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61044发布日期:2022-10-28 23:22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源连接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座结构。


背景技术:

2.电源插座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它的安全性备受人们的关注,现在常用的排插为了便于电源插头的快速通电,通常在插脚还未完全插入插孔中便已经通电,即在插入过程中,裸露在插孔外的插脚部位也已通电,使用户有触电的危险,安全性能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插座结构,解决了用户插插头时容易触电,不安全的情况。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座结构,包括:
5.外壳,具有容纳腔及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至少一组插孔单元,所述插孔单元包括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一个以上的插孔;
6.插套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插套组件上设有至少一组容纳槽单元,至少一组所述容纳槽单元与至少一组所述插孔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容纳槽单元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单元内一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容纳槽与所述插孔单元内一个以上的所述插孔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容纳槽具有靠近所述插孔单元的第一槽段和远离所述插孔单元的第二槽段,所述容纳槽单元还包括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容纳槽与所述第二槽段连通,且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延伸方向相交;
7.第一电连接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插套组件电连接;
8.第二电连接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沿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延伸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间隔设置;
9.推动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另一端位于所述插套组件外且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抵接。
10.本技术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插套组件和推动组件,推动组件穿过第二容纳槽位于第一容纳槽内,且第二容纳槽连通远离插孔单元的第二槽段,使插头的插脚需伸入第一容纳槽内较深处推动推动组件,推动组件带动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接触才能使插座结构通电,且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接触时,插脚已完全插入第一容纳槽内,避免了插脚在未完全插入插座结构即通电的情况,即插头与插座结构先连接在导通,有效消除了插拔所产生的电弧火花,防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触电,极大的提高了插座结构的安全性能。同时,通过推动组件推动第一电连接件与第二电连接件抵接实现通电,这种连通结构简单实用,组装方便,易于大批量生产。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包括:
12.安装段,安装于所述插套组件上且与所述插套组件电连接;
13.抵接段,连接所述安装段且与所述安装段电连接,沿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延伸方向
上,所述抵接段设于所述插套组件与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之间且与所述推动组件抵接,所述抵接段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延伸方向相交。
14.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第一电连接件设计为包括安装段和抵接段,抵接段设于插套组件与第二电连接件之间,能够保护第一电连接件,避免第一电连接件受到损伤,同时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在插套组件的侧面实现抵接,能够减小插座结构的厚度尺寸,即插座结构沿第一容纳槽的延伸方向的尺寸。
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板体及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上设有所述插孔单元,所述第一电连接件靠近所述第二板体设置,所述第一电连接件还包括:
16.中间段,连接于所述安装段与所述抵接段之间且与所述安装段及所述抵接段均电连接,所述中间段贴合所述第二板体的内表面或所述中间段包括一个以上的朝向背离所述第二板体的内表面的方向凸设的凸起部。
17.基于上述实施例,将中间段设置为贴合第二板体的内表面,推动组件推动抵接段绕中间段旋转以抵接第二电连接件,插头插入第一容纳槽的阻力小,使用户的插入手感更加轻便,且结构简单且生产成本低,同时第二板体能够起到支撑中间段的作用,增强第一电连接件的稳定性;将中间段设计为包括一个以上的凸起部,推动组件推动抵接段时,多个凸起部的凸起角度增大,使抵接段以平移的方式与第二电连接件接触,提高了抵接段与第二电连接件的抵接稳定性。
