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插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62324发布日期:2022-07-23 08:2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智能插座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插座。


背景技术:

2.相较于传统插座,智能插座所涉及的元器件更多,因此,导致组装过程较为繁琐,组装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插座,以解决现有智能插座组装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插座,包括弹片模组和电路模块,所述弹片模组包括支架、弹片组件和压盖,所述弹片组件安装于所述支架,所述压盖盖合在所述弹片组件上,且所述压盖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弹片组件与所述电路模块电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与所述压盖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扣位,所述支架与所述压盖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若干个第一卡扣,若干个所述第一卡扣分别一一对应地卡接于若干个所述第一扣位。
6.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与所述压盖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限位槽,所述支架与所述压盖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挡筋,所述挡筋与所述限位槽配合,用于限制所述压盖沿设定方向的自由度,其中,所述设定方向为与所述压盖的盖合方向相垂直的任一方向。
7.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朝向所述压盖的一面设置有若干个卡槽,所述弹片组件容纳于所述卡槽。
8.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模块包括第一电路模块和第二电路模块,所述弹片模组相背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和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所述弹片组件的弹片延伸至所述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并与所述第一电路模块电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朝向所述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的一面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所述弹片组件和所述压盖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区,所述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包括所述第二安装区。
10.进一步地,所述压盖背离所述支架的一面固定设置有若干个挡板,所述挡板形成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区相连通,所述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区共同形成所述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区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和所述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和/或,所述第二安装区设置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和所述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二电路模块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柱对应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配合。
13.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的一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所述第一电路模块的第一电路板设置有多个第二扣位,多个所述第二卡扣分别一一对应地卡设于多个所述第二扣位。
14.进一步地,所述支架朝向所述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的一面还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电路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定位柱对应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孔插接配合。
15.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插座还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具有容纳腔,所述弹片模组和所述电路模块组合形成内部结构并均安装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侧壁设置有卡孔,所述内部结构的侧边对应设置有弹性扣,所述弹性扣能够与对应的所述卡孔卡接配合。
