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85625发布日期:2023-03-08 08:03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


背景技术:

2.socket连接器是一种常用于芯片领域的连接器产品,socket连接器一般分为接触端和pcb端,接触端的针脚主要有2种形式,pga和lga;pcb端的针脚有两种形式,bga和lga。由此产生的socket产品类型主要有:pga+bga、lga+bga和lga+lga三种形式,目前后两者应用较多。
3.传统的socket连接器所有端子的外形尺寸是一致的,端子的间距也是一致的,这样端子中相邻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间距处处相同,由于端子尾部锡球自身的尺寸的限制,端子尾部的间距难以做的更小,以致难以实现信号端子与周围的接地端子间距较小的情况,使得连接器高速传输性能受限。
4.此外,连接器在使用时,端子接触端受到适配端的挤压会变形,从而改变接触端上触点的位置,这样就会存在处于压缩状态的端子触点和适配端的触点不能很好的对位接触,影响信号的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通过对端子形态和排布进行改进,改善连接器的高速传输性能以及实现端子被压缩后接触端的触点和适配端的触点对位接触。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内的端子,所述端子的一端为接触端,所述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所述端子的接触端通过弹性臂和端子中部的固定部相连,接触端上设有触点;由包括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在内的至少两个端子顺次排布成一个端子组,同一端子组中,相邻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弹性臂具有同样的弯折方向,相邻信号端子的弹性臂以及接触端均朝向相反的方向,相邻接地端子的弹性臂和固定部之间具有相反的弯折方向;在自然状态下,相邻端子之间的触点间距不完全相同;在端子受压缩的状态下,弹性臂变形使得任意相邻端子之间的触点间距相等。
7.同一端子组中,信号端子的接触端和相邻接地端子的接触端具有相反的朝向。
8.同一端子组中,相邻接地端子的接触端朝向相同。
9.所述壳体内的端子成排设置,同一排设置有若干端子组;壳体内相邻两排端子的端子组错位排布。
10.壳体内任一排两端不足排布一个端子组的位置按照端子组之间的端子衔接顺序排布端子。
11.在自然状态下,信号端子和相邻接地端子的触点间距大于相应固定部的间距。
12.所述端子上与接触端相对的另一端为pcb端,同一端子组中,相邻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pcb端和固定部之间具有同样的弯折方向,相邻信号端子的pcb端分别向相反方向
弯折,相邻接地端子的pcb端分别向相反方向弯折。
13.所述端子包括a型端子和b型端子,a型端子的整体外形轮廓呈c形,b型端子的整体外形轮廓呈s形。
14.所述信号端子为b型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包括a型端子和b型端子,与信号端子相邻的接地端子为a型端子。
15.所述端子上的接触端、弹性臂和固定部为一体结构。
16.所述固定部设置有卡爪。
17.所述壳体的安装腔由纵向分隔条和横向分隔条分为大小相等的单元格,单元格内设置用于固定所述端子的定位槽。
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接触端通过弹性臂和端子的固定部连接,且相邻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弹性臂和固定部之间形成同样方向的弯折,这样信号端子和相邻接地端子的接触端距离较远、中间主体部分形状接近、距离较近,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耦合状态是变化的,主体部分距离的拉近能够改善参考地的回流状态,从而改善高速传输性能。
19.由于本发明针对相邻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相邻信号端子、相邻接地端子的接触端的朝向进行优化设计,并结合相邻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弹性臂的弯折方向,使得端子受压缩后,接触端会朝向不同方向变形,增加或减小相邻端子的接触端的触点间距,从而使得压缩状态下各个相邻端子的触点间距一致,从而实现端子的触点和适配端的触点排布对应,以便于端子的触点和适配端的触点对位接触。
附图说明
20.图1为现有技术中socket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述连接器的正面视图;图3为本发明所述连接器的背面视图;图4为本发明所述a型端子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所述a型端子压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所述b型端子自然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所述b型端子压缩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中自然状态下端子类型分布及触点间距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中压缩状态下端子类型分布及触点间距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所述连接器的端子类型分布总图;图中标记:1、壳体,2、端子,3、锡球,4、信号端子,5、接地端子,6、接触端,7、固定部,8、焊球面,9、弹性臂,10、卡爪,11、连接臂,12、单元格。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作为对发明做任何限制的依据。
22.参照附图2、3、10所示,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1和安装在壳体1内的端子2,所述壳体1的安装腔内被纵横交错的纵向分隔条和横向分隔条分为大小相等的单元格12,单元格
