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卡座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卡座。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的卡座,为了方便组装,将卡座的塑胶件上供接触端子插入的塑胶孔的尺寸做大,且每个塑胶孔的宽度是均匀的,塑胶孔的宽度大于接触端子的接触部的宽度。这样的塑胶孔存在的问题是当接触端子插入后,会出现接触端子在塑胶孔中左右晃动、固定性差的情况,这会进一步导致客户端接触不良的问题,从而影响卡座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3.有鉴于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卡座,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接触端子插入塑胶孔后出现固定不牢、左右晃动而导致客户端接触不良的问题。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卡座,包括塑胶件和多个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一接触端子包括接触部,所述塑胶件开设有多个通槽,所述通槽用于供所述接触部插入,所述通槽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所述接触部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槽部,所述接触部的剩余部分位于所述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槽部的宽度。
6.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方面,所述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连通,所述第一槽部的宽度大于所述接触部的宽度,便于在插入初期接触端子的插入;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槽部的部分的侧壁与形成所述第二槽部的所述塑胶件的内壁相贴合,保证第一接触端子由第一槽部向第二槽部插入时,第一接触端子位于第二槽部的部分能够在第二槽部内紧密固定,避免在第二槽部内发生晃动,进而保证整个接触部在通槽中具有良好的稳固性,保证第一接触端子的接触稳定性。
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方面,所述第一槽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接触部的长度,所述通槽的长度大于所述接触部的长度。第一槽部的长度小于接触部的长度,使得接触部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槽部内,进而保证接触部插入通槽后的稳固性,避免晃动。
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方面,所述通槽包括连接槽部,所述连接槽部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之间还可设置连接槽部,有利于第一槽部向第二槽部的过渡。
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方面,所述连接槽部靠近所述第一槽部的一端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槽部的宽度,所述连接槽部靠近所述第二槽部的一端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槽部的宽度。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方面,所述连接槽部的宽度由靠近所述第一槽部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槽部的一端逐渐减小,这样的宽度设置,便于第一接触端子的接触部的部分由第一槽部顺滑地插入第二槽部中。
1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方面,所述通槽均匀间隔排列,所述通槽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塑胶件的宽度方向。
12.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方面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卡座,通过将通槽设置成宽度不同的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宽度较大的第一槽部便于接触部的初期插入,宽度较小的第二槽部能够将第一接触端子的接触部紧密固定,避免其在通槽中发生晃动,有利于保证接触稳定性。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卡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卡座隐去第一接触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卡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卡座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图4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图5中b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0.附图中:塑胶件-1,通槽-11,第一槽部-111,第二槽部-112,连接槽部-113,插孔-12,第二接触端子pin孔-13,焊片pin孔-14,第一接触端子-2,接触部-21,干涉部-22,焊接部-23,第二接触端子-3,焊片-4。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参照图1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卡座,包括塑胶件1、插设于该塑胶件1内的多个第一接触端子2和多个第二接触端子3,位于塑胶件1左右两侧的焊片4,该塑胶件1沿其宽度方向开设有多个均匀间隔排列的通槽11、第二接触端子pin孔13、焊片pin孔14,分别用于供第一接触端子2、第二接触端子3和焊片4插入。
23.进一步地,参见图5和图6,本实施例的通槽11包括第一槽部111、第二槽部112和连接槽部113,连接槽部113位于第一槽部111与第二槽部112之间,且连接槽部113将第一槽部111与第二槽部112连通。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塑胶件1还均匀间隔地开设有多个插孔12,插孔12位于通槽11的下方,且每个插孔12对应一个通槽11。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接触端子2包括接触部21、干涉部22和焊接部23,接触部21部分位于第一槽部111内,接触部21的剩余部分位于第二槽部112内;干涉部22位于插孔12内,焊接部23位于通槽11和插孔12外部。
24.进一步地,通槽11的长度大于接触部21的长度,通槽11的第一槽部111的宽度大于第二槽部112的宽度,且第一槽部111的宽度大于接触部21的宽度,便于在插入初期接触端子的插入;接触部21位于第二槽部112的部分的侧壁与形成第二槽部112的塑胶件1的内壁相贴合,保证第一接触端子2的接触部21由第一槽部111向第二槽部112插入时,接触部21位于第二槽部112的部分能够在第二槽部112内紧密固定,避免在第二槽部112内发生晃动,进而保证整个接触部21在通槽11中具有良好的稳固性,保证第一接触端子2的接触稳定性。此外,第一槽部111的长度小于接触部21的长度,使得接触部21至少部分位于第二槽部112内,进而保证接触部21插入通槽11后的稳固性,避免晃动。
25.进一步地,连接槽部113的设置有利于第一槽部111向第二槽部112的过渡,具体地,连接槽部113靠近第一槽部111的一端的宽度等于第一槽部111的宽度,连接槽部113靠近第二槽部112的一端的宽度等于第二槽部112的宽度,且连接槽部113的宽度由靠近第一槽部111的一端向靠近第二槽部112的一端逐渐减小,便于第一接触端子2的接触部21的部分由第一槽部111顺滑地插入第二槽部112中,并在第二槽部112中被固定。
26.本实施例的第一接触端子2的接触部21在通槽11内稳固性良好,第一接触端子2不会在通槽11内发生晃动,保证接触的稳定性和卡座的正常使用。
27.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