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线扯线机构及具有其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3348发布日期:2022-12-28 01:43阅读:39来源:国知局
拉线扯线机构及具有其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线扯线机构及具有其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


背景技术:

2.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使用到变压器等线圈骨架,常规线圈骨架一般均具有线槽及引脚,在其装配生产过程中,使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对其进行一次性的穿套管、绕线、套管在引脚外的缠固及包胶,即可完成相应常规线圈骨架成品的一次性生产。
3.在本专利申请人前期发明的专利号为“202020464673.3”的实用新型专利“全自动穿套管绕线包胶一体机”、专利号为“202010467598.0”的发明专利“绞线穿套管绕线包胶机”及专利号为“202020941522.2”的实用新型专利“双色穿套管绕线包胶机”等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中,较多用户反应,其对线圈骨架产品表面缠绕一定圈数的线材过程中,由于所设置的第一导针及第二导针内部均具有一定长度的线材,使得在一次剪切后,其起始端及尾端均会留置有一定长度的线头,使得后续均需要进行二次剪切,所剪切掉的线尾会直接凌乱的落在机器设备表面各个角落,使得不能较好的保持机器设备的干净整洁,需要经常的对机器设备进行打扫清洁,在浪费人力的同时,还易碰坏机器设备的各个零部件,使得机器设备使用寿命短,并且,由于其起始端及尾端均会被剪切掉一定长度的线头,使得非常的浪费线材。
4.对此,本专利申请人经良久构思,并设计出本技术,以解决相关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拉线扯线机构及具有其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
6.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线扯线机构,包括主控制器,还包括:
7.基板;
8.拉线扯线装置:所述拉线扯线装置安装于所述基板上端面,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用以对线材进行定位并绷直,且在线材起始端及尾端对应缠绕至线圈骨架上两引脚后扯断线材起始端及尾端,以使线材起始端被扯断而形成线头;
9.线头收集盒;所述线头收集盒通过一支撑架架设于所述基板上部,并位于所述拉线扯线装置前下方,其上部开设有线头投放口;
10.线头夹取装置;所述线头夹取装置可左右、前后移动的固设在所述基板上端面,并位于所述线头收集盒前侧,且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用以夹取所述线头而以使转移至所述线头收集盒。
11.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拉线扯线机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
特征: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头夹取装置包括:
13.左右移动构件;所述左右移动构件安装在所述基板上,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14.左右滑板;所述左右滑板可左右滑动的安装在所述左右移动构件上,并位于所述基板上部;
15.前后移动构件;所述前后移动构件安装在所述左右滑板上端面,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16.前后滑块;所述前后滑块可前后滑动的安装在所述前后移动构件上;
17.夹线气缸件;所述夹线气缸件朝下固设在所述前后滑块上。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夹线气缸件包括倒l型架、升降气缸及用以夹线的气动夹爪;
19.所述倒l型架固设在所述前后滑块上,其上部朝后设置;所述升降气缸朝下固设在所述倒l型架后上部;所述气动夹爪朝下固设在所述升降气缸的气缸杆下部。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线扯线装置包括:
21.第一固定座;
22.第一线夹;所述第一线夹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用以夹紧或松开从左至右向其输送的线材;
23.第一导针;所述第一导针沿左右方向固于所述第一固定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线夹左侧而贴近所述第一线夹,以供线材从左至右穿过;
24.第二固定座;所述第二固定座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左侧;
25.第二导针;所述第二导针沿左右方向固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导针左侧,以供线材从左至右穿过;
26.第二线夹;所述第二线夹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座上,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二导针左侧而贴近所述第二导针,用以夹紧或松开穿入所述第二导针的线材。
2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针外径从左至右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导针外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
28.所述第一导针左端外径及所述第二导针右端外径均略大于所述线材外穿设的套管外径;所述第一导针与所述第二导针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线材外穿设的两段套管的长度之和。
2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线扯线装置还包括用以控制所述第一线夹及所述第一导针同步水平360度转动的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的第一旋转电机;
