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以及功能性服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01812发布日期:2022-12-27 22:55阅读:21来源:国知局
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以及功能性服饰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功能性服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以及功能性服饰。


背景技术:

2.生物电流是伴随着生物体神经活动或肌肉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电流,由此衍生出的外界生物电流刺激辅助运动的产品越来多。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ems(electromuscularstimulation,肌肉电刺激),其可以应用在塑形美体衣中,通过在塑性美体衣中添加电连接结构后,再将相应的设备与电连接结构连接即可辅助使用者进行健身、塑形。
3.目前,针对所述塑性美体衣等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为传统的磁扣式连接或者引出电子线连接等方式。然而,上述方式相对于服饰而言存在较多硬质结构或凸起结构,使用者穿戴所述服饰后易感觉穿戴不适,且,一定程度影响服饰的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以及功能性服饰,能够较大程度避免结构凸起,提升穿戴体验。
5.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承载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固定连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和用于与外界设备接触的第二接触面;当外界设备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接触时,通过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在外界设备与人体皮肤之间形成回路;承载部设置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的外表面,用于承载外界设备,以及,对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进行遮挡。
6.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为导电材料。
7.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通过贴合的方式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固定连接。
8.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通过双面编织的方式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连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通过导电线丝编织形成。
9.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承载部与基础布料层连接,并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的外表面形成口袋状结构,以通过口袋状结构承载外界设备。
10.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根据预设的设置需求设置于基础
布料层的内侧或外侧;其中,预设的设置需求根据外界设备的设置位置确定;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和/或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根据外界设备的正极和负极的位置连接在承载部上或者基础布料层上。
11.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外界设备的设置位置包括基础布料层的内侧位置;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设置在基础布料层的内侧位置;且,承载部连接在基础布料层内侧。
12.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外界设备的设置位置包括基础布料层的外侧位置;基础布料层上还开设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分别对应的开口;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穿过开口设置在基础布料层的外侧;且,承载部连接在基础布料层外侧。
13.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包括双层结构的固定布料层,承载部的口袋状结构通过双层结构的固定布料层交叠形成。
14.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功能性服饰,该功能性服饰配置有上述电连接结构;所述功能性服饰还包括服饰本体,上述电连接结构设置在上述服饰本体上。
15.本发明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以及功能性服饰,通过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实现外界设备对应的电连接,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均是用于导电的第一接触部或第二接触部的接触部位,在实现电连接时无多余硬件结构,导电结构一体设计,无需额外的结构连接形式,也避免了服饰的结构凸起,且,本发明设计有承载部,该承载部遮挡于第二接触面的外表面,不仅能够遮挡电连接触点,保证服饰美观,还能够承载外界设备,外界设备与电连接结构的连接方便快速,此外,在未放置外界设备时,能够最大程度保持功能性服饰的原有状态。
16.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17.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对应的使用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4.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5.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7.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8.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9.图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0.图1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承载部根据固定布料层形成时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1.图1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承载部根据固定布料层形成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2.图1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承载部根据固定布料层形成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3.图1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承载部根据固定布料层形成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4.图1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承载部根据固定布料层形成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5.图1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6.图1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7.图1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8.图2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9.图2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0.图2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1.图2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
