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25196发布日期:2022-06-25 06:35阅读:96来源:国知局
电池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仓,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为电池充电的电池仓。


背景技术:

2.电池在电池仓中进行充电时,电池仓可能因为外力发生晃动和倾倒,存放在其中的电池会相对于电池仓相对运动,进而使电池接触不良,充电失败。通常,现有技术中的电池仓的底板设置为倾斜状态,以使得电池容纳在电池仓中时能够依靠重力保持在电池仓的底部。然而,这种方式依然可能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晃动和倾倒。
3.因此,需要一种电池仓,能够将电池定位在电池仓中,从而避免电池相对于电池仓运动,以保证充电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于解决上述问题,因而提供了一种电池仓,其包括壳体、夹持装置和驱动装置。壳体限定容腔。夹持装置设置在所述容腔中,并可运动地与所述壳体连接。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容腔中,并能够带动所述夹持装置运动。
5.进一步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二夹持件相对设置。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能够绕第一轴线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所述第二夹持件能够绕第二轴线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相距一段距离。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远离彼此运动。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轴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卡接部之间,所述第二轴线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之间,以使得当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彼此运动时,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朝向彼此运动;并且使得当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彼此运动时,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远离彼此运动。
9.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底板和周向板,所述底板和所述周向板连接并围合,从而限定所述容腔,所述容腔具有位于两端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朝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第二开口设置。
10.进一步地,所述周向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所述第一侧部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件和所述第二侧部之间。
11.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还包括背板,与所述底板和周向板连接,并封闭所述第二开
口。
12.进一步地,所述电池仓还包括连接器和保持件。连接器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背板上。保持件设置在所述背板与所述连接器之间。
13.进一步地,所述电池仓还包括引导件,穿过所述连接器和所述背板,所述背板上设有引导件孔洞,所述引导件孔洞的尺寸大于所述引导件的尺寸。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柜体组件,其包括架和上述电池仓。电池仓设置在所述架上。
15.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6.第一,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的夹持装置能够夹持电池,从而对电池限位,避免电池相对于电池仓运动,以保证充电状态。
17.第二,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的连接器组件能够相对于壳体运动,从而适应于电池的连接器移动,以保护连接器本体。
18.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柜体组件的立体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的立体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的剖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立体图;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的爆炸图,图中未显示壳体;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件的爆炸图;
25.图7是电池进入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的过程示意图;
26.图8是电池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中放置到位的立体示意图;
27.图9是电池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中放置到位的剖视图。
28.附图标号说明:
29.架10、电池仓11、门12、壳体20、底板21、第一凸出部211、第二凸出部212、周向板22、第一侧部221、第二侧部222、背板23、电连接部孔洞231、引导件孔洞232、容腔24、连接器组件30、pin针301、连接器线束302、连接器31、连接器本体311、连接器座312、边缘引导部313、沉孔314、引导件32、紧固件33、保持件34、夹持装置40、第一夹持件41、第一连接部411、第一卡接部412、第一杆413、第二夹持件42、第二连接部421、第二卡接部422、第二杆423、驱动装置50、第一弹性件51、第二弹性件52。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1.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本实用新型中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这些术语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性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32.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示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33.为了阐释的目的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附图中没有具体示出的其他方式来实现。
3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柜体组件包括架10、电池仓11和门12。架10中的空间被分隔成沿高度方向排列的多行和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列,从而形成数个单独的电池仓容腔。每个电池仓容腔能够容纳一个电池仓11。门12盖设在架10上,并且能够相对于架10转动。当门12打开时,操作人员能够将电池放入电池仓11中。
