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40343发布日期:2022-06-28 17:11阅读:64来源:国知局
电池及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及电池组。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极柱会大量产热,由于极柱结构限制,容易出现热量无法快速散出而引发热失控的问题,或者会导致极柱附近其他部件的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及电池组,以改善电池的性能。
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
5.相对的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
6.正极极柱,正极极柱设置于第一外表面,正极极柱凸出第一外表面的厚度为a毫米,正极极柱凸出第一外表面的端面面积为b平方毫米;
7.负极极柱,负极极柱设置于第二外表面,负极极柱凸出第二外表面的厚度为c毫米,负极极柱凸出第二外表面的端面面积为d平方毫米;
8.其中,0.002≤a/b≤0.01,0.002≤c/d≤0.01。
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第一外表面、第二外表面、正极极柱以及负极极柱,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相对设置,且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分别设置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可以使得电池的两个电极引出端由电池的相对两侧引出,从而可以使得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产生的热量分布于电池的相对两侧,以此实现了热量的分散,避免电池出现局部过热。而通过控制正极极柱的厚度与正极极柱的端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负极极柱的厚度与负极极柱的端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向外的热量传递会更快捷,例如向汇流排传递,因此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汇流排进行散失,避免大量热量向电池内部传递,从而在保障了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不会因为大倍率的充放电引发电池热失控,以此改善电池的性能。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上述的电池。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组包括电池,电池包括第一外表面、第二外表面、正极极柱以及负极极柱,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相对设置,且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分别设置于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可以使得电池的两个电极引出端由电池的相对两侧引出,从而可以使得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产生的热量分布于电池的相对两侧,以此实现了热量的分散,避免电池出现局部过热。而通过控制正极极柱的厚度与正极极柱的端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负极极柱的厚度与负极极柱的端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向外的热量传递会更快捷,例如向汇流排传递,因此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汇流排进行散失,避免大量热量向电池内部传递,从而在保障了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不会因为大倍率的充放电引发电池热失控,以此改善电池组的性能。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可参考在下面的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是按比例的,并且相关的元件可能省略,以便强调和清楚地说明本公开的技术特征。另外,相关要素或部件可以有如本领域中已知的不同的设置。此外,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在各个附图中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13.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第三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7.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壳体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的电芯的结构示意图;
19.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电池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1.1、电池箱体;2、电池模组;10、电池壳体;11、第一外表面;12、第二外表面;13、第三外表面;14、壳体件;141、第一开口;142、第二开口;15、第一盖板组件;16、第二盖板组件;20、电芯;21、电芯主体;22、正极极耳;23、负极极耳;30、正极极柱;40、负极极柱;50、防爆阀。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示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文中的描述的示例实施例仅仅是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因此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示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23.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联列出项目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特别地,提到“该/所述”对象或“一个”对象同样旨在表示可能的多个此类对象中的一个。
24.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或信号连接;“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25.进一步地,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上”、“下”、“内”、“外”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定。还需要理解的是,在上下文中,当提到一个元件或特征连接在另外元件(一个或多个)“上”、“下”、或者“内”、“外”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外(一个或多个)元件“上”、“下”或者“内”、“外”。
26.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请参考图1至图6,电池包括:相对的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正极极柱30,正极极柱30设置于第一外表面11,正极极柱30凸
出第一外表面11的厚度为a毫米,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端面面积为b平方毫米;负极极柱40,负极极柱40设置于第二外表面12,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厚度为c毫米,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端面面积为d平方毫米;其中,0.002≤a/b≤0.01,0.002≤c/d≤0.01。
