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路器、供电装置及配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58977发布日期:2022-12-23 22:50阅读:39来源:国知局
断路器、供电装置及配电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配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断路器、供电装置及配电设备。


背景技术:

2.在供配电系统中,通常需要利用断路器来连接供电装置和用电电路,以实现电能的分配,断路器可以起到控制电路通断的作用。
3.在断路器上,常设有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进线端子用于与供电装置电连接,出线端子用于与用电电路电连接,断路器具有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进线端子与出线端子导通,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断开。
4.一些相关技术中,断路器包括用于插设在供电装置的插框内的壳体,进线端子和出线端子分别设于壳体相对的两端,设有进线端子的一端用于插入插框。壳体插设到插框内后,设有进线端子的一端位于插框内,以使进线端子与插框内供电装置的供电连接端子电连接,设有出线端子的一端位于插框外,以方便出线端子与用电电路的受电连接端子电连接。壳体上还设有机械开关,机械开关用于控制断路器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切换,机械开关常设置于壳体设有出线端子的一端。
5.然而,在相关技术中,断路器与供电设备拆装前,需要人工控制机械开关,将断路器切换为分闸状态,断路器与供电设备的拆装较为繁琐,易出现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与供电装置进行拆装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供电装置及配电设备。通过在断路器的壳体上设置分闸转块,壳体在插入供电装置的插框、以及在装配位置从具有容纳槽的插框内拔出时,均可通过使分闸转块转动,使断路器自动切换为分闸状态,断路器与供电装置拆装过程较为简单,可提高断路器与供电装置进行拆装时的安全性。
7.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断路器,用于装配在具有插框的供电装置上,断路器包括壳体,壳体用于插设在插框内。壳体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壳壁,第一壳壁上设有分闸转块,分闸转块与壳体转动连接。分闸转块用于在壳体插入插框时向壳体内转动,以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切换为分闸状态,且在壳体插设到插框内的装配位置时向插框的侧壁上的容纳槽内转动,以使分闸转块的部分容纳于容纳槽内。分闸转块还用于在将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从插框内拔出时,向壳体内转动至容纳槽外,以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切换为分闸状态。其中,壳体沿第二方向插入或拔出插框,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8.本技术实施例的断路器,通过在断路器的壳体上设置分闸转块,壳体在插入供电装置的插框、以及在装配位置从具有容纳槽的插框内拔出时,均可通过使分闸转块转动,以使断路器自动切换为分闸状态,可减少断路器与供电装置拆装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拆装过程较为简单。另外,进行拆装时,不需要人工操作即可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切换为分闸
状态,可降低因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与供电装置进行拆装而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分闸转块与壳体之间设有第一弹簧,在分闸转块向壳体内转动时,第一弹簧由第一初始状态切换为第一蓄力状态。其中,第一弹簧处于第一蓄力状态时对分闸转块施加的作用力大于第一弹簧处于第一初始状态时对分闸转块施加的作用力。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分闸转块包括位于壳体外的受压部,受压部包括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第一斜面用于在壳体插入插框时,受插框的侧壁抵压而使分闸转块向壳体内转动。第二斜面用于在将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从插框内拔出时,受插框的侧壁抵压而使分闸转块向壳体内转动。分闸转块在第一斜面被插框的侧壁抵压时的转动方向与分闸转块在第二斜面被插框的侧壁抵压时的转动方向相同。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分闸转块在壳体内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一壳壁上开设有供分闸转块转动的第一穿设口,分闸转块穿设于第一穿设口内。分闸转块包括位于壳体内的限位部,限位部用于与第一壳壁抵触,以限制分闸转块转动的位置。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上还设有推块机构。推块机构用于在壳体插入插框时,受插框的抵压而动作,以在壳体插设到装配位置时,使断路器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壳壁,第二壳壁用于容纳在插框内,推块机构设于第二壳壁上。推块机构用于在壳体插入插框时,受插框的底壁抵压而动作。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推块机构位于分闸转块的转动路径上。在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推块机构还用于受向壳体内转动的分闸转块的抵压而动作,以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切换为分闸状态。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推块机构包括合闸推块。合闸推块包括滑动部和分闸触压部,滑动部与壳体滑动配合,滑动部可沿第二方向相对于壳体滑动,滑动部用于在壳体插入插框时,受插框的抵压而滑动,以在壳体插设到装配位置时,使断路器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分闸触压部在壳体内与滑动部紧固连接,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分闸触压部位于分闸转块的转动路径上。在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分闸触压部用于受向壳体内转动的分闸转块的抵压而使滑动部滑动,以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切换为分闸状态。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位于壳体的第二方向上、且用于容纳在插框内的第二壳壁上开设有第二穿设口,滑动部穿设于第二穿设口内。滑动部用于在壳体插入插框时,受插框的底壁抵压而向壳体内滑动。在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分闸触压部用于受向壳体内转动的分闸转块的抵压而带动滑动部向壳体外滑动。
