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能够作为例如电感器等使用的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1、作为被已知为电感器等的线圈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线圈装置具有素体、配置在素体的内部的线圈、以及能够与线圈的引出部连接的端子。端子除了具有能够与线圈的引出部连接的接线部以外,还具有能够保持接线部的基底部(线圈固定部)。基底部配置在素体的内部,能够将线圈载置在基底部的上表面上。
2、上述的线圈装置可以通过在模具的内部设置线圈和端子,进而填充构成素体的磁性材料,并对其进行压缩成形而获得。通过如上所述先将线圈载置在基底部的上表面上,具有能够在进行压缩成形时防止由加压力引起的线圈的位置偏移的优点。
3、然而,在将线圈载置在基底部的上表面上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如下所述的问题。即,通常,线圈的导体部分被绝缘覆膜覆盖,但是存在因绝缘包覆的损伤而导致线圈的导体部分露出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基底部与露出的线圈的导体部分有可能直接接触、或者经由基底部表面的镀层或素体的金属粉接触,在线圈的导体部分与端子之间发生短路不良。
4、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可以考虑不是将线圈载置在基底部的上表面上,而是例如在位于基底部的上表面的上方且与基底部的上表面隔开间隔的位置配置线圈,强制地避免基底部的上表面与线圈的底面之间的物理接触。然而,在该情况下,线圈被配置在远离端子(特别是接线部)的位置,因此,在将线圈的引出部引出到端子的接线部的位置时,需要使引出部弯曲等加工。这样的加工成为导致工序数量增加和线圈装置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不优选的。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3340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短路不良的发生、并且有助于工序数削减和品质提高的线圈装置。
3、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圈装置具有:线圈;端子,其包括用于与所述线圈的引出部连接的接线部、和位于与所述线圈的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的能够保持所述接线部的基底部;和素体,其覆盖所述线圈与所述接线部和所述基底部,所述基底部具有主分支部和副分支部,在所述主分支部和所述副分支部的内缘,形成有在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隔开间隔的位置沿着所述线圈的外周面弯曲的弯曲部。
5、在本发明的线圈装置中,基底部位于与线圈的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即使不使线圈的引出部不必要地弯曲,也能够将其引出到接线部的位置,并与接线部连接。因此,能够抑制对线圈的引出部的损伤,获得品质高的线圈装置。另外,能够避免线圈的不必要的加工(弯曲),实现工序数的削减。
6、另外,主分支部和副分支部的内缘(弯曲部)配置在与线圈的外周面隔开间隔的位置,因此,主分支部和副分支部与线圈不会物理接触,能够在它们之间确保充分的耐压。因此,能够避免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随着线圈的绝缘包覆的损伤,线圈的导体部分与端子物理接触,在它们之间产生短路不良的问题)。
7、另外,主分支部和副分支部的内缘(弯曲部)沿着线圈的外周面弯曲,因此,能够将主分支部和副分支部还有接线部配置在比较靠近线圈的外周面的位置,能够实现基底部或者接线部的紧凑化。另外,能够与基底部或者接线部紧凑化的量相应地增大线圈的体积,由此,能够实现线圈装置的电感特性的提高。
8、优选的是,所述主分支部具有向所述素体的前方突出的主突出部,所述副分支部具有向所述素体的后方突出的副突出部,所述主突出部和所述副突出部中的一者与所述主突出部和所述副突出部中的另一者,在与所述素体的前后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错开。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主突出部和副突出部实现的锚定效应,特别是在素体的左右方向上防止端子从素体脱落和素体内的基底部的位置偏移。另外,通过使主突出部和副突出部中的一者与另一者在素体的左右方向上错开,能够在素体内部充分地确保主突出部和副突出部的占有面积,能够有效地获得上述的效果。
9、优选的是,所述主分支部的外缘在所述素体的内部从所述素体的侧方向前方弯曲,所述副分支部的外缘在所述素体的内部从所述素体的侧方向后方弯曲,所述主分支部的外缘的曲率半径与所述副分支部的外缘的曲率半径不同。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主分支部和副分支部实现的锚定效应,特别是在素体的左右方向上防止端子从素体脱落和素体内的基底部的位置偏移。另外,通过使主分支部的外缘的曲率半径和副分支部的外缘的曲率半径不同,能够使主分支部或者副分支部具有对于实现上述的效果来说充分的大小,能够有效地获得上述的效果。
10、优选的是,所述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第一基底部,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第二基底部,所述第一基底部具有第一主分支部和第一副分支部,所述第二基底部具有第二主分支部和第二副分支部,所述弯曲部由形成在所述第一主分支部的内缘的第一主弯曲部、形成在所述第一副分支部的内缘的第一副弯曲部、形成在所述第二主分支部的内缘的第二主弯曲部、和形成在所述第二副分支部的内缘的第二副弯曲部构成,由所述第一主弯曲部、所述第一副弯曲部、所述第二主弯曲部和所述第二副弯曲部规定的虚拟圆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线圈的内周的中心位置大致一致。
11、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线圈的外周面与第一基底部(第一主分支部和第一副分支部)的内缘之间的间隙大致一定,并且使线圈的外周面与第二基底部(第二主分支部和第二副分支部)的内缘之间的间隙大致一定。因此,能够防止每个产品在电感特性方面产生偏差。另外,能够防止在第一基底部和第二基底部与线圈之间局部地形成耐压低的区域,促进线圈装置的品质提高。
12、优选的是,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和所述线圈的底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在所述大致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主弯曲部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副弯曲部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主弯曲部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副弯曲部与所述线圈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当基底部的上表面和线圈的底面位于大致同一平面上时,能够不使线圈的引出部不必要地弯曲而将其引出到接线部的位置,并与接线部连接。这一点特别是在线圈由不容易加工的扁线等形成的情况下是优点,有助于线圈装置的品质提高。另外,通过形成为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将线圈的外周面与第一基底部和第二基底部的内缘(第一主弯曲部、第一副弯曲部、第二主弯曲部和第二副弯曲部)之间的间隙维持为大致一定,能够实现线圈装置的进一步的品质提高。
13、优选的是,所述接线部的一部分配置在位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的上方且与所述基底部的上表面隔开间隔的位置。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在将线圈的引出部在位于基底部的上表面的上方且与基底部的上表面隔开间隔的位置引出的情况下,能够不使线圈的引出部不必要地弯曲而将其引出到接线部的位置,并与接线部连接。
14、优选的是,在所述素体的前后方向上,所述线圈的中心位置与所述素体的中心相比位于与所述接线部相反的一侧。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在素体的前方(配置有接线部的一侧)充分地确保素体的体积。因此,能够以充分的量的素体覆盖接线部和与其连接的线圈的引出部,利用素体保护它们。另外,能够在素体的前方形成用于配置接线部的充分的空间,因此,不需要为了确保该空间而将素体向外侧(前方)扩张,能够实现线圈装置的小型化。
15、优选的是,所述线圈由扁线构成。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能够获得能够在线圈中流动较大的电流、并且不易产生线圈的变形且品质高的线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