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连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88985发布日期:2022-12-17 12:16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连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连接端子。


背景技术:

2.电连接端子是一种在民用、商业和工业中常用的连接件,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插座(母插或称为母端)就是一种电连接端子,通过向插座中插入与其相互与配合的插头(公插或称为公端)即可形成供电端与用电端非永久式的导通。具体来说,如通过电连接端子为地面起飞前的飞机进行电能的供给,如电动汽车中通过电连接端子连接动力电池组与用电设备(电控、电机)之间形成电连接,又如轮船靠岸后通过电连接端子从陆地上为轮船提供电能供给,在上述应用场景下,电连接端子往往需要承载上百甚至数百安培的大电流。而目前使用的大电流的电连接端子(母端),由于要考虑到满足电流载流面积的设计要求,壁体设计必须较厚,使得母插头与公插头的接触壁体刚性大、无弹性,二者相插,无法确保母插头具有良好的接触性,而要解决这问题,往往是在母插头的内腔中安装一个冠簧,使得公、母插在相插中具有良好的接触性,如申请号为202110454139.3中所公开的一种组合式双冠簧电连接结构。但是这种结构,由于冠簧的过流截面积太小,电阻值相对较大,冠簧在使用中易产生热量,这样对于运载更超大的电流,电连接端子就会容易出现因为过热而导致损坏的问题。其次,电连接端子还存在着材料匹配相对不易的问题,例如紫铜也称为纯铜,其材质导电率非常好,但弹性非常差(质地相对较软),使得母插头插接壁体设计不能太厚而影响弹性,即,母插因为弹性不好而不能与公插形成良好的接触同样会发热,又或者为了保证弹性,而使得母插中通过电流的截面积相对变小而无法承载大电流;而磷铜或铍铜,其材质虽然具有较好弹性,但导电率相对差,使得运载超大电流的母插头插接壁体载流面积增大时,其刚性也会增大而影响弹性,同样磷铜或铍铜由于导电率相对要差或者说电阻率相对较高,也同样会使得电连接端子在大电流使用时容易发热。综上所述,在现有技术中导电材料的弹性力(为了使母端与公端的紧密接触以保证良好的导通)和导电率是一个矛盾点,即弹性好的材料导电性差,同时为了保证材料的弹性,材料的截面积小,进而成了电连接端子中承载大电流的最瓶颈;对于以上所述的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对用于承载大电流的电连接端子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可承载大电流的电连接端子。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电连接端子,包括座体、弹性件和多个导电片,相对于所述座体的周向,所述导电片间隔排列并围成插槽,所述插槽用于置入插针并使所述导电片与插针形成导通,所述导电片与所述座体活动连接并形成导通,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插槽外,所述弹性件用于使所述导电片压紧在所述座体和/或所述插针上。
6.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有护套,所述护套的第一端与所述
座体固定连接,所述护套的第二端设置有开口,且所述开口与所述插槽相连通,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导电片皆安装在所述护套内,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护套与所述导电片之间。
7.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座体的一端还设置有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座体的轴向方向,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座体相连接,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向远离所述座体处延伸;
8.所述连接部上沿其周向形成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导电片相接触并形成导通。
9.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座体的直径,且相对于所述连接部的径向方向所述座体的端面上高出于所述连接部的部位形成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约束所述导电片相对于所述座体的轴向进行移动。
10.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的第二端处还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部的直径并形成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
11.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护套的开口处还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与所述护套相连接,且所述折弯部向所述护套内弯折并形成第一限位槽。
12.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片包括本体和接触头,所述接触头连接在所述本体的第一端处,且所述接触头与所述连接部的第一接触面相抵接。
13.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接触面呈圆弧形,所述接触头呈与第一接触面相互配合的圆弧形。