30.所述第一固定座包括第一下固定座及第一上固定座;所述第一旋转电机朝上安装于所述第一下固定座上;所述第一上固定座固装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上端转轴外;所述第一线夹及所述第一导针安装于所述第一上固定座上。
3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线扯线装置还包括用以控制所述第二导针及所述第二线夹同步水平360度转动的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的第二旋转电机;
32.所述第二固定座包括第二下固定座及第二上固定座;所述第二旋转电机朝上安装于所述第二下固定座上;所述第二上固定座固装于所述第二旋转电机上端转轴外;所述第二导针及所述第二线夹安装于所述第二上固定座上。
3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线扯线装置还包括用以驱动所述第一下固定座左右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及用以驱动所述第二下固定座左右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34.所述第一下固定座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二下固定座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均安装于所述基板上,并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均为气缸传动直线模组。
36.为实现上述目的,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包括:
37.如上述所述的拉线扯线机构;
38.送线机构;所述送线机构设在所述拉线扯线装置左侧,用以向右输送线材;
39.送管机构;所述送管机构设在所述拉线扯线装置左侧,与所述送线机构并排设置,用以向右输送管材;
40.穿套管机构;所述穿套管机构可前后移动的设在所述第一导针与所述第二导针之间,用以将所述送管机构所向右输送的管材切断以形成两段套管并将两段套管穿套至位于所述第一导针与所述第二导针之间的线材外;
41.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所述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可前后、左右、上下移动的设在所述第一导针与所述第二导针之间,用以抓取线圈骨架并驱动所抓取的线圈骨架前后、左右、上下运动,将位于所述第一导针与所述第二导针之间的线材绕到线圈骨架的线槽内以形成线圈,并将穿套在所述第一导针与所述第二导针之间的线材外的两段套管分别绕到线圈骨架的两个引脚上;
42.包胶机构,所述包胶机构设在所述拉线扯线装置右侧,用以在穿套管绕线后线圈骨架上线圈表面包裹至少一层绝缘胶带。
43.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4.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45.图1是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拉线扯线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1;
46.图2是图1中h的放大图;
47.图3是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拉线扯线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2;
48.图4是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拉线扯线机构的分解图1;
49.图5是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拉线扯线机构的分解图2;
50.图6是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穿套管绕线包胶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51.图7是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穿套管绕线包胶机的俯视图;
52.附图标记:
53.拉线扯线机构1000;
54.基板10;
55.拉线扯线装置20:
56.第一固定座201;第一下固定座2011;第一上固定座2012;第一线夹202;第一导针203;第二固定座204;第二下固定座2041;第二上固定座2042;第二导针205;第二线夹206;第一旋转电机207;第二旋转电机208;第一驱动装置209;第二驱动装置210;
57.线头收集盒30;
58.线头投放口301;
59.支撑架40;
60.线头夹取装置50;
61.左右移动构件501;左右滑板502;前后移动构件503;前后滑块504;夹线气缸件505;倒l型架5051;升降气缸5052;气动夹爪5053;
62.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
63.送线机构60;
64.送管机构70;
65.穿套管机构80;
66.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
67.包胶机构100;
68.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6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说明书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7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4.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线扯线机构1000及具有其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
75.实施例一
76.参照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拉线扯线机构1000,包括主控制器,还包括:
77.基板10;
78.拉线扯线装置20:所述拉线扯线装置20安装于所述基板10上端面,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用以对线材进行定位并绷直,且在线材起始端及尾端对应缠绕至线圈骨架上两引脚后扯断线材起始端及尾端,以使线材起始端被扯断而形成线头;
