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光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2.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在高温条件下会降低,光伏组件的温度每升高10℃,光伏组件的发电功率降低4%左右。
3.现有技术中一般是依靠光伏组件的自身平面自然散热以降低光伏组件的温度,但是该种方式的散热效果差。
4.因此,如何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以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光伏组件,以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组件本体,
7.还包括:
8.散热件,与所述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连接;
9.底板,与所述散热件连接,且位于所述散热件远离所述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
10.优选地,在上述光伏组件中,所述散热件为散热盘管。
11.优选地,在上述光伏组件中,所述散热盘管的设置面积与所述光伏组件本体的面积相同或不相同。
12.优选地,在上述光伏组件中,所述散热盘管上设置有散热翅片。
13.优选地,在上述光伏组件中,所述散热盘管为蛇形盘管或回形盘管。
14.优选地,在上述光伏组件中,所述散热件为散热翅片。
15.优选地,在上述光伏组件中,所述散热件通过第一胶层与所述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连接。
16.优选地,在上述光伏组件中,所述底板通过第二胶层与所述散热件连接。
17.优选地,在上述光伏组件中,所述散热件靠近所述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平板,所述第一支撑平板通过所述第一胶层与所述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连接;和/或,
18.所述散热件远离所述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支撑平板,所述底板通过所述第二胶层与所述第二支撑平板连接。
19.优选地,在上述光伏组件中,所述底板的形状与所述光伏组件的形状相同或者不同;和/或,
20.所述底板与所述光伏组件本体的尺寸相同或不相同。
21.优选地,在上述光伏组件中,所述底板为钢化玻璃板、钢板或混凝土板。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光伏组件本体、散热件和底板。散热件用于对光伏组件本体进行散热,带走光伏组件本体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底板对散热件起保护作用,防止其他结构碰撞散热件,保证散热件与光伏组件本体之间的牢靠连接,散热件能够始终与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贴合,在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形成稳定的散热场,对光伏组件本体进行有效降温,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利用光伏组件本体自身散热的方式,提高了光伏组件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而且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将本技术应用于其它类似情景。除非从语言环境中显而易见或另做说明,图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结构或操作。
24.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的散热件与底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7.其中:
28.1、光伏前玻璃,2、电池片,3、光伏后玻璃,4、散热件,5、底板,6、第一胶层,7、第二胶层,8、第一光伏胶膜,9、第二光伏胶膜,10、第一支撑平板,11、第二支撑平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0.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申请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1.应当理解,本技术中使用的“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块”是用于区分不同级别的不同组件、元件、部件、部分或装配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词语可实现相同的目的,则可通过其他表达来替换该词语。
32.如本技术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它的步骤或元素。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3.其中,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34.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5.本技术中使用了流程图用来说明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系统所执行的操作。应当理解的是,前面或后面操作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地执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个步骤。同时,也可以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或从这些过程移除某一步或数步操作。
36.请参阅图1-图3。
3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组件本体,还包括散热件和底板。
38.其中,散热件与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连接,底板与散热件连接,且位于散热件远离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即散热件位于光伏组件的背面与底板之间。
39.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为光伏组件本体的非受光面。
40.散热件紧贴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设置,用于对光伏组件本体进行散热,减少热量在光伏组件本体上的积累,降低光伏组件本体在工作时的温度,使光伏组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41.底板位于散热件的背面,即散热件远离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底板能够对散热件起到支撑的作用,防止散热件与其它结构发生碰撞,造成散热件损坏或散热件与光伏组件本体之间连接不牢靠。
42.本技术公开的光伏组件,包括依次层叠布置的光伏组件本体、散热件和底板。散热件用于对光伏组件本体进行散热,带走光伏组件本体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底板对散热件起保护作用,防止其他结构碰撞散热件,保证散热件与光伏组件本体之间的牢靠连接,散热件能够始终与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贴合,在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形成稳定的散热场,对光伏组件本体进行有效降温,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利用光伏组件本体自身散热的方式,提高了光伏组件发电效率。
