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电极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44411发布日期:2022-08-06 05:04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电极连接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池连接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电极连接件。


背景技术:

2.磷酸铁锂电池,是一种使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碳作为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单体额定电压为3.2v,充电截止电压为3.6v-3.65v,磷酸铁锂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自放电率小、无记忆效应的优点。
3.在现有技术中,对于磷酸铁锂电池具体使用时,通常进行多组电池之间的联结工作,而多组锂电池电极联结时需要使用到导电连接件,现有中由于锂电池的大小尺寸多有不同,然而大多数用于连接电池电极之间的导电连接件的尺寸却为固定式的,使得导电连接件在使用时无法根据电池尺寸将其调节至合适的尺寸使用,从而导致连接件的使用局限性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电极连接件。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电极连接件,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的一端设有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面向第二主体的一端内腔开设有嵌入槽,所述嵌入槽的内侧设有延伸臂,所述延伸臂靠近嵌入槽开口处的一端与第二主体面向第一主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延伸臂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下齿块,所述下齿块位于嵌入槽顶端的内侧,且下齿块的侧边设有上齿块,所述上齿块位于延伸臂的上方,且上齿块的顶部与嵌入槽顶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延伸臂的底部设有接触条,所述接触条位于嵌入槽的内部,且接触条的底部设有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的外壁与第一主体底端的内腔相螺接。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嵌入槽,有利于对其内侧所设结构进行承接的同时,便于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拉伸调节工作。
8.进一步的,所述下齿块以及上齿块均设有多组,多组所述下齿块以及上齿块均呈等腰梯形状块体结构,且多组下齿块以及上齿块在嵌入槽顶端的内侧呈交错啮合状分布。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多组下齿块与上齿块,能够使得其相互卡接啮合的同时,起到对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有效定位作用。
10.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螺栓设有两组,两组所述定位螺栓分别位于接触条底部的两侧边,且两组定位螺栓的顶部均与接触条的底部接触但不连接,两组所述定位螺栓底端的内腔均开设有六角孔槽,两组所述六角孔槽均位于第一主体的外侧。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定位螺栓,起到对接触条的顶持作用。
12.进一步的,所述接触条底部的中心固定连接有底杆,所述底杆的底端贯穿第一主体的底端的内腔并与第一主体底端的内腔活动套接,且底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片,所
述限位片位于第一主体底端的外壁,且限位片以及底杆均位于两组定位螺栓之间的位置。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底杆与限位片,起到对接触条的有效垂直限位工作。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以及第二主体的外侧共同设有连通导体,所述连通导体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主体以及第二主体的顶部固定连接,且连通导体的外壁设有绝缘外皮。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连通导体与绝缘外皮,得以实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稳定电性连接效益。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以及第二主体相对的一端相互贴合但不连接,且第一主体以及第二主体相背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金属连接块,两组所述金属连接块相背离的一侧内腔均开设有安装孔。
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所设的金属连接块与安装孔,起到整体连接件与锂电池的对接安装并连通作用。