16.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与所述内部结构的侧边两者中的一者设置有限位筋,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与所述内部结构的侧边两者中的另一者设置有缺口,所述限位筋沿所述内部结构的安装方向延伸,所述缺口与所述限位筋配合,用于限制所述内部结构的周向转动自由度。
17.进一步地,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支撑筋,所述支撑筋朝所述底壳的开口方向延伸,所述支撑筋用于与所述内部结构抵接配合。
18.本实用新型智能插座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9.通过设置主要由弹片模组、电路模块组成的智能插座,组装时,可以先将弹片组件安装于支架,再将压盖盖合在弹片组件上,并使压盖与支架固定连接,实现将弹片组件固定在支架上,以弹片组件包括零线弹片、火线弹片和地线弹片为例,此时,零线弹片、火线弹片和地线弹片三者的弹片插脚分别由支架对应的插脚孔伸出;之后,再将上述由各个插脚孔伸出的各个弹片插脚,与电路模块进行焊接。至此,便完成支架、弹片组件、压盖和电路模块的组装。
20.该智能插座先将支架、弹片组件和压盖组装形成类似“三明治结构”的弹片模组,使得先对弹片组件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在后续环节快速地将弹片组件的各个弹片焊接至电路模块,这种模块化的组装方式,有效地避免了焊接过程中出现弹片移位或从支架上脱离的情形,提高了焊接效率,进而提高了智能插座的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智能插座的局部结构的分解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弹片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图1中智能插座的局部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压盖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压盖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内部结构安装于底壳后的俯视示意图;
31.图10为图9中的a-a剖视图。
32.附图标记说明:
33.010-弹片模组;020-第一电路模块;021-第一电路板;022-第二扣位;023-第二定位孔;030-第二电路模块;031-第二电路板;032-第一定位孔;033-光孔;040-底壳;041-容纳腔;042-卡孔;043-限位筋;044-支撑筋;050-缺口;100-支架;110-第一安装区;111-插脚孔;112-第一扣位;113-第一限位槽;114-中间挡筋;115-卡槽;116-第一接口;120-第二安装区;121-第二接口;122-螺纹孔;131-第一分隔板;132-第二分隔板;141-第一边挡板;142-第二边挡板;150-第一定位柱;160-第二卡扣;170-第二定位柱;180-弹性扣;200-弹片组件;210-零线弹片;220-火线弹片;230-地线弹片;300-压盖;310-第一卡扣;320-第一挡筋;330-第二挡筋;340-中间限位槽;350-安装槽;351-第一挡板;352-第二挡板;353-第三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5.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智能插座的局部结构的分解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插座,包括弹片模组010和电路模块,电路模块包括第一电路模块020和第二电路模块030,具体地,弹片模组010相背的两侧分别形成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和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用于安装上述第一电路模块020,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用于安装上述第二电路模块03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模块020可以是强电模块,第二电路模块030可以是弱电模块,也就是说,电路模块包括强电模块和弱电模块,则对应地,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可以是强电模块安装区,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可以是弱电模块安装区。
36.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弹片模组01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支架100的结构示意图。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2,并结合图3和图4,弹片模组010包括支架100、弹片组件200和压盖300,其中,弹片组件200安装于支架100,压盖300盖合在弹片组件200上,且压盖300与支架100固定连接。
37.图5为图1中智能插座的局部结构的仰视示意图。如图5所示,支架100开设有多个插脚孔111,弹片组件200的各个弹片插脚分别由对应的插脚孔111伸出,并延伸至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