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分闸触压部位于滑动部与第一壳壁之间。分闸触压部还用于与第二壳壁抵触,以限制滑动部滑动的位置。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断路器还包括分合闸执行机构,分合闸执行机构设于壳体内。分合闸执行机构包括转动组件、动触点和静触点,转动组件与壳体转动连接,动触点紧固连接在转动组件上,转动组件可带动动触点转动,静触点与壳体紧固连接,静触点位于动触点的转动路径上。推块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杆、控制转块和第二连杆,控制转块与壳体转动连接。第一连杆包括相对的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第一铰接端与转动组件的边缘
铰接,第二铰接端与控制转块的边缘铰接。第二连杆包括相对的第三铰接端和第四铰接端,第三铰接端与控制转块的边缘铰接,第四铰接端与滑动部铰接。在壳体插入插框使滑动部受插框的抵压而滑动时,滑动部通过第二连杆、控制转块、第一连杆和转动组件带动动触点朝靠近静触点的方向转动,以在壳体插设到装配位置时,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以实现断路器由分闸状态向合闸状态的切换。在受向壳体内转动的分闸转块的抵压而使滑动部滑动时,滑动部通过第二连杆、控制转块、第一连杆和转动组件带动动触点朝远离静触点的方向转动,使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以实现断路器由合闸状态向分闸状态的切换。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控制转块与壳体之间设有第二弹簧,在壳体插入插框使滑动部受插框的抵压而带动控制转块转动时,第二弹簧由第二初始状态切换为第二蓄力状态。转动组件与壳体之间设有第三弹簧,在转动组件向使动触点朝靠近静触点的方向转动时,第三弹簧由第三初始状态切换为第三蓄力状态。第二端和第三端沿控制转块的边缘间隔设置,在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时,第二铰接端和第三铰接端分别位于自锁平面的两侧,以使控制转块切换为自锁状态。其中,第二弹簧处于第二蓄力状态时对控制转块施加的作用力大于第二弹簧处于第二初始状态时对控制转块施加的作用力。第三弹簧处于第三蓄力状态时对转动组件施加的作用力大于第三弹簧处于第三初始状态时对转动组件施加的作用力。自锁平面为第一铰接端相对于转动组件转动的旋转轴和控制转块相对于壳体转动的旋转轴所在的平面。
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断路器还包括保护机构。转动组件包括转动臂、锁扣转块、脱扣转块和第四弹簧。转动臂和脱扣转块均与壳体转动连接,且转动臂相对于壳体转动的旋转轴与脱扣转块相对于壳体转动的旋转轴同轴,转动臂的一端设有动触点,转动臂的另一端与锁扣转块的一端铰接,锁扣转块的另一端与脱扣转块扣接,第四弹簧设于脱扣转块与转动臂之间,第四弹簧将锁扣转块压紧固定在转动臂上,第一铰接端与锁扣转块铰接,转动臂与壳体之间设有第三弹簧。保护机构与脱扣转块的边缘传动连接,保护机构用于在断路器中流过的电流超过预设值时,带动脱扣转块朝远离锁扣转块方向转动,以使脱扣转块与锁扣转块脱扣。在脱扣转块与锁扣转块脱扣后,锁扣转块用于带动第一铰接端相对于转动臂转动至使第二铰接端和第三铰接端位于自锁平面的同一侧的位置,以使动触点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与静触点分离。
2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壳体还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三壳壁,第三壳壁用于设置在插框外,第三壳壁开设有出线接口,出线接口内设有出线端子。壳体上还开设有与出线接口连通的连通孔,连通孔的轴线与其连通的出线接口的轴线垂直,连通孔内穿设有锁紧螺栓,锁紧螺栓用于将插设在出线接口内的受电连接端子锁紧固定。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出线端子包括接线框,接线框与壳体紧固连接,接线框开设有与连通孔相对的螺纹孔,螺纹孔为通孔,锁紧螺栓与其所在的连通孔相对的螺纹孔的孔壁螺纹连接,锁紧螺栓用于将插设在接线框内的受电连接端子锁紧固定在接线框上。
23.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供电装置,用于装配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断路器。供电装置包括插框,插框用于插设断路器的壳体,插框的侧壁上设有容纳槽。插框用于在壳体插入插框时,使断路器的分闸转块向壳体内转动。容纳槽用于在壳体插设到插框内的装配位置时,提供使分闸转块向容纳槽内转动的空间,以使分闸转块的部分容纳于容纳槽内。插框还用于在将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从插框内拔出时,使分闸转块向壳体内转动至容纳槽
外。
24.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配电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以及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断路器。断路器的壳体插设在供电装置的插框内,断路器的分闸转块部分容纳于供电装置的容纳槽内。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配电设备的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装置的插框的内部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在壳体位于插框的插接口处时的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在壳体位于插框的插接口与装配位置之间的位置时的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在壳体位于装配位置时的示意图;
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的又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32.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的内部示意图;
33.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的内部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
35.100、断路器;
36.110、壳体;111、第一壳壁;112、第二壳壁;113、第三壳壁;114、出线接口;115、锁紧螺栓;116、第一穿设口;117、第二穿设口;118、信号端子;119、灭弧出孔;120、出线端子;121、接线框;130、进线端子;
37.200、供电装置;
38.210、插框;211、侧壁;212、底壁;213、插接口;214、容纳槽;220、供电连接端子;230、信号电路板;
39.300、分闸转块;
40.310、第一弹簧;320、受压部;321、第一斜面;322、第二斜面;330、限位部;340、分闸触发部;
41.400、推块机构;
42.410、合闸推块;411、滑动部;412、分闸触压部;420、第一连杆;421、第一铰接端;422、第二铰接端;430、控制转块;440、第二连杆;441、第三铰接端;442、第四铰接端;450、自锁平面;460、第二弹簧;
43.500、分合闸执行机构;
44.510、转动组件;511、转动臂;512、锁扣转块;513、脱扣转块;514、第四弹簧;515、滑槽;516、脱扣凸块;520、动触点;530、静触点;540、第三弹簧;
45.600、保护机构;
46.610、第一保护组件;611、热敏形变片;612、第三连杆;620、第二保护组件;621、电磁铁;622、衔铁;623、第五弹簧;
47.700、灭弧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48.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技术,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4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配电箱、配电柜、配电盒等。配电设备可以为家庭用电的配电设备,也可以为工业供电的配电设备或者为公共设施供电的配电设备。