27.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包括第一外表面11、第二外表面12、正极极柱30以及负极极柱40,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相对设置,且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分别设置于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可以使得电池的两个电极引出端由电池的相对两侧引出,从而可以使得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产生的热量分布于电池的相对两侧,以此实现了热量的分散,避免电池出现局部过热。而通过控制正极极柱30的厚度与正极极柱30的端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负极极柱40的厚度与负极极柱40的端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向外的热量传递会更快捷,例如向汇流排传递,因此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汇流排进行散失,避免大量热量向电池内部传递,从而在保障了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不会因为大倍率的充放电引发电池热失控,以此改善电池的性能。
28.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在进行充电和放电过程中,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分别作为了两个电极引出端,电池成组之后,电池之间可以通过汇流排进行串联或者并联,即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可以连接汇流排。电池的电流传输依靠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在电流传输过程中,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会大量产热,而本实施例中的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分别设置于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从而可以使得电池的两个电极引出端由电池的相对两侧引出,以此将极柱产生的热量分散于电池的相对两侧,并且可以扩散至整个电池,从而达到热量的均衡,并且由于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连接汇流排,可以将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的热量传递至汇流排,以此避免大量热量集中于电池,从而实现了热量的扩散,避免了电池的热失控,并且也可以避免极柱热量集中而使得极柱附近的部件失效,例如,可以避免密封圈热失效。
29.结合图1所示,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厚度为a毫米,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厚度为c毫米,正极极柱30的厚度以及负极极柱40的厚度可以决定热量通过极柱在电池内部和汇流排进行传递所需的时间,厚度越小,热量传递越快,越容易均衡。然而厚度越小,则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的过流能力下降。并且电池在大倍率充放电时容易极柱过热,产生的热量不仅容易诱发极柱周围部件的失效,而且由于极柱厚度较小,热量容易向电池内部扩散,容易引发热失控。相应的,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厚度和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厚度也不易过大,以此避免热量无法及时扩散。
30.结合图2和图3所示,而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端面面积为b平方毫米,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端面面积为d平方毫米,正极极柱30的面积以及负极极柱40的面积不仅可以决定极柱过流能力的大小,并且还决定了极柱与汇流排接触面积的大小,即极柱通过汇流排散热能力的大小。
31.而本实施例中,0.002≤a/b≤0.01,0.002≤c/d≤0.01,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的热量向汇流排传递会更快捷,因此电池在快充时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汇流排进行散失,避免大量热量向电池内部传递,从而在保障了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不会因为大倍率的充放电引发电池热失控。
32.在一个实施例中,0.004≤a/b≤0.009,0.004≤c/d≤0.009,进一步的,0.0045≤a/b≤0.007,0.0045≤c/d≤0.007,不仅可以保证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中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至汇流排进行散热,以此达到电池的热均衡,从而可以避免电池发生热失控问题。
33.在一些实施例中,a/b可以为0.002、0.003、0.004、0.0045、0.005、0.006、0.0065、0.007、0.0075、0.008、0.0085、0.009、0.0095或者0.01等等。c/d可以为0.002、0.003、0.004、0.0045、0.005、0.006、0.0065、0.007、0.0075、0.008、0.0085、0.009、0.0095或者0.01等等。
34.在一个实施例中,1≤a≤5,1≤c≤5,以此保证正极极柱30的厚度和负极极柱40的厚度不会过大也不会过小,在保证热量传递速度的基础上,也可以使得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具有足够的过流能力,并且可以避免过厚的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引发的能量密度较低的问题。本实施例中的电池可以兼顾电池热量均衡、电池安全以及能量密度的提升。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厚度a可以为1mm、1.2mm、1.5mm、2mm、2.5mm、2.9mm、3mm、3.1mm、3.5mm、4mm、4.5mm、4.9mm或者5mm等等。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厚度c可以为1mm、1.2mm、1.5mm、2mm、2.5mm、2.9mm、3mm、3.1mm、3.5mm、4mm、4.5mm、4.9mm或者5mm等等。
36.在一个实施例中,500≤b≤700,500≤d≤700,以此可以保证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能够与汇流排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在保证可靠过流能力的基础上,还可以保证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通过汇流排的散热能力,以保证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上的热量能够快速扩散,避免出现热量集中。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端面面积b可以为500mm2、510mm2、520mm2、550mm2、570mm2、580mm2、590mm2、600mm2、610mm2、620mm2、630mm2、650mm2、690mm2、695mm2或者700mm2等等。
38.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端面面积d可以为500mm2、510mm2、520mm2、550mm2、570mm2、580mm2、590mm2、600mm2、610mm2、620mm2、630mm2、650mm2、690mm2、695mm2或者700mm2等等。