1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板体及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上设有所述插孔单元,所述插套组件具有面向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表面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且朝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有所述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表面设有所述第二容纳槽。
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动组件包括:
20.固定部,设于所述插套组件外且与所述插套组件连接;
21.推动部,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容纳槽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另一端位于所述插套组件外且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抵接;
22.弹性部,沿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延伸方向设置且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推动部之间。
23.基于上述实施例,插座结构在使用时,插脚推动推动部,同时弹性部压缩,以使推动部推动第一电连接件接触第二电连接件,插脚拔除时,弹性部回弹以使推动部复位。
2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靠近所述推动部的表面和/或所述推动部靠近所述固定部的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弹性部的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25.基于上述实施例,将弹性部的部分位于安装槽内,使弹性部有独立的工作空间,能够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影响弹性部的工作状态,有效保护弹性部,增长弹性部的工作寿命。
2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
27.安装环,环设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外围且与所述插套组件连接;
28.端板,连接所述安装环背离所述插套组件的一侧且与所述安装环之间形成有缺口,所述推动部的中部设于所述安装环内且与所述端板之间连接有所述弹性部,所述推动
部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容纳槽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另一端穿过所述缺口且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抵接。
29.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安装环和端部之间形成缺口,给推动部预留了空间,使推动部的一端能够穿过缺口与第一电连接件抵接,同时也给推动部预留了活动空间,使推动部能够顺利退出第一容纳槽。
3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套组件具有靠近所述插孔单元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容纳槽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推动组件具有伸入所述第一容纳槽内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包括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导向区域,由所述第二容纳槽靠近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的一端的方向上,所述导向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大;和/或
31.所述插座结构还包括第一防水圈,所述第一防水圈安装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内壁面,所述第一防水圈还套设于所述推动组件的外围且与所述推动组件过盈配合;和/或
32.所述第二电连接件包括电连接片,所述电连接片用于与火线母线电连接。
33.基于上述实施例,将导向区域设置为与第一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大,即导向区域呈向第一容纳槽的槽底延伸的斜坡状,便于插脚推动导向区域进行驱动;通过设置第一防水圈,能够防止水从第二容纳槽和推动组件的连接间隙处进入插座结构内部,进一步增加了插座结构的安全性能;由于零线母线和地线母线本身不带电,无需通断电结构,因此本技术的插座结构仅在火线母线处设置通断电结构,即推动组件和第一电连接件,能够减小插头插入插座结构的阻力,使插头插入更加轻便,同时还能降低成本。
3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套组件包括:
35.插套支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设有所述容纳槽单元;
36.与所述容纳槽单元内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数量相等的夹持件,各所述夹持件一一对应安装于各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夹持件与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电性连接,所述夹持件靠近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的一侧形成夹持通道,所述第二容纳槽与所述夹持通道连通。
37.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夹持件,夹持件能够夹持固定插脚,使插脚更加稳固的插设于插座结构,同时夹持件与第一电连接件电性连接,能够使插头与插座结构的电性连接更加平稳。
3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套支架的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底壁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电连接件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夹持件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插座结构还包括:
