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导电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接线端子组件。
背景技术:2.光伏逆变器主板上锁附的线材,其出线位置有两种:1、在主板正面,2、在主板背面。对于出线位置在正面的线材可以使用普通端子,在主板正面进行布线和锁附。而对于出线在主板背面的线材,想锁附到主板上,就需要增加线长绕过主板背面,用普通ot端子锁附到主板正面上。其中电感线的出线位置就位于散热器正面和主板背面之间,用ot端子连接到主板正面上,不仅要延长线材长度,还会影响电感使用性能。
3.因此,如何对现有的光伏逆变器主板上线材的布线与锁附方式进行改进,使其克服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规整有序,安全性高,固定可靠的接线端子组件。
5.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上述接线端子组件的布线结构。
6.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接线端子组件,包括导电端子和绝缘壳座,所述绝缘壳座适于固定设置于基板上,所述导电端子适于固定设置于所述绝缘壳座内,所述绝缘壳座适于实现所述基板和所述导电端子之间的绝缘;线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端子,且所述导电端子适于抵触主板或贯穿所述主板,并通过锁附件电性连接所述主板。
7.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抵触部、固定部和铆接部,所述抵触部适于接触所述主板并连接所述锁附件,所述固定部适于固定连接所述绝缘壳座,所述铆接部适于固定连接所述线材。
8.进一步的,所述接线端子组件还包括绝缘壳盖,所述绝缘壳盖适于盖合于所述绝缘壳座上,且所述绝缘壳盖适于覆盖所述固定部和所述铆接部并外露所述抵触部。
9.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绝缘壳座底部向外凸起设置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适于过盈插入所述固定孔,并将所述绝缘壳座固定于所述基板上。
10.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壳座底部向内凸起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扣适于变形插入所述第一卡槽,并将所述导电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壳座上。
11.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壳座两侧向外凸起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绝缘壳盖呈“ㄇ”字形结构,所述绝缘壳盖两侧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扣适于变形插入所述第二卡槽,并将所述绝缘壳盖固定于所述绝缘壳座上;
12.所述绝缘壳座顶部还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绝缘壳盖顶部还向内凸起设置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适于插入所述定位槽,并限制所述绝缘壳盖沿出线方向的位移。
13.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壳座上开设有出线孔,所述线材适于穿过所述出线孔;所述出
线孔上端开口,所述出线孔上方或靠近所述出线孔上方处还设置有限位片,所述线材适于变形挤压所述限位片,并进入所述出线孔,且所述限位片适于限制所述线材脱离所述出线孔。
14.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端子为螺母端子,所述主板上开设有通过孔,所述锁附件为锁附螺栓;所述锁附螺栓适于从所述主板正面穿过所述通过孔并螺纹连接位于所述主板背面的所述螺母端子,从而使得所述螺母端子电性连接所述主板。
15.进一步的,所述导电端子为螺柱端子,所述主板上开设有通过孔,所述锁附件为锁附螺母;所述螺柱端子适于从所述主板背面穿过所述通过孔,所述锁附螺母适于从所述主板正面螺纹连接所述螺柱端子,从而使得所述螺柱端子电性连接所述主板。
16.一种接线端子组件的布线结构,包括如权利接线端子组件,以及基板、主板和线材,所述基板和所述主板层叠设置并形成出线间隙,所述线材和所述接线端子组件布置于所述出线间隙内,且所述导电端子适于抵触所述主板背面或贯穿所述主板。
17.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方案对接线端子组件进行了创新设计,使其具有导电功能的前提下,还增加了固定和防护功能。具体的说:(1)避免导电端子与基板和主板发生短路,保证电路运行的安全性,即起到防护功能;(2)防止导电端子与主板紧固时出现窜动,保证导电端子与主板电性连接的可靠性,即起到固定功能。
附图说明
18.图1是根据本技术涉及的现有技术中主板正面布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根据本技术涉及的现有技术中主板背面布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布线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爆炸视图;
22.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图4中a处的放大视图;
23.图6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接线端子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接线端子组件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25.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接线端子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26.图9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接线端子组件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27.图10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将散热器作为基板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1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散热器上布线时的立体结构示意;
