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67797发布日期:2022-11-22 20:54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2.牵引变压器工作时能够产生大量热量,产生的热量会影响牵引变压器正常工作。为了保证牵引变压器正常工作,一般在牵引变压器上设置牵引变压器冷却器,牵引变压器冷却器能够将牵引变压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带走,将所有元气件的温度稳定在合理的温度范围,从而保障变压器的正常工作及机车的平稳安全运行。
3.相关技术中,传统的牵引变压器冷却器的两种介质通过隔板隔开,介质之间直接传热,一旦隔板失效出现穿孔会导致两种介质混合,从而导致被冷却设备故障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以解决两种介质变压器油和冷却液穿漏混合,避免介质导电击穿变压器、引起变压器故障的问题。
5.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第一隔板以及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之间具有多组换热模块,多组所述换热模块与所述第一隔板相互平行;
7.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油层、冷却液层以及两组空气安全夹层,所述油层位于冷却液层的上方,所述油层与所述冷却液层之间连接有一组所述空气安全夹层,所述冷却液层的下方连接有另一组所述空气安全夹层,所述油层、所述冷却液层以及两组所述空气安全夹层相互平行。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油层包括油层底板,所述油层底板的前端和后端均密封安装有第一封条,两组所述第一封条之间位于所述油层底板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形成油层进口以及油层出口;
9.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进油接头以及出油接头,所述进油接头与多组所述换热模块的所述油层进口连通,所述出油接头与多组所述换热模块的所述油层出口连通。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组所述第一封条、所述油层进口以及所述油层出口之间形成的区域内还安装有油层翅片。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油层底板上位于两组所述第一封条的外侧还分别密封安装有两组第二封条,两组所述第二封条与两组所述第一封条相互平行;
12.所述第一封条与所述第二封条之间形成油层防漏通道,所述油层防漏通道的两端均与所述换热模块的外部空间连通。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气安全夹层包括空气安全夹层底板,所述空气安全夹层底板的左端和右端均密封安装有第三封条,所述空气安全夹层底板的前端密封安
装有第四封条,两组所述第三封条与所述第四封条一体成形;
14.两组所述第三封条和所述第四封条形成一端开口的u字形,所述开口与所述换热模块的外部空间连通。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组所述第三封条和所述第四封条形成的u字形区域内还安装有空气安全夹层翅片。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空气安全夹层底板上位于两组所述第三封条的外侧还分别密封安装有第五封条,两组所述第五封条与两组所述第三封条相互平行;
17.所述第三封条与所述第五封条之间形成空气安全夹层防漏通道,所述空气安全夹层防漏通道的两端均与所述换热模块的外部空间连通。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却液层包括冷却液层底板,所述冷却液层底板的左端和右端均密封安装有第六封条,所述冷却液层底板的后端密封安装有第七封条,两组所述第六封条与所述第七封条一体成形;
19.所述冷却液层底板的前端还安装有第八封条,所述第八封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七封条的长度,所述第八封条的两侧分别形成冷却液层进口以及冷却液层出口;
20.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前侧连接有冷却液进口接头以及冷却液出口接头,所述冷却液进口接头与多组所述换热模块的冷却液层进口连通,所述冷却液出口接头与多组所述换热模块的所述冷却液层出口连通。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两组所述第六封条、所述第七封条以及所述第八封条之间形成的区域内还安装有冷却液层翅片。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冷却液层底板上位于两组所述第六封条的外侧还分别密封安装有第九封条,两组所述第九封条与两组所述第六封条相互平行;
23.所述第六封条与所述第九封条之间形成冷却液层防漏通道,所述冷却液层防漏通道的两端均与所述换热模块的外部空间连通。
2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25.一方面,用空气安全夹层将油层和冷却液层隔开,空气安全夹层的一侧完全敞开与外部空气相通,解决了两种介质油和冷却液穿漏混合,避免介质导电击穿变压器、引起变压器故障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产品在水压测试时漏检的风险;
26.另一方面,油层、空气安全夹层以及冷却液层内均采用双排封条结构隔开,即使油层或冷却液层发生穿漏且第一排封条失效时,第二排封条仍然可以防止两种介质接触混合,特别是油层内靠近冷却液进口接头和冷却液出口接头的一侧双封条密封结构避免第一排封条失效后导致油水直接混合,另一侧双封条密封结构避免因第一排封条失效导致油直接喷射到变压器上,规避火灾风险。