39.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容量范围为50ah-280ah,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产生大量热量,而通过控制正极极柱30的厚度与正极极柱30的端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负极极柱40的厚度与负极极柱40的端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向外的热量传递会更快捷,因此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汇流排进行散失,避免大量热量向电池内部传递,从而在保障了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不会因为大倍率的充放电引发电池热失控。
40.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的容量范围可以为72ah-172ah。电池的容量可以为50ah、60ah、70ah、71ah、72ah、75ah、80ah、100ah、120ah、150ah、160ah、161ah、162ah、165ah、168ah、170ah、172ah、180ah、200ah、250ah、280ah等等。
41.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能量密度范围可以为120wh/kg-300wh/kg。
42.电池可以为磷酸铁锂体系电池,磷酸铁锂体系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为120wh/kg-190wh/kg,磷酸铁锂体系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为120wh/kg、121wh/kg、125wh/kg、140wh/kg、150wh/kg、160wh/kg、170wh/kg、180wh/kg、185wh/kg、188wh/kg、190wh/kg等等。
43.电池可以为三元体系电池,三元体系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为200wh/kg-300wh/kg,
三元体系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为200wh/kg、201wh/kg、210wh/kg、220wh/kg、230wh/kg、240wh/kg、248wh/kg、250wh/kg、260wh/kg、270wh/kg、280wh/kg、290wh/kg、295wh/kg、298wh/kg、300wh/kg等等。
44.在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厚度与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厚度近似相等,即a≈c,不仅可以简化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的结构,并且可以保证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的热量扩散能够基本保持一致,从而达到电池整体的热量均衡能够。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可以保证基本一致的过流能力,并且可以保证电池的能量密度。
45.需要说明的是,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厚度与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厚度近似相等,即在忽略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的基础上,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厚度与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厚度相等,即a=c。
46.在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端面面积与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端面面积近似相等,即b≈d,不仅可以简化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的结构,并且可以保证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与汇流排具有基本相同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实现电池的快速散热。
47.需要说明的是,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端面面积与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端面面积近似相等,即在忽略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的基础上,正极极柱30凸出第一外表面11的端面面积与负极极柱40凸出第二外表面12的端面面积相等,即b=d。
48.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电池还包括环绕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设置的四个第三外表面13,第一外表面11的面积和第二外表面12的面积均小于第三外表面13的面积,从而可以使得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设置于电池面积最小的两个面上,不仅方便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的布置,并且方便后续多个电池形成电池组。而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分别设置于电池面积最小的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从而可以使得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产生的热量分布于电池的相对两侧,以此实现了热量的分散,且方便后续形成快速热传递,避免电池出现局部过热。
49.需要说明的是,电池为方形电池。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为电池的小表面,四个第三外表面13为电池的大表面,并且四个第三外表面13中两个第三外表面13为第一大表面,另外两个第三外表面13为第二大表面,第一大表面的面积可以大于第二大表面的面积。
5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电池还包括:电池壳体10;电芯20,电芯20设置于电池壳体10内,电芯20包括电芯主体21、正极极耳22以及负极极耳23,正极极耳22和负极极耳23分别由电芯主体21的相对两端延伸而出,正极极柱30与正极极耳22相连接,负极极柱40与负极极耳23相连接,从而使得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形成了电池的两个电极引出端,实现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并且可以使得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成组连接的汇流排进行扩散,以此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
51.在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极耳22由电芯主体21朝向第一外表面11的一端延伸而出,负极极耳23由电芯主体21朝向第二外表面12的另一端延伸而出,从而可以缩短正极极柱30与正极极耳22的连接路径,负极极柱40与负极极耳23的连接路径,并且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电池壳体10的内部空间。
