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破式线束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31036发布日期:2022-12-21 00:57阅读:29来源:国知局
刺破式线束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连接器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刺破式线束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电气连接器,是一种作为电路间、组件间、系统间信号传输的元器件。在使用时,需要将线束内芯与连接器的端子连接起来,实现两者的导通,常规连接方式通常是采用点焊,但是焊接速度慢、焊接也不可靠,易出现虚焊、假焊现象,导致线束与端子的连接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改善线束连接不方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刺破式线束连接结构。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刺破式线束连接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刺破式线束连接结构,包括壳体和压杆,所述壳体上开设有多排针孔,所述针孔内设有端子,所述端子的一端穿出壳体外并开设有供线束嵌入的针槽,所述压杆通过连接件与壳体固定。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时,操作者将线束端部放在壳体和压杆之间,然后按住压杆使其靠近壳体,线束被压杆压入针槽,针槽的槽壁刺破线束的绝缘层与线束的内芯接触,实现线束与端子的连接,节省了焊接所需的焊料、设备和时间,方便快捷。
7.可选的,所述端子在针槽槽口处设有锥角。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锥角起到了对线束的导向作用,使得线束可稳定落入针槽中,提高了线束连接精度。
9.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插块,所述插块设有两个且分别连接在压杆的两端,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供两个插块插入的插槽。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块卡接在插槽内,起到了对压杆和壳体相对位置进行定位的效果。
11.可选的,所述插槽槽壁设有定位块,所述插块上开设于与定位块相配合的定位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插块插入插槽内时,定位块扣在定位槽内,从而将插块限制在插槽中,减小了压杆与壳体发生相对位移的可能。
13.可选的,所述定位块上设有倾斜的第一导向面。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块在插入插槽内的过程中,插块贴着第一导向面移动,起到了对插块的导向作用,降低了插块与定位块干涉的可能性。
15.可选的,两个所述插块在相背的一侧均设有凹面。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面使得两个插块在壳体长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偏差空间,方便了插块与插槽的插接配合。
17.可选的,所述压杆朝向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与端子一一对应的沉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槽使得端子可插入沉槽内,保证了端子穿过线束,同时也给线束提供了一定让位空间。
19.可选的,所述压杆上设有若干排与线束相适配的线孔。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线束卡在线孔内,使得线束与端子对齐,利于提高端子与线束连接精度。
21.可选的,还包括固线杆,所述固线杆位于压杆背离壳体的一侧,所述固线杆的两端均设有卡块,所述卡块远离固线杆的一端设有锁块,所述定位槽靠近压杆的一端设有开口。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将线束绕过压杆,然后将卡块插入定位槽内并按压固线杆,使得锁块穿出插槽并卡住插槽下端,从而将压杆固定住,利用固线杆和压杆夹住线束,减小了线束受到外力作用而与端子分离或断裂的可能。
23.可选的,所述锁块端部设有倒角。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倒角给锁块插入插槽内提供了导向作用。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6.1.利用端子刺破线束的绝缘层与线束的内芯接触,实现线束与端子的连接,节省了焊接所需的焊料、设备和时间,方便快捷;
