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束丝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缆电线导体束丝机进线模具。
背景技术:2.变频束丝机是绞合铜软或其它软体线芯的一种设备,是把多根单体线芯按规定的型号绞合在一起,是一种绞合速度快,并按一定的长度(即节距)有规律的束绞为一体,便于生产电线时包覆塑料或橡胶。
3.如授权公开号为cn210667922u3所公开的一种电缆电线导体束丝机进线模具,其虽然解决了容易出现缠线的问题,降低工作效率,但仍未解决现有的在多根线芯绞合时容易出现磨损,影响生产质量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电缆电线导体束丝机进线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缆电线导体束丝机进线模具,具有防止磨损的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电缆电线导体束丝机进线模具,包括进线模具,所述进线模具的前端设有架线盘,所述架线盘的外表面开设有至少六个通槽,所述通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防护组件,所述通槽内壁顶部通过两个拉伸弹簧垂直向下连接有连接块,所述防护组件包括两个分别转动在两个连接块相对面的压线辊,所述压线辊远离拉伸弹簧的一端紧密贴合有顶线辊,所述顶线辊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固定在通槽内壁底面的支撑块。
7.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通槽的内壁两侧开设有贯穿至架线盘前表面的l滑槽,所述l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在连接块一侧面的滑条,两个所述滑条之间固定安装有拉板,所述拉板的两端均设有限位机构。
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拉板两端的螺纹槽,所述螺纹槽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所述定位螺栓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位于拉板上方的六角螺母,且定位螺栓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固定在通槽开口外侧的定位块。
9.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线辊由两个相对的圆盘以及固定在两个圆盘之间的第一滚动栓组成,两个所述圆盘的相背面固定安装有转动在两个连接块之间的转块。
10.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顶线辊由第二滚动栓以及套设在第二滚动栓外表面中心处的凸盘组成,所述第二滚动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转动在两个支撑块之间的转块。
11.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连接块的顶面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栓,所述连接栓的顶端外表面与拉伸弹簧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
12.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进线模具的前端开设有进线口,所述进线模具的后端开设有出线口,所述进线口的内壁均匀开设有若干齿槽,所述架线盘的外表圆周面均匀安装有若干齿块,且齿块与齿槽相卡接,所述进线模具的内壁靠近出线口处焊接有导线盘,
所述导线盘的外表面开设有与通槽适配的六个穿线孔,且穿线孔面朝架线盘的一侧开口为圆弧面。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通过设置架线盘外表面开设的通槽,以及位于通槽内部的防护组件,可以使多条线芯穿过架线盘的外表面进入进线模具的尾端进行绞合,过程中与转动在通槽内部的防护组件相接处,保持顺滑性,防止出现毛边,另外压线辊通过拉伸弹簧连接在通槽内壁顶部处,可以使线芯经过时具有减震性,增加灵活性;
15.2、通过设置滑动在l滑槽内部的滑条,以及连接在两个滑条之间的拉板,可以使压线辊具有上下调节的效果,便于操作,最后在限位机构的作用下,可以将调节后的压线辊进行定位。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线盘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防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板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进线模具;101、进线口;102、出线口;2、架线盘;3、通槽;4、防护组件;401、压线辊;4011、圆盘;4012、第一滚动栓;402、顶线辊;4021、第二滚动栓;4022、凸盘;5、转块;6、连接块;7、支撑块;8、连接栓;9、拉伸弹簧;10、l滑槽;11、滑条;12、拉板;13、螺纹槽;14、定位螺栓;15、六角螺母;16、导线盘;17、穿线孔;18、齿块;19、齿槽。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24.实施例:
25.如图1-图5所示,一种电缆电线导体束丝机进线模具,包括进线模具1,进线模具1的前端设有架线盘2,架线盘2的外表面开设有至少六个通槽3,通槽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防护组件4,通槽3内壁顶部通过两个拉伸弹簧9垂直向下连接有连接块6,防护组件4包括两个分别转动在两个连接块6相对面的压线辊401,压线辊401远离拉伸弹簧9的一端紧密贴合有顶线辊402,顶线辊402的两侧均转动连接有固定在通槽3内壁底面的支撑块7。
26.上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27.将多条导线穿过通槽3的内腔,然后从进线模具1远离架线盘2的一端拉出与绞合组件连接,过程中导线贴合压线辊401和顶线辊402的相对面放置,在导线移动时,压线辊401与顶线辊402相互贴合着导线进行转动,使导线贴合压线辊401和顶线辊402的光滑面进行输送,可以保持平稳性的同时,减少磨损。
28.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和图5所示,通槽3的内壁两侧开设有贯穿至架线盘2前表面的l滑槽10,l滑槽10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固定在连接块6一侧面的滑条11,两个滑条11之间固定安装有拉板12,拉板12的两端均设有限位机构。
29.手持拉板12竖直向上移动,使滑条11滑动在l滑槽10的槽内,同时位于两个连接块6之间的压线辊401会向通槽3的内壁顶部移动,从而使拉伸弹簧9被压缩,当压线辊401与顶线辊402之间的距离调整至与线芯直径匹配时,用限位机构将拉板12进行定位即可。
30.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限位机构包括开设在拉板12两端的螺纹槽13,螺纹槽13的内部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14,定位螺栓14的外表面螺纹连接有位于拉板12上方的六角螺母15,且定位螺栓14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固定在通槽3开口外侧的定位块。
31.需要调节压线辊401的高度时,优先将六角螺母15取下,然后同时同向转动两个由定位块支撑的定位螺栓14,让定位螺栓14转动时,拉板12连带着滑条11向上滑动在l滑槽10的槽内,直至距离调整合适,将六角螺母15重新套进定位螺栓14的顶端,然后转动六角螺母15直至贴合拉板12的上表面,此时定位螺栓14与六角螺母15螺纹固定,无法旋转。
32.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压线辊401由两个相对的圆盘4011以及固定在两个圆盘4011之间的第一滚动栓4012组成,两个圆盘4011的相背面固定安装有转动在两个连接块6之间的转块5。
33.可以使两个圆盘4011之间的空隙与第一滚动栓4012的外表面形成凹口,便于穿过线芯,并且两个圆盘4011之间的间距,对于线芯的两侧具有限位作用。
34.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顶线辊402由第二滚动栓4021以及套设在第二滚动栓4021外表面中心处的凸盘4022组成,第二滚动栓402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转动在两个支撑块7之间的转块5。
35.可以在第一滚动栓4012贴合线芯的时候,让凸盘4022与第一滚动栓4012相贴合,将线芯控制在压线辊401和顶线辊402之间的空隙处,保证输送时两侧的限位性。
36.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两个连接块6的顶面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栓8,连接栓8的顶端外表面与拉伸弹簧9的底端内壁固定连接。
37.便于连接拉伸弹簧9进行使用时的连接性。
38.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进线模具1的前端开设有进线口101,进线模具1的后端开设有出线口102,进线口101的内壁均匀开设有若干齿槽19,架线盘2的外表圆周面均匀安装有若干齿块18,且齿块18与齿槽19相卡接,进线模具1的内壁靠近出线口102处焊接有导线盘16,导线盘16的外表面开设有与通槽3适配的六个穿线孔17,且穿线孔17面朝架线盘2的一侧开口为圆弧面。
39.当线芯穿过通槽3内腔,输送至出线口102的槽口处时,线芯会穿过每个与通槽3对应的穿线孔17,并且因为穿线孔17面朝架线盘2一侧的开口为圆弧面,可以保证正常输出的线芯减少磨损。
40.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