50.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配电设备,可以包括供电装置200和断路器100,断路器100装配在供电装置200上,断路器100与供电装置200电连接,断路器100用于电连接用电电路。示例性的,断路器100可插设在供电装置200上,图中的第二方向为断路器100在供电装置200上进行插拔时的移动方向,第一方向为与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
51.可以理解的是,断路器100可用于接通、承载、分断供电装置200与用电电路之间的电流,用电电路中可以包括用电装置,用电装置可以为家用电器、工业车床、通信基站等。
52.需要说明的是,供电装置200可以为电源、用于与供电网电连接的电网连接装置、发电装置等装置。示例性的,供电装置200可以为刀片电源。
53.供电装置200上可以装配一个或者多个断路器100,供电装置200上装配有多个断路器100时,多个断路器100可以沿直线或者呈矩阵分布。
5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55.如图2所示,并参看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可以包括进线端子130和出线端子120,进线端子130用于与供电装置200电连接,出线端子120用于与用电电路电连接。断路器100具有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时,进线端子130与出线端子120导通。断路器100处于分闸状态时,进线端子130和出线端子120断开。可以通过控制断路器100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的切换,来控制通过断路器100连接的用电电路和供电装置200之间电路的通断。
56.可以理解的是,断路器100的进线端子130可以有两个,分别为正极进线端子和负极进线端子,断路器100的出线端子120可以有两个,分别为正极出线端子和负极出线端子。正极进线端子用于与供电装置200的正极电连接,负极进线端子用于与供电装置200的负极电连接,正极出线端子用于与用电电路的正极电连接,负极出线端子用于与用电电路的负极电连接。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时,正极进线端子与正极出线端子导通,且负极进线端子与负极出线端子导通。断路器100处于分闸状态时,正极进线端子与正极出线端子之间以及负极进线端子与负极出线端子之间中的至少一处断开。
5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断路器100可以包括壳体110,进线端子130和出线端子120分别设置在壳体110相对的两端。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10可以为立方体状、柱状、台状等形状,进线端子130和出线端子120可以分别设置在壳体110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
5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装置的插框的内部示意图;
59.如图3所示,并参看图1、图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供电装置200可以包括插框210,插框210内设有供电连接端子220,壳体110用于插设在插框210内,壳体110设有进线端子130的一端用于插入插框210。在壳体110插设到插框210内的装配位置后,进线端子130与插框210内的供电连接端子220电连接,以使进线端子130与供电装置200电连接,设有出线端子120的一端位于插框210外,以方便出线端子120与用电电路的受电连接端子电连接。
60.需要说明的是,装配位置指的是断路器100的进线端子130与供电装置200的供电连接端子220电连接后壳体110在插框210内的位置。
61.插框210内设置的供电连接端子220可以有两个,分别为正极供电连接端子和负极供电连接端子,正极供电连接端子的位置与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110上的正极进线端子对应,用于与正极进线端子电连接,负极供电连接端子的位置与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110上的负极进线端子对应,用于与负极进线端子电连接。
62.可以通过将壳体110插设在插框210内,来实现断路器100与供电装置200的装配,通过将插设在插框210内的壳体110拔出,来实现断路器100从供电装置200上的拆卸。第二方向可以为壳体110在插框210内进行插拔时的移动方向。换句话来说,壳体110可沿第二方向插入或者拔出插框210。在壳体110为长条状时,第二方向可以为壳体11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可以为壳体110的宽度方向或者厚度方向。
63.在一些相关技术中,断路器的壳体上还设有用于控制断路器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切换的机械开关,机械开关位于壳体设置出线端子的一端,在将断路器装配到供电装置上之前,可通过人工控制机械开关将断路器切换为分闸状态,以使断路器在处于分闸状态时与供电装置进行装配,在将断路器装配到供电装置上后,再通过人工控制机械开关将断路器切换为合闸状态,以将供电装置与断路器的出线端子导通。在需要将装配在供电装置上的断路器拆下时,可通过人工控制机械开关将断路器切换为分闸状态,以使断路器在处于分闸状态时从供电装置上拆下。
64.然而,相关技术中的断路器,断路器与供电装置的拆装过程需要人工对设置在壳体上的机械开关进行多次操作,拆装过程较为繁琐。在断路器与供电装置拆装前,操作人员容易忘记控制机械开关以将断路器切换为分闸状态,若与供电装置进行拆装时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出现安全事故的风险较大。
6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在壳体位于插框的插接口处时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在壳体位于插框的插接口与装配位置之间的位置时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在壳体位于装配位置时的示意图。
66.如图4-图6所示,并参看图1,基于此,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断路器100用于装配在具有插框210的供电装置200上,断路器100的壳体110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壳壁111,第一壳壁111上设有分闸转块300,分闸转块300与壳体110转动连接。
67.供电装置200用于装配断路器100,供电装置200包括用于插设壳体110的插框210,插框210的侧壁211上设有容纳槽214,容纳槽214的位置与壳体110插设到插框210内的装配位置时分闸转块300的位置相对应。
68.分闸转块300用于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时向壳体110内转动,以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且在壳体110插设到插框210内的装配位置时向插框210的侧壁211上的容纳槽214内转动,以使分闸转块300的部分容纳于容纳槽214内。
69.插框210用于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时,使断路器100的分闸转块300向壳体110内转动。
70.容纳槽214用于在壳体110插设到插框210内的装配位置时,提供使分闸转块300向容纳槽214内转动的空间,以使分闸转块300的部分容纳于容纳槽214内。
71.供电装置200与断路器100完成装配后,断路器100的壳体110插设在供电装置200
的插框210内,断路器100的分闸转块300部分容纳于供电装置200的容纳槽214内。
72.分闸转块300还用于在将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110从插框210内拔出时,向壳体110内转动至容纳槽214外,以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