79.线头收集盒30;所述线头收集盒30通过一支撑架40架设于所述基板10上部,并位于所述拉线扯线装置20前下方,其上部开设有线头投放口301;
80.线头夹取装置50;所述线头夹取装置50可左右、前后移动的固设在所述基板10上端面,并位于所述线头收集盒30前侧,且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用以夹取所述线头而以使转移至所述线头收集盒30。
81.基于上述所述,可以明确的是,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则主要应用于传统所使用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用以作为对线圈骨架产品表面引脚处缠绕的线材线头进行自动扯断并自动收集所扯断线头的拉线扯线机构1000使用。
82.具体的,在应用本技术时,使用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对线圈骨架产品表面缠绕一定圈数的线材后,本技术所述拉线扯线装置20可用以在线材起始端及尾端对应缠绕至线圈骨架上两引脚后扯断线材起始端及尾端,以使线材起始端被扯断而形成线头,本技术所述线头夹取装置50则用以夹取所述线头而以使转移至所述线头收集盒30中进行收集,使得不会凌乱的落在机器设备表面的各个角落,使得能较好的保持机器设备的干净整洁,省去对机器设备进行打扫清洁,在节省人力的同时,还不会因人工打扫清洁导致碰坏机器设备的各个零部件,使得机器设备使用寿命长。
83.同时,本技术所设置的所述线头夹取装置50可左右、前后移动,其移动灵活,使得使用起来便利可靠。
84.进一步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线头夹取装置50包括:
85.左右移动构件501;所述左右移动构件501安装在所述基板10上,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且所述左右移动构件501优选为气缸传动直线模组或丝杆传动直线模组。
86.左右滑板502;所述左右滑板502可左右滑动的安装在所述左右移动构件501上,并位于所述基板10上部;
87.前后移动构件503;所述前后移动构件503安装在所述左右滑板502上端面,与所述
主控制器相连;且所述左右移动构优选为气缸传动直线模组或丝杆传动直线模组。
88.前后滑块504;所述前后滑块504可前后滑动的安装在所述前后移动构件503上;
89.夹线气缸件505;所述夹线气缸件505朝下固设在所述前后滑块504上。
90.优选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夹线气缸件505包括包括倒l型架5051、升降气缸5052及用以夹线的气动夹爪5053;
91.其中,所述倒l型架5051固设在所述前后滑块504上,其上部朝后设置;所述升降气缸5052朝下固设在所述倒l型架5051后上部;所述气动夹爪5053朝下固设在所述升降气缸5052的气缸杆下部。
92.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线圈骨架,以立式线圈骨架举例,其前端左右两侧会设有多根朝前设置的引脚,其上所缠绕的线材起始端及尾端会对应处在右侧所述引脚及左侧所述引脚上,也就是说,实施时,右侧所述引脚先进行套管的缠固并绕少量的线材以对套管进行缠紧,线材起始端会位于右侧相应引脚处,左侧所述引脚后进行套管的缠固并绕少量的线材以对套管进行缠紧,线材尾端会位于左侧相应引脚处,对此,本技术通过设置所述左右移动构件501、前后移动构件503及所述升降气缸5052,即便于驱使所述气动夹爪5053能左右移动、前后移动及上下升降至合适位置来对夹取右侧相应引脚处被扯断而形成的线头,使得本技术确实使用灵活。
93.且优选的,在本技术方案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线扯线装置20包括:
94.第一固定座201;
95.第一线夹202;所述第一线夹202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座201上,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用以夹紧或松开从左至右向其输送的线材;
96.第一导针203;所述第一导针203沿左右方向固于所述第一固定座201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线夹202左侧而贴近所述第一线夹202,以供线材从左至右穿过;
97.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所述第一固定座201为向前转动九十度后的图示,使得所述第一线夹202及所述第一导针203的朝向为前后方向。
98.第二固定座204;所述第二固定座204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座201左侧;
99.第二导针205;所述第二导针205沿左右方向固于所述第二固定座204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导针203左侧,以供线材从左至右穿过;
100.第二线夹206;所述第二线夹206设于所述第二固定座204上,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二导针205左侧而贴近所述第二导针205,用以夹紧或松开穿入所述第二导针205的线材。
101.更进一步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方案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针203外径从左至右逐渐增大;所述第二导针205外径从左至右逐渐减小;
102.且优选的,所述第一导针203左端外径及所述第二导针205右端外径均略大于所述线材外穿设的套管外径;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线材外穿设的两段套管的长度之和。
103.由上所述,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所输送的线材从左至右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导针205、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穿套管机构80及所述第一导针203,并最终由所述第一线夹202夹紧拉直,相应穿套管机构80被配置为可前后移动的设在所述
