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正负极极柱插接的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17601发布日期:2022-12-02 22:27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芯正负极极柱插接的电池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芯正负极极柱插接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芯使用的时候往往通过正极柱和负极柱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组成电池组。电芯成组时一般通过激光在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焊接铝质巴片。申请号202111140093.4,发明名称双层极耳与巴片的激光焊接方法、激光焊接装置及锂电池,本技术中激光焊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双层极耳与巴片从上到下依次贴合设置并通过夹具紧固,其中双层极耳与巴片两两之间的间隙不大于0.1mm,各极耳为同种金属材质,巴片和极耳为异种金属材质;通过激光束照射双层极耳与巴片的预设待焊接位置,以将双层极耳与巴片焊接为一体,其中预设待焊接位置设于双层极耳与巴片的贴合区域。本技术实现了双层极耳与异种金属材料的巴片的激光焊接,消除了焊接时对极耳和巴片材质的限制,既保证了焊接质量,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3.利用激光在正极极柱和负极极柱焊接铝质巴片的方式将若干电芯串联或并联的方式有以下缺点,一旦某一电芯与其它电芯性能表现不一致时,整个电池组便会报废,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4.因此,亟需一种便于拆装的电芯正负极极柱。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芯正负极极柱插接的电池组,若干电芯的正负极极柱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便于更换电芯。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芯正负极极柱插接的电池组,其包括若干电芯主体,每个电芯主体均包括负极极柱和正极极柱,其中,任意一个电芯主体上的负极极柱与其相邻的电芯主体上的正极极柱和/或负极极柱插接;所述负极极柱位于电芯主体的一端,正极极柱位于电芯主体的一另端;负极极柱包括负极凸栓和负极凹栓,负极凸栓位于电芯主体的一侧,负极凹栓位于电芯主体的另一侧;正极极柱包括正极凸栓和正极凹栓,正极凸栓位于电芯主体的一侧,正极凹栓位于电芯主体的另一侧。
7.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负极极柱与正极极柱均沿着电芯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
8.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负极凸栓包括负极限位板、负极连接板、负极第一接触片和负极凸起,所述负极限位板与电芯主体的侧面平行,负极连接板设置在负极限位板与负极极柱之间;负极第一接触片设置在负极连接板的侧面,负极第一接触片沿着负极连接板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负极凸起设置在负极第一接触片上,所述负极凸起沿着负极第一接触片的高度方向设置。
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负极凹栓包括负极限位槽、负极连接槽、负极
第二接触片和负极凹陷,所述负极限位槽与电芯主体的侧面平行,负极连接槽与负极连接板平行,负极限位槽与负极连接槽相连通;所述负极第二接触片设置在负极连接槽的侧面,负极第二接触片沿着负极连接板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负极凹陷设置在负极第二接触片上,所述负极凹陷沿着负极第二接触片的高度方向设置。
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负极限位板插入负极限位槽内,负极连接板插入负极连接槽内。
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负极第一接触片与负极第二接触片导电连接;负极凸起与负极凹陷相互配合设置。
12.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正极凸栓包括正极限位板、正极连接板、正极第一接触片和正极凸起,所述正极限位板与电芯主体的侧面平行,正极连接板设置在正极限位板与正极极柱之间;正极第一接触片设置在正极连接板的侧面,正极第一接触片沿着正极连接板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正极凸起设置在正极第一接触片上,所述正极凸起沿着正极第一接触片的高度方向设置。
1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正极凹栓包括正极限位槽、正极连接槽、正极第二接触片和正极凹陷,所述正极限位槽与电芯主体的侧面平行,正极连接槽与正极连接板平行,正极限位槽与正极连接槽相连通;所述正极凹栓还包括,所述正极第二接触片设置在正极连接槽的侧面,正极第二接触片沿着正极连接板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正极凹陷设置在正极第二接触片上,所述正极凹陷沿着正极第二接触片的高度方向设置。
14.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正极限位板插入正极限位槽内,正极连接板插入正极连接槽内。