73.插框210还用于在将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110从插框210内拔出时,使分闸转块300向壳体110内转动至容纳槽214外。
74.这样,断路器100的壳体110在插入供电装置200的插框210、以及在装配位置从具有容纳槽214的插框210内拔出时,均可通过使分闸转块300转动,以使断路器100自动切换为分闸状态,可减少断路器100与供电装置200拆装过程中的操作步骤,拆装过程较为简单。另外,进行拆装时,不需要人工操作即可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可降低因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与供电装置200进行拆装而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
75.可以理解的是,断路器100还包括分合闸执行机构500,分合闸执行机构500设于壳体110内,分闸转块300用于在向壳体110内转动到预设位置时,触发分合闸执行机构500执行使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的动作。预设位置为分闸转块300可以触发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的位置。
76.需要说明的是,插框210的一端具有用于供壳体110插入的插接口213,插框210包括底壁212和侧壁211,插框210的底壁212与插接口213相对,插框210的侧壁211的一端用于围成插框210的插接口213,插框210的侧壁211的另一端与插框210的底壁212紧固连接。
77.可以理解的是,分闸转块300可以部分设置在壳体110内,也可设置在壳体110外,分闸转块300可以受插框210的抵压或者插框210内设置的顶块等触发结构的挤压而向壳体110内转动。
78.示例性的,壳体110在插入插框210内时,分闸转块300可以受插框210的插接口213的边缘抵压而向壳体110内转动。在将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110从插框210内拔出时,分闸转块300可以受容纳槽214的边缘抵压而向壳体110内转动。
79.示例性的,插框210的左端开设有插接口213,壳体110可从左向右插入插框210,在分闸转块300移动到插框210的插接口213处时,分闸转块300位于壳体110外的部分受插接口213的边缘抵压而顺时针转动,以将分闸转块300位于壳体110外的部分中的至少部分转入壳体110,向壳体110内转动至预设位置的分闸转块300可以触发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在分闸转块300移动到容纳槽214处后,分闸转块300不再受插框210的抵压而发生逆时针转动,以将分闸转块300的部分转入容纳槽214内。在将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110从插框210内拔出时,壳体110带动分闸转块300左移,分闸转块300位于壳体110内的部分受容纳槽214的边缘的抵压而发生顺时针转动,以将分闸转块300从容纳槽214内转出,并使分闸转块300位于壳体110外的部分中的至少部分转入壳体110,顺时针向壳体110内转动至预设位置的分闸转块300可以触发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
80.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10还包括在第二方向上的第二壳壁112,第二壳壁112用于容纳在插框210内,进线端子130可设于第二壳壁112处。壳体110插设到装配位置后,进线端子130与插框210内的供电连接端子220电连接,断路器100可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示例性的,可以在壳体110上设置控制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的合闸开关,合闸开关可以与分合闸执行机构500传动连接,壳体110插设到装配位置后,可以通过控制合闸开关使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
81.进线端子130可以包括电极插接铜排,插框210内的供电连接端子220可以包括与电极插接铜排对应的电极铜排插片,电极铜排插片紧固连接在插框210的底壁212上,电极铜排插片用于与其对应的电极插接铜排对接,壳体110插设到装配位置后,电极铜排插片插入其对应的电极插接铜排内,并与其对应的电极插接铜排电连接。
82.第二壳壁112上还可设置信号端子118,插框210内还可以设置与信号端子118对应的信号电路板230,信号电路板230紧固连接在插框210的底壁212上,信号电路板230用于与其对应的信号端子118对接,壳体110插设到装配位置后,信号电路板230与其对应的信号端子118电连接。
83.壳体110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与第二壳壁112相对的第三壳壁113,第三壳壁113用于设置在插框210外,出线端子120可以设置于第三壳壁113处,壳体110插设到装配位置后,第三壳壁113位于插框210的外侧,以便于出线端子120与用电电路的受电连接端子电连接。
84.需要说明的是,分闸转块300还可以用于向壳体110内转动至预设位置后,使合闸开关处于锁定状态,合闸开关处于锁定状态时,无法将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在分闸转块300向容纳槽214内转动之前,向壳体110内转动至预设位置的分闸转块300可使合闸开关处于锁定状态,待分闸转块300向容纳槽214内转动,使分闸转块300的部分容纳于容纳槽214内后,可使合闸开关解除锁定状态,合闸开关解除锁定状态后,可通过合闸开关使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
8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容纳槽214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大于分闸转块300凸出第一壳壁111的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可使分闸转块300的部分转入容纳槽214内后,继续插入插框210的壳体110带动分闸转块300在容纳槽214内移动。
86.壳体110插设到插框210内的装配位置后,进线端子130与供电连接端子220电接触的位置在第二方向上到第二壳壁112的最大距离大于容纳槽214的槽壁在第二方向上到第二壳壁112的最大距离。
87.这样,壳体110在插入插框210内时,可先使进线端子130与供电连接端子220电接触,然后再使分闸转块300向容纳槽214内转动,可使在进线端子130与供电连接端子220电接触时,断路器100处于分闸状态。在将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110从插框210内拔出时,可先使分闸转块300向壳体110内转动,使断路器100处于分闸状态后,再将壳体110继续拔出,以使进线端子130与供电连接端子220分离,可使在进线端子130与供电连接端子220分离时,断路器100处于分闸状态。如此,断路器100在与供电装置200进行拆装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风险较小。
88.示例性的,分闸转块300相对于壳体110转动的旋转轴水平设置,分闸转块300通过其偏心位置与壳体110转动连接,第一壳壁111朝向下方,在壳体110插设到装配位置时,分闸转块300可利用自身的重力向容纳槽214内转动。
8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的又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90.如图7所示,并参看图1以及图4-图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第三壳壁113开设有出线接口114,出线接口114内设有出线端子120,壳体110上还开设有与出线接口114连通的连通孔(未示出),连通孔的轴线与其连通的出线接口114的轴线垂直,连通孔内穿设有锁紧螺栓115,锁紧螺栓115用于将插设在出线接口114内的受电连接端子锁紧固定。
