡止部32向后超出所述屏蔽壳4,如此所述挡止部32可以在前后方向上挡止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及相互焊接的第二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线缆8,如此在对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通高压(电气测试)时,避免由于所述屏蔽壳4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的距离过近,而在此处产生电火花,及避免由于所述屏蔽壳4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线缆8的距离过近,而在此处产生电火花。
58.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电连接器200还具有一屏蔽片5,所述屏蔽片5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3,且所述屏蔽片5被所述负极端子12夹持固定。所述屏蔽片5具有一焊脚51向后延伸出基部31,所述焊脚51位于所述支撑部34的上方,且位于一个所述让位槽61的正下方。所述焊脚51、与所述负极端子12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及对应的所述第一线缆7相焊接。即所述焊脚51位于一个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所述第一焊接面151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焊接面151和对应的所述第一线缆7相焊接,且这个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为所述负极端子12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换句话说所述焊脚51与位于左侧且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及第一线缆7电性导通。
59.如图3、图4和图8所示,所述金属壳6包覆于所述电连接器200外,具体地,所述金属壳6套设于所述后对接部202外,且所述金属壳6向前凸伸出所述后对接部202,且与所述前对接部20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s1。所述金属壳6与所述屏蔽壳4通过焊接固定,具体地,所述金属壳6在对应所述后对接部202位置处与所述屏蔽壳4通过镭射焊接固定。所述金属壳6包括一筒部6a,所述筒部6a包括一顶板6a1、一底板6a2以及连接所述顶板6a1与所述底板6a2的两个侧板6a3,所述顶板6a1与所述底板6a2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两个所述侧板6a3在左右方向上相对,所述底板6a2位于所述支撑部34的下方,所述侧板6a3弯曲而呈弧形结构,两个所述侧板6a3位于所述支撑部34的左右两侧,每一所述侧板6a3弯曲形成一收容空间s2,所述第一焊接部15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s2(辅助参考图9)。
60.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金属壳6的后端设有两个让位槽61及位于两个所述让
位槽61之间的一加强部62,所述让位槽61与所述加强部62均设于所述筒部6a,每一所述让位槽61开设在所述顶板6a1与其中一个所述侧板6a3,且所述让位槽61向后贯穿所述金属壳6,所述让位槽61自所述顶板6a1向所述侧板6a3向下延伸且不向下超过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上表面(即所述第一焊接面151),保证了所述金属壳6自身的强度,有助于维持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结构稳定。且所述让位槽61与所述加强部62均位于所述支撑部34的上方。沿前后方向上所述挡止部32向后超出每一所述让位槽61具有一前边缘61a,所述挡止部32沿前后方向上向后超出所述前边缘61a,如此不仅避免了由于贴覆于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所述焊料m向前溢出而与所述金属壳6相导通而导致短路,而且还能够避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通高压(电气测试)时,由于在前后方向上所述金属壳6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一线缆7的距离过近而在此附近产生电火花。
61.如图3和图5所示,每一个所述让位槽61为相互焊接的一个所述第一线缆7和所述第一焊接部15提供让位。每一所述让位槽61还具有一上开口611及与所述上开口611相连通的一侧开口612,所述上开口611位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的上方。所述侧开口612呈弧形,且所述侧开口612位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远离所述第二焊接部23的一侧。
62.如图5和图9所示,所述加强部62位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和所述第二线缆8的正上方,且在上下方向上所述加强部62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线缆8及所述第二焊接部23部分重叠,即所述加强部62未完全遮蔽于所述第二线缆8及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两者相焊接的部位的上方,换句话说所述加强部62仅遮蔽于所述第二线缆8及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两者相焊接的部位的前部,而所述第二线缆8及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两者相焊接的部位的后部的正上方未设有所述加强部62。从上往下看,所述加强部62在左右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凸条341之间。
63.如图8和图9所示,沿左右方向上,所述加强部62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一线缆7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d1,沿上下方向上所述加强部62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和所述第二线缆8之间具有一第二间隙d2,所述第一间隙d1小于所述第二间隙d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间隙d1可以是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二间隙d2),仅需要保证当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在通过高压(电气测试)时,所述第一间隙d1使得所述加强部62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一线缆7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所述第二间隙d2使得所述加强部62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和所述第二线缆8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从而避免在此附近产生电火花即可。