38.请继续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弹片组件200可以包括零线弹片210、火线弹片220和地线弹片230,相应地,支架100开设有三个插脚孔111,零线弹片210、火线弹片220和地线弹片230三者的弹片插脚分别由三个插脚孔111伸出。具体地,该智能插座具有二插模块和三插模块,零线弹片210包括两个零线插套和固定连接于两个零线插套之间的零线连接臂,火线弹片220包括两个火线插套和固定连接于两个火线插套之间的火线连接臂,其中,一个零
线插套和一个火线插套用在二插模块中,另外一个零线插套和另外一个火线插套用在三插模块中。
39.该智能插座在组装时,可以先将弹片组件200安装于支架100,再将压盖300盖合在弹片组件200上,并使压盖300与支架100固定连接,实现对弹片组件200的固定,此时,零线弹片210、火线弹片220和地线弹片230三者的弹片插脚分别由支架100对应的插脚孔111伸出;之后,再将上述延伸至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的各个弹片插脚,与设置于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的第一电路模块020进行焊接,与此同时,将第二电路模块030安装于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至此,便完成支架100、弹片组件200、压盖300、第一电路模块020和第二电路模块030的组装。
40.该智能插座先将支架100、弹片组件200和压盖300组装形成类似“三明治结构”的弹片模组010,使得先对弹片组件200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在后续环节快速地将各个弹片焊接至第一电路模块020,这种模块化的组装方式,有效地避免了焊接过程中出现弹片移位或从支架100上脱离的情形,提高了焊接效率,进而提高了智能插座的组装效率。
41.另外,第二电路模块030的设置,还提高了本实施例智能插座的功能性,使得智能插座适用的场景更加广泛。
42.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智能插座的电路模块也可以仅包括第一电路模块,上述设置同样能够提高该种智能插座的组装效率。
43.还需要说明的是,开设于支架100的插脚孔111可以是图5中示出的这种四周封闭的孔结构,即:插脚孔111的四周均存在有支架100的实体结构,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形式,具体为,将插脚孔111开设于支架100的边缘,此时,插脚孔111的四周并非完全存在有支架100的实体结构,插脚孔100为边缘与外部相通的开放孔。
44.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模块020的第一电路板021设置有强电接线铜柱、变压器、继电器和排母等器件,第二电路模块030的第二电路板031设置有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主控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用于与第一电路板021的排母连接的排针,以及用于与按键板的排针连接的排母。其中,第一电路模块020和第二电路模块030两者的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并未对此进行改进,故不再赘述。
45.图6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压盖300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压盖300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支架100设置有三个第一扣位112,三个第一扣位112呈三角形排布;如图6和图7所示,压盖300设置有三个第一卡扣310,三个第一卡扣310分别一一对应地卡接于三个第一扣位112,压盖300与支架100连接后如图3所示。
46.通过将压盖300与支架100设置为这种扣接的连接方式,能够实现压盖300与支架100的快装与快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智能插座的组装效率。另外,三个扣接点位的三角形排布形式,一方面,增加了扣接点位的数量,避免了因其中某处扣接点位连接失效而导致的压盖300与支架100相互脱离的情形,从而提高了压盖300与支架100连接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三角形的结构稳定性,还保证了压盖300与支架100连接后的稳定性。
47.在其他实施例中,三个第一扣位112还可以呈其他排布形式,当然,第一扣位112的数量也不仅仅局限于三个,还可以是一个、两个、四个等,相应地,第一卡扣310的数量及位
置与第一扣位112的数量及位置对应。当然,也可以设置与第一扣位112数量不同的第一卡扣310,使得这些第一卡扣310可选择地性卡接于相应位置的第一扣位112。
48.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是上述将第一扣位112设置于支架100、将第一卡扣310设置于压盖300的结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形式,具体为:将第一扣位112设置于压盖300、将第一卡扣310设置于支架100,该设置同样能够达到压盖300与支架100的快速装拆以及可靠连接的目的。
49.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支架100朝向压盖300的一面设置有三个卡槽115,其中,零线弹片210、火线弹片220和地线弹片230分别容纳于对应的卡槽115中。
50.在对弹片模组010进行组装时,可以先将零线弹片210、火线弹片220和地线弹片230卡入支架100对应的卡槽115中,之后,再将压盖300盖合于支架100。上述卡槽115的设置,实现了对弹片组件200的容纳限位,有效地防止了弹片组件200在支架100上的移位。