附图说明
2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28.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的结构
示意图;
30.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的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示出了图3中换热模块的油层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示出了图3中换热模块的空气安全夹层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示出了图3中换热模块的冷却液层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示出了图4中油层的油层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示出了图5中空气安全夹层的空气安全夹层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示出了图6中冷却液层的冷却液层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37.图中:
38.1、换热器本体;2、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进油接头;5、出油接头;6、冷却液进口接头;7、冷却液出口接头;
39.41、油层;42、空气安全夹层;43、冷却液层;
40.411、油层底板;412、第一封条;413、油层进口;414、油层出口;415、第二封条;416、油层防漏通道;417、油层翅片;
41.421、空气安全夹层底板;422、第三封条;423、第四封条;424、第五封条;425、空气安全夹层防漏通道;426、空气安全夹层翅片;
42.431、冷却液层底板;432、第六封条;433、第七封条;434、第八封条;435、冷却液层进口;436、冷却液层出口;437、第九封条;438、冷却液层防漏通道;439、冷却液层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45.图1和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该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1,换热器本体1包括第一隔板2以及第二隔板3,第一隔板2与第二隔板3相互平行,第一隔板2与第二隔板3之间连接有多组换热模块,多组换热模块与第一隔板2以及第二隔板3相互平行。
46.请参阅图3,换热模块包括油层41、冷却液层43以及两组空气安全夹层42,油层41位于冷却液层43的上方,油层41与冷却液层43之间连接有一组空气安全夹层42,冷却液层43的下方连接有另一组空气安全夹层42,油层41、冷却液层43以及两组空气安全夹层42相互平行。
4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换热模块实现为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油层41、空气安全夹层42、冷却液层43以及空气安全夹层42,四层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胶粘、铆接、螺栓固定、卡接、一体成形的一种。
4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用空气安全夹层42将油层41和冷却液层43隔开,空气安全夹层42的一侧完全敞开与外部空气相通,解决了两种介质油和冷却液穿漏混合,避免介质导
电击穿变压器、引起变压器故障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产品在水压测试时漏检的风险。
4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多组换热模块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胶粘、铆接、螺栓固定、卡接、一体成形的一种。
50.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油层41包括油层底板411,油层底板411的前端和后端均密封安装有第一封条412,两组第一封条412之间位于油层底板41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形成油层进口413以及油层出口414;换热器本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连接有进油接头4以及出油接头5,进油接头4与所有换热模块的油层进口413连通,出油接头5与多组换热模块的油层出口414连通。请参阅图4和图7,两组第一封条412、油层进口413以及油层出口414之间形成的区域内还安装有油层翅片417。
5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两组第一封条412相互对称,两组第一封条412沿油层底板411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变压器油从进油接头4经油层进口413后进入油层41内的油层翅片417区域中与上下方冷却液层43中的冷却液发生冷热交换,冷却后的变压器油从油层出口414汇聚至出油接头5流出。油层翅片417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5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油层底板411上位于两组第一封条412的外侧还分别密封安装有两组第二封条415,两组第二封条415与两组第一封条412相互平行;第一封条412与第二封条415之间形成油层防漏通道416,油层防漏通道416的两端均与换热模块的外部空间连通。