连接结构;
42.图2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
43.图2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
44.图2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
45.图2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
46.图2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
47.图2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承载部根据固定布料层形成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8.图3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承载部根据固定布料层形成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9.图3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承载部根据固定布料层形成时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50.图中:1-基础布料层;2-1-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1-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1-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3-承载部。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2.生物电流是伴随着生物体神经活动或肌肉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电流,由此衍生出的外界生物电流刺激辅助运动的产品越来多。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ems(electromuscularstimulation,肌肉电刺激),其可以应用在塑形美体衣中,通过在塑性美体衣中添加电连接结构后,再将相应的设备与电连接结构连接即可辅助使用者进行健身、塑形。
53.目前,针对所述塑性美体衣等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为传统的磁扣式连接或者引出电子线连接等方式。然而,上述方式相对于服饰而言存在较多硬质结构或凸起结构,使用者穿戴上述服饰后易感觉穿戴不适,且,一定程度影响服饰的美观。
54.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以及功能性服饰,能够较大程度避免结构凸起,提升穿戴体验。
55.为便于对本实施例进行理解,首先对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进行详细介绍,该电连接结构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承载部3;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固定连接;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分别设置有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第一接触面和用于与外界设备接触的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部
和第二接触部均还包括连接段,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用于连接第一接触部的上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用于连接第二接触部的上述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当外界设备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接触,且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一接触面与人体皮肤接触时,通过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在外界设备与人体皮肤之间形成回路。
56.进一步地,上述第一接触面并不仅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还可以与其他设备连接,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处所接触连接的物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结构能够通过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一接触面、连接段和第二接触面将需要电连接的物体实现电连接。
57.具体的,外界设备包括金属电极,该金属电极包括正极和负极,第一接触部的一端与第二接触部的一端根据外界设备的正极和负极的位置相互对应,其一面与基础布料层1接触连接,另一面则形成上述与外界设备接触的第二接触面;其中,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另一端的一端面与基础布料层1接触,其另一面则形成上述与人体皮肤接触的第一接触面。
58.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分别用于和外界设备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并在第一接触面与人体皮肤接触后,使外界设备的对应的电路导通。
5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连接结构设置于功能性服饰上,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对应的使用结构示意图,该图中示出了功能性服饰对应的电连接结构的局部透视图,该透视图为第二接触面部分的功能性服饰的正面视图,包括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上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上述承载部3,如图1所示,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以虚线示出,表示二者均设置于基础布料层1内侧,而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以实线示出,表示二者均设置于上述基础布料层1的外端面,该图1对应于外界设备固定在基础布料层1外侧时使用的实施方式,上述承载部3与上述基础布料层1连接,且遮挡于上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上,也以实线示出。其中,上述基础布料层1为普通布料,无任何电连接特性,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为导电材料,如金属纤维材质制成,该金属纤维材质具有导电特性,能够实现相应的电路连通。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可以是条型结构,根据功能性服饰的使用需求分别设置于基础布料层1上的相应位置,如,当外界设备需固定于功能性服饰的腰部位置时,将第二接触面定位于功能性服饰的腰部位置即可;若需对人体的腿部实施功能电,则将第一接触面定位于人体的腿部位置即可。
60.进一步的,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仅仅是金属电极的电路连接部分,而为了将外界设备固定在功能性服饰上,本发明实施例设计有用于承载外界设备的承载部3,承载部3设置在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的外表面,用于承载外界设备,以及,对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进行遮挡。具体的,可以将该承载部3的三端与上述基础布料层1连接形成口袋状结构,以使外界设备承载于承载部3内。
6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通过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实现外界设备对应的电连接,无多余硬件结构,避免了服饰的结构凸起,且,本发明实施例设计有承载部3,该承载部3遮挡于第二接触面的外表面,不仅能够遮挡触点,保证服饰美