51.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支架100朝向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的一面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安装区110和第二安装区120,并结合图3,弹片组件200和压盖300均设置于第一安装区110,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包括第二安装区120。
52.这种元器件的排布形式,使得弹片组件200和压盖300仅存在于支架100的一部分区域,而另一部分区域可以用来安装第二电路模块030,使得弹片组件200、压盖300和第二电路模块030均能够与支架100直接连接,一方面,保证了上述各元器件的安装稳定性,另一方面,还降低了智能插座的厚度。其中,智能插座的厚度指的是:沿压盖300与支架100的盖合方向,智能插座的整体尺寸。
53.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支架100固定设置有沿箭头ab方向相间隔的第一分隔板131和第二分隔板132,其中,第一分隔板131和第二分隔板132两者作为第一安装区110和第二安装区120的分界线,位于两者一侧(箭头c方向所示区域)的为第一安装区110,位于两者另一侧(箭头d方向所示区域)的为第二安装区120。
54.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支架100的第一安装区110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13,相应地,如图6和图7所示,压盖300具有沿箭头cd方向间隔设置的一组第一挡筋320,当压盖300盖合于支架100后,该组第一挡筋320与上述第一限位槽113配合,用于限制压盖300沿箭头cd方向的移动自由度。
55.请继续参照图4,具体地,支架100的轮廓边缘还固定设置有第一边挡板141,第一边挡板141与第一分隔板131沿箭头cd方向相间隔,第一边挡板141与第一分隔板131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113。当压盖300盖合于支架100后,压盖300两侧的第一挡筋320分别与第一边挡板141、第一分隔板131抵接,从而实现对压盖300沿箭头cd方向的限位。其中,压盖300与支架100盖合在一起后如图3所示。
56.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支架100的轮廓边缘还固定设置有第二边挡板142,第二边挡板142连接在第一边挡板141与第一分隔板131之间,相应地,请继续参照图6和图7,压盖300固定设置有沿箭头cd方向延伸的第二挡筋330。如图3所示,当压盖300盖合于支架100后,压盖300的一侧通过第二挡筋330与支架100的第二边挡板142抵接,压盖300的另一侧通过第一卡扣310卡接至第一扣位112。也就是说,第二边挡板142与第一扣位112共同形成第二限位槽,其中,第二限位槽用于对压盖300沿箭头ab方向的移动进行限位。
57.上述第一限位槽113和第二限位槽的设置,共同实现了对压盖300沿箭头ab方向和
沿箭头cd方向的限位,从而实现了对压盖300在第一安装区110所在平面内的任一移动自由度的限制,保证了压盖300安装于支架100后的稳定性。
58.另外,当压盖300安装于支架100后,压盖300朝向支架的一面设置有第一挡筋320,第一挡筋320分别与支架上的第一分隔板131和第二分隔板132在压盖300的盖合方向上交错分布,所以爬电路径先是要跨过第一挡筋320,再跨过第一分隔板131和第二分隔板132后才能到达第二电路模块030,最终形成近似于“余弦函数”形状的爬电路径,因此第一挡筋320与第一分隔板131和第二分隔板132的分布方式有效地延长了爬电距离,削弱甚至是消除了爬电现象对第二电路模块030的不利影响。
59.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支架100在第一安装区110的中部还设置有中间挡筋114,中间挡筋114围设成矩形的第一接口116,第一接口116连通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和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相应地,请继续参照图6和图7,压盖300的中部设置有中间限位槽340。如图3所示,当压盖300盖合于支架100后,中间挡筋114与中间限位槽340配合。
60.中间限位槽340的设置,进一步实现了对压盖300沿箭头ab方向和沿箭头cd方向的限位,提高了压盖300安装于支架100后的稳定性。而且,该设置还在弹片模组010的中部形成用于使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和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连通的第一接口116,从而便于第一电路模块020与第二电路模块030的连接。
6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部”指的是部件非边缘的区域,并非一定为部件的中心。箭头ab所指方向与箭头cd所指方向均与压盖300的盖合方向垂直。
62.请继续参照图6,本实施例中,压盖300背离支架100的一面固定设置有若干个挡板,挡板形成安装槽350,该安装槽350与第二安装区120相连通,安装槽350与第二安装区120共同形成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压盖300背离支架100的一面固定设置有第一挡板351、第二挡板352和第三挡板353,具体地,第一挡板351、第二挡板352和第三挡板353依次连接,形成近似u形的安装槽350,其中,该安装槽350的开口端与第二安装区120相对并连通,该安装槽350与上述第二安装区120共同形成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