14.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件包括第一环体以及多个弹性臂,所述弹性臂沿所述第一环体的周向排列,且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第一环体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弹性臂分别与每个所述导电片相对应,且所述弹性臂与所述导电片相抵接;
15.相对于所述护套的径向方向,所述第一环体的外壁与所护套的内壁相抵接,且所述第一环体的内壁与所述导电片间隔设置。
16.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臂的两端处还分别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的弹性臂固定连接;
17.所述导电片的本体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互配合的第二限位槽,且所述第三限位部卡持于所术述第二限位槽内。
18.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环体长度方向的一端或两端处还设置有多个分隔件,所述分隔件沿所述第一环体的周向间隔排列,所述分隔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环体固定连接,另一端向所述第一环体的轴心方向处延伸,且所述分隔件依次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片之间;
19.或者,所述弹性件上还设置有第二环体,所述第一环体套设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环体外,所述第二环体的一端或两端处还设置有多个分隔件,所述分隔件沿所述第二环体的周向间隔排列,所述分隔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环体固定连接,另一端向所述第一环体或第二环体的轴心方向处延伸,且所述分隔件依次置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导电片之间。
20.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座体和所述导电片皆为纯铜材料制成。
21.作为对所述电连接端子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槽内沿其周向还设置有凸起部,所
述凸起部用于形成与插针的接触面,相对于所述护套的轴向方向,所述插槽内由所述凸起部至所述座体处的直径逐部增大,且所述插槽内由所述凸起部至所述开口处的直径逐部增大。
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通过将承载电流的导电片与座体活动连接,同时在导电片外设置与其相互配合的弹性件,通过弹性件为导电片与座体紧密连接以及导电片与插入的插针的紧密连接提供弹性预紧力;进一步来说,导电片与座体分体后,则可以使用纯铜作为座体和导电片而不用考虑纯铜材料的弹性问题而使得端子中通过电流的截面积无法满足要求的问题,进而提高了电连接端子对于大电流的承载能力。
附图说明
23.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端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端子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端子另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电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连接端子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31.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2.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端子,包括座体1、弹性件2、护套3和多个导电片4,护套3的轴向方向的第一端与座体1的一端通过旋铆固定、螺栓固定、过盈配合又或是焊接固定,座体1的另一端则用于连接电源电缆。护套3轴向方向的第二端设置有开口31,弹性件2和导电片4皆安装在护套3内,导电片4沿护套3的周向间隔排列并围成一个插槽41,该插槽41与开口31相连通,插槽41用于置入插针(插头、公插),即插针由护套3的开口插入并进入到由导电片4围成的插槽41中,进而与使得导电片4与插针形成导通。进一步的,导电片4的第一端与座体1活动连接或者说相抵接并形成导通,弹性件2同样相对于护套3的周向围成环状,且弹性件2位于护套3与导电片4之间,弹性件2用于使导电片压紧在座体1
和/或插针的周侧。其中,护套3与座体1相互本配合共同将导电片4约束在护套3内,且相对于护套3的径向方向,导电片4在护套3内进行一定的位移量,或者说导电片4以其与座体1的连接点为基点而进行一定角度的摆动。本实施例中的座体1和导电片4皆为纯铜材料制成。具体来说,将承载电流的导电片4与座体1活动连接(非固定式连接),同时在导电片4外设置与其相互配合的护套3以及弹性件2,进而通过弹性件2为导电片4与座体1紧密连接以及导电片4与插入的插针的紧密连接提供弹性预紧力;当导电片4与座体1分体后,则可以使用纯铜作为座体1和导电片4而不用考虑纯铜材料的弹性问题,而使得连接端子中通过电流的截面积无法满足要求,即,使得电连接端子即能满足导电片4相对于插针的弹性预紧力需求的同时不会减少电连接端承载大电流的截面积。
33.如图2-6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座体1的一端还设置有连接部11,相对于座体1的轴向方向,连接部11的第一端与座体1一体成型,连接部11的第二端向远离座体1处延伸;其中,连接部11上沿其周向形成有第一接触面12,第一接触面12与导电片4相接触并形成导通。进一步的,连接部11的直径小于座体1的直径,且相对于连接部11的径向方向,座体1的端面上高出于连接部11的部位形成第一限位部13,第一限位部13用于约束导电片4相对于座体1的轴向进行移动。具体来说,由于导电片4与座体1为活动连接,因此,当插针从护套3的开口31插入时会对导电片4产生一个轴向的推力并移动,而设置的第一限位部13则可以避免导电片4相对于座体1或是护套3进行滑动。进一步的,连接部11的第二端处还设置有凸缘,凸缘的直径大于连接部11的直径又或者说凸缘的直径大于第一接触面12的直径并形成第二限位部14,第一接触面12位于第二限位部14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3之间,同理,当插针从插槽41拔出时,同样会对导电片4产生一个轴向的力并滑动,而设置的第二限位部14则可以消除这种问题。