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用以将管材切断以形成两段套管并将两段套管穿套于向右输送的穿过所述第二导针205并被固定至所述第一线夹202的线材外,即此时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线材外则穿套有两段套管,后续的,即可通过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将位于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线材绕到线圈骨架的线槽内以形成线圈,并将穿套在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线材外的两段套管分别绕到线圈骨架的两个引脚上。
104.经此优化设计,本技术所设置的拉线扯线装置20中的第一导针203及第二导针205均为闭合结构而不是开合结构,从左向右输送的线材直接依次穿设所述第二导针205内及所述第一导针203内,使得相对于传统的可开合式导针夹结构,不会因为从打开到闭合的过程中伤及线材外表导致线材被夹扁变形或被夹破损,使得本技术使用可靠性好,使得最终生产出的线圈骨架成品不良率能得到大大降低。
105.并且,因所述第一导针203左端外径及所述第二导针205右端外径均略大于所述线材外穿设的套管外径,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线材外穿设的两段套管的长度之和。
106.由此,以立式线圈骨架举例,在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线材外穿套有两段套管之后,再将所穿套的两段套管对应缠绕至立式线圈骨架的两个引脚上时,可使得所穿套的位于右侧的套管的左端抵至立式线圈骨架右侧引脚,右端抵至所述第一导针203左端,而后即可驱使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环绕相应第一导针203旋转来将右侧相应套管绕到线圈骨架的右侧引脚上。
107.同理,以立式线圈骨架举例,可使得所穿套的位于左侧的套管的右端抵至立式线圈骨架左侧引脚,左端抵至所述第二导针205右端,而后即可驱使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环绕相应第二导针205旋转来将左侧相应套管绕到立式线圈骨架的左侧引脚上。
108.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所穿设的线材始终穿套在所述第一导针203及所述第二导针205内,使得确实不易伤线,线材确实不会被夹扁变形或被夹破损。
109.同时,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对于线圈骨架,依然以立式线圈骨架举例,其左右两侧会设有多根朝前设置的引脚,其上所缠绕的线材起始端及尾端会对应处在右侧所述引脚及左侧所述引脚上,也就是说,实施时,右侧所述引脚先进行套管的缠固并绕少量的线材以对套管进行缠紧,线材起始端会位于右侧相应引脚处,此时,所述第一线夹202依然将线材起始端夹紧,在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朝左运动预设行程时,线材起始端位于右侧相应引脚处即会被扯断,以使形成一段线头,相应一段线头的端部依然被所述第一线夹202夹紧,而后,即可驱使能左右移动、前后移动及上下升降的所述气动夹爪5053移动至所述第一线夹202与所述第一导针203之间的间隙夹取所述线头,在其夹取所述线头的同时,驱使所述第一线夹202松开,后续的,即可通过所述气动夹爪5053将所夹取的线头转移至所述线头收集盒30进行收集。
110.而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线材尾端,其被所述第二线夹206夹紧,在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朝
右运动预设行程时,线材尾端位于左侧相应引脚处即会被扯断,以实现齐根断,此时,立式线圈骨架左侧相应引脚处则没有产生线头,使得相较于背景技术,线头总量能减少一半,使得能大大节约线材,以使大大降低线材使用成本,使得本技术整体使用效果能得到有效提高。
111.此外,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线扯线装置20还包括用以控制所述第一线夹202及所述第一导针203同步水平360度转动的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的第一旋转电机207;
112.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座201包括第一下固定座2011及第一上固定座2012;所述第一旋转电机207朝上安装于所述第一下固定座2011上;所述第一上固定座2012固装于所述第一旋转电机207上端转轴外;所述第一线夹202及所述第一导针203安装于所述第一上固定座2012上。
113.并且,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线扯线装置20还包括用以控制所述第二导针205及所述第二线夹206同步水平360度转动的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的第二旋转电机208;
114.其中,所述第二固定座204包括第二下固定座2041及第二上固定座2042;所述第二旋转电机208朝上安装于所述第二下固定座2041上;所述第二上固定座2042固装于所述第二旋转电机208上端转轴外;所述第二导针205及所述第二线夹206安装于所述第二上固定座2042上。
115.由上所述,可以理解:
116.一方面,所述第一线夹202及所述第一导针203能同步水平360度转动,其共用一个所述第一旋转电机207,使得其同步转动性好,并能降低电机使用数量,同理,所述第二导针205及所述第二线夹206也能同步水平360度转动,其共用一个所述第二旋转电机208,使得其也是同步转动性好,并同样能降低电机使用数量,以使整个本技术使用起来,电机成本能得到大大降低。
117.另一方面,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以上述立式线圈骨架为例,在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线材外穿套有两段套管后,再将所穿套的两端套管对应缠绕至立式线圈骨架的两个引脚上时,可使得所穿套的位于右侧的套管的左端抵至立式线圈骨架右侧引脚,右端抵至所述第一导针203左端,而后即可通过所述第一旋转电机207驱动所述第一导针203水平转动一定角度来将右侧套管右端环绕立式线圈骨架右侧引脚进行预先缠固,后续即可驱使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环绕相应第一导针203旋转来将右侧相应套管完整的绕到立式线圈骨架的右侧引脚上。