29.图1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将主板安装到散热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0.图1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将接线端子组件锁附到主板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基板;10、出线间隙;11、固定孔;2、主板;21、通过孔;22、导电座;3、线材;4、接线端子组件;41、导电端子;411、抵触部;412、固定部;413、铆接部;4121、第一卡槽;42、绝缘壳座;421、固定柱;422、第一卡扣;423、第二卡扣;424、定位槽;425、出线孔;426、限位片;43、绝缘壳盖;431、第二卡槽;432、定位块;5、锁附件;6、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
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3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3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36.如图1和图2所示,为光伏逆变器主板上的两种布线方式,分别是主板正面布线和主板背面布线。其中正面布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线材会靠近逆变器的外壳,不利于出线口的布置;(2)线材无法在主板正面有序走线,导致布线杂乱;(3)主板正面存在大量电气元件,容易对正面布线的线材产生干扰(尤其是电感线,主板上的电气元件会对其产生emc干扰,影响其使用性能)。背面布线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线材需要从主板背面走线到主板正面进行锁附,会增加线材长度;(2)线材过长会导致逆变器内线材布局杂乱,容易出现干涉风险;(3)线材需要弯折或穿过主板,难以实现自动化装配。
37.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采用了“基板固定,主板背面走线,主板正面锁附”的布线方式,具体结构如下:
38.如图3至图13,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包括基板1、主板2、线材3、接线端子组件4和锁附件5;基板1和主板2层叠设置并形成出线间隙10,线材3和接线端子组件4布置于出线间隙10内,接线端子组件4适于固定设置于基板1,接线端子组件4包括导电端子41,线材3电性连接导电端子41,且导电端子41适于抵触主板2背面或贯穿主板2,锁附件5适于从主板2正面锁附导电端子41,并使得导电端子41电性连接主板2。在本实施例中,将散热器作为基板1。
39.通过上述布线方式,本实施例克服了上述问题,并具有以下优点:(1)线材布局合理,缩短了线长,降低了成本;(2)将线材直接贴在散热器上,用于线材的散热,增加其使用的可靠性;(3)无需考虑将线材弯折或穿过主板,只需在主板正面锁附即可,增加了可装配性,提高了装配者的工作效率;(4)主板背面走线,减少emc干扰。
40.本实施例的导电端子41和锁附件5主要有两种组合:
41.一种是:导电端子41为螺母端子,主板2上开设有通过孔21,锁附件5为锁附螺栓;锁附螺栓适于从主板2正面穿过通过孔21并螺纹连接位于主板2背面的螺母端子,从而使得螺母端子电性连接主板2。
42.另一种是:导电端子41为螺柱端子,主板2上同样开设有通过孔21,锁附件5为锁附螺母;螺柱端子适于从主板2背面穿过通过孔21,锁附螺母适于从主板2正面螺纹连接螺柱端子,从而使得螺柱端子电性连接主板2。值得一提的是,当导电端子41为螺柱端子时,还可以采用在主板2正面将螺柱端子焊接到主板2上的锁附方式。
43.上述两种组合,在具体结构和装配方式上均大同小异,故本实施例仅以导电端子41为螺母端子,锁附件5为锁附螺栓时进行图示说明。
44.作为改进,如图5所示,不管哪种组合,通过孔21内均可以设置有导电座22,导电座22电性连接主板2,其中锁附件5为导电件,且锁附件5和导电端子41锁紧时,锁附件5和导电端子41分别抵触导电座22两端,从而增大两两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导电性。
45.基于上述布线方式,本实施例还对接线端子组件4进行了创新设计,使其具有导电功能的前提下,还增加了固定和防护功能。具体结构如下:
46.如图6至图9所示,接线端子组件4包括导电端子41、绝缘壳座42和绝缘壳盖43,绝缘壳座42适于固定设置于基板1上,导电端子41适于固定设置于绝缘壳座42内,绝缘壳座42适于实现基板1和导电端子41之间的绝缘。导电端子41包括抵触部411、固定部412和铆接部413,抵触部411适于接触主板2并连接锁附件5,固定部412适于固定连接绝缘壳座42,铆接部413适于固定连接线材3。绝缘壳盖43适于盖合于绝缘壳座42上,且绝缘壳盖43适于覆盖固定部412和铆接部413并外露抵触部411,可以避免固定部412和铆接部413接触主板2。
47.显然的,导电端子41为导电材质,绝缘壳座42和绝缘壳盖43为绝缘材质,导电端子41和线材3匹配后压接成一个导电整体。接线端子组件4设置的绝缘壳座42和绝缘壳盖43的主要作用有两个:(1)避免导电端子41与基板1(散热器)和主板2发生短路,保证电路运行的安全性,即起到防护功能;(2)防止导电端子41与主板2紧固时出现窜动,保证导电端子41与主板2电性连接的可靠性,即起到固定功能。
48.导电端子41、绝缘壳座42和绝缘壳盖43三者的固定连接方式如下:
49.从图5和图10可以看到,基板1上开设有固定孔11;如图9所示,绝缘壳座42底部向外凸起设置有固定柱421,固定柱421适于过盈插入固定孔11,并将绝缘壳座42固定于基板1上。其中固定柱421优选十字定位柱结构,固定孔11为略小的圆孔。
50.如图7和图8所示,绝缘壳座42底部向内凸起设置有第一卡扣422,固定部412上开设有第一卡槽4121,第一卡扣422适于变形插入第一卡槽4121,并将导电端子41固定于绝缘壳座42上。
51.如图7至图9所示,绝缘壳座42两侧向外凸起设置有第二卡扣423,绝缘壳盖43呈“ㄇ”字形结构,绝缘壳盖43两侧开设有第二卡槽431,第二卡扣423适于变形插入第二卡槽431,并将绝缘壳盖43固定于绝缘壳座42上。绝缘壳座42顶部还开设有定位槽424,绝缘壳盖43顶部还向内凸起设置有定位块432,定位块432适于插入定位槽424,并限制绝缘壳盖43沿出线方向的位移。
52.如图7和图8所示,绝缘壳座42上开设有出线孔425,线材3适于穿过出线孔425;为了方便安装线材3,出线孔425上端开口;为了减少线材3的晃动,出线孔425上方或靠近出线孔425上方处还设置有限位片426,线材3适于变形挤压限位片426,并进入出线孔425,且限位片426适于限制线材3脱离出线孔425。
53.如图10至图13所示,是本实施例的装配过程,具体如下:
54.步骤一:将散热器作为安装的基板1;
55.步骤二:将接好线材3的接线端子组件4安装到散热器上;
56.步骤三:将主板2的接线位对准接线端子组件4进行放置;
57.步骤四:将锁附件5连接接线端子组件4实现锁附,同时采用紧固件6将主板2和基
板1锁紧。
58.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锁附件5和紧固件6可以采用相同规格的螺钉,以减少配件型号,提高装配效率。另外,锁附件5可以作为主板2和基板1之间的紧固结构,起到和紧固件6相同的功能,可以减少紧固件6的使用数量,或者提高主板2和基板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59.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