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板组件和电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41787发布日期:2022-08-16 21:4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线束板组件和电池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束板组件和包括该线束板组件的电池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随之带来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和能源供给,电池装置的零排放作为新能源是首当其冲的选择。
3.目前,通过线束板组件连接单体电池,但是线束板组件的绝缘膜容易撕裂。
4.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绝缘膜容易撕裂的不足,提供一种绝缘膜不容易撕裂的线束板组件和包括该线束板组件的电池装置。
6.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束板组件,包括:
7.信号采集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信号采集板包括本体部和分支部,所述分支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本体部;
8.导电排,设于所述信号采集板的任意一侧,所述导电排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大面,分别为第三面和第四面,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导电排;
9.第一绝缘膜,设于部分所述第三面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绝缘膜包括第一绝缘膜本体和第一绝缘膜连接部,第一绝缘膜连接部设于所述分支部的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一绝缘膜连接部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三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绝缘膜本体,所述第四端为自由端。
10.本公开的线束板组件,第一绝缘膜包括第一绝缘膜本体和第一绝缘膜连接部,第一绝缘膜连接部设于分支部的第一面,第一绝缘膜连接部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连接于第一绝缘膜本体,第四端为自由端。使得第一绝缘膜连接部可以与分支部的第二端一起移动,从而避免第一绝缘膜在分支部处发生撕裂;而且分支部可以对第一绝缘膜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避免第一绝缘膜在分支部处发生撕裂;再有,第一绝缘膜没有撕裂,水汽不会通过撕裂处进入线束板组件内部,不会导致线束板组件内的导线被腐蚀断路,水汽也不会将线束板组件内的导线短路,不会产生安全性问题。
11.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包括:
12.电池组,包括至少两个依次排列的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电池极柱;
13.线束板组件,是上述所述的线束板组件,所述线束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电池组的一侧。
14.本公开的电池装置,第一绝缘膜包括第一绝缘膜本体和第一绝缘膜连接部,第一
绝缘膜连接部设于分支部的第一面,第一绝缘膜连接部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连接于第一绝缘膜本体,第四端为自由端。使得第一绝缘膜连接部可以与分支部的第二端一起移动,从而避免第一绝缘膜在分支部处发生撕裂;而且分支部可以对第一绝缘膜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避免第一绝缘膜在分支部处发生撕裂;再有,第一绝缘膜没有撕裂,水汽不会通过撕裂处进入线束板组件内部,不会导致线束板组件内的导线被腐蚀断路,水汽也不会将线束板组件内的导线短路,不会产生安全性问题,提高了电池装置的安全性能。
1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16.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公开线束板组件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的信号采集板和导电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的第一绝缘膜、第二绝缘膜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公开电池装置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信号采集板;11、本体部;12、分支部;121、第一端;122、第二端;13、第一面;
23.2、导电排;21、导电片;22、第三面;23、缓冲结构;
24.3、第一绝缘膜;31、第一绝缘膜本体;32、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1、第三端;322、第四端;33、第一避让部;34、第三避让部;
25.4、第二绝缘膜;41、第二绝缘膜本体;42、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1、第五端;422、第六端;43、第二避让部;44、第四避让部;
26.5、连接部;6、连接器;
27.7、电池组;71、单体电池;
28.8、端板;9、侧板;
29.100、线束板组件;