35.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架10上设置了一个门12,但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数个门,对应地盖设在数个电池仓11的开口(即,下文中的第一开口)上。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架10上设置了数个电池仓11,但在架10上设置至少一个电池仓11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36.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11包括壳体20、夹持装置40、驱动装置50和连接器组件30。壳体20限定容腔24。夹持装置40和驱动装置50设置在容腔24中。夹持装置40能够相对于壳体20运动,从而夹紧或释放容纳在容腔24中的电池。驱动装置50能够驱动夹持装置40运动。连接器组件30设置在壳体20上,并且能够相对于壳体20运动。连接器组件30用于与容纳在容腔24中的电池电连接,从而为电池充电。如图2-4所示,壳体20包括底板21、周向板22和背板23。底板21大致为平板,其左右两侧设有数个孔,从而通过固定件(未示出,例如,螺栓等)与架10固定连接。周向板22大致为u形,u形的开口向下倒置在底板21上,并与底板21连接。具体来说,周向板22和底板21连接并围合,从而限定大致为长方体状的容腔24。周向板22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221和第二侧部222。容腔24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具有分别位于两端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背板23设置在第二开口处,并与周向板22和底板21连接,从而封闭第二开口。
37.如图2-4所示,背板23上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背板23的电连接部孔洞231和四个引导件孔洞232。电连接孔洞231大致为圆形,其尺寸略大于连接器组件30的连接器座312(参见图6)的外周的尺寸。四个引导件孔洞232环绕电连接部孔洞231设置,并且也大致为圆形,其尺寸略大于引导件32(参见图6)的外周的尺寸。
38.如图4所示,底板21上设有第一凸出部211和第二凸出部212,用于与夹持装置40相配合。第一凸出部211和第二凸出部212分别从底板21的上表面上向上延伸形成,并且大致为圆柱体。第一凸出部211和第二凸出部212分别靠近第一侧部221和第二侧部222设置,并且相比于第二开口更靠近第一开口。
39.连接器组件30能够穿过孔洞,从而从电池仓11的外部进入容腔24中。在一个示例
中,连接器组件30为公端连接器,电池上的连接器(未示出)为与其适配的母端连接器。电池能够从第一开口进入容腔24,并与连接器组件30连接,从而使得电池能够与电池仓11电连接,为电池充电。
40.如图2-3和图5所示,夹持装置40包括相对设置在容腔24中的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第一夹持件41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一卡接部412。第二夹持件42包括位于两端的第二连接部421和第二卡接部422。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用于与驱动装置50连接,第一卡接部412和第二卡接部422相距一段距离,用于卡接电池,以阻碍电池相对于壳体20运动。其中,第一卡接部412和第二卡接部422朝向第一开口设置,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朝向第二开口设置。
41.此外,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上还分别设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未示出),用于与底板21上的第一凸出部211和第二凸出部212相配合,从而使得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能够相对于壳体20转动。具体来说,第一凹部从第一夹持件41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并且大致为圆柱体。其能够容纳第一凸出部211。第一凹部设置在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一卡接部412之间,并且靠近第一卡接部412设置。当第一凸出部211容纳在第一凹部中时,第一夹持件41能够相对于壳体20绕第一轴线m转动。作为一个示例,第一凸出部211的中心线、第一凹部的中心线和第一轴线m共轴设置。相似地,第二凹部从第二夹持件42的底部向上凹陷形成,并且大致为圆柱体。其能够容纳第二凸出部212。第二凹部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21和第二卡接部422之间,并且靠近第二卡接部422设置。当第二凸出部212容纳在第二凹部中时,第二夹持件42能够相对于壳体20绕第二轴线n转动。作为一个示例,第二凸出部212的中心线、第二凹部的中心线和第二轴线n共轴设置。由此,第一轴线m设置在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一卡接部412之间,第二轴线n设置在第二连接部421和第二卡接部422之间,并且第一轴线m相比于第一连接部411更靠近第一卡接部412,第二轴线n相比于第二连接部421更靠近第二卡接部422。当电池插入电池仓11中时,电池抵靠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使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远离彼此运动,并且使得第一卡接部412和第二卡接部422朝向彼此运动,从而通过第一卡接部412和第二卡接部422卡接电池,以避免电池相对于壳体20运动。。
42.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被设置为两端距离(即,第一卡接部412和第二卡接部42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之间的距离)较近,且中部距离较远,以使得电池能够被容纳在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之间,并且通过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的两端夹住电池。
43.如图2-3和图5所示,驱动装置50包括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作为一个示例,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为弹簧。第一弹性件51的一端与第一夹持件41的第一连接部411相抵接,第一弹性件51的另一端与壳体20的第一侧部221相抵接,从而将第一弹性件51设置在第一夹持件41与第一侧部221之间。第二弹性件52的一端与第二夹持件42的第二连接部421相抵接,第二弹性件52的另一端与壳体20的第二侧部222相抵接,从而将第二弹性件52设置在第二夹持件42与第二侧部222之间。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被配置为:当电池未容纳在容腔24中时,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使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之间的距离小于电池的宽度。由此,当电池插入电池仓11中时,电池能够抵靠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并使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克服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对
其施加的力而远离彼此运动。
44.为了更好地使第一弹性件51和第一夹持件41相互抵接并且为了更好地使第二弹性件52和第二夹持件42相互抵接,第一夹持件41的第一连接部411的左侧上设有第一杆413,第二夹持件42的第二连接部421的右侧设有第二杆423。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可以分别套设在第一杆413和第二杆423上。