53.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变压器油从第一封条412位置处泄漏时,泄漏的变压器油流入第一封条412与第二封条415之间形成油层防漏通道416内,并从油层防漏通道416的两端排出换热模块。可选地,在换热模块的底部放置有托盘,用于承接漏出的变压器油。该第一封条412与第二封条415形成的双排封条结构,即使油层41发生穿漏且第一封条412失效时,第二封条415仍然可以防止两种介质接触混合。
54.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空气安全夹层42包括空气安全夹层底板421,空气安全夹层底板421的左端和右端均密封安装有第三封条422,空气安全夹层底板421的前端密封安装有第四封条423,两组第三封条422与第四封条423一体成形;两组第三封条422和第四封条423形成一端开口的u字形,开口与换热模块的外部空间连通。请参阅图5和图8,两组第三封条422和第四封条423形成的u字形区域内还安装有空气安全夹层翅片426。
5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两组第三封条422相互对称,两组第三封条422沿空气安全夹层底板42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四封条423沿空气安全夹层底板421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当油层41发生穿漏时变压器油会漏到两组第三封条422和第四封条423形成的u字形区域内,最后从开口排出换热模块。空气安全夹层翅片426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5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空气安全夹层底板421上位于两组第三封条422的外侧还分别密封安装有第五封条424,两组第五封条424与两组第三封条422相互平行;第三封条422与第五封条424之间形成空气安全夹层防漏通道425,空气安全夹层防漏通道425的两端均与换热模块的外部空间连通。
5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第三封条422与第五封条424形成的双排封条结构,即使第三封条422失效,第五封条424仍然可以起到防漏作用,使漏液从空气安全夹层防漏通道425的两端排出。
58.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冷却液层43包括冷却液层底板431,冷却液层
底板431的左端和右端均密封安装有第六封条432,冷却液层底板431的后端密封安装有第七封条433,两组第六封条432与第七封条433一体成形;冷却液层底板431的前端还安装有第八封条434,第八封条434的长度小于第七封条433的长度,第八封条434的两侧分别形成冷却液层进口435以及冷却液层出口436;换热器本体1的前侧连接有冷却液进口接头6以及冷却液出口接头7,冷却液进口接头6与所有换热模块的冷却液层进口435连通,冷却液出口接头7与多组换热模块的冷却液层出口436连通。请参阅图6和图9,两组第六封条432、第七封条433以及第八封条434之间形成的区域内还安装有冷却液层翅片439。
5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两组第六封条432相互对称,两组第六封条432沿冷却液层底板431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七封条433和第八封条434沿冷却液层底板431的长度方向设置。其中,冷却液从冷却液进口接头6经冷却液层进口435后进入冷却液层43内的冷却液层翅片439区域中与上下方油层41中的变压器油发生冷热交换,吸收变压器油热量的冷却液从冷却液层出口436汇聚至冷却液出口接头7流出。冷却液层翅片439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60.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冷却液层底板431上位于两组第六封条432的外侧还分别密封安装有第九封条437,两组第九封条437与两组第六封条432相互平行;第六封条432与第九封条437之间形成冷却液层防漏通道438,冷却液层防漏通道438的两端均与换热模块的外部空间连通。
6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冷却液从第六封条432位置处泄漏时,泄漏的冷却液流入第六封条432与第九封条437之间形成冷却液层防漏通道438内,并从冷却液层防漏通道438的两端排出换热模块。可选地,在换热模块的底部放置有托盘,用于承接漏出的冷却液。该第六封条432与第九封条437形成的双排封条结构,即使冷却液层43发生穿漏且第六封条432失效时,第九封条437仍然可以防止两种介质接触混合。
62.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空气安全夹层的换热器,一方面,用空气安全夹层将油层和冷却液层隔开,空气安全夹层的一侧完全敞开与外部空气相通,解决了两种介质油和冷却液穿漏混合,避免介质导电击穿变压器、引起变压器故障的问题,大大降低了产品在水压测试时漏检的风险;另一方面,油层、空气安全夹层以及冷却液层内均采用双排封条结构隔开,即使油层或冷却液层发生穿漏且第一排封条失效时,第二排封条仍然可以防止两种介质接触混合,特别是油层内靠近冷却液进口接头和冷却液出口接头的一侧双封条密封结构避免第一排封条失效后导致油水直接混合,另一侧双封条密封结构避免因第一排封条失效导致油直接喷射到变压器上,规避火灾风险。
63.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