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机用绕线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76873发布日期:2022-11-22 22:35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绕线机用绕线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绕线装置的领域,尤其是设计一种绕线机用绕线模具。


背景技术:

2.电机上的定子需要嵌入线圈才能够使用,而线圈是需要将铜线缠绕成定子所需的样式才能供定子使用。
3.对定子线圈的缠绕是通过借助一块板,将铜线缠绕在板上,等铜线缠绕足够的圈数后将线圈从板上取下放置在定子上供定子使用。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工作人员一次只能够完成一捆线圈的成型,使定子的线圈绕线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线圈绕线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绕线机用绕线模具。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绕线机用绕线模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绕线机用绕线模具,包括若干绕线板,若干所述绕线板周向外壁用于缠绕铜线,还包括转动杆,若干所述绕线板中心开设有供转动杆穿设的转动孔,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有用于将若干绕线板和转动杆可拆卸固定的固定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绕线模具使用时,工作人员将所需的绕线板套设在转动杆上,固定件安装固定在转动杆上,固定件将绕线板可拆卸固定在转动杆上,转动杆的两端能转动连接在绕线机上,绕线机上设置有驱动转动杆转动的电机,绕线机开始工作进行绕线时,多股铜线一一对应缠绕在绕线板的周向外壁上。绕线完成后,固定件从转动杆上拆卸取下,转动杆从转动孔内取下,绕线板之间相互远离,工作人员将线圈从绕线板上取下。通过将所需的绕线板限位固定在绕线机上同时工作,使工作人员一次就可以完成若干个所需的定子的线圈的绕线,提高线圈的绕线效率。
9.可选的,所述固定件包括两个一一对应设置于转动杆长度方向两端的抵接块,至少一个所述抵接块螺纹连接于转动杆的端部,所述抵接块相互靠近的一侧用于夹紧若干绕线板。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将绕线板限位固定在转动杆上时,工作人员先将绕线板穿设在转动杆上,工作人员再将抵接块螺纹拧紧固定在转动杆上,两个抵接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夹紧所有绕线板,使绕线板限位固定在转动杆上。通过抵接块和转动杆螺纹连接,使工作人员对绕线板和转动杆的安装和拆卸较为方便。
11.可选的,还包括间隔设置的若干固定板,所述绕线板设置于相邻两个固定板之间,所述固定板抵紧绕线板两侧,相邻所述固定板之间设置有供铜线缠绕的间隙,若干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供转动杆穿设的通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将相邻绕线板分隔开,实现将若干个绕线板的绕线区域间隔开。绕线机绕线时,铜线一一对应在各自绕线板上,绕成的线圈被限位在相邻固
定板之间的间隙,使绕线时不易进入其它绕线板的绕线区域,使多股铜线之间的间隔较小情况下,铜线不易缠绕。
13.可选的,所述绕线板或固定板周向外壁凸出设置有锁定件,所述锁定件用于供铜线端部缠绕并固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绕线机绕线前,工作人员将铜线端部缠绕并固定在锁定件上,实现铜线和绕线板的连接,在绕线机工作时,铜线在绕线板上绕线时不易打滑,使绕线更稳定,提高绕线板的绕线效率。
15.可选的,所述转动杆端部周向侧壁设置有供工作人员握拿的拿取环槽。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绕线板套设并固定在转动杆上时,工作人员的手握拿拿取环槽来控制转动杆的移动,工作人员的手被限位于拿取环槽内,使工作人员的手不易打滑而脱离转动杆,使转动杆从若干绕线板的转动孔内抽出方便。
17.可选的,所述固定板上均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设置于固定板周向外壁上,所述固定槽贯穿固定板板面的两侧,当若干所述绕线板位于相邻固定板之间时,所述固定槽槽底靠近绕线板周向外壁。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板和绕线板依次套设在转动杆上时,工作人员使用胶带长度方向贯穿若干个固定槽的槽底壁,铜线绕线完成后,工作人员再次使用胶带长度方向贯穿固定槽并与铜线粘合,线圈被粘合固定于两个胶带之间,使线圈从绕线板上取下时不易松散。
19.可选的,若干所述固定板远离通孔的周向边沿设置有圆角。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绕线模具绕线时,铜线从相邻两个固定板之间的间隙进入绕线板,圆角的设置使铜线接触到固定板时,铜线不易被固定板周向边沿刮到损伤;同时工作人员也不易被固定板的棱角刮伤。