45.如图5-6所示,连接器组件30包括连接器31、四个引导件32和四个紧固件33。具体来说,连接器31包括连接器本体311、连接器座312、数个pin针301、连接器线束302和保持件34。具体来说,连接器本体311大致为长方体,连接器座312大致为圆柱体。连接器座312连接在连接器本体311的一侧。连接器本体311的尺寸大于壳体20上的电连接部孔洞231的尺寸,连接器座312的尺寸小于壳体20上的电连接部孔洞231的尺寸,以使得当连接器31从容腔24中穿过电连接部孔洞231时,连接器本体311能够抵靠背板23,以将连接器本体311保持在容腔24中。数个pin针301设置在连接器本体311上,并且与连接器座312设置在连接器本体311的相对两侧。连接器线束302能够穿过连接器本体311和连接器座312并与数个pin针301电连接。连接器本体311的朝向数个pin针301的一侧的外边缘上设有边缘引导部313。边缘引导部313为倾斜面。更具体地说,边缘引导部313的外表面的尺寸沿着朝向数个pin针301的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得当电池插入容腔24中并与连接器本体311配合时,连接器本体311能够通过边缘引导部313相对于电池运动。
46.如图6所示,连接器本体311上还设有与壳体20上的四个引导件孔洞232对应的四个沉孔314,用于容纳保持件34。沉孔314从连接器本体311的朝向连接器座312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保持件34能够使连接器本体311远离背板23。在本实用新型中,保持件34为弹簧。弹簧的一端抵靠沉孔314的沉孔底,弹簧的另一端抵靠背板23。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任何能够使连接器本体311远离背板23的部件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47.如图6所示,四个引导件32和四个紧固件33能够将连接器31可运动地与连接器31连接。在本实用新型中,引导件32为光杆螺丝,紧固件33为与其适配的法兰防松螺母。连接器本体311上还设有与四个沉孔314对应的通孔(未示出)。具体来说,通孔从沉孔314的沉孔底贯穿连接器本体311,并且通孔的尺寸小于光杆螺丝的直径,以使得连接器本体311能够相对于光杆螺丝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形成的平面(即,平行于背板23)移动。法兰防松螺母与保持件34设置在背板23的相对两侧,并与光杆螺丝连接。
48.下面结合图2-3和图7-9来介绍电池与电池仓11的配合关系。如图2-3所示,当电池未进入电池仓11时,在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的作用下,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靠近彼此设置,并且彼此间的距离小于电池的宽度。连接器本体311在保持件34的作用下远离背板23。如图7所示,当电池插入电池仓11时,电池的头部从第一开口斜着伸入电池仓11,并且使电池的一端抵住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一方面,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受到电池的力,从而分别绕第一轴线m和第二轴线n转动,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远离彼此,并且第一卡接部412和第二卡接部422靠近彼此。另一方面,电池上的连接器(例如,母端连接器)的数个pin针(未示出)与壳体20上的连接器组件30上的连接器31的数个pin针301(未示出,例如,公端连接器)对齐并插入,从而形成电连接,为电池充电。电池放置在底板21上,并且电池的尾部被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夹持,从而不相
对于壳体20运动(如图8-9所示)。
49.需要说明的是,在电池插入并与连接器31连接的过程中,当电池刚接触连接器31时,连接器31会受到电池的抵靠而朝向背板23运动。保持件34能够形成缓冲,以避免电池撞击连接器31,从而保护连接器31。此外,即使一开始电池上的连接器与壳体20上的连接器31没有完全对准,但连接器本体311上的边缘引导部313在接触电池上的连接器时能够相对于壳体20沿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形成的平面移动,从而使连接器31与电池上的连接器对齐。
50.当电池充电完毕需要从电池仓11中取出时,可以先将电池的尾部抬起,并将电池从第一开口退出容腔24。由于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受到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的力,并且电池不再抵靠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因此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会在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的作用下分别绕第一轴线m和第二轴线n相对于壳体20转动,使得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21朝向彼此运动,并且第一卡接部412和第二卡接部422远离彼此运动,并相距一段距离,从而准备再次接收电池。此外,连接器31也在保持件34的作用下远离背板23。
51.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壳体20包括底板21、周向板22和背板23,并大致围合形成长方体状的容腔24,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容腔24可以为任意形状。
52.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一凸出部211和第一凹部的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夹持件41相对于壳体20绕第一轴线m转动,并且通过第二凸出部212和第二凹部的配合从而实现第二夹持件42相对于壳体20绕第二轴线n转动,但任何其他能够实现第一夹持件41相对于壳体20绕第一轴线m转动以及第二夹持件42相对于壳体20绕第二轴线n转动的实施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53.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驱动装置50包括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并且第一弹性件51和第二弹性件52分别与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连接,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装置50也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执行器(例如,马达)和传动装置,从而驱动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远离彼此运动。
54.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实用新型中夹持装置40包括相互分离的第一夹持件41和第二夹持件42,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夹持装置40也可以为类似剪刀状的x形的部件。
55.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11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56.第一,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11的夹持装置40能够夹持电池,从而对电池限位,避免电池相对于电池仓运动,以保证充电状态。
57.第二,本实用新型的电池仓11的连接器组件30能够相对于壳体20运动,从而适应于电池的连接器移动,以保护连接器本体311。
58.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