118.同理,依然以上述立式线圈骨架为例,可使得所穿套的位于左侧的套管的右端抵至立式线圈骨架左侧引脚,左端抵至所述第二导针205右端,而后即可通过所述第二旋转电机208驱动所述第二导针205水平转动一定角度来将左侧套管左端环绕立式线圈骨架左侧引脚进行预先缠固,后续即可驱使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环绕相应第二导针205旋转来将左侧相应套管完整的绕到立式线圈骨架的左侧引脚上。
119.对于上述操作,通过设计上述结构的本技术,使得本技术使用起来确实更加灵活,
使用适应性更强。
120.而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线夹202及所述第一导针203能同步水平360度转动,所述第二导针205及所述第二线夹206也能同步水平360度转动,使得本技术还能适用于卧式线圈骨架,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卧式线圈骨架,其会有朝左或朝右设置的两列引脚,两列所述引脚为分前后两列设置,本技术在对卧式线圈骨架进行引脚缠固套管并扯断其起始端及尾端线材时,为预先以使卧式线圈骨架上两列引脚朝右设置,此时,即可通过所述第一旋转电机207驱动所述第一导针203水平转动一定角度来将右侧套管右端环绕卧式线圈骨架右后部引脚进行预先缠固,后续即可驱使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卧式线圈骨架环绕相应第一导针203旋转来将右侧相应套管完整的绕到卧式线圈骨架的右后部引脚上。
121.同理,通过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卧式线圈骨架翻转180度后,以使其相应两列引脚均朝左,如此,则可通过所述第二旋转电机208驱动所述第二导针205水平转动一定角度来将左侧套管左端环绕卧式线圈骨架右前部引脚(此时,其方向朝左)进行预先缠固,后续即可驱使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卧式线圈骨架环绕相应第二导针205旋转来将左侧相应套管完整的绕到卧式线圈骨架的右前部引脚上,使得本技术使用起来灵活性更优,使用适应性更优。
122.优选的,在具体实施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拉线扯线装置20还包括用以驱动所述第一下固定座2011左右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209及用以驱动所述第二下固定座2041左右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210;
123.其中,所述第一下固定座2011连接至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09;所述第二下固定座2041连接至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10;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09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10均安装于所述基板10上,并均与所述主控制器相连。
124.并且,在优选方案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09及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10均为气缸传动直线模组。
125.由上所述,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实施时,本技术所述第一线夹202及所述第一导针203的左右位置同步可调,本技术所述第二导针205及所述第二线夹206左右位置也同步可调,使得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间距也是可调,以便于腾出间隙来使得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穿套管机构80在其彼此之间能前后移动。
126.实施例二
127.参照图1-图5,并结合图6及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包括:
128.如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拉线扯线机构1000;
129.送线机构60;所述送线机构60设在所述拉线扯线装置20左侧,用以向右输送线材;
130.送管机构70;所述送管机构70设在所述拉线扯线装置20左侧,与所述送线机构60并排设置,用以向右输送管材;
131.穿套管机构80;所述穿套管机构80可前后移动的设于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用以将所述送管机构70所向右输送的管材切断以形成两段套管并将两段套管穿套于所述送线机构60所向右输送的穿过所述第二导针205并被固定至所述第一线夹
202的线材外;
132.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所述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可前后、左右、上下移动的设在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用以抓取线圈骨架并驱动所抓取的线圈骨架前后、左右、上下运动,将位于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线材绕到线圈骨架的线槽内以形成线圈,并将穿套在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线材外的两段套管分别绕到线圈骨架的两个引脚上;
133.包胶机构100,所述包胶机构100设在所述拉线扯线装置20右侧,用以在穿套管绕线后线圈骨架上线圈表面包裹至少一层绝缘胶带。