15.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正极第一接触片与正极第二接触片导电连接;正极凸起与正极凹陷相互配合设置。
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芯正负极极柱插接的电池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任意一个电芯主体上的负极极柱与其相邻的电芯主体上的正极极柱和/或负极极柱插接,无需焊接,某个电芯主体损坏可以随时更换,节约了资源;
18.(2)负极极柱与正极极柱均沿着电芯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插接方向沿着电芯主体的高度方向;
19.(3)负极第一接触片与负极第二接触片导电连接;负极凸起与负极凹陷相互配合设置,负极第一接触片与负极第二接触片之间的导电效果更好;
20.(4)正极第一接触片与正极第二接触片导电连接;正极凸起与正极凹陷相互配合设置,正极第一接触片与正极第二接触片之间的导电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组的主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芯正负极极柱插接的电池组的主视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负极极柱的主视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正极极柱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如图1-5所示,一种电芯正负极极柱插接的电池组,其包括若干电芯主体1,每个电芯主体1均包括负极极柱2和正极极柱3。
29.其中,如图1-5所示,任意一个电芯主体1上的负极极柱2与其相邻的电芯主体1上的正极极柱3和/或负极极柱2插接;负极极柱2位于电芯主体1的一端,正极极柱3位于电芯主体1的一另端;负极极柱2与正极极柱3均沿着电芯主体1的高度方向设置。
30.负极极柱2,如图1-4所示,包括负极凸栓21和负极凹栓22,负极凸栓21位于电芯主体1的一侧,负极凹栓22位于电芯主体1的另一侧。
31.正极极柱3,如图1-3和图5所示,包括正极凸栓31和正极凹栓32,正极凸栓31位于电芯主体1的一侧,正极凹栓32位于电芯主体1的另一侧。
32.负极凸栓21,如图4所示,包括负极限位板211、负极连接板212、负极第一接触片213和负极凸起214,所述负极限位板211与电芯主体1的侧面平行,负极连接板212设置在负极限位板211与负极极柱2之间;负极第一接触片213设置在负极连接板212的侧面,负极第一接触片213沿着负极连接板212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负极凸起214设置在负极第一接触片213上,所述负极凸起214沿着负极第一接触片213的高度方向设置。
33.负极凹栓22,如图4所示,包括负极限位槽221、负极连接槽222负极第二接触片223和负极凹陷224,所述负极限位槽221与电芯主体1的侧面平行,负极连接槽222与负极连接板212平行,负极限位槽221与负极连接槽222相连通;所述负极第二接触片223设置在负极连接槽222的侧面,负极第二接触片223沿着负极连接板212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负极凹陷224设置在负极第二接触片223上,所述负极凹陷224沿着负极第二接触片223的高度方向设置。
3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负极限位板211插入负极限位槽221内,负极连接板212插入负极连接槽222内;负极第一接触片213与负极第二接触片223导电连接;负极凸起214与负极凹陷224相互配合设置。
35.正极凸栓31,如图5所示,包括正极限位板311、正极连接板312、正极第一接触片313和正极凸起314,所述正极限位板311与电芯主体1的侧面平行,正极连接板312设置在正极限位板311与正极极柱3之间;正极第一接触片313设置在正极连接板312的侧面,正极第一接触片313沿着正极连接板312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正极凸起314设置在正极第一接触片313上,所述正极凸起314沿着正极第一接触片313的高度方向设置。
36.正极凹栓32,如图5所示,包括正极限位槽321、正极连接槽322、正极第二接触片
323和正极凹陷324,所述正极限位槽321与电芯主体1的侧面平行,正极连接槽322与正极连接板312平行,正极限位槽321与正极连接槽322相连通;所述正极凹栓32还包括,所述正极第二接触片323设置在正极连接槽322的侧面,正极第二接触片323沿着正极连接板312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正极凹陷324设置在正极第二接触片323上,所述正极凹陷324沿着正极第二接触片323的高度方向设置。
3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正极限位板311插入正极限位槽321内,正极连接板312插入正极连接槽322内;正极第一接触片313与正极第二接触片323导电连接;正极凸起314与正极凹陷324相互配合设置。
38.一种电芯正负极极柱插接的电池组的使用方法:
39.根据电池组的串并联需求,选择其中一个电芯主体1的负极凸栓21与其相邻电芯主体1的负极凹栓22相连接,或者其中一个电芯主体1的负极凸栓21与其相邻电芯主体1的正极凹栓32相连接。
40.由于负极凹栓22与正极凹栓32的结构相同,负极凸栓21与正极凸栓31的结构相同,因此可以实现电芯主体1的多种串并联结构。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