64.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金属壳6设有一第一遮蔽部63及自所述第一遮蔽部63左右两侧向上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二遮蔽部64,所述第一遮蔽部63位于所述支撑部34远离所述加强部62的一侧,即所述第一遮蔽部63包覆于所述支撑部34的底部,因此,所述第一遮蔽部63为所述底板6a2对应位于所述支撑部34下方的部分。两个所述第二遮蔽部64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限位部33远离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一侧,即所述两个所述第二遮蔽部64分别位于所述限位部33的外侧,因此,所述第二遮蔽部64为所述侧板6a3对应位于所述限位部33外侧的部分。沿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遮蔽部64的上表面低于所述限位部33的上表面,如此避免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通过所述焊料m焊接时,所述第一焊接部15通过所述焊料m溢出而与所述金属壳6导通从而造成短路。沿前后方向上,所述支撑部34的后端向后超出所
述第一遮蔽部63的后端,所述限位部33的后端向后超出所述第二遮蔽部64的后端。
65.如图1、图5和图8所示,沿左右方向上两个所述第一线缆7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线缆8的左右两侧,且所述第一线缆7比所述第二线缆8粗。每一所述第二线缆8均设有一第一线芯71及包覆所述第一线芯71的一第一绝缘层72。所述第一线芯71向前伸出所述第一绝缘层72外,且位于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上方通过所述焊料m与所述第一焊接部15相焊接,所述第一绝缘层72位于所述支撑部34的后方。
66.如图5和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二线缆8具有一第二线芯81及包覆于所述第二线芯81的第二绝缘层82,所述第二线芯81向前伸出所述第二绝缘层82外,且位于所述第二焊接部23的上方通过所述焊料m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3相焊接。沿上下方向与左右方向限定的平面上,所述第二线芯81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线芯71的横截面积,即所述第一线芯71比所述第二线芯81粗,所述第二绝缘层82位于所述支撑部34的后方。沿上下方向上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线芯81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3的高度低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线芯71与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高度;所述第二绝缘层82位于所述支撑部34的后方。
67.如图1所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一外绝缘层9,所述外绝缘层9包覆于两个所述第一线缆7的所述第一绝缘层72及所述第二线缆8的所述第二绝缘层82外,如此固定两个所述第一线缆7和所述第二线缆8。
68.如图1、图8和图9所示,所述注塑件300的前端包覆至所述金属壳6的前端,且所述注塑件300填充进入所述容纳空间s1,所述注塑件300的后端包覆至所述外绝缘层9外,且所述注塑件300嵌入两个所述让位槽61内且所述加强部62埋设于所述注塑件300内,如此加强了所述金属壳6和所述注塑件300之间的结合力。所述注塑件300还包覆且固定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及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线缆8,如此所述注塑件300可以在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及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线缆8之间填充满塑胶,从而方便后续成型所述绝缘件400。
69.如图1、图8和图9所示,所述绝缘件400的材质与所述注塑件300的材质不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件400的材质比所述注塑件300的材质更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也可以将所述绝缘件400和所述注塑件300的材质设置为相同,或所述绝缘件400的材质比所述注塑件300的材质硬)。所述绝缘件400完全包覆于所述注塑件300外,且沿前后方向上所述绝缘件400的前端向前超出所述注塑件300的前端,所述绝缘件400的后端包覆于所述外绝缘层9外,且所述绝缘件400的后端向后超出所述注塑件300的后端。
70.如图10所示,为发明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第二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赘述,参照第一实施例,而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注塑件300位于所述容纳空间s1的后方,所述注塑件300的前端未包覆至所述金属壳6的前端,且并未填充所述容纳空间s1,而是所述绝缘件400包覆所述注塑件300,且所述绝缘件400的前端位于所述注塑件300的前端的前方,并填充进入所述容纳空间s1。
71.如图11至图17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三实施例,相同部分不再赘述,参照第一实施例,而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金属壳6具有位于所述筒部6a后方的一束线部6b和连接所述筒部6a及所述束线部6b的两个连接部6c,两个所述连接部6c的其中一个连接于所述顶板6a1,另一个连接于所述底板6a2,所述束线部6b环绕且束缚所述第一线缆7与所述第二线缆8;所述让位槽61为周围被金属材料环绕的通孔,每一个
所述让位槽6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一前边缘61a和一后边缘61b,所述第一焊接部15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不超过所述让位槽61的前边缘61a,所述第一焊接部15在前后方向上向后不超过所述让位槽61的后边缘61b;所述加强部62可以在上下方向上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线缆8及所述第二焊接部23完全重叠,即所述第二线缆8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两者相焊接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加强部62完全遮蔽;所述注塑件300位于所述容纳空间s1的后方,所述注塑件300的前端未包覆至所述金属壳6的前端,且仅填充所述金属壳6内部、所述让位槽61以及包覆所述连接部6c、所述束线部6b、所述外绝缘层9,并未填充所述容纳空间s1,而是所述绝缘件400包覆于所述金属壳6外,并填充进入所述容纳空间s1。
72.综上所述,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有以下有益效果:
73.(1)所述金属壳6包覆于所述电连接器200外,所述金属壳6设有两个所述让位槽61及位于两个所述让位槽61之间的一个所述加强部62,两个所述第一线缆7与两个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一一对应且相焊接,每一个所述让位槽61为相互焊接的一个所述第一线缆7和所述第一焊接部15提供让位;所述第二线缆8与第二焊接部23相焊接,且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加强部62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线缆8及所述第二焊接部23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线缆8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一线缆7的横截面积;如此,如此不仅避免了所述金属壳6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线缆7和所述第一焊接部15距离过近,在对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通过高压(电气测试)时,使得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在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线缆7和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附近产生电火花;而且所述加强部62还能够加强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的抗拉扯性能,避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受拉扯时,所述注塑件300产生破裂,而且由于所述注塑件300包覆于所述金属壳6外,所述注塑件300嵌入两个所述让位槽61内且所述加强部62埋设于所述注塑件300内,这样增加了所述注塑件300与所述金属壳6之间的结合力,进而避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受拉扯时,所述注塑件300与所述金属壳6相互分离。