30.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31.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32.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
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33.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34.由于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需要与导电排2连接,在连接的过程中,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会有一定的移动量,将第一绝缘膜3设置为一体结构的话,第一绝缘膜3在分支部12处会发生撕裂;而且水汽会通过撕裂处进入线束板组件100内部,导致线束板组件100内的导线被腐蚀断路,以及水汽会使线束板组件100内的导线短路,导致安全性问题。
35.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线束板组件100,参照图1-图3所示,第二面和第四面位于靠近电池组7的一侧,因此没有示出,该线束板组件100可以包括信号采集板1、第一绝缘膜3以及导电排2;信号采集板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3和第二面,信号采集板1包括本体部11和分支部12,分支部12具有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第一端121连接于本体部11;导电排2设于信号采集板1的任意一侧,导电排2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大面,分别为第三面22和第四面,第二端122连接于导电排2;第一绝缘膜3设于部分第三面22和至少部分第一面13,第一绝缘膜3包括第一绝缘膜本体31和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设于分支部12的第一面13,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具有第三端321和第四端322,第三端321连接于第一绝缘膜本体31,第四端322为自由端。
36.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池装置,参照图4所示,图中由于电池极柱被线束板组件100覆盖,因此,用虚线表示;该电池装置可以包括电池组7和线束板组件100;电池组7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依次排列的单体电池,单体电池包括电池极柱;线束板组件100是下述任意一项的线束板组件100,线束板组件100连接于电池组7的一侧。
37.本公开的线束板组件100和电池装置,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可以与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一起移动,从而避免第一绝缘膜3在分支部12处发生撕裂;而且分支部12可以对第一绝缘膜3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避免第一绝缘膜3在分支部12处发生撕裂;再有,第一绝缘膜3没有撕裂,水汽不会通过撕裂处进入线束板组件100内部,不会导致线束板组件100内的导线被腐蚀断路,水汽也不会将线束板组件100内的导线短路,不会产生安全性问题,提高了电池装置的安全性能。
38.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所示,电池装置可以包括电池箱,在电池箱内设置有电池组7,电池组7可以包括二十四个单体电池71,二十四个单体电池71沿第一方向x排列,在电池组7的第一方向x的两端对应设置有两个端板8,端板8能够对单体电池71进行保护,降低外界冲击力传递至单体电池71的能量,降低单体电池71由于外界冲击力导致破损的风险。在电池组7的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可以设置有加热膜。加热膜能够对单体电池71进行加热,使得该电池装置在低温下也可以使用。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且与电池组7的上表面平行。
39.参照图4所示,在电池组7的第二方向y的相对两侧一一对应地设置两个侧板9,侧
板9位于加热膜背离电池组7的一侧,侧板9的第一方向x的两端可以与两个端板8焊接,即两个端板8和两个侧板9交替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矩形框,将二十四单体电池71固定在该矩形框内。
40.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侧板9,而是在电池组7外设置有两个扎带,一个为铜扎带101,另一个为绝缘扎带102,通过两个扎带将电池组7、端板8以及加热膜固定为一体。而且上述单体电池71的数量只是举例说明,电池组7包括的单体电池71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或其他数量。
41.单体电池71可以设置为长方体的形状。单体电池71可以包括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可以设置为长方体,具体可以包括顶板、底板、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第一侧板的宽度小于第二侧板的宽度;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首尾连接围绕形成长方体的筒状;在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的一侧连接顶板,在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的相对另一侧连接底板,即顶板和底板相对设置。顶板、底板、两个第一侧板和两个第二侧板围绕形成容纳腔。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电池壳体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圆柱体、棱柱体、棱台、圆台等等多种结构,在此不一一赘述。电池壳体的可以铝合金,当然,还可以是其他材质,在此不一一说明。