39.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及所述第三安装孔且与所述插套支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及所述夹持件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40.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孔和紧固件,使第一电连接件和夹持件均能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插套支架,便于组装;同时,第一电连接件损坏时,通过松开紧固件,即可替换新的第一电连接件,便于后续维修,且极大的降低了维修成本。
4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及所述第三安装孔中的至少一个为螺纹孔,以与所述紧固件螺纹配合连接;和/或
42.所述插套支架具有背离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底壁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一安装孔贯穿所述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中靠近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边缘部朝远离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方
向凸起。
43.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紧固件设计为螺纹配合连接,便于紧固件将第一电连接件和夹持件固定于插套支架,同时能够节省组装时间;第三表面的边缘部朝第一容纳槽的方向凸起,使紧固件锁紧第一电连接件和夹持件时能够抵住凸起的部位以形成密封,实现插孔的防水,极大的增强了插座结构的安全性能。
4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套组件靠近所述插孔单元的一侧设置有卡槽、卡扣中的一种,所述外壳设置有所述卡槽、所述卡扣中的另一种,所述卡槽与所述卡扣连接。
45.基于上述实施例,将插套组件和外壳设置为卡槽、卡扣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且便于组装。
4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座结构还包括:
47.第二防水圈,设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外围,所述插套组件具有靠近所述插孔单元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二防水圈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外壳之间且处于压缩态。
48.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防水圈,能够防止水从插套组件和外壳的组装间隙处渗入,进一步增强了插座结构的防水功能,极大的提高了插座结构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4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座结构安装有插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5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座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5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座结构安装有插头的主视图;
53.图4为图3示出的插座结构的b-b处的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54.图5为图4示出的插座结构安装有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55.图6为图3示出的插座结构的b-b处的另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56.图7为图6示出的插座结构安装有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5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座结构中第二电连接件的部分、插套组件的部分、推动组件、第一防水圈和夹持件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58.图9为图7中c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5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插座结构的插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60.附图标记:100、插座结构;110、外壳;111、容纳腔;112、插孔单元;1121、插孔;113、第一板体;114、第二板体;120、插套组件;121、容纳槽单元; 1211、第一容纳槽;1211a、第一槽段;1211b、第二槽段;1212、第二容纳槽; 122、第一表面;123、第二表面;124、插套支架;c、第一安装孔;1241、第三表面;125、夹持件;e、第三安装孔;130、第一电连接件;131、安装段; 132、抵接段;133、中间段;1331、凸起部;d、第二安装孔;140、第二电连接件;150、推动组件;151、固定部;1511、安装环;1512、端板;b、缺口; 152、推动部;153、弹性部;a、安装槽;154、第一端面;1541、导向区域; 160、第一防水圈;170、紧固件;f、卡槽;g、卡扣;180、第二防水圈;200、插头;210、插脚。
具体实施方式