74.(2)所述上开口611位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的上方,所述侧开口612位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远离所述第二焊接部23的一侧,如此所述上开口611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让位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所述侧开口612可以在左右方向上让位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进而避免所述金属壳6与所述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的距离过近,而在通高压(电气测试)时,在此附近产生电火花,进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电气性能。
75.(3)所述第一遮蔽部63位于所述支撑部34远离所述加强部62的一侧,如此增强了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在上下方向上的抗拉扯强度,两个所述第二遮蔽部64分别位于两个所述限位部33远离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一侧,如此增强了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在左右方向上的抗拉扯强度;且沿上下方向上所述第二遮蔽部64的上表面低于所述限位部33的上表面,如此避免了所述第一线缆7通过所述焊料m与所述第一焊接部15焊接时,所述焊料m溢出而导致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金属壳6导通从而造成短路。
76.(4)沿前后方向上,所述支撑部34的后端向后超出所述第一遮蔽部63的后端,所述限位部33的后端向后超出所述第二遮蔽部64的后端,如此不仅避免所述焊料m从左右两侧或/和后端溢出而导致所述第一焊接部15或/和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与所述金属壳6导通从而造成短路,而且还能够节省所述金属壳6的材料。
77.(5)沿左右方向上所述加强部62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一线缆7之间具有所述第一间隙d1,沿上下方向上所述加强部62与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和所述第二线缆8之间具有所述第二间隙d2;如此保证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在通高压(电气测试)时,不会导致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在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一线缆7的附近、所述第二焊接部23和所述第二线缆8的附近产生电火花,增强了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电气性能。
78.(6)所述凸条341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3之间,如此所述凸条341可以避免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二焊接部23之间通过所述焊料m连接而短路,每一所述凸条341靠近所述第二焊接部23的一侧设有所述第二倾斜面342,如此增大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之间的焊接空间,方便焊接。
79.(7)所述注塑件300包覆且固定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及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线缆8,如此所述注塑件300能够很好的定位相互焊接的所述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及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线缆8,而且所述注塑件300还能够在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一焊接部15与所述第一线缆7,及相互焊接的所述第二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线缆8之间的空隙中填充满塑胶,从而方便后续成型所述绝缘件400,避免所述绝缘件400在成型时产生变形。
80.(8)所述让位槽61自所述顶板6a1向所述侧板6a3向下延伸且不向下超过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上表面(即所述第一焊接面151),如此,在所述让位槽61为对应相互焊接的一个所述第一线缆7和所述第一焊接部15提供让位的同时,还保证了所述金属壳6自身的强度,有助于维持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的结构稳定。
81.(9)所述金属壳6套设于所述后对接部202外,向前凸伸出所述后对接部202,且与所述前对接部201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容纳空间s1,所述绝缘件400包覆成型于所述注塑件300外,并填充进入所述容纳空间s1,这样增加了所述绝缘件400与所述电连接器200之间的结合力,进而避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受拉扯时,所述绝缘件400与所述电连接器200的外表面相互分离,产生较大的缝隙,不利于防水。
82.(10)所述金属壳6具有位于所述筒部6a后方的一束线部6b和连接所述筒部6a及所述束线部6b的两个连接部6c,所述束线部6b环绕且束缚所述第一线缆7与所述第二线缆8,增加了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的吊重特性,可防止线材吊重时,所述第一线缆7与所述第二线缆8从所述注塑件300中脱落出来。
83.(11)所述注塑件300嵌入所述让位槽61内,所述让位槽61为周围被金属材料环绕的通孔,增加了所述注塑件300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金属壳6之间的结合力,进而避免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受拉扯时,所述注塑件300与所述金属壳6相互分离。
84.(12)所述第一焊接部15在前后方向上向前不超过所述让位槽61的前边缘61a,所述第一焊接部15在前后方向上向后不超过所述让位槽61的后边缘61b,如此不仅能够防止贴覆于所述第一焊接部15的所述焊料m向前或向后溢出而与所述金属壳6相导通发生短路,还避免了所述电连接器组件100通高压(电气测试)时,由于在前后方向上所述金属壳6与所述第一焊接部15和所述第一线缆7两者相焊接的部位的距离过近而在此附近产生电火花。
85.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