63.上述近似u形的安装槽350的设置,能够实现对第二电路模块030边缘凸出结构的容纳,不仅提高了本实施例智能插座的结构紧凑性,而且,还避免了因第二电路模块030向其他方向凸出而导致的空间占用大的情形。
64.另外,请继续参照图3,第一挡板351和第三挡板353的设置,还使得在压盖300盖合于支架100后,能够分别与第一分隔板131和第二分隔板132配合,使得近似u形的安装槽350正好卡入第一分隔板131与第二分隔板132之间,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压盖300沿箭头ab方向的限位,保证了压盖300与支架100连接后的结构稳定性。
65.此外,上述中间限位槽340的槽壁、第一挡板351、第二挡板352、第三挡板353、第一分隔板131以及第二分隔板132的设计,使得支架100与压盖300之间形成多处交错壁高,即:在第一电路模块020与第二电路模块030之间形成多处爬电墙,有效地延长了爬电距离,削弱甚至是消除了爬电现象对第二电路模块030的第二电路板031的不利影响,解决了空间局限情况下的爬电距离限制,从而使得第一电路模块020与第二电路模块030两者的元器件的爬电安规距离远大于标准距离,从而提高了本实施例智能插座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66.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挡板的数量还可以一个、两个,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地,当挡板数量为一个时,该挡板可以是弯曲的,从而形成一个u形的安装槽350。或者,当挡板数量
为两个时,两个挡板可以相对设置,类似于第一挡板351与第三挡板353的设置方式,两个挡板间形成安装槽350。
67.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区120还设置有第二接口121,第二接口121同样连通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和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
68.通过设置第二接口121,能够在第二安装区120实现第一电路模块020与第二电路模块030的连接。
69.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接口116和第二接口121的位置处,第一电路模块020和第二电路模块030可以通过排针与排母的结构连接,也可以通过弹针与弹片的结构连接。
70.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区120设置有螺纹孔122,相应地,如图2所示,第二电路模块030的第二电路板031开设有与螺纹孔122对应的光孔033,智能插座还包括连接螺栓(图中未示出),连接螺栓能够穿过光孔033并旋接于对应的螺纹孔122。
71.这种对第二电路模块030进行固定的形式,能够保证第二电路模块030的安装稳定性,避免因第二电路模块030松动而导致的与第一电路模块020虚接甚至是断开的情形。
72.另外,通过将螺纹孔122设置于支架100,使得支架100作为第二电路模块030的安装基础,使第二电路模块030直接固定于支架100,一方面,能够降低因元器件装配误差而导致的开设于第二电路板031的光孔033无法与待固定的螺纹孔122准确对位的情形,另一方面,还能够将螺纹孔122设置于弹片模组010的较低区域(未叠设弹片组件200与压盖300的区域),从而能够增加螺纹孔122的有效螺纹长度,以保证第二电路模块030的连接可靠性。
73.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上述螺纹孔122设置于压盖300。
74.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螺纹孔1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螺纹孔122在第二安装区120分散排布,相应地,第二电路板031开设的光孔033的数量也为两个,且位置与上述螺纹孔122的位置对应,同样地,连接螺栓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连接螺栓分别穿过两个光孔033并旋接于对应的螺纹孔122中。
75.该设置,能够增加第二电路板031与支架100之间的连接点位,一方面,保证第二电路板031与支架100的连接可靠性,避免因其中某一连接点位失效而导致的第二电路模块030从支架100上脱落的情形,另一方面,还能够防止第二电路板031因变形而导致的局部翘起。
76.可以理解的是,螺纹孔122还可以为其他数量及排布形式,其同样能够起到使第二电路模块030稳定安装于支架100的效果,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
77.请继续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还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柱150,相应地,如图2所示,第二电路板031开设有与第一定位柱150对应的第一定位孔032,其中,第一定位柱150与第一定位孔032插接配合。
78.通过在第二电路模块安装区设置第一定位柱150,并在第二电路板031的相应位置开设第一定位孔032,使得在对第二电路模块030进行组装时,可以先利用第一定位柱150与第一定位孔032的配合实现对第二电路模块030的预定位,之后,再利用连接螺栓将第二电路模块030固定于支架100。该设置,能够提高第二电路模块030的安装效率。
79.请继续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在压盖300上形成有安装槽350,且第二电路模块030的一部分结构容纳于安装槽350内,所以支架100的第二安装区120以及压盖300均固定设置有第一定位柱150。如此设置,能够扩大第一定位柱150的分布区域,使得第二电路板031的