21.可选的,若干所述固定板的周向边沿的厚度朝远离通孔的方向减小。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绕线模具绕线时,固定板周向边沿的厚度朝远离通孔的方向减少,增加固定板之间的间隙,方便铜线进入相邻固定板之间的间隙,提高工作效率。
23.可选的,所述锁定件为螺钉。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钉端部敲打后钉入固定板,方便工作人员对螺钉和固定板或绕线板上的安装,且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当螺钉损坏时,也方便工作人员对螺钉进行更换,提高绕线模具的使用寿命。
25.可选的,若干所述固定板一一对应固定于若干绕线板板面的其中一侧。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一一对应固定于绕线板的一侧,使工作人员将绕线模具组装时,无需将固定板和绕线板依次间隔套设在转动杆上,只需将固定板和绕线板固定的整体套设在转动杆上,使工作人员使用绕线模具更方便。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绕线板、转动孔和转动杆的设置,提高线圈的绕线效率;
29.2.固定板的设置,使多股铜线同时缠绕在绕线模具上时,铜线之间不易缠绕;
30.3.锁定件的设置,使铜线端部方便固定,提高绕线板的绕线效率。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绕线机用绕线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图1沿a-a线的剖面图。
33.图3是图1沿b-b线的剖面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绕线板;11、转动孔;2、转动杆;21、拿取环槽;3、固定件;31、抵接块;4、固定板;41、通孔;42、固定槽;43、圆角;5、锁定件;51、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绕线机用绕线模具。参照图1,绕线机用绕线模具包括若干供铜线缠绕的绕线板1和转动杆2以及将绕线板1可拆卸固定在转动杆2上的固定件3。转动杆2长度方向的两端用于安装在绕线机上,绕线机上的电机驱动转动杆2转动;绕线机上还放置有多股铜线,转动杆2转动时,多股铜线一一对应缠绕在绕线板1的周向外壁上。
37.参照图2,若干绕线板1上均开设有供转动杆2穿设的转动孔11,转动孔11的截面为方形。若干绕线板1的排列方向沿转动杆2的长度方向。绕线板1的板面和转动杆2的轴线垂直。
38.参照图2,绕线模具还包括若干固定板4,若干固定板4上均开设有供转动杆2穿设进入的通孔41,通孔41的截面和转动孔11的截面相同。若干固定板4一一对应固定于若干绕线板1上,通孔41轴线和转动孔11轴线重合。当转动杆2串联固定板4和绕线板1时,绕线板1位于相邻两个固定板4之间,固定件3将绕线板1和固定板4同时固定于转动杆2上。相邻固定板4之间设置有供铜线缠绕的间隙,铜线一一对应缠绕在间隙内,同时缠绕在绕线板1的周向侧壁上。
39.参照图2、图3,固定件3包括两个抵接块31,其中一个抵接块31螺纹连接于转动杆2上,另一个抵接块31固定于转动杆2端部。当其中一个抵接块31螺纹拧紧在转动杆2上时,两个抵接块31相互靠近的一侧夹紧固定板4和绕线板1,当抵接块31拧松后脱离转动杆2时,转动杆2可抽出通孔41和转动孔11,绕线板1和固定板4方便脱离转动杆2。
40.参照图2,固定板4周向外壁凸出设置有供铜线端部缠绕并固定的锁定件5,锁定件5远离固定板4的端部朝远离通孔41方向延伸。锁定件5为螺钉51。
41.参照图1、图2,固定板4远离通孔41的外壁上开设有固定槽42,固定槽42贯穿固定板4板面的两侧,固定槽42的深度方向和通孔41的长度方向相互垂直,固定槽42槽底壁与绕线板1的周向外壁平齐。
42.参照图1、图2,固定板4远离通孔41的周向边沿设置有圆角43,圆角43两侧的厚度朝远离通孔41的方向减少,增加相邻固定板4之间的间隙,使铜线不易触碰固定板4,减少铜线的磨损。
43.参照图2、图3,转动杆2穿设在转动孔11和通孔41的杆段的截面为与通孔41和转动孔11匹配的方形,使绕线板1或固定板4在转动杆2上无法进行转动,提高转动杆2和绕线板1或固定板4的限位效果。
44.参照图2,远离螺纹连接在转动杆2上的抵接块31的转动杆2端部的周向外壁设置有供工作人员拿取的拿取环槽21。拿取环槽21轴线和转动杆2轴线重合。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绕线机用绕线模具的实施原理为:绕线机用绕线模具使用前,工作人员将抵接块31拧下,实现抵接块31和转动杆2的拆分,将绕线板1和固定板4套设在转动杆2上,此时,绕线板1限位于相邻两个固定板4之间,工作人员拧紧抵接块31,两个抵接块31相互靠近的侧壁夹紧所有固定板4和绕线板1形成固定,工作人员将胶带穿设所有的固定槽42,且胶带长度方向沿转动杆2的长度方向,胶带与固定槽42槽底壁粘合,并且胶带还与绕线板1周向外壁粘合。
46.绕线机用绕线模具使用时,将转动杆2两端转动连接在绕线机上,工作人员将铜线端部依次缠绕在螺钉51上,实现铜线端部的固定。开始绕线时,铜线从相邻固定板4之间的间隙进入绕线板1周向外壁进行绕线形成线圈。通过多个绕线板1同时进行绕线,工作人员一次就可以完成多个定子线圈的绕线,提高线圈的绕线效率。
47.绕线结束时,工作人员使用胶带长度方向贯穿若干个固定槽42并粘合线圈,转动杆2两端从绕线机上拆下,工作人员拧下抵接块31,用户手握住拿取环槽21内壁驱使转动杆2抽出通孔41和转动孔11,此时,绕线板1之间相互远离,方便工作人员将线圈依次从绕线板1上取下。两次粘上的胶带将线圈的内圈和外圈限位,使线圈取下绕线板1时,线圈不易松散。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