42.在电池壳体外还可以设置外绝缘膜,外绝缘膜设置为与电池壳体相适配的长方体筒状,在电池壳体的底部可以设置有绝缘底板,外绝缘膜与绝缘底板使得电池壳体对外部分绝缘。
43.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在电池壳体的容纳腔内设置有电芯,电芯设置为与电池壳体相适配的长方体。在电芯外设置有电芯保护膜,电芯保护膜设置为与电芯相适配的长方体筒状,在电芯的底部设置有电芯托板,电芯托板与电芯保护膜使得电芯与电池壳体之间绝缘。
44.当然,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电池壳体设置为绝缘材质的,这种情况下,可以不设置外绝缘膜、绝缘底板、电芯保护膜以及电芯托板。
45.在电芯的靠近顶板的一侧设置有两个电池极柱,分别为正极柱和负极柱。正极柱和负极柱从顶板伸出电池壳体外。在正极柱和负极柱之间还设置有防爆阀。
46.电池组7的二十四个单体电池71沿第一方向x排列后,二十四个单体电池71的电池极柱排列形成两列。
47.二十四个单体电池71可以设置为三个单体电池71并联形成一组,总共形成八组;然后八组依次串联的连接结构。因此,参照图1、图2和图4所示,导电排21设置有九个,其中两个导电排21设置在两端部,包括三个导电片21;同时向三个单体电池71输入电流或三个单体电池71同时输出电流,且设置在线束板组件100的第一方向x的两端的两个导电排21与输出极支座连接。其余的七个导电排21包括六个导电片21。导电排21的一个导电片21与一个电池极柱连接。
48.九个导电排21沿第一方向x排列为两列。
49.另外,多个单体电池71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上述说明,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多个单体电池71可以设置为依次串联的结构,通过导电排21连接相邻两个单体电池71的电池极柱,那么,这种情况下,与输出极支座连接的导电排21可以包括一个导电片21,中间的导电排21可以包括两个导电片21。多个单体电池71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其他方式,
再此就不一一说明。而且,导电排21的数量是根据单体电池71的数量设置的,因此,在单体电池71的数量改变的情况下,导电排21的数量也需要改变,导电排2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更多个。
50.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电池极柱背离单体电池71的一侧设置有线束板组件100。线束板组件100可以包括信号采集板1、导电排2、第一绝缘膜3和第二绝缘膜4等等。
51.下面对线束板组件100进行举例说明。
52.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信号采集板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3和第二面,第二面相对于第一面13更靠近电池组7。
53.信号采集板1可以是柔性线束、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或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柔性线束(flexible flat cable,ffc)是用上下两层绝缘薄膜中间夹上扁平铜箔,成品较简单,厚度较厚;柔性扁平电缆可以任意选择导线数目及间距,使联线更方便,大大减少电子产品的体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fpc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
54.参照图2所示,信号采集板1可以包括本体部11和多个分支部12,本体部11也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3和第二面,分支部12也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3和第二面,本体部11的第一面13和分支部12的第一面13形成信号采集板1的第一面13,本体部11的第二面和分支部12的第二面形成信号采集板1的第二面。本体部11设置为长条状。分支部12具有第一端121和第二端122,第一端121连接于本体部11,第二端122用于与导电排2连接。本体部11可以包括多条连接导线,连接导线的一端与连接器6连接。分支部12可以包括多条导线,导线的一端与连接导线连接,导线的另一端与导电排2连接,通过连接导线和导线在导电排1与连接器6之间传输电信号。
55.分支部12设置为弯曲状,具体地,分支部12可以设置为与“s”字形相似的形状,即分支部12包括五个直条,五个直条依次连接,且形成有四个拐角,四个拐角均可以是90度。由于信号采集板1在制备过程中必然会有一定的误差,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需要与导电排2连接,将分支部12设置为弯曲状,使得分支部12具有一定的拉伸量,保证与导电排2能够连接为一体。当然,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分支部12可以设置为圆弧形、椭圆弧形、或由三根、四根或更多根直条连接形成的弯曲形状。
56.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导电排2对应设于信号采集板1的相对两侧,导电排2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大面,分别为第三面22和第四面,第四面相对于第三面22更靠近电池组7。大面指的是面积最大的面。导电排2与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连接,具体地,导电排2与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之间通过连接部5连接,连接部5可以是镍片;即连接部5的一端部与导电排2连接,连接部5的另一端部与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第三面22与第一面13基本平行。