大部分区域都能够利用第一定位柱150进行定位。
8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支架100的第二安装区120设置有两个第一定位柱150,两个第一定位柱150分别靠近支架100的一组对边设置;压盖300设置有一个第一定位柱150。可以理解的是,设置于第二安装区120与压盖300二者的第一定位柱150还可以为其他数量及排布形式,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
81.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柱150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定位孔032的形状与第一定位柱150的形状匹配,该设置能够避免因锋利棱角而对组装人员以及第二电路板031造成的划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柱150的横截面也可以为矩形等。
82.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支架100朝向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的一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160,相应地,如图2所示,第一电路模块020的第一电路板021设置有多个第二扣位022,多个第二卡扣160分别一一对应地卡设于多个第二扣位022。
83.这种将第一电路模块020安装于支架100的结构形式,不仅能够实现第一电路模块020与支架100的可靠连接,而且,还能够实现第一电路模块020的快速装拆,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智能插座的组装效率。
84.请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卡扣160设置于支架100的轮廓边缘,且沿支架100的轮廓边缘分散排布。
85.通过将多个第二卡扣160设置于支架100的轮廓边缘,相应地,开设于第一电路板021的第二扣位022也位于第一电路板021的轮廓边缘。该设置能够避免第一电路模块020与支架100组装过程中,卡接点位对设置于第一电路板021的电子元器件造成碰撞损伤,对第一电路模块020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该设置还能够增加卡接点位的分布区域,避免因第一电路板021局部翘起而导致的无法与第二电路模块030稳定连接的情形。
86.请继续参照图5,本实施例中,支架100朝向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的一面还设置有三个第二定位柱170,相应地,如图2所示,第一电路板021开设有与上述三个第二定位柱170对应的三个第二定位孔023,三个第二定位柱170分别与三个第二定位孔023一一对应地插接配合。
87.通过在支架100朝向第一电路模块安装区的一面设置第二定位柱170,并在第一电路板021的相应位置开设第二定位孔023,使得在对第一电路模块020进行组装时,可以先利用第二定位柱170与第二定位孔023的配合实现对第一电路模块020的预定位,在第二定位柱170与第二定位孔023插接配合的过程中,第二卡扣160卡入第二扣位022,实现第一电路模块020与支架100的组装。
88.该设置实现了第一电路模块020与支架100的顺利组装,一方面,提高了第一电路模块020与支架100的组装效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第一电路模块020错装而导致的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形。并且,三个卡接点位的设置形式,还能够增加卡接点位的数量,避免因其中某处连接失效而导致的第一电路模块020松脱的情形。
89.如此设置,有效扩大了第二定位柱170的分布区域,使得第一电路板021的大部分区域都能够利用第二定位柱170进行定位。
90.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支架100的第二定位柱170还可以为其他数量及排布形式,开设于第一电路板021的第二定位孔023与之对应,本实施例不再一一列举。
91.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柱170的外形与第一定位柱150的外形类似,相应地,该外形
的第二定位柱170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定位柱150相同的效果,故不再赘述。
92.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底壳040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插座的内部结构安装于底壳040后的俯视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该智能插座还可以包括底壳040,具体地,底壳040具有容纳腔041,弹片模组010、电路模块组合形成内部结构并均安装于容纳腔041,并且,容纳腔041的侧壁设置有卡孔042,该内部结构的侧边对应设置有弹性扣180,其中,弹性扣180能够与对应的卡孔042卡接配合。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容纳腔041的两个相对侧壁上设置有卡孔042,该内部结构的两个相对侧边则对应设置有弹性扣180,弹性扣180能够与对应的卡孔042卡接配合,进而实现内部结构能够固定在容纳腔041内。需要说明的是,卡孔042设置的位置与数量在此不做限定,另外弹性扣180只要与卡孔042对应设置即可。
93.当需要将上述内部结构与底壳040进行组装时,可以将该内部结构压入底壳040的容纳腔041,在此过程中,设置于支架100两个相对侧边的弹性扣180将分别卡入设置于容纳腔041两个相对侧壁的卡孔042中,利用支架100与底壳040的卡接,实现上述内部结构在底壳040中的固定。