观,还能够承载外界设备,外界设备与电连接结构的连接方便快速,此外,在未放置外界设备时,能够最大程度保持功能性服饰的原有状态。
62.上述承载部3可以是布片结构,其覆盖于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这种设计能够将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对应的触点隐藏。当承载部3与基础布料层1连接,且将上述第二接触面覆盖之后,直接将外界设备放置在该覆盖位置对应的口袋状结构中,承载部3就可以将外界设备贴紧于基础布料层1一侧,而外界设备的金属电极也分别与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接触,形成电连接形式,以实现电路连通。
63.进一步的,上述第一接触部和上述第二接触部通过预设的连接方式与基础布料层1附着式固定连接,在具体实现时,用于实现电路连通的电连接结构与功能性服饰贴附式设计,尽可能减少了结构凸起,进而使得功能性服饰既不影响功能性使用,也能保证穿戴的舒适性。
64.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本发明实施例主要在于介绍上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基础布料层1对应的预设的连接方式包括贴合连接时对应的电连接结构。当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对应的连接方式为贴合连接时,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为亲肤类导电布料制成,其正面及背面均为导电材质。
65.在具体实现时,将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与基础布料层1进行压合处理,以得到相应的电连接结构。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可以根据预设的设置需求设置于基础布料层1的内侧或外侧,预设的设置需求根据所述外界设备的设置位置确定;且,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均可以根据预设的使用需求贴合于承载部3上或者基础布料层1上,该预设的使用需求用于保证外界设备方便使用,或者便于生产制造;此外,承载部3缝合于基础布料层1上。
66.具体的,可以将外界设备固定在功能性服饰内侧,此时,上述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设置在基础布料层1内侧,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位置也均贴合于基础布料层1的内侧。上述承载部3也连接于基础布料层1的内侧,当人体穿戴该功能性服饰后,该承载部3与人体皮肤接触。
67.图2-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对应的贴合连接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当将外界设备放置于功能性服饰内侧使用时,上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均设置于基础布料层1内侧,上述承载部3也连接在基础布料层1内侧,并覆盖在上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上,此时,上述承载部3与基础布料层1之间形成口袋状结构。
68.进一步的,外界设备的金属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设置的位置均不相同,而当正极和负极均位于外界设备的同一侧时,上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均根据外界设备的正极和负极的位置固定于承载部3上或者基础布料层1上,其中,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分别固定的位置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如,当需要外界设备的金属电极靠近人体一侧时,则将两个第二接触面固定于承载部3上,若需将金属电极靠近外界,则将两个第二接触面固定于基础布料层1上。进一步地,为了便于使用,在外界设备固定在基础布料层内侧时,通常将第二接触面
设置在承载部3上,以使外界设备的控制按钮朝向外界,方便触摸。
69.外界设备的金属电极的正极和负极不仅可以横向设置,以使第二接触面对应的连接触点为左右接触式布置,外界设备的金属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还可以纵向设置,以使第二接触面对应的连接触点为上下接触式布置,具体的布置方式也根据外界设备的具体结构和实际设置需求确定。
70.进一步的,外界设备的金属电极的正极和负极还可以分别设置在外界设备的前后两侧,此时,上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中的一个则固定在承载部3上,另一个则固定于基础布料层1上,形成前后接触式布置。
71.具体的,如图2-图5所示,图2-图5示出了两种实施方式,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为左右接触式布置,另一种实施方式为上下接触式布置。如图2和图3为左右接触式布置实施方式,图2和图3均以外界设备的金属电极的正极和负极位于同一侧,且为第二接触面左右接触式布置。其中,图2为第二接触面与基础布料层1贴合时的示意图,图3为第二接触面与承载部3贴合时的示意图,这一布置方式对应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为左右横向对应。同时,图2和图3均为俯视结构示意图,承载部3在图2和图3中的下侧位置,该位置指示承载部3设置在基础布料层内侧。图2和图3的主视图可以参照图1所示的局部透视图,图2和图3对应的主视图与图1的区别在于,基础布料层1的外侧视图对应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和承载部3均以虚线示意,这种示意在于指示这些结构在基础布料层1外侧无法直观查看到;而基础布料层1的内侧视图,也即贴合人体皮肤一侧的视图中,承载部3、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以及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均以实线示意,这种示意在于指示这些结构在基础布料层1内侧可以直观查看到,而第二接触面仅由承载部3遮挡而已。
72.如图4和图5为上下接触式布置的实施方式,其中,图4为第二接触面与基础布料层1贴合时的示意图,图5为第二接触面与承载部3贴合时的示意图,且,图4和图5均以外界设备的金属电极的正极和负极位于同一侧,且为第二接触面上下接触式布置进行说明,这一布置方式对应的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为上下对应。
73.具体的,图4和图5均为俯视图,此时,两个第二接触面俯视查看时会重叠,若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与外界设备的上侧电极连接,则可以直接查看到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该图4中的第二接触面部分以交叠阴影示意,这一示意方式用于说明该位置纵向设置有两个第二接触面。
74.进一步的,还可以将外界设备固定在功能性服饰外侧使用,此时,上述承载部3连接于基础布料层1的外侧。其中,上述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仍均贴合于基础布料层1的内侧,二者的第一接触面也贴合于基础布料层1内侧,用于与人体接触实现电流导通。为了使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能够与固定在功能性服饰外侧的外界设备连接,上述基础布料层1上还开设有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对应的开口;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分别穿过相应的开口设置于承载部3与基础布料层1形成的口袋状结构内。
75.图6-图11示出了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对应的贴合连接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
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6-图11所示,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也根据外界设备的正极和负极的位置贴合于承载部3上或者基础布料层1上。其中,为了便于制造和方便使用,通常将第二接触面贴合在基础布料层上,此时,若外界设备为按钮控制,直接触摸承载部3就能触发外界设备的控制按钮,以控制外界设备启动。