6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62.电源插座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因此它的安全性备受人们的关注,现在常用的排插为了便于电源插头的快速通电,通常在插脚还未完全插入插孔中便已经通电,即在插入过程中,裸露在插孔外的插脚部位也已通电,使用户有触电的危险,安全性能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座结构,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3.请参见图1、图2和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座结构100,可以包括外壳110、插套组件120、第一电连接件130、第二电连接件140以及推动组件150。插套组件120用于插入插头200,插头200的插脚210推动推动组件150,推动组件150带动第一电连接件130与第二电连接件140接触以使插座结构100通电,进而给插头200供电。
64.请参见图1至图4,外壳110可以具有容纳腔111及与容纳腔111连通的至少一组插孔单元112,插孔单元112包括与容纳腔111连通的一个以上的插孔1121。插套组件120位于容纳腔111内,插套组件120上设有至少一组容纳槽单元121,至少一组容纳槽单元121与至少一组插孔单元112一一对应设置,且容纳槽单元121 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容纳槽1211,容纳槽单元121内一个以上的第一容纳槽1211 与插孔单元112内一个以上的插孔1121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容纳槽1211具有靠近插孔单元112的第一槽段1211a和远离插孔单元112的第二槽段1211b,容纳槽单元 121还包括第二容纳槽1212,第二容纳槽1212与第二槽段1211b连通,且第二容纳槽12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容纳槽1211的延伸方向相交。第一电连接件130位于容纳腔111内且与插套组件120电连接。第二电连接件140位于容纳腔111内且沿第二容纳槽1212的延伸方向上与第一电连接件130间隔设置。推动组件150位于容纳腔111内且一端穿过第二容纳槽1212位于第一容纳槽1211内,另一端位于插套组件120外且与第一电连接件130抵接。
65.其中,一个插孔单元112对应的与一个插头200电连接;插孔单元112包括的插孔1121的数量可以为任意的,例如,可以包括一个插孔1121、两个插孔1121、三个插孔1121等。具体地,插孔单元112包括一个插孔1121时,插孔单元112可以对应usb接口、type-c接口或lightning接口等,分别用于与usb插头、type-c 插头或lightning插头电连接。插孔单元112包括两个插孔1121时,可用于与两线插头电连接。插孔单元112包括三个插孔1121时,可用于与三线插头电连接。
66.通过设置插套组件120和推动组件150,推动组件150穿过第二容纳槽1212位于第一容纳槽1211内,且第二容纳槽1212连通远离插孔单元112的第二槽段1211b,使插头200的插脚210需伸入第一容纳槽1211内较深处推动推动组件150,推动组件150带动第一电连接件130与第二电连接件140接触才能使插座结构100通电,且第一电连接件130与第二电连接件140接触时,插脚210已完全插入第一容纳槽1211内,避免了插脚210在未完全插入插座结构100即通电的情况,即插头200与插座结构100先连接在导通,有效消除了插拔所产生的电弧火花,防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触电,极大的提高了插座结构100的安全性能。同时,通过推动组件150 推动第一电连接件130与第二电连接件140抵接实现通电,这种连通结构简单实用,组装方便,易于大批量生产。
67.请参见图2,具体的,外壳110可以包括第一板体113及与第一板体113相对的第二板体114,第一板体113上设有插孔单元112,插套组件120具有面向第一板体 113的第一表面122及连接第一表面122且朝靠近第二板体114的方向延伸的第二表面123,第一表面122设有第一容纳槽1211,第二表面123设有第二容纳槽1212。
68.进一步地,请参见图3和图4,第一电连接件130可以为弹片。第一电连接件 130可以包括安装段131和抵接段132。安装段131安装于插套组件120上且与插套组件120电连接。抵接段132连接安装段131且与安装段131电连接,沿第二容纳槽1212的延伸方向上,抵接段132设于插套组件120与第二电连接件140之间且与推动组件150抵接,抵接段132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二容纳槽1212的延伸方向相交。将第一电连接件130设计为包括安装段131和抵接段132,抵接段 132设于插套组件120与第二电连接件140之间,能够保护第一电连接件130,避免第一电连接件130受到损伤,同时第一电连接件130和第二电连接件140在插套组件120的侧面实现抵接,能够减小插座结构100的厚度尺寸,即插座结构100沿第一容纳槽1211的延伸方向的尺寸。
69.可以理解地,请参见图4至图7,第一电连接件130靠近第二板体114设置,第一电连接件130还可以包括中间段133,中间段133连接于安装段131与抵接段 132之间且与安装段131及抵接段132均电连接,在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参阅图 4和图5,中间段133可以贴合第二板体114的内表面。其中,图4为插头200未插入插座结构100的示意图,图5为插头插入插座结构100的示意图,将中间段133 设置为贴合第二板体114的内表面,推动组件150推动抵接段132绕中间段133旋转以抵接第二电连接件140,插头200插入第一容纳槽1211的阻力小,使用户的插入手感更加轻便,且结构简单且生产成本低,同时第二板体114能够起到支撑中间段133的作用,增强第一电连接件130的稳定性。
70.请参见图6至图7,在另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中间段133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朝向背离第二板体114的内表面的方向凸设的凸起部1331。其中,图6为插头 200未插入插座结构100的示意图,图7为插头插入插座结构100的示意图,将中间段133设计为包括一个以上的凸起部1331,推动组件150推动抵接段132时,多个凸起部1331的凸起角度增大,使抵接段132以平移的方式与第二电连接件140 接触,提高了抵接段132与第二电连接件140的抵接稳定性。
71.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6至图8,推动组件150可以包括固定部151、推动部152和弹性部153。固定部151设于插套组件120外且与插套组件120连接。推动部152的一端穿过第二容纳槽1212且位于第一容纳槽1211内,另一端位于插套组件120外且与第一电连接件130抵接。弹性部153沿第二容纳槽1212的延伸方向设置且连接于固定部151与推动部152之间。插座结构100在使用时,请参见图5 和图6,插脚210推动推动部152,同时弹性部153压缩,以使推动部152推动第一电连接件130接触第二电连接件140,插脚210拔除时,弹性部153回弹以使推动部152复位。优选地,弹性部153可以为弹簧。