27.2.锥角起到了对线束的导向作用,使得线束可稳定落入针槽中,提高了线束连接精度;通过固线杆和压杆夹住线束,减小了线束受到外力作用而与端子分离或断裂的可能。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用于体现壳体、压杆和固线杆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用于体现沉槽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针孔;12、端子;13、针槽;131、锥角;14、压杆;141、沉槽;142、线孔;2、连接件;21、插块;211、定位槽;212、凹面;22、插槽;23、定位块;231、第一导向面;3、固线杆;31、卡块;311、锁块;32、倒角;4、调节块;41、调节螺钉;42、限位块;43、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实施例1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刺破式线束连接结构。如图1和图2,刺破式线束连接结构包括壳体1、压杆14和固线杆3,壳体1上开设有两排相互平行的针孔11,每排针孔11的数量均为32个,每排针孔11均分为第一针域和第二针域,第一针域对应的针孔11数量为22个,且各个针孔11间隔设置有端子12,第二针域对应的针孔11数量为10个,且每个针孔11内均设有端子12,两排针孔11的端子12一一对应。
36.各个端子12均穿出壳体1外,且穿出的一端均开设有贯穿的针槽13,针槽13沿端子12长度方向延伸并将端子12穿出壳体1外的一端分割成两部分,同时端子12被分割成的两部分端部在针槽13槽口处均设有锥角131,两个锥角131相对分布且两个锥角131远离壳体1一端的间距大于针槽13槽宽,针槽13与锥角131的组合使得针槽13整体呈y形。
37.如图3,压杆14与端子12相对分布,压杆14朝向端子12的一侧开设有沉槽141和线
孔142,沉槽141与端子12一一对应,线孔142呈弧形并与线束外轮廓相适配,线孔142设有若干个,若干线孔142平行分成三排并与两排沉槽141间隔排列。
38.如图2,压杆14通过连接件2与壳体1固定,连接件2包括两个插块21,两个插块21垂直连接在压杆14上并与压杆14的两端分别对应,两个插块21侧壁均开设有定位槽211,定位槽211垂直贯穿插块21,定位槽211靠近压杆14的一端设有开口,两个插块21相背的一侧在远离压杆14的一端均设有凹面212,插块21在凹面212部分的壁厚小于其余部分壁厚。壳体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贯穿的插槽22,插槽22与插块21一一对应,两个插槽22槽壁均设有定位块23,两个定位块23上均设有倾斜的第一导向面231,且两个第一导向面231靠近端子12穿出壳体1外一端的间距小于其另两端的间距。
39.固线杆3位于压杆14背离壳体1的一侧,固线杆3的两端均垂直设有卡块31,卡块31与定位槽211插接配合,两个卡块31远离固线杆3的一端均设有锁块311,锁块311远离卡块31的一端设有倒角32。
40.本技术实施例实施原理为:操作者先使压杆14与端子12穿出壳体1的一侧对应,然后将两个插块21插入插槽22中并使压杆14与端子12端部留有缝隙,将线束置于压杆14和端子12之间,调整线束与端子12针槽13对应并使线束卡入线孔142中,按压压杆14靠近壳体1,压杆14推动线束嵌入端子12的两个锥角131内,随着操作者继续施压,端子12的针槽13边缘刺破线束的绝缘层,端子12插入沉槽141内,使得线束的内芯卡进针槽13中,实现了线束与端子12的连接。
41.在端子12与线束连接过程中,插块21沿定位块23的第一导向面231移动,插块21受到第一导向面231的推力作用逐渐向远离定位块23方向移动,当定位槽211移动至与定位块23正对位置时,插块21复位,定位块23被扣在定位槽211内,限制住插块21的移动,从而使得压杆14与壳体1相固定,此时压杆14与壳体1相抵。
42.线束连接好后操作者将线束绕过压杆14,将固线杆3两端的锁块311从定位槽211的开口插入,按压固线杆3靠近压杆14,锁块311经定位槽211移动插入插槽22内,操作者继续按压固线杆3,锁块311穿出插槽22并卡在插槽22下端部,将固线杆3固定住,固线杆3将线束固定在其与压杆14之间,当线束受到拉力作用时,由于线束与固线杆3相对固定,使得线束与端子12连接处保持稳定。
43.相较于焊接连接,刺破式连接结构无需焊料、焊接设备和焊接时间,在组装壳体1和压杆14时便实现线束的连接和固定,方便快捷。
44.实施例2
45.如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壳体1的两端均设有调节块4,调节块4上穿设并螺纹连接有调节螺钉41,调节螺钉41与壳体1长度方向垂直,压杆14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块42,限位块42与调节螺钉41一一对应,且限位块42朝向调节螺钉41的一端设有橡胶垫43。
46.当压杆14与壳体1相固定时,橡胶垫43与调节螺钉41端部抵接,操作者可通过拧动调节螺钉41调整其伸出调节块4的长度来控制压杆14与壳体1间的间距,从而调节端子12与线束的相对位置,减小了线束被端子12切断的可能,同时橡胶垫43还起到了缓冲的作用,给压杆14和壳体1留有了一定的微调距离。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