76.图6-图11也示出了两种实施方式,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为左右接触式布置,另一种实施方式为上下接触式布置。其中,图6、图7和图8均为左右接触式布置对应的示意图,图6为俯视图,承载部3位于图6的上侧,这一位置在于指示承载部3连接在基础布料层1外侧,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穿过基础布料层1的部分以虚线示意。图7为基础布料层1的主视方向的透视图,也即基础布料层1的外侧结构示意图,该图7中的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设置在基础布料层1内侧,故以虚线示意,而承载部3和二者的第二接触面均设置在基础布料层1外侧,故以实线示意;图8为图7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的内侧结构示意图,图8也是透视图,此时,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以实线示意,承载部3和二者的第二接触面均以虚线示意。
77.图9、图10和图11均为上下接触式布置对应的示意图,图9为上下接触式对应的俯视图,在图9中,两个第二接触面俯视查看时也会重叠,若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与外界设备的上侧电极连接,则可以直接查看到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该图9中的第二接触面部分以交叠阴影示意,这一示意方式用于说明该位置纵向设置有两个第二接触面。
78.图10为图9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主视方向的透视图,也即基础布料层1外侧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中,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以虚线示意,承载部3和二者的第二接触面均以实线示意;图11为图10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内侧的透视图,实线和虚线的示意方式与图10相反。
79.进一步的,上述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还包括双层结构的固定布料层,上述双层结构的固定布料层为两层基础布料层1,且,上述承载部3的口袋状结构是由两层基础布料层1交叠形成的。
80.为了便于理解,图12-图16示出了承载部3根据固定布料层形成时对应的贴合连接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并以外界设备固定在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外侧进行举例说明。
81.将上述双层结构的固定布料层分为第一基础层和第二基础层,且,图12-图16中的图12至图16均以前后接触式布置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外界设备的两个电极位于外界设备的前后两侧。如图13所示,图13为基础布料层1的外侧透视图,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以虚线示意,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以实线示意,且遮盖于形成的口袋结构内。具体的。图13中下侧的基础布料层1为上述固定布料层的第二基础层,上侧的基础布料层1为上述固定布料层的第一基础层,第一基础层覆盖在第二基础层外表面。在具体实现时,图12为前后接触式布置对应的实施方式对应的俯视图,图12中的上述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贴合于第一基础层内侧,上述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贴合于第二基础层内侧,此时,上述第二基础层上开设有用于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通过的开口,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穿过该开口设置于第二基础层外侧;图12中的开口
位置也以虚线示意。其中,第一基础层覆盖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设置,第一基础层的覆盖部分与第二基础层连接形成承载部3对应的口袋状结构,将外界设备放置在该重叠部分即可。第一基础层的重叠部分的上侧位置为口袋状结构对应的开口侧。
82.图14为图13对应的拆解结构示意图,此时由于第一基础层和第二基础层还未重叠,故二者形成的承载部3未标出;图15为图13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的内侧透视图,此时,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以实线示意,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以点状虚线示意,由于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被第二基础层遮挡,故也以虚线示意。图16为图15对应的拆解图,该图16中,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以及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以实线示意,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以点状虚线示意。
8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可以根据使用需求以暗袋形式将外界设备固定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内,也能够以明袋形式将外界设备固定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外侧,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此外,将导电部分和普通布料部分进行贴合连接,二者之间没有厚重的连接凸起,使得功能性服饰整体较为贴合,保证穿戴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84.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本发明实施例主要在于介绍上述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和基础布料层1对应的预设的连接方式包括编织连接时对应的电连接结构,其中,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通过双面编织的方式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连接。具体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位置均为导电线丝,对应的,这些导电线丝和普通线丝交织双面编织,而这些普通线丝编织形成上述基础布料层1,如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位置位于基础布料层1内侧部分均为导电线丝,基础布料层1的外侧部分为普通线丝编织,而,第二接触面根据外界设备的放置位置以导电线丝编织形成。在具体实现时,将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与基础布料层同时编织制作,以将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集成在基础布料层上。
85.具体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通过双面编织的方式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连接时,可以将外界设备固定在功能性服饰内侧,此时,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对应的导电线丝均编织于上述基础布料层1内侧,第二接触面的对应位置则以普通线丝编织作为上述基础布料层1的外侧一面;且,第一接触部的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一接触面也以导电线丝集成在基础布料层1内侧一面。
86.为了便于理解,图17-图2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对应的双面编织连接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图17-图22所示,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的导电线丝位于基础布料层1内侧编织,基础布料层1的外侧为普通线丝。其中,该图17-图22中包括两种内部放置外界设备时的实施方式,第一种实施方式示出了左右接触式布置对应的示意图,第二种实施方式为上下接触式布置对应的示意图。