72.进一步地,请参见图7和图8,固定部151靠近推动部152的表面和/或推动部 152靠近固定部151的表面可以设有安装槽a,安装槽a沿第二容纳槽1212的延伸方向延伸,弹性部153的部分位于安装槽a内。将弹性部153的部分位于安装槽a内,使弹性部153有独立的工作空间,能够防止灰尘等杂质进入影响弹性部153的工作状态,有效保护弹性部153,增长弹性部153的工作寿命。
7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固定部151可以包括安装环1511和端板1512,安装环1511环设于第二容纳槽1212的外围且与插套组件120连接。端板1512连接安装环1511背离插套组件120的一侧且与安装环1511之间形成有缺口b,推动部 152的中部设于安装环1511内且与端板1512之间连接有弹性部153,推动部152的一端穿过第二容纳槽1212且位于第一容纳槽1211内,另一端穿过缺口b且与第一电连接件130抵接。通过安装环1511和端部之间形成缺口b,给推动部152预留了空间,使推动部152的一端能够穿过缺口b与第一电连接件130抵接,同时也给推动部152预留了活动空间,使推动部152能够顺利退出第一容纳槽1211。
74.请参见图6至图7,插套组件120可以具有靠近插孔单元112的第一表面122,第一容纳槽1211设于第一表面122,推动组件150具有伸入第一容纳槽1211内的第一端面154,第一端面154包括靠近第一表面122的导向区域1541,由第二容纳槽1212靠近第一容纳槽1211的一端至远离第一容纳槽1211的一端的方向上,导向区域1541与第一表面122的距离逐渐增大,即导向区域1541呈向第一容纳槽1211的槽底延伸的斜坡状,便于插脚210推动导向区域1541进行驱动。
75.请参见图7至图8,插座结构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防水圈160,第一防水圈160 安装于第二容纳槽1212的内壁面,第一防水圈160还套设于推动组件150的外围且与推动组件150过盈配合。通过设置第一防水圈160,能够防止水从第二容纳槽1212和推动组件150的连接间隙处进入插座结构100内部,进一步增加了插座结构100的安全性能。
76.由于零线母线和地线母线本身不带电,无需通断电结构,因此本技术的插座结构100仅在火线母线处设置通断电结构,即推动组件150与第一电连接件130,能够减小插头200插入插座结构100时受到的阻力,使插头200插入更加轻便,同时还能降低成本。插座结构100还可以包括第三电连接件和第四电连接件,第三电连接件与零线母线电连接,第四电连接件与地线母线电连接,第二电连接件 140可以包括电连接片,电连接片用于与火线母线电连接。当插孔单元112具有三个插孔1121,容纳槽单元121包括三个第一容纳槽1211时,优选地,一个第一容纳槽1211的槽底与第三电连接件电性连接,另一个第一容纳槽1211的槽底与第四电连接件电性连接,再一个第一容纳槽1211远离插孔单元112的第二槽段 1211b连通第二容纳槽1212,且第二容纳槽1212内设置有推动组件150。进一步地,插套组件12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插套组件120可以共用一个第二电连接件140、第三电连接件和第四电连接件。
77.请参见图2,图7至图8,插套组件120可以包括插套支架124和与容纳槽单元 121内第一容纳槽1211的数量相等的夹持件125。插套支架124位于容纳腔111内且设有容纳槽单元121。各夹持件125一一对应安装于各第一容纳槽1211内,夹持件125与第一电连接件130电性连接,夹持件125靠近第一容纳槽1211的槽口的一侧形成夹持通道,第二容纳槽1212与夹持通道连通。通过设置夹持件125,夹持件125能够夹持固定插脚210,使插脚210更加稳固的插设于插座结构100,同时夹持件125与第一电连接件130电性连接,能够使插头200与插座结构100的电性连接更加平稳。
78.请参见图8和图9,进一步地,插套支架124的第一容纳槽1211的底壁上可以设有第一安装孔c,第一电连接件130上设有第二安装孔d,夹持件125上设有第三安装孔e。插座结构100还可以包括紧固件170,紧固件170穿设于第一安装孔c、第二安装孔d及第三安装孔e
且与插套支架124、第一电连接件130及夹持件125中的至少一个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安装孔c和紧固件170,使第一电连接件130和夹持件125均能通过紧固件170连接于插套支架124,便于组装;同时,第一电连接件130损坏时,通过松开紧固件170,即可替换新的第一电连接件130,便于后续维修,且极大的降低了维修成本。
79.更进一步地,第一安装孔c、第二安装孔d及第三安装孔e中的至少一个为螺纹孔,以与紧固件170螺纹配合连接。将紧固件170设计为螺纹配合连接,便于紧固件170将第一电连接件130和夹持件125固定于插套支架124,同时能够节省组装时间。
80.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见图8和图9,插套支架124具有背离第一容纳槽1211 的底壁的第三表面1241,第一安装孔c贯穿第三表面1241,第三表面1241中靠近第一安装孔c的边缘部朝远离第一容纳槽1211的方向凸起,使紧固件170锁紧第一电连接件130和夹持件125时能够抵住凸起的部位以形成密封,实现插孔1121的防水,极大的增强了插座结构100的安全性能。
81.可以理解地,请参见图4,插套组件120靠近插孔单元11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卡槽f、卡扣g中的一种,外壳110可以设置有卡槽f、卡扣g中的另一种,卡槽f与卡扣g连接。将插套组件120和外壳110设置为卡槽f、卡扣g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且便于组装。
82.请参见图2和图10,插座结构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防水圈180,第二防水圈180 设于第一容纳槽1211的外围,插套组件120具有靠近插孔单元112的第一表面122,第二防水圈180设于第一表面122与外壳110之间且处于压缩态。通过设置第二防水圈180,能够防止水从插套组件120和外壳110的组装间隙处渗入,进一步增强了插座结构100的防水功能,极大的提高了插座结构100的安全性能。第一防水圈160和第二防水圈180均可以为橡胶材质。
83.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8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