57.导电排2的相邻两个导电片21之间连接有缓冲结构,缓冲结构可以设置为弯板,弯板可以向靠近单体电池一侧突出,且弯板与相邻两个单体电池之间的间隙相对设置。弯板可以设置为弧形弯板,即弯板可以是圆柱形筒的一部分,弧形弯板两侧直线形平面一一对应地与两个导电片21连接;弯板也可以设置为v形板,即弯板可以包括两个平面板,两个平面板连接形成v形,v形板两侧直线形平面一一对应地与两个导电片21连接。
58.设置缓冲结构可以在单体电池的高度有误差的情况下,缓冲结构可以有适量的延伸,保证导电排2与电池极柱能够很好地连接;而且在一个单体电池发生鼓胀突出的情况下,缓冲结构也可以有适量的延伸,保证导电排2与电池极柱能够很好地连接。
59.在至少部分第一面13和部分第三面22设置有第一绝缘膜3。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和图3所示,第一绝缘膜3几乎完全覆盖信号采集板1的第一面13,只是在信号采集板1与连接器6连接的端部没有覆盖第一绝缘膜3。第一绝缘膜3覆盖导电排2的靠近信号采集板1的一部分,被覆盖的部分大约为导电排2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通过第一绝缘膜3将信号采集板1与多个导电排2连接为一体,方便后续的运输、安装;而且第一绝缘膜3还能够对信号采集板1和多个导电排2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划伤。当然,第一绝缘膜3可以几乎全部覆盖导电排2的第三面22,只在部分位置留出缺口或通孔用于焊接。
60.第一绝缘膜3的材质可以是pi(聚酰亚胺),当然,第一绝缘膜3的材质还可以是其他绝缘橡胶、树脂等等。
61.第一绝缘膜3可以包括第一绝缘膜本体31和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第一绝缘膜本体31设置为长条状,第一绝缘膜本体31几乎完全覆盖信号采集板1的第一面13,只是在信号采集板1与连接器6连接的端部没有覆盖第一绝缘膜本体31。第一绝缘膜本体31覆盖导电排2的靠近信号采集板1的一部分,被覆盖的部分大约为导电排2在第二方向的宽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62.在第一绝缘膜3上设置有第一避让部33,具体地,在第一绝缘膜本体31上设置有第一避让部33,第二端122与导电排2的连接处与第一避让部33相对设置,且第一避让部33的面积大于第二端122与导电排2的连接处的面积,设置第一避让部33方便第二端122与导电排2的连接;而且在对第二端122与导电排2进行焊接连接时,不会将第一绝缘膜3烧伤,避免烧伤产生的灰烬对线束板组件100的电性能产生影响。第一避让部33可以设置为贯穿第一绝缘膜3的缺口。当然,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避让部33可以设置为贯穿第一绝缘膜3的通孔。
63.在第一绝缘膜3上设置有第三避让部34,具体地,在第一绝缘膜本体31上设置有第三避让部34,第三避让部34可以设置为贯穿第一绝缘膜3的通孔;第三避让部34与第一避让部33连通,使得在在第一绝缘膜本体31上形成缺口,第三避让部34在第一方向x的宽度大于第一避让部33在第一方向x的宽度,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设置在第三避让部34内,使得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与第一绝缘膜本体31之间间隔设置。
64.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设于分支部12的第一面13,且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设置为与分支部12相适配的弯曲状,如此设置可以保证分支部12具有一定的拉伸量,避免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影响分支部12的拉伸效果;具体地,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也可以设置为与“s”字形相似的形状,即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可以包括五个直条,五个直条依次连接,且形成有四个拐角,四个拐角均可以是90度。在分支部12设置为圆弧形、椭圆弧形、或由三根、四根或更多根直条连接形成的弯曲形状的情况下,相适应地,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设置为圆弧形、椭圆弧形、或由三根、四根或更多根直条连接形成的弯曲形状。
65.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具有第三端321和第四端322,第三端321连接于第一绝缘膜本体31,第四端322为自由端,即第四端322没有与第一绝缘膜本体31连接。在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与导电排2连接时,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可以与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一起移动,使
得分支部12与导电排2能够连接到位。
66.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的宽度大于分支部12的宽度,使得第一绝缘膜3可以将分支部12在宽度方向上完全覆盖,而且还可以覆盖分支部12的侧面。
6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和分支部12是弯曲设置的,因此,他们的宽度指的是与延伸方向垂直的尺寸。
68.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仅覆盖连接部5的一部分,具体地,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覆盖连接部5的与第二端122连接的一部分,即第一绝缘膜连接部32没有覆盖连接部5的与导电排2连接的另一部分。