91.可以理解的是,受电连接端子在出线接口114内被锁紧螺栓115锁紧固定后,受电
连接端子与出线端子120电接触。
92.这样,用电电路的受电连接端子插设到出线接口114内与对应的出线端子120电连接后,可通过锁紧螺栓115将受电连接端子锁紧固定在出线接口114内,受电连接端子固定较为稳固。在需要将受电连接端子从出线接口114内拔出时,拧松锁紧螺栓115即可解除对受电连接端子的锁紧,受电连接端子拆卸也较为容易。
93.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10还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一壳壁111相对的第四壳壁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相对的第五壳壁和第六壳壁,其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二方向。连通孔可以开设在第一壳壁111、第四壳壁、第五壳壁和第六壳壁中的任意一个上。示例性的,连通孔开设在第五壳壁或者第六壳壁上。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连通孔的孔壁上设置内螺纹,使连通孔内穿设的锁紧螺栓115与连通孔的孔壁螺纹连接,出线接口114内的出线端子120可以与连通孔相对设置。
9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出线端子120包括接线框121,接线框121与壳体110紧固连接,接线框121开设有与连通孔相对的螺纹孔(未示出),螺纹孔为通孔,锁紧螺栓115与其所在的连通孔相对的螺纹孔的孔壁螺纹连接,锁紧螺栓115用于将插设在接线框121内的受电连接端子锁紧固定在接线框121上。
95.这样,受电连接端子被锁紧螺栓115锁紧固定后,与接线框121电连接稳定,不易发生移位。此外,接线框121与壳体110紧固连接也较为稳定。
96.可以理解的是,接线框121由导电材料制成,受电连接端子被锁紧螺栓115锁紧固定在接线框121上后,完成与出线端子120的电接触。
9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处于合闸状态时的内部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处于分闸状态时的内部示意图。
98.如图8、图9所示,并参看图4-图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分闸转块300与壳体110之间设有第一弹簧310,在分闸转块300向壳体110内转动时,第一弹簧310由第一初始状态切换为第一蓄力状态。其中,第一弹簧310处于第一蓄力状态时对分闸转块300施加的作用力大于第一弹簧310处于第一初始状态时对分闸转块300施加的作用力。
99.需要说明的是,在分闸转块300移动到容纳槽214处时,处于第一蓄力状态的第一弹簧310可使分闸转块300向容纳槽214内转动,使分闸转块300的部分转入容纳槽214内。这样,利于使分闸转块300在不被抵压时,至少部分伸出壳体110,以便于壳体110在插框210内插入或者拔出时,使分闸转块300受抵压而向壳体110内转动。另外,也可降低对分闸转块300安装位置的限制,设置分闸转块300的第一侧壁211可以朝向上方等其他方向。
100.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弹簧310可以为柱簧、扭簧、碟簧等各种形态的弹簧。第一弹簧310可以为拉簧、也可以为压簧,第一蓄力状态可以为第一弹簧310被压紧产生弹力时的状态,也可以为第一弹簧310被拉伸产生弹力时的状态。
101.示例性的,第一弹簧310为扭簧,第一蓄力状态为第一弹簧310被压紧产生弹力时的状态。分闸转块300顺时针向壳体110内转动时,将第一弹簧310压紧,分闸转块300转动到壳体110内的预设位置后,第一弹簧310切换为第一蓄力状态,分闸转块300在第一弹簧310的作用下逆时针向壳体110外转动,使分闸转块300恢复到被挤压前的位置时,第一弹簧310切换为第一初始状态。
10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分闸转块300包括位于壳体110外的受压部320,
受压部320包括第一斜面321和第二斜面322。第一斜面321用于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时,受插框210的侧壁211抵压而使分闸转块300向壳体110内转动。第二斜面322用于在将位于装配位置的壳体110从插框210内拔出时,受插框210的侧壁211抵压而使分闸转块300向壳体110内转动。分闸转块300在第一斜面321被插框210的侧壁211抵压时的转动方向与分闸转块300在第二斜面322被插框210的侧壁211抵压时的转动方向相同。
103.这样,壳体110在插入插框210以及从装配位置拔出时,分闸转块300的转动方向相同,可降低壳体110内使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的结构的复杂度,壳体110在插入插框210以及从装配位置拔出时,分闸转块300可以触发相同位置的结构,以使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另外,第一斜面321和第二斜面322也可降低分闸转块300与插框210发生卡死的风险,使分闸转块300的转动更加顺滑。
10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斜面321和第二斜面322相互靠拢的一端可以通过圆角、倒角、尖角或者平面相交。示例性的,第一斜面321和第二斜面322相互靠拢的一端通过圆角相交,可使分闸转块300受压时转动更为顺滑。
1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分闸转块300在壳体110内与壳体110转动连接,第一壳壁111上开设有供分闸转块300转动的第一穿设口116,分闸转块300穿设于第一穿设口116内。
106.可以理解的是,分闸转块300部分位于壳体110内,部分可通过第一穿设口116穿出壳体110,并位于壳体110外,分闸转块300位于壳体110外的部分可通过第一穿设口116转入壳体110内。
107.这样,可减少壳体110外设置的结构,在分闸转块300受到插框210抵压时,利于使分闸转块300位于壳体110外的部分均转入壳体110内,可减少插框210上用于供壳体110外设结构移动的避空结构的设置,利于壳体110在插框210内的插拔。
10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分闸转块300包括位于壳体110内的限位部330,限位部330用于与第一壳壁111抵触,以限制分闸转块300转动的位置。
109.这样,可以控制分闸转块300转出壳体110的部分的位置,降低分闸转块300向壳体110外转动过量的风险。限位部330与第一弹簧310相互配合,可控制分闸转块300不被插框210抵压时的位置,利于控制分闸转块300与插框210相互抵压的面的角度,利于控制分闸转块300转动。
110.在一些示例中,限位部330和受压部320可以为一体结构。
1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壳体110上还设有推块机构400。推块机构400用于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时,受插框210的抵压而动作,以在壳体110插设到装配位置时,使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
112.这样,壳体110在插设到装配位置后,不需要人工操作,可通过推块机构400自动使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可减少断路器100与供电装置200装配过程中的操作步骤,装配过程较为简单。
113.可以理解的是,推块机构400可作为使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的合闸开关,推块机构400可以与分合闸执行机构500传动连接,受插框210的抵压而动作的推块机构400可以带动分合闸执行机构500执行将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的动作。