87.具体的,图17至图19均为左右接触式布置对应的示意图,图17为俯视图,承载部3设置于图17的下侧,指示其在基础布料层1内部;图18为图17的基础布料层1外侧透视图,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和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均以虚线示意,承载部3的外边框以虚线示意;图19为图18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的内侧透视
图,此时,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以及两个第二接触面均以实线示意。
88.图20至图22均为上下接触式布置对应的示意图,此时,第二接触面均以导电线丝编织于基础布料层1内侧,且上下布置,图20为俯视图,二者的第二接触面俯视查看时会重叠,当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与外界设备的上侧电极连接时,图20中直接可以看到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图21为基础布料层1外侧透视图,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两个第二接触面和承载部3均以虚线示意,表示基础布料层1的外侧该位置为普通线丝编织,承载部3连接在基础布料层图示位置的内侧;图22为图21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的内侧透视图,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两个第二接触面和承载部3均以实线示意,表示基础布料层内侧该位置为导电线丝编织,以及承载部3连接在图示相应位置。
89.进一步的,上述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通过双面编织的方式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连接时,也可以将外界设备固定在功能性服饰外侧,此时,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处的导电线丝均编织于基础布料层1外侧,为了实现电导通,第二接触面的另一面也以导电线丝编织,此时基础布料层1对应的第二接触面位置无普通线丝编织;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以导电线丝编织于上述基础布料层1内侧,基础布料层1则以普通线丝承载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的导电线丝部分。
90.图23-图2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部放置外界设备时对应的双面编织连接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该图23-图28中示出的是外界设备的金属电极的正极和负极位于同一侧时对应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两种实施方式,其中一种为左右接触式连接,另一种为上下接触式连接。
91.图23至图25为左右接触式对应的示意图,图23为俯视图,图24为图23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的外侧透视图,其中,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以虚线示意,承载部3和两个第二接触面以实线示意;图25为图24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内侧透视图,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和两个第二接触面均以实线示意,需要注意的是,图25中的第二接触面的实线表示基础布料层的内侧和外侧均为导电线丝编织,承载部3以虚线示意。
92.图26至图28分别为上下接触式布置对应的示意图,图26为俯视图,两个第二接触面也重叠示出,当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与外界设备的上侧电极连接时,直接查看到的也是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图27为图26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外侧透视图,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以虚线示出,以指示基础布料层1的外侧此位置为普通线丝编织,而承载部3和两个第二接触面以实线示出,指示在基础布料层1上可以直接查看到导电线丝对应的第二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的导电线丝仅在于被承载部3遮挡;图28为图27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内侧透视图,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和两个第二接触面均以实线示出,承载部3以虚线示出。
93.进一步的,当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均通过双面编织的方式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连接时,上述承载部3也可以根据基础布料层1对应的双层结构的固定布料层连接形成,该双层结构的固定布料层也为两层基础布料层1,且,上述承载部3也是由两层基础布料层1交叠形成的。图29-图31示出了承载部3根据固定布料层形成时对应的双面编织连接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该图29-图31主要用于正极和负
极前后布置的外界设备,如图29-图31所示,图29为俯视图,图29的上侧的基础布料层为第一基础层,下侧的基础布料层为第二基础层,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2-1的导电线丝均编织于上述第一基础层内侧;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的导电线丝编织于上述第二基础层内侧,且,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的导电线丝编织于上述固定布料层的第二基础层内侧和外侧,也即第二基础层的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位置无普通线丝编织。
94.图30为图29对应的基础布料层1的内侧透视图,图30中的两层基础布料层左右设置,第一基础层被第二基础层遮挡一部分,而第一接触部的连接段2-2和第二接触部的连接段2-1均以实线示意,用于指示基础布料层内侧该位置为导电线丝编织;图31为图30对应的拆解图,第二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面2-1-1为点状虚线示意,指示基础布料层的该位置均以导电线丝编织。
9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能够根据不同的外界设备和不同的使用需求的前提下,采用双面编织的方式将导电结构和普通布料进行连接,并将所需位置以导电线丝形式展示,其余位置则为普通线丝,能够避免电路接触错误的情况,且这一连接形式使得功能性服饰整体更加贴合,无多余凸起结构,相较于上述贴合连接形式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而言,本双面编织方式形成的电连接结构能够与功能性服饰的基础布料层1形成一体,进一步保证了穿戴效果和使用体验。
96.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功能性服饰,该功能性服饰配置有上述电连接结构;该功能性服饰还包括服饰本体,上述电连接结构设置在上述服饰本体上。
9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能性服饰,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能性服饰的电连接结构具有相同的技术特征,所以也能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98.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功能性服饰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前述电连接结构实施例中的对应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99.另外,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0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0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
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