69.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二绝缘膜4的结构可以与第一绝缘膜3的结构相同,因此通过同一个图3表示第一绝缘膜3和第二绝缘膜4,在至少部分第二面和部分第四面设置有第二绝缘膜4。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绝缘膜4几乎完全覆盖信号采集板1的第二面,只是在信号采集板1与连接器6连接的端部没有覆盖第二绝缘膜4。第二绝缘膜4覆盖导电排2的靠近信号采集板1的一部分,被覆盖的部分大约为导电排2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通过第一绝缘膜3和第二绝缘膜4将信号采集板1与多个导电排2连接为一体,方便后续的运输、安装;而且第二绝缘膜4还能够对信号采集板1和多个导电排2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划伤。当然,第二绝缘膜4可以几乎全部覆盖导电排2的第四面,只在部分位置留出缺口或通孔用于焊接,或避免焊接的热量传递至第二绝缘膜4,导致第二绝缘膜4被烧蚀。
70.第二绝缘膜4的材质可以是pi(聚酰亚胺),当然,第二绝缘膜4的材质还可以是其他绝缘橡胶、树脂等等。
71.第二绝缘膜4可以包括第二绝缘膜本体41和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第二绝缘膜本体41设置为长条状,第二绝缘膜本体41几乎完全覆盖信号采集板1的第一面13,只是在信号采集板1与连接器6连接的端部没有覆盖第二绝缘膜本体41。第二绝缘膜本体41覆盖导电排2的靠近信号采集板1的一部分,被覆盖的部分大约为导电排2在第二方向的宽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72.在第二绝缘膜4上设置有第二避让部43,具体地,在第二绝缘膜本体41上设置有第二避让部43,第二端122与导电排2的连接处与第二避让部43相对设置,且第二避让部43的面积大于第二端122与导电排2的连接处的面积,设置第二避让部43方便第二端122与导电排2的连接;而且在对第二端122与导电排2进行焊接连接时,不会将第二绝缘膜4烧伤,避免烧伤产生的灰烬对线束板组件100的电性能产生影响。第二避让部43可以设置为贯穿第二绝缘膜4的缺口。当然,在本公开的另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避让部43可以设置为贯穿第二绝缘膜4的通孔。
73.在第二绝缘膜4上设置有第四避让部44,具体地,在第二绝缘膜本体41上设置有第四避让部44,第四避让部44可以设置为贯穿第二绝缘膜4的通孔;第四避让部44与第二避让部43连通,使得在在第二绝缘膜本体41上形成缺口,第四避让部44在第一方向x的宽度大于第二避让部43在第一方向x的宽度,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设置在第四避让部44内,使得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与第二绝缘膜本体41之间间隔设置。
74.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设于分支部12的第二面,且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设置为与分支部12相适配的弯曲状,如此设置可以保证分支部12具有一定的拉伸量,避免第二绝缘膜
连接部42影响分支部12的拉伸效果;具体地,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也可以设置为与“s”字形相似的形状,即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可以包括五个直条,五个直条依次连接,且形成有四个拐角,四个拐角均可以是90度。在分支部12设置为圆弧形、椭圆弧形、或由三根、四根或更多根直条连接形成的弯曲形状的情况下,相适应地,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设置为圆弧形、椭圆弧形、或由三根、四根或更多根直条连接形成的弯曲形状。
75.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具有第五端421和第六端422,第五端421连接于第二绝缘膜本体41,第六端422为自由端,即第六端422没有与第二绝缘膜本体41连接。在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与导电排2连接时,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可以与分支部12的第二端122一起移动,使得分支部12与导电排2能够连接到位。
76.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的宽度大于分支部12的宽度,使得第二绝缘膜4可以将分支部12在宽度方向上完全覆盖,而且还可以覆盖分支部12的侧面。
77.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和分支部12是弯曲设置的,因此,他们的宽度指的是与延伸方向垂直的尺寸。
78.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仅覆盖连接部5的一部分,具体地,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覆盖连接部5的与第二端122连接的一部分,即第二绝缘膜连接部42没有覆盖连接部5的与导电排2连接的另一部分。
79.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二绝缘膜4与第一绝缘膜3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的结构,例如,第二绝缘膜4的第二绝缘膜本体41可以设置的较窄,第二绝缘膜4可以仅设置在信号采集板1的第二面,在导电排2的第四面,没有设置第二绝缘膜4。第二绝缘膜4设置为与信号采集板1基本相同的形状。
80.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