114.需要说明的是,推块机构400可以设置在第二壳壁112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壳壁111、第四壳壁、第五壳壁或者第六壳壁上,若推块机构400设置在第一壳壁111、第四壳壁、第五壳壁或者第六壳壁上,推块机构400用于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时,受插框210的侧壁211抵压而动作。
1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推块机构400设于第二壳壁112上,推块机构400用于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时,受插框210的底壁212抵压而动作。
116.这样,推块机构400受插框210的抵压稳定,壳体110插设到插框210内的装配位置后,使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的可靠性较高。
117.如图2所示,在设有信号端子118的示例中,信号端子118可以与推块机构400在第三方向上间隔设置。
118.如图8、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时,推块机构400位于分闸转块300的转动路径上。在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时,推块机构400还用于受向壳体110内转动的分闸转块300的抵压而动作,以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
119.这样,向壳体110内转动至预设位置的分闸转块300可通过推块机构400来使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利于提高分闸转块300与推块机构400之间的协同性,可降低分闸转块300和推块机构400之间产生冲突的风险。另外,也可使壳体110内的传动结构更为简单,对断路器100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之间的切换更为容易。
1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推块机构400包括合闸推块410。合闸推块410包括滑动部411和分闸触压部412,滑动部411与壳体110滑动配合,滑动部411可沿第二方向相对于壳体110滑动,滑动部411用于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时,受插框210的抵压而滑动,以在壳体110插设到装配位置时,使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分闸触压部412在壳体110内与滑动部411紧固连接,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时,分闸触压部412位于分闸转块300的转动路径上。在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时,分闸触压部412用于受向壳体110内转动的分闸转块300的抵压而使滑动部411滑动,以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
121.这样,滑动部411可相对于壳体110发生滑动,可通过受插框210的抵压而滑动的滑动部411来触发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也可在被分闸转块300抵压而动作的分闸触压部412的带动下,使滑动部411滑动,来触发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推块机构400的结构较为简单,滑动部411动作较为稳定,断路器100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之间切换的可靠性较高。
122.可以理解的是,滑动部411可以与分合闸执行机构500传动连接。受插框210的抵压而滑动的滑动部411可以带动分合闸执行机构500执行将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的动作。在被分闸转块300抵压而动作的分闸触压部412的带动下滑动的滑动部411可以带动分合闸执行机构500执行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的动作。
123.滑动部411和分闸触压部412可以为一体结构。
124.在一些示例中,分闸转块300包括位于壳体110内的分闸触发部340,分闸触压部412位于分闸触发部340的转动路径上。在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时,分闸触压部412用于受向壳体110内转动的分闸转块300的分闸触发部340的抵压而使滑动部411滑动。
125.需要说明的是,分闸触发部340可以为块状结构,分闸触发部340用于抵压分闸触压部412的位置可以设置触压凸块,分闸触发部340可以通过触压凸块抵压分闸触压部412。
126.在一些示例中,分闸触发部340与限位部330间隔设置。这样,利于减轻分闸转块300的重量。
12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位于壳体110的第二方向上、且用于容纳在插框210内的第二壳壁112上开设有第二穿设口117,滑动部411穿设于第二穿设口117内。滑动部411用于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时,受插框210的底壁212抵压而向壳体110内滑动。在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时,分闸触压部412用于受向壳体110内转动的分闸转块300的抵压而带动滑动部411向壳体110外滑动。
128.这样,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的过程中,滑动部411受插框210的抵压稳定,壳体110插设到插框210内的装配位置后,使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的可靠性较高。
129.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10插设到插框210内的装配位置后,滑动部411可以全部滑动到壳体110内,也可部分位于壳体110外。
130.如图8、图9所示,示例性的,壳体110由左向右插入插框210时,滑动部411凸出于第二壳壁112的部分受到插框210的底壁212的抵压而使滑动部411向左移动,以带动分合闸执行机构500执行将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切换为合闸状态的动作。在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时,顺时针转动的分闸转块300可抵压分闸触压部412,使分闸触压部412带动滑动部411向右移动,以带动分合闸执行机构500执行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的动作。
13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在第一方向上,分闸触压部412位于滑动部411与第一壳壁111之间。分闸触压部412还用于与第二壳壁112抵触,以限制滑动部411滑动的位置。
132.这样,可以降低合闸推块410从壳体110内脱出的风险。此外,也可延长分闸转块300在分闸触压部412上可抵触的路径,利于增大分闸触压部412在分闸转块300的抵压下的移动路径。
133.如图8、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分合闸执行机构500包括转动组件510、动触点520和静触点530,转动组件510与壳体110转动连接,动触点520紧固连接在转动组件510上,转动组件510可带动动触点520转动,静触点530与壳体110紧固连接,静触点530位于动触点520的转动路径上。
134.可以理解的是,动触点520和静触点530中的一个与进线端子130电连接,动触点520和静触点530中的另一个与出线端子120电连接,通过使动触点520和静触点530电接触,可使出线端子120和进线端子130之间电路的导通,以使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通过使动触点520和静触点530分离,可使出线端子120和进线端子130之间电路的断开,以使断路器100处于分闸状态。