52.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包括电芯20和电解质,能够进行诸如充电/放电的电化学反应的最小单元。电芯20是指将堆叠部卷绕或层压形成的单元,该堆叠部包括第一极片、分隔物以及第二极片。当第一极片为正电极时,第二极片为负电极。其中,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的极性可以互换。
53.电池可以为叠片式电池,不仅成组方便,且可以加工得到长度较长的电池。具体的,电芯20为叠片式电芯,电芯20具有相互层叠的第一极片、与第一极片电性相反的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片,从而使得多对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堆叠形成叠片式电芯。
54.或者,电池可以为卷绕式电池,即将第一极片、与第一极片电性相反的第二极片以及设置在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片进行卷绕,得到卷绕式电芯。
55.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电池壳体10包括:壳体件14,壳体件14包括相对的第一开口141和第二开口142;第一盖板组件15,第一盖板组件15连接于第一开口141,正极极柱30设置于第一盖板组件15;第二盖板组件16,第二盖板组件16连接于第二开口142,负极极柱40设置于第二盖板组件16,从而可以使得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形成了电池的两个电极引出端,实现电池的充电和放电,并且可以使得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第一盖板组件15和第二盖板组件16进行扩散,以此达到热量的快速均衡。
56.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可以分别为第一盖板组件15和第二盖板组件16的外表面,四个第三外表面13可以为壳体件14的四个外表面,或者,壳体件14的外表面可以设置有保护膜,此时,四个第三外表面13可以为保护膜的四个外表面,此处不作限定。
57.需要说明的是,正极极柱30和第一盖板组件15之间绝缘设置,负极极柱40和第二盖板组件16之间绝缘设置。第一盖板组件15可以包括金属盖板,金属盖板与正极极柱30之间可以利用涂层进行绝缘,例如,在金属盖板上涂覆氧化铝(al2o3)、氧化锆(zro2)等陶瓷材料形成涂层。第二盖板组件16可以包括金属盖板,金属盖板与负极极柱40之间可以利用涂层进行绝缘,例如,在金属盖板上涂覆氧化铝(al2o3)、氧化锆(zro2)等陶瓷材料形成涂层。
58.或者,第一盖板组件15可以包括金属盖板和绝缘件,金属盖板与正极极柱30通过绝缘件进行绝缘,绝缘件可以包括上塑胶件、密封圈以及下塑胶件。第二盖板组件16可以包括金属盖板和绝缘件,金属盖板与负极极柱40通过绝缘件进行绝缘,绝缘件可以包括上塑胶件、密封圈以及下塑胶件。金属盖板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或铝,壳体件14的材质可以为不锈钢或铝。
59.需要注意的是,正极极柱30与正极极耳22可以直接连接,例如,正极极柱30与正极极耳22可以直接焊接,负极极柱40与负极极耳23可以直接连接,例如,负极极柱40与负极极耳23可以直接焊接。
60.或者,正极极柱30与正极极耳22可以通过转接片进行连接,正极极柱30与转接片可以焊接,正极极耳22与转接片可以焊接。负极极柱40与负极极耳23可以通过转接片进行连接,负极极柱40与转接片可以焊接,负极极耳23与转接片可以焊接。
61.或者,正极极柱30与正极极耳22可以通过转接片进行连接,正极极柱30与转接片可以铆接,正极极耳22与转接片可以焊接。负极极柱40与负极极耳23可以铆接,负极极耳23与转接片可以焊接。
62.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池还包括防爆阀50,防爆阀50设置于壳体件14,从而在电池内部压力达到一定高度时,防爆阀50被冲破,从而释放电池内部压力,以此避免引发安全问题。
63.防爆阀50可以是防爆膜、防爆片等结构,壳体件14上可以开设有通孔,而防爆阀50连接于壳体件14上,以遮挡通孔。或者,防爆阀50可以是壳体件14的一部分,即防爆阀50和壳体件14为一体式结构,防爆阀50可以是将壳体件14的部分结构进行减薄处理,从而在电池内部压力达到一定高度时,防爆阀50被冲破,例如,在壳体件14上形成刻痕等结构作为防爆阀50。
64.在一个实施例中,防爆阀50设置于壳体件14的小表面上,从而可以使得多个电池进行成组时,壳体件14的大表面可以作为堆叠面,即相邻两个电池的壳体件14的大表面相对设置,而防爆阀50设置于壳体件14的小表面上,从而可以避开相邻电池,保证防爆阀50能够可靠爆开,以此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
65.电池包括第一外表面11、第二外表面12以及四个第三外表面13,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可以分别为第一盖板组件15和第二盖板组件16的外表面,四个第三外表面13可以为壳体件14的四个外表面,此时,相对的两个第三外表面13可以为壳体件14的小表面,而防爆阀50可以设置于该第三外表面13上,另外相对的两个第三外表面13可以为壳体件14的大表面。此处的大表面和小表面可以理解为是:大表面的面积大于小表面的面积。
66.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可以设置在电池箱体内进行使用,而防爆阀50设置于壳体件14的小表面上,此时,防爆阀50可以朝向电池箱体的顶部,或者,防爆阀50可以朝向电池箱体的底部。
67.防爆阀50可以朝向电池箱体的底部,而电芯箱体可以形成有电池容纳空间和排气空间,在电池的防爆阀50爆破之后,电池容纳空间和排气空间可以相连通,从而使得电池内排出的气体进入到排气空间并排出电池箱体。
68.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包括上述的电池。
69.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池组包括电池,电池包括第一外表面11、第二外表面12、正极极柱30以及负极极柱40,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相对设置,且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分别设置于第一外表面11和第二外表面12,可以使得电池的两个电极引出端由电池的相对两侧引出,从而可以使得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产生的热量分布于电池的相对两侧,以此实现了热量的分散,避免电池出现局部过热。而通过控制正极极柱30的厚度与正极极柱30的端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负极极柱40的厚度与负极极柱40的端面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正极极柱30和负极极柱40向外的热量传递会更快捷,例如向汇流排传递,因此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汇流排进行散失,避免大量热量向电池内部传递,从而在保障了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不会因为大倍率的充放电引发电池热失控,以此改善电池组的性能。
70.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组为电池模组或电池包。
71.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电池模组还可以包括端板和侧板,端板和侧板用于固定多个电池。
72.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7所示,多个电池可以形成电池模组2后设置在电池箱体1内,多个电池可以通过端板和侧板进行固定。多个电池可以直接设置在电池箱体内,即无需
对多个电池进行成组,此时,可以去除端板和侧板。
73.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创造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示例实施方式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74.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