94.这种将内部结构固定于底壳040的设置形式,有效改善了因容纳腔041相对封闭且整体空间变形难度大而导致的装拆不便的情形,使得本实施例智能插座的维修拆解更加便利,装拆时间大幅减少,缩短了产线工时,并节省了维护成本。而且,这种连接形式,还能够满足装配后各项可靠性测试和拉力强度要求。
95.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在容纳腔041的相邻两个侧壁设置卡孔042,与此同时,在支架100的相邻两个侧边对应设置弹性扣180。
9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上述将弹性扣180设置于支架100的形式,但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可以采用其他设置形式,如:将弹性扣180设置于压盖300,其同样能够起到利用弹性扣180与相应卡孔042的卡接配合,以达到使内部结构能够快速装拆的目的。
97.请继续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上述支架100的两个相对的侧边中,每个侧边均设置有两个弹性扣180,相应地,如图8所示,容纳腔04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中,每个侧壁均设置两个卡孔042,四个弹性扣180分别与四个卡孔042一一对应地卡接配合。
98.如此设置,能够增加支架100与底壳040的卡接点位,有效避免了因支架100松动而导致其与底壳040分离的情形,从而保证了上述内部结构安装于底壳040后的稳定性。
99.在其他实施例中,设置于支架100两个相对的侧边的弹性扣180还可以为其他数量形式,相应地,设置于容纳腔041两个相对的侧壁的卡孔042与上述弹性扣180的数量及位置对应。
100.请继续参照图8和图9,本实施例中,容纳腔041的侧壁设置有限位筋043,如图5所示,内部结构的侧边设置有缺口050,其中,限位筋043沿内部结构的安装方向延伸,缺口050与限位筋043配合,用于限制内部结构的周向转动自由度。
101.通过该设置,使得内部结构在安装至底壳040后,不会在底壳040内发生转动,从而保证了内部结构安装于底壳040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限位筋043与缺口050的对应,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内部结构错装的情形。
102.本实施例中,容纳腔04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均设置有限位筋043,设置于内部结构的缺口050位置及数量与之对应。
103.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限位筋043设置于上述的内部结构,将缺口050设置于容纳腔041的侧壁,其同样能够起到限制内部结构的周向转动自由度的目的。
104.图10为图9中的a-a剖视图。如图10所示,容纳腔041内设置有支撑筋044,具体地,支撑筋044朝底壳040的开口方向延伸,支撑筋044用于与内部结构抵接配合。
105.通过在容纳腔041内设置朝向其开口方向延伸的支撑筋044,使得在内部结构安装至底壳040后,支撑筋044能够对内部结构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并且,该支撑筋044还能够在内部结构的安装过程中,对内部结构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从而防止内部结构装配过度。
106.本实施例智能插座的上述结构的组装过程可以为:首先,将弹片组件200设置在支架100对应的卡槽115中,使弹片组件200的弹片插脚由支架100相应的插脚孔111伸出;然后,将压盖300的三个第一卡扣310与支架100三个第一扣位112相对,并使三个第一卡扣310分别对应的第一扣位112中,实现压盖300与支架100的连接,得到弹片模组010;之后,安装第一电路模块020,具体安装过程为:将开设于第一电路板021的三个第二定位孔023与设置于支架100的三个第二定位柱170相对,使三个第二定位柱170分别插接至三个第二定位孔023中,在此过程中,设置于支架100的四个第二卡扣160分别卡入第一电路板021边缘的四个第二扣位022,实现第一电路模块020与支架100的组装;随后,可以将弹片插脚与第一电路板021进行焊接;然后,安装第二电路模块030,具体安装过程为:将开设于第二电路板031的两个光孔033分别与支架100的两个螺纹孔122相对,同时,将开设于第二电路板031的三个第一定位孔032与支架100的三个第一定位柱150相对,使三个第一定位柱150与三个第一定位孔032分别插接配合,并使两个连接螺栓分别穿过两个光孔033,并旋紧于对应的螺纹孔122中,实现第二电路模块030与支架100的组装;上述各结构装配在一起后形成内部结构,最后,可以通过设置于支架100的弹性扣180与底壳040的卡孔042的卡接配合,完成组装过程。
107.需要说明的是,该智能插座还包括其他功能模块(图中未示出),如:天线模块、二插模块、三插模块、按键模块和面壳等,本实施例未对此进行改进,故不再赘述。
108.该智能插座将第二电路模块020、弹片模组010和第二电路模块030作为一个整体安装至底壳100,实现了本实施例智能插座的模块化结构设计,使得上述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与智能插座的其他功能模块相连,从而使得本实施例智能插座的安装拆解更加简单,组装效率更高。
109.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110.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111.上述实施例中,诸如“上”、“下”、“侧”等方位的描述,均基于附图所示。
11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