135.示例性的,动触点520可以与正极进线端子电连接,静触点530可以与正极出线端子电连接;或者,动触点520可以与负极进线端子电连接,静触点530可以与负极出线端子电连接;或者,动触点520可以与正极出线端子电连接,静触点530可以与正极进线端子电连接;或者,动触点520可以与负极出线端子电连接,静触点530可以与负极进线端子电连接。
1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推块机构400还包括第一连杆420、控制转块430和第二连杆440,控制转块430与壳体110转动连接。第一连杆420包括相对的第一铰接端421和第二铰接端422,第一铰接端421与转动组件510的边缘铰接,第二铰接端422与控制转块430的边缘铰接。第二连杆440包括相对的第三铰接端441和第四铰接端442,第三铰接端441与控制转块430的边缘铰接,第四铰接端442与滑动部411铰接。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使滑动部411受插框210的抵压而滑动时,滑动部411通过第二连杆440、控制转块430、第一连杆420和转动组件510带动动触点520朝靠近静触点530的方向转动,以在壳体110插设到装配位置时,使动触点520与静触点530接触,以实现断路器100由分闸状态向合闸状态的切换。在受向壳体110内转动的分闸转块300的抵压而使滑动部411滑动时,滑动部411通过第二连杆440、控制转块430、第一连杆420和转动组件510带动动触点520朝远离静触点530的方向转动,使动触点520与静触点530分离,以实现断路器100由合闸状态向分闸状态的切换。
137.这样,滑动的滑动部411可通过第二连杆440、控制转块430、第二连杆440和转动组件510带动动触点520转动,可通过滑动部411的滑动控制断路器100在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138.示例性的,滑动部411向左滑动时,通过第二连杆440可带动控制转块430逆时针转动,控制转块430通过第一连杆420可带动转动组件510及其上的动触点520顺时针转动,使动触点520靠近静触点530。
139.分闸触压部412受分闸转块300的抵压而右移时,可带动滑动部411向右滑动,向右滑动的滑动部411可通过第二连杆440带动控制转块430顺时针转动,控制转块430通过第一连杆420可带动转动组件510及其上的动触点520逆时针转动,使动触点520远离静触点530。
140.如图8、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控制转块430与壳体110之间设有第二弹簧460,在壳体110插入插框210使滑动部411受插框210的抵压而带动控制转块430转动时,第二弹簧460由第二初始状态切换为第二蓄力状态。其中,第二弹簧460处于第二蓄力状态时对控制转块430施加的作用力大于第二弹簧460处于第二初始状态时对控制转块430施加的作用力。
141.这样,处于第二蓄力状态的第二弹簧460可以向滑动部411提供使其恢复到被挤压前的位置的作用力,利于在断路器100受分闸转块300的触发而由合闸状态切换为分闸状态时,使滑动部411移动到可被插框210抵压的位置。此外,处于第二蓄力状态的第二弹簧460也可向动触点520提供使其与静触点530分离的作用力,利于使断路器100由合闸状态切换为分闸状态。可减小使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时,对受分闸转块300抵压的分闸触压部412的移动距离的要求,利于提高向壳体110内转动的分闸转块300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的可靠性。
142.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弹簧460可以为柱簧、扭簧、碟簧等各种形态的弹簧。第二弹簧460可以为拉簧、也可以为压簧,第二蓄力状态可以为第二弹簧460被压紧产生弹力时的状态,也可以为第二弹簧460被拉伸产生弹力时的状态。
143.示例性的,第二弹簧460为扭簧,第二蓄力状态为第二弹簧460被压紧产生弹力时的状态。控制转块430逆时针转动时,将第二弹簧460压紧,控制转块430转动至使动触点520和静触点530电接触的位置后,第二弹簧460切换为第二蓄力状态,控制转块430在第二弹簧460的作用下顺时针转动,使滑动部411滑动恢复到被挤压前的位置时,第二弹簧460切换为
第二初始状态。
14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转动组件510与壳体110之间设有第三弹簧540,在转动组件510向使动触点520朝靠近静触点530的方向转动时,第三弹簧540由第三初始状态切换为第三蓄力状态。其中,第三弹簧540处于第三蓄力状态时对转动组件510施加的作用力大于第三弹簧540处于第三初始状态时对转动组件510施加的作用力。
145.这样,处于第三蓄力状态的第三弹簧540可向动触点520提供使其与静触点530分离的作用力,利于使断路器100由合闸状态切换为分闸状态。
146.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弹簧540可以为柱簧、扭簧、碟簧等各种形态的弹簧。第三弹簧540可以为拉簧、也可以为压簧,第三蓄力状态可以为第三弹簧540被压紧产生弹力时的状态,也可以为第三弹簧540被拉伸产生弹力时的状态。
147.示例性的,第三弹簧540为柱簧,第三蓄力状态为第三弹簧540被拉伸产生弹力时的状态。转动组件510带动动触点520顺时针转动时,将第三弹簧540拉伸,转动组件510转动至使动触点520和静触点530电接触的位置后,第三弹簧540切换为第三蓄力状态,转动组件510在第三弹簧540的作用下逆时针转动,使转动组件510带动动触点520恢复到与静触点530分离的位置时,第三弹簧540切换为第三初始状态。
14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第二端和第三端沿控制转块430的边缘间隔设置,在动触点520与静触点530接触时,第二铰接端422和第三铰接端441分别位于自锁平面450的两侧,以使控制转块430切换为自锁状态。其中,自锁平面450为第一铰接端421相对于转动组件510转动的旋转轴和控制转块430相对于壳体110转动的旋转轴所在的平面。
149.可以理解的是,控制转块430处于自锁状态时,第三弹簧540通过转动组件510和第一连杆420向控制转块430施加的作用力与第二弹簧460向控制转块430施加的作用力相抵消,此时,若没有外力驱动控制转块430,控制转块430不会相对于壳体110转动。
150.这样,控制转块430处于自锁状态后,不会自行转动,利于使断路器100保持在合闸状态。向壳体110内转动的分闸转块300抵压分闸触压部412,使分闸触压部412带动控制转块430转动到使控制转块430解除自锁状态后,控制转块430即可在第二弹簧460的作用下转动,使滑动部411滑出,转动组件510可以在第三弹簧540的作用下转动,以使动触点520与静触点530分离。
151.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铰接端422和第三铰接端441位于自锁平面450的同一侧后,控制转块430解除自锁状态。
152.示例性的,在动触点520与静触点530接触时,第二铰接端422和第三铰接端441分别位于自锁平面450的两侧,第二弹簧460向控制转块430施加使控制转块430顺时针转动的作用力,第三弹簧540通过第一连杆420向控制转块430施加使控制转块430逆时针转动的作用力,以使控制转块430切换为自锁状态。在第二铰接端422和第三铰接端441位于自锁平面450的同一侧后,第二弹簧460向控制转块430施加使控制转块430顺时针转动的作用力,第三弹簧540通过第一连杆420向控制转块430施加使控制转块430顺时针转动的作用力,控制转块430解除自锁状态。
15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断路器100还包括保护机构600。保护机构600与转动组件510传动连接,保护机构600用于在断路器100中的电流超过预设值时,使转动组件510带动动触点520向远离静触点530的方向转动,以使动触点520与静触点530分离。
154.这样,可以在断路器100中的电流超过预设值时,使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利于对断路器100连接的用电电路和供电装置200的保护。