12内设置用于固定所述端子2的定位槽。
23.如图4-7所示,所述的端子2一端为接触端6,另一端为焊球面8形式的pcb端,中间为固定部7,在固定部7上设置有卡爪10,可以将端子2卡在所述壳体1的定位槽中。按照作用所述端子2分为信号端子4和接地端子5,信号端子4和接地端子5的接触端6通过弹性臂9和所述固定部7连接,弹性臂9在所述固定部7上弯折一定的角度,弹性臂9末端也弯折一定的角度,以形成所述的接触端6,接触端6的凸出部分为端子2的触点。所述pcb端相对于固定部7形成弯折。
24.所述端子2的弹性臂9相对于固定部7的弯折方向和接触端6相对于弹性臂9的弯折方向相同,同时,端子2的pcb端通过连接臂11和固定部7连接成一体,连接臂11相对于固定部7的弯折方向和弹性臂9相对于固定部7的弯折方向相反,此时接触端6和pcb端就分别位于固定部7的同侧,使得端子2整体轮廓呈c形,将该形态的端子定义为a型端子。如图4所示,a型端子的弹性臂9以及接触端6分别顺时针弯折,而连接臂11和pcb端则逆时针弯折,此类端子的接触端6受到压缩后,弹性臂9向pcb端靠拢,使得接触端6在横向上远离固定部7,如图5所示。
25.所述端子2的弹性臂9相对于固定部7的弯折方向和接触端6相对于弹性臂9的弯折方向相反,同时,端子2的pcb端相对于固定部7的弯折方向和弹性臂9的弯折方向相反,使得端子整体轮廓呈s形,将该形态的端子定义为b型端子。如图6所示,b型端子的弹性臂9相对于固定部7顺时针弯折,而接触端6相对于弹性臂9则逆时针弯折,pcb端相对于固定部7逆时针弯折,这样接触端6和pcb端就分别位于固定部7的两侧,而弹性臂9和和pcb端位于固定部的同侧。此类端子的接触端6受到压缩后,弹性臂9向pcb端靠拢,使得接触端6在横向上接近固定部7,如图7所示。
26.本发明中信号端子4为b型端子,接地端子5既有a型端子,又有b型端子。各类型端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布组成一个端子组,若干端子组顺次排成一排,壳体内则设置若干排端子。
27.端子组的端子类型及端子排布规律可以参考图8、9所示,图8、9中包括三个顺次排布的端子组,虚线框内的6个端子组成一个端子组。以左边第一个端子组为例,包括从左到右间隔排布的接地端子5、接地端子5、信号端子4、信号端子4、接地端子5和接地端子5,按照端子形态,则分别为b型端子、a型端子、b型端子、b型端子、a型端子和b型端子,且两个a型端子的朝向相反。
28.同一端子组中,相邻的信号端子4和接地端子5的弹性臂9和固定部7之间具有同样的弯折方向,且信号端子4的接触端6和相邻接地端子5的接触端6具有相反的朝向,相邻信号端子4的弹性臂9以及接触端6均朝向相反的方向,相邻接地端子5的弹性臂9和固定部7之间具有相反的弯折方向,相邻接地端子5的接触端6朝向相同。
29.如图8所示,信号端子4和相邻的接地端子5为两种类型的端子,在自然状态下,信号端子4的接触端6和相邻接地端子5的接触端6的触点间距大于相应固定部7之间的间距,且相较于常规方案中相邻信号端子4和接地端子5采用同一类端子,本发明中相邻信号端子4和接地端子5为形状不同的a、b两类端子,且相邻的信号端子4和接地端子5的弹性臂9和固定部7之间具有同样的弯折方向、相邻的信号端子4和接地端子5的pcb端和固定部7之间具有同样的弯折方向,使得两种端子的主体部分(可以固定部为参考)距离可以更近,并且相
邻信号端子4和接地端子5的主体部分形状接近,信号端子4与接地端子5的耦合状态是变化的,而主体部分距离的拉近能够改善参考地的回流状态,从而改善高速传输性能。
30.例如,传统的常规方案中,相邻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为同一类端子,无论是触点间距还是中间的固定部的间距都是相同的,由于端子pcb端焊球面上锡球直径的影响,相邻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之间固定部的间距为1mm,触点间距也为1mm;本发明中本发明中相邻信号端子4和接地端子5为形状不同的a、b两类端子,这样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触点间距为1mm的情况下,中间的固定部间距可以自由设计,拉近到1mm以下,如0.55mm,从而改善参考地的回流状态,改善高速传输性能。
31.如图8所示,在自然状态下,端子组中相邻端子接触端的触点间距分别为a1、a2、a3,具体如下:两个相邻接地端子5的触点间距为a1,信号端子4和相邻接地端子5的触点间距为a2,两个相邻信号端子4的触点间距为a3,且a1、a2、a3互不相等。由于端子形态、接触端朝向的差异,端子压缩后,触点所在的接触端会朝向不同的方向变形,如相邻的两个接地端子5受到压缩后,接触端6向两者中间变形靠拢,缩小触点间距,得到触点间距b1;相邻两个信号端子4受到压缩后,接触端6彼此分开,增大触点间距,得到触点间距b3;相邻的信号端子4和接地端子5的接触端6受到压缩后整体变形方向一致,但是两者接触端6初始的朝向不同,因此两者变形的幅度并不完全相同,使得触点间距相较于压缩前也出现一定的变化,得到触点间距b2;最终使得各个端子的触点间距趋于一致,即图9所示,b1=b2=b3。此外,相邻两个端子组的衔接处的两个接地端子均为b型端子,压缩前两者的触点间距为a3,压缩后两者的触点间距为b3。
32.按照上述排布规律得到图8、9中的端子排布,并将其运用到连接器壳体内,每一排的若干端子组按照该规律排布,每一排端部如果出现不足排布一个端子组的位置,则按照端子组之间的端子衔接顺序排布相应的端子。例如,在一排的右端余下排布两个端子的位置,那么就将端子组中左端的两个端子排布在这两个位置。这样就使得连接器壳体中任意一排的端子触点间距在压缩状态下都是一致的,从而实现压缩状态下连接器触点和适配端的触点排布对应,对位接触,保证信号的传输。
33.本发明中端子的pcb端可以为具有接触点的接触端形式,也可以是焊球面的形式,即组成的连接器可以是lga+bga形式、也可以是lga+lga。
3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参照上述实施例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这些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在申请待批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