134.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其所设置的所述送线机构60、送管机构70、穿套管机构80、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还有所述包胶机构,其与本技术人前期发明的专利号为“202020464673.3”的实用新型专利“全自动穿套管绕线包胶一体机”、专利号为“202010467598.0”的发明专利“绞线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及专利号为“202020941522.2”的实用新型专利“双色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等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对应的送线构件、送管构件、穿套管构件、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构件以及包胶构件基本完全相同,其为现有技术,故其具体结构等在此则不作叙述。
135.本技术所提供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其大致工作原理为:
136.首先,通过所述送线机构60向右输送线材,以使所向右输送的线材穿过所述第二导针205,所向右输送的线材穿过所述第二导针205后即停止线材的向右输送;
137.其次,通过所述送管机构70向右输送管材,管材被送入所述穿套管机构80后,通过所述穿套管机构80将送入其内的管材切断以形成两段套管;
138.再次,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穿套管机构80,以使其中所切断的两段套管位于所向右输送的线材中轴线上;
139.然后,通过所述送线机构60继续向右输送线材,以使线材穿套于所切断的两段套管内,并继续向右输送线材,以使线材右端端头穿过所述第一导针203并被所述第一线夹202夹紧拉直;
140.进一步的,沿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穿套管机构80,以使穿设其内两段套管的线材与其相脱离,此时,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线材外穿套有两段套管;
141.再进一步的,以立式线圈骨架为例,通过所述第一驱动装置209驱使所述第一导针203左右移动至合适位置,使得所穿套的位于右侧的套管的左端抵至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右侧引脚,右端抵至所述第一导针203左端,而后即可通过所述第一旋转电机207驱动所述第一导针203水平转动一定角度来将右侧套管右端环绕立式线圈骨架右侧引脚进行预先缠固,后续即可驱使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环绕相应第一导针203旋转来将右侧相应套管完整的绕到立式线圈骨架的右侧引脚上。
142.后续的,继续驱使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旋转来将所述第一导针203与所述第二导针205之间的线材绕到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的线槽中以形成线圈。
143.再者,通过所述第二驱动装置210驱使所述第二导针205左右移动至合适位置,使
得所穿套的位于左侧的套管的右端抵至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左侧引脚,左端抵至所述第二导针205右端,而后即可通过所述第二旋转电机208驱动所述第二导针205水平转动一定角度来将左侧套管左端环绕立式线圈骨架左侧引脚进行预先缠固,后续即可驱使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环绕相应第二导针205旋转来将左侧相应套管完整的绕到立式线圈骨架的左侧引脚上。
144.在上述操作过程中,对于线圈骨架,依然以立式线圈骨架举例,其左右两侧会设有多根朝前设置的引脚,其上所缠绕的线材起始端及尾端会对应处在右侧所述引脚及左侧所述引脚上,也就是说,实施时,右侧所述引脚先进行位于右侧的第一段套管的缠固并绕少量的线材以对相应第一段套管进行缠紧,线材起始端会位于右侧相应引脚处,此时,所述第一线夹202依然将线材起始端端部夹紧,在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朝左运动预设行程时,线材起始端位于右侧相应引脚处即会被扯断,以使形成一段线头,相应一段线头的端部依然被所述第一线夹202夹紧,而后,即可驱使能左右移动、前后移动及上下升降的所述气动夹爪5053移动至所述第一线夹202与所述第一导针203之间的间隙夹取所述线头,在其夹取所述线头的同时,所述第一线夹202松开,后续的,即可通过所述气动夹爪5053将所夹取的线头转移至所述线头收集盒30进行收集。
145.而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立式线圈骨架表面绕线及位于左侧的第二段套管在左侧引脚外缠固完毕后,对于线材尾端,其被所述第二线夹206夹紧,在相配备的各式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中的绕线及套管缠固机械手90带动其所抓取的立式线圈骨架朝右运动预设行程时,线材尾端位于左侧相应引脚处即会被扯断,以实现齐根断,此时,立式线圈骨架左侧相应引脚处则没有产生线头,使得相较于背景技术,线头总量能减少一半,使得能大大节约线材,以使大大降低线材使用成本,使得实施例二中的本技术整体使用效果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146.在线圈骨架上绕线并去线头相关操作完毕后,即可进行最后一步操作。
147.最后,通过所述包胶机构1000在穿套管绕线后立式线圈骨架上线圈表面包裹至少一层绝缘胶带。
148.如此,经上述操作,即实现本技术所提供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完成穿套管、套管缠固、绕线、去线头及包胶一体化作业,而对于卧式线圈骨架的去线头作业,其原理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在此做不做累述。
149.需要补充的是,在具体实施时,不管是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线扯线机构1000,还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穿套管绕线包胶机2000,其均主要适用于对线材外径较小的线材起始端及尾端进行扯断,相应扯断方式也不易扯坏线圈骨架上引脚,相应线材主要为铜线,且相应线材外径最好为小于0.4mm,当然,只要在线圈骨架上引脚不易被扯坏的前提下,相应线材外径也可等于或大于0.4mm。
150.其他实施例等,在此,则不作举例说明。
15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
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