1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9.通过设置的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有利于形成整体电池导电连接件主体的同时,利用所设的延伸臂,便于对第二主体一端的固定连接作用,并通过所设嵌入槽、下齿块、上齿块、接触条、定位螺栓的共同作用下,有利于对延伸臂在嵌入槽内部有效定位作用的同时,起到间接对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长度的有效调节并定位效益,从而使得整体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锂电池的使用工作,并利用所设的底杆与限位片,起到对接触条在嵌入槽内部的良好限位作用。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局部侧面剖视图;
22.图3为本技术的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主体底端结构示意图。
24.图中标号说明:
25.1、第一主体;2、第二主体;3、嵌入槽;4、延伸臂;5、下齿块;6、上齿块;7、接触条;8、定位螺栓;9、六角孔槽;10、底杆;11、限位片;12、连通导体;13、绝缘外皮;14、金属连接块;15、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
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实施例:
30.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电极连接件,请参阅图1和图2、3,包括第一主体1,第一主体1的一端设有第二主体2,第一主体1面向第二主体2的一端内腔开设有嵌入槽3,嵌入槽3的内侧设有延伸臂4,延伸臂4靠近嵌入槽3开口处的一端与第二主体2面向第一主体1的一端固定连接,延伸臂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下齿块5,下齿块5位于嵌入槽3顶端的内侧,且下齿块5的侧边设有上齿块6,上齿块6位于延伸臂4的上方,且上齿块6的顶部与嵌入槽3顶端的内壁固定连接,下齿块5以及上齿块6均设有多组,多组下齿块5以及上齿块6均呈等腰梯形状块体结构,且多组下齿块5以及上齿块6在嵌入槽3顶端的内侧呈交错啮合状分布,通过设置的下齿块5以及上齿块6,二者均设有多组,对二者数量的限定并不局限于附图中所展示的数量,且对二者数量的设置应当依据延伸臂4本体的长度以及嵌入槽3顶端内壁的尺寸而定,并只需保持多组下齿块5与上齿块6之间形成相互交错啮合状态即可,对下齿块5以及上齿块6的设置,得以实现延伸臂4在嵌入槽3内部有效定位工作的同时,间接实现整体调整前后下,起到对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的良好定位配合效益,延伸臂4的底部设有接触条7,接触条7位于嵌入槽3的内部,且接触条7的底部设有定位螺栓8,定位螺栓8的外壁与第一主体1底端的内腔相螺接,定位螺栓8设有两组,两组定位螺栓8分别位于接触条7底部的两侧边,且两组定位螺栓8的顶部均与接触条7的底部接触但不连接,两组定位螺栓8底端的内腔均开设有六角孔槽9,两组六角孔槽9均位于第一主体1的外侧。
32.请参阅图1和图2、4,接触条7底部的中心固定连接有底杆10,底杆10的底端贯穿第一主体1的底端的内腔并与第一主体1底端的内腔活动套接,且底杆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片11,限位片11位于第一主体1底端的外壁,且限位片11以及底杆10均位于两组定位螺栓8之间的位置,通过设置的底杆10,有利于对接触条7底部固定连接的同时,利用其底端与第一主体1底端内腔的活动套接以及配合限位片11的共同作用下,起到对接触条7在嵌入槽3内侧活动下的良好限位效益,从而使得接触条7保持垂直移动作用下,防止接触条7在嵌入槽3内部产生的水平偏移问题,第一主体1以及第二主体2的外侧共同设有连通导体12,连通导体1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主体1以及第二主体2的顶部固定连接,且连通导体12的外壁设有绝缘外皮13,通过设置的连通导体12,能够利用其两端分别对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外壁固定连接作用下,得以保证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的稳定电力输出效益,并得以防止二者分离状态下产生的电力连通不稳定问题,第一主体1以及第二主体2相对的一端相互贴合但不连接,且第一主体1以及第二主体2相背离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金属连接块14,两组金属连接块14相背离的一侧内腔均开设有安装孔15。
3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磷酸铁锂电池电极连接件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整体处于完整装配状态的同时,可利用所设两组金属连接块14以及安装孔15,使得与两组锂电池电
极端对接并安装的同时,实现整体连接件对不同磷酸铁锂电池之间的导电连通工作,且连通时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通过连通导体12的作用进行稳定电性连通工作,当整体使用与不同尺寸锂电池并需要对整体长度进行调整时,可利用外部工具对接六角孔槽9的同时,使得两组定位螺栓8向下运动,此时由于两组定位螺栓8与接触条7的不连接作用,以及底杆10对接触条7的限位作用,使得接触条7在嵌入槽3的内部进行垂直下移并脱离对延伸臂4底端的抵触工作,此时可利用第二主体2带动延伸臂4的同时,使得延伸臂4在嵌入槽3的内部进行下移工作,且多组下齿块5得以脱离对多组上齿块6的卡接啮合作用,并与此同时可利用第二主体2带动延伸臂4在嵌入槽3的内部进行水平抽拉工作的同时,间接实现第一主体1与第二主体2之间长度的调整工作,并在调整后使得部分下齿块5重新与部分上齿块6进行卡接啮合的同时,复位两组定位螺栓8,使得接触条7再次对延伸臂4的底部进行顶持作用即可。
3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