15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转动组件510包括转动臂511、锁扣转块512、脱扣转块513和第四弹簧514。转动臂511和脱扣转块513均与壳体110转动连接,且转动臂511相对于壳体110转动的旋转轴与脱扣转块513相对于壳体110转动的旋转轴同轴,转动臂511的一端设有动触点520,转动臂511的另一端与锁扣转块512的一端铰接,锁扣转块512的另一端与脱扣转块513扣接。
156.可以理解的是,可在锁扣转块512用于连接脱扣转块513的一端设置锁扣凸块,在脱扣转块513用于连接锁扣转块512的一端设置凹槽,锁扣凸块扣入凹槽内,锁扣转块512与脱扣转块513通过锁扣凸块和凹槽扣接。
15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第四弹簧514设于脱扣转块513与转动臂511之间,第四弹簧514将锁扣转块512压紧固定在转动臂511上。
158.可以理解的是,第四弹簧514可以为柱簧、扭簧、碟簧等各种形态的弹簧。第四弹簧514可以为拉簧、也可以为压簧。将锁扣转块512压紧固定在转动臂511上的第四弹簧514可以处于压缩状态,也可以处于拉伸状态。
159.示例性的,第四弹簧514为扭簧,第四弹簧514向脱扣转块513施加使脱扣转块513可相对于转动臂511顺时针转动的作用力,以通过脱扣转块513将锁扣转块512压紧固定在转动臂511上。
16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转动臂511与壳体110之间设有第三弹簧540,第一铰接端421与锁扣转块512铰接。第一铰接端421位于锁扣转块512与转动臂511的铰接位置以及锁扣转块512与脱扣转块513的扣接位置之间。
16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保护机构600与脱扣转块513的边缘传动连接,保护机构600用于在断路器100中流过的电流超过预设值时,带动脱扣转块513朝远离锁扣转块512方向转动,以使脱扣转块513与锁扣转块512脱扣。在脱扣转块513与锁扣转块512脱扣后,锁扣转块512用于带动第一铰接端421相对于转动臂511转动至使第二铰接端422和第三铰接端441位于自锁平面450的同一侧的位置,以使动触点520在第三弹簧540的作用下与静触点530分离。
162.这样,利于在断路器100中流过的电流超过预设值时,使控制转块430解除自锁状态,将处于合闸状态的断路器100切换为分闸状态,利于对断路器100连接的用电电路和供电装置200的保护。
163.可以理解的是,转动臂511带动动触点520朝向靠近静触点530的方向转动时,脱扣转块513可在锁扣转块512的带动下转动,脱扣转块513不会与锁扣转块512脱扣。具体来说,转动臂511带动动触点520朝向靠近静触点530的方向转动时,锁扣凸块可与凹槽的侧壁211抵接,以带动脱扣转块513转动。脱扣转块513朝远离锁扣转块512方向转动时,锁扣凸块可从凹槽的槽口转出,使脱扣转块513与锁扣转块512脱扣。
164.示例性的,在断路器100中流过的电流超过预设值时,保护机构600带动脱扣转块513逆时针转动,以使锁扣凸块从凹槽内脱出。脱扣转块513与锁扣转块512脱扣后,锁扣转块512可相对于转动臂511顺时针转动,使第二铰接端422和第三铰接端441位于自锁平面450的同一侧的位置,控制转块430解除自锁状态,动触点520可在第三弹簧540的带动下与
静触点530分离。
16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保护机构600包括与脱扣转块513传动连接的第一保护组件610。第一保护组件610包括热敏形变片611和第三连杆612。
166.可以使热敏形变片611设置于动触点520与其连接的进线端子130或者出线端子120之间,或者使热敏形变片611设置于静触点530与其连接的进线端子130或者出线端子120之间。
167.热敏形变片611可由受热可发生弯曲变形的材料制成。示例性的,热敏形变片611可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形状记忆合金是通过热弹性与马氏体相变及其逆变而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由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所构成的材料。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结构件可以体现为:在一定温度范围下发生塑性形变后,在另一温度范围又能恢复原来的形状。例如,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由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曲线结构件被拉直后,会保持或大致保持直线形态。当结构件被加热至一定温度后,结构件会自动恢复成原来的曲线形状。另外,热敏形变片611还可由双金属片制成。双金属片是由两种或多种具有合适性能的金属或其它材料所组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双金属片也称热双金属片,由于各组元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当温度变化时,主动层的形变要大于被动层的形变,从而会使双金属片的整体向被动层一侧弯曲。
168.热敏形变片611与脱扣转块513之间通过第三连杆612相连,脱扣转块513上设有滑槽515,第三连杆612的一端与热敏形变片611铰接,另一端设于滑槽515内,且可在滑槽515内滑动,为降低第三连杆612从滑槽515内脱出的风险,第三连杆612设于滑槽515内的一端可为弯钩状。在热敏形变片611处的电流超过预设值时,热敏形变片611处温度较高,热敏形变片611会发生形变,进而可通过第三连杆612带动脱扣转块513向远离锁扣转块512的方向转动至与锁扣转块512脱扣。
16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保护机构600包括与脱扣转块513传动连接的第二保护组件620。第二保护组件620包括电磁铁621和衔铁622,电磁铁621缠绕有线圈。
170.可以使线圈设置于动触点520与其连接的进线端子130或者出线端子120之间,或者使线圈设置于静触点530与其连接的进线端子130或者出线端子120之间。
171.电磁铁621与壳体110紧固连接,衔铁622的一端与壳体110转动连接,另一端可受电磁铁621的吸引而摆动,衔铁622与壳体110之间可以设置第五弹簧623,在衔铁622被电磁铁621吸引而向靠近电磁铁621的方向摆动时,第五弹簧623由第五初始状态切换为第五蓄力状态。其中,第五弹簧623处于第五蓄力状态时对衔铁622施加的作用力大于第五弹簧623处于第五初始状态时对分闸转块300施加的作用力。可以理解的是,第五弹簧623可以为柱簧、扭簧、碟簧等各种形态的弹簧。
172.脱扣转块513的边缘设有脱扣凸块516,断路器100处于合闸状态时,脱扣转块513位于衔铁622朝向电磁体转动的路径上。衔铁622用于在线圈内的电流超过预设值时,受电磁铁621的吸引而发生摆动,以推动脱扣凸块516,使脱扣转块513朝远离锁扣转块512的方向转动至与锁扣转块512脱扣。
173.可以理解的是,为降低第一保护组件610和第二保护组件620之间的相互干扰,可将第一保护组件610和第二保护组件620分别设置在脱扣转块513的两侧。可以使热敏形变片611设置于动触点520与其连接的进线端子130或者出线端子120之间,线圈设置于静触点530与其连接的进线端子130或者出线端子120之间。或者,可以使线圈设置于动触点520与
其连接的进线端子130或者出线端子120之间,使热敏形变片611设置于静触点530与其连接的进线端子130或者出线端子120之间。
17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100,壳体110内还设有灭弧机构700,灭弧机构700靠近动触点520向静触点530转动的路径设置,灭弧机构700可熄灭动触点520和静触点530之间产生的电弧。这样,可提高断路器100在分闸状态和合闸状态之间相互切换的安全性。
175.示例性的,灭弧机构700靠近第三壳壁113设置,第三壳壁113上还开设有灭弧出孔119。
17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177.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178.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