34.如图2、3、6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护套3的开口31处还设置有折弯部32,折弯部32与护套3相连接,且折弯部32向护套3内弯折并形成第一限位槽33。进一步的,导电片4包括本体41和接触头42,接触头42以整体成型的方式连接在本体41的第一端处,且接触头42与连接部11的第一接触面12相抵接,本体41的第二端卡持于护套3上的第一限位槽33内。具体来说,导电片4的一端与座体1活动连接,另一端则位于护套3的开口处(从而使得导电片4上远离座体1的这一端形成自由端),因此,导电片4在弹性件2的弹性作用力下,会使得导电片4的自由端向护套3的轴心处过量收缩,进而影响电连接端子与插针(公插)的顺利插接;故,由折弯部32所形成的第一限位槽33,可以起到限制导电片4向护套3的轴心处的收缩量,或者说限制导电片4的自由端相对于护套3的径向方向的摆动量。进一步来说,由多个导电片4所围成的插槽41呈圆形,插槽41内壁上沿其圆周方向还设置有凸起部44,或者说这个凸起部44是设置在导电片4上,本实施例中的凸起部与导电片4一体成型。进一步的,凸起部44用于形成与插针的接触面,相对于护套3的轴向方向,插槽41内由所述凸起部44至所述座体1处的直径逐部增大,且插槽41内由凸起部44至开口31处的直径逐部增大或者说直径呈平滑过度的方式增大。具体来说,插槽41内由凸起部44至开口31处的直径逐部增大(喇叭口或者说导向口),可以便于插针与电连接端子的顺利插接。其次,由于导电片4与座体1为活动连接,因此,插槽41内由所述凸起部44至所述座体1处的直径逐部增大后,且插针的直径必然会稍大于插槽41内起部部44的直径,当插针插入插槽41后,导电片4上的接触头42才可以以座体1上的第一接触面12为支点并进行一定角度的摆动,进而保证导电片4与座体1的可靠
接触并导通;进一步来说,当插槽41内由所述凸起部44至所述座体1处的直径不变的话,当插针插入后,则可能会导至接触头42相对于护套3的径向方向运动,即,可能导致触头42离开座体1上的第一接触面,进而导致接触不良。
35.如图2-5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12呈圆弧形,且接触头42呈与第一接触面12相互配合的圆弧形。具体来说,随着插针的插入或拔出,导电片4以接触头42与连接部11上的第一接触面12为基点并进行一定角度的摆动或者说导电片4的主体41会相对于护套3的轴线产生一定角度的摆动,而圆弧形的第一接触面12和接触头42则可以保证导电片4与座体1之间的可靠或紧密接触,即,保证电流在导电片4与座体1之间的可靠流动。当然第一接触面12以及触头42也可为平面,即,当插针(公插)插入电连接端子后,第一接触面12与触头42形成面接触,从而保证电流的顺利流动。
36.如图6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弹性件2包括第一环体21以及多个弹性臂22,弹性臂22沿第一环体21的周向排列,且弹性臂22与第一环体21整体成型,每个弹性臂22分别与每个导电片4相对应,且弹性臂22与导电片4相抵接,即弹性臂22的数量与导电片4的数量相同,即,使得每个导电片4即可以参与受力,从而进一步保证导电片4与座体1以及插针的可靠接触。进一步的,相对于护套3的径向方向,第一环体21的外壁与所护套3的内壁相抵接,而弹性臂22则向护套3的轴心处弯曲或者说延伸,且第一环体21的内壁与导电片4间隔预设距离,由于插针的直径往往会稍大于导电片4所围成的插槽41的直径,因此,当插针插入后,会迫使导片4第二端向护套3的内壁处移动(径向),故,护套3内需要预留出相应的空间。进一步的,弹性件2可以使用钢材制作,从而可以保证导电片4与插针,以及导电片4与座体的可靠接触。
37.如图6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弹性臂22的两端处还分别设置有第三限位部23,限位部与弹性臂22一体成型;导电片4的本体41的两端处分别设置有与第三限位部23相互配合的第二限位槽43,且第三限位部23卡持于所术述第二限位槽43内。设置的第三限位部23以及设置在导电片4上与其相互配合的第二限位槽43,可以使得弹性件2与导电片4之间形成可靠的固定,进而将插针的插拔而使得导电片4与弹性件2之间的轴向移动距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38.如图6所示,在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环体21长度方向的一端或两端处还设置有多个分隔件25,分隔件25沿第一环体21的周向间隔排列,分隔件25的一端与第一环体21固定连接,另一端向第一环体21的轴心方向处延伸,且分隔件25依次置于相邻的两个导电片4之间。在另一实施例中,弹性件2上还设置有第二环体24,第一环体21套设并固定于第二环体24外,第二环体24的一端或两端处还设置有多个分隔件25,分隔件25沿第二环体24的周向间隔排列,分隔件25的一端与第二环体24一体成型,另一端向第一环体21或第二环体24的轴心方向处延伸或者说折弯,且分隔件25依次置于相邻的两个导电片4之间。分隔件25可以使得相邻的两个导电片4的间距保持一致,即,当插针(公插)插入后导电片4可以均匀的包围在插针的周侧。
39.通过将承载电流的导电片与座体活动连接,同时在导电片外设置与其相互配合的弹性件,通过弹性件为导电片与座体紧密连接以及导电片与插入的插针的紧密连接提供弹性预紧力;进一步来说,导电片与座体分体后,则可以使用纯铜作为座体和导电片而不用考虑纯铜材料的弹性问题而使得端子中通过电流的截面积无法满足要求的问题,进而提高了
电连接端子对于大电流的承载能力。
40.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优选实施例”、“再一实施例”、“其他实施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2.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