43.底板还能够起到增强光伏组件整体强度的作用。
4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散热件为散热盘管,散热盘管的进液口用于输入冷却液,冷却液在散热盘管内流动吸收光伏组件本体产生的热量,散热盘管的出液口用于输出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冷却液可以为水,也可以为相变介质,或者其他冷却介质。
45.优选地,本技术采用的冷却液为水。
46.散热盘管沿着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铺设,铺设密度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优选地,散热盘管沿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均匀铺设。
47.散热盘管的设置面积与光伏组件本体的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即散热盘管的设置面积可以与光伏组件本体的面积相同,可以大于光伏组件本体的面积,也可以小于光伏组件本体的面积。
48.此处对散热盘管的设置面积进行说明,以散热盘管为蛇形盘管或回形盘管为例,散热盘管的设置面积为位于散热盘管外周的管路围设成的面积。
49.优选地,散热盘管的设置面积至少等于光伏组件本体的面积,以能够带走光伏组件本体各处产生的热量,对光伏组件本体的散热效果好。
50.散热盘管的管路截面可以为圆形、方形或三角形,或者其他形状的管路截面。
51.散热盘管的管路可以为塑料管、金属管或橡胶管,或者其他材料制作的盘管。
52.为了进一步增强散热盘管的散热效果,本技术在散热盘管上设置有散热翅片,散热翅片进一步增大了散热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实现散热盘管内冷却液吸收的一部分热量能够通过散热翅片进一步散发到空气中。
53.散热翅片的设置密度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4.优选地,散热翅片设置在散热管远离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
55.散热盘管为蛇形盘管或回形盘管。如图2所示,为散热盘管为蛇形盘管的形式。
56.散热管为铜散热管、铁散热管或铝散热管,或者其他导热快的材料制作的散热管。
57.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散热件为散热翅片。该实施例中通过散热翅片直接对光伏组件本体产生的热量进行发散。
58.散热片可以为铜散热片、铁散热片或铝散热片,或者其他导热快的材料制作的散热片。
59.具体的,散热件与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可以通过第一胶层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
60.底板与散热件可以通过第二胶层连接,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底板直接与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的通过连接件连接;
61.或者,散热件和底板通过同一连接件与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连接。
62.如图1所示,散热件与光伏组件本体的背面通过第一胶层连接,,底板通过第二胶层与散热件连接。
63.第一胶层不仅实现了散热件4与光伏组件本体的连接,而且能够缓解外界碰撞,对散热件4起到保护作用;
64.第二胶层不仅实现了底板5与散热件4的连接,而且能够缓解外界碰撞,对底板5起到保护作用。
65.本技术中第一胶层选用高粘性、抗冲击性和导热性能高的胶膜,第一胶层的高粘性能够保证光伏组件本体与散热件4的有效连接,第一胶层的抗冲击性能够对散热件4起到保护作用,第一胶层的高导热性能够实现散热件4对电池片2的有效散热。
66.本技术对第二胶层的粘性、抗冲击性和导热性能没有特殊要求,优选地,第二胶层与第一胶层采用同种材料,散热件4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二胶层和底板5向外界散发,以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性能。
67.本技术不涉及对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的材料的改进,使用的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为建筑行业或光伏行业常用的胶膜。优选地,第一胶层和第二胶层选用pvb胶膜。
68.由于胶层受热变软,加上散热件4和光伏组件本体的重力,散热件4靠近胶层的部分会嵌入胶层内,如果胶层厚度薄,会导致散热件4直接与光伏组件本体和/或底板接触,导致散热件4与光伏组件本体和/或底板的连接强度变弱,同时存在损伤光伏组件本体和/或散热件4的风险。
6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增大第一胶膜和第二胶膜的厚度的方式,降低上述风险。
70.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散热件4靠近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平板10,第一支撑平板10增大了散热件4与第一胶膜的接触面积,第一支撑平板10对散热件4与第一胶膜之间的接触力进行分散,减小散热件4嵌入第一胶膜的深度;和/或,
71.在远离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设置第二支撑平板11,第二支撑平板11增大了散热件4与第二胶膜的接触面积,第二支撑平板11对散热件4与第二胶膜之间的接触力进行分散,减小散热件4嵌入第二胶膜的深度。
72.具体的,本技术可以在散热件4靠近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设置第一支撑平板10,也可以在散热件4远离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设置第二支撑平板11,也可以在散热件4靠近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和散热件远离光伏组件本体的一侧同时设置支撑平板。
73.在散热件4上设置第一支撑平板10和/或第二支撑平板11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平板10和/或第二支撑平板11可以为金属板,例如铜板、铁板或其他导热性能好的金属板,第一支撑平板10和/或第二支撑平板11可以与散热件焊接连接,也可以是采用可拆卸的机械结构连接。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与散热件采用可拆卸的机械结构连接时,可以是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将散热件4夹在中间,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通过机械结构连接,也可以是散热件4分别与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通过机械结构连接,也可以是散热件4与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中的一个通过机械结构连接,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再通过机械结构连接。
74.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不限于金属材质,还可以采用其他具有支撑作用且导热性能好的材料制作。
75.优选地,第一支撑平板10的面积至少等于第一胶膜的面积,第二支撑平板11的面积至少等于第二胶膜的面积。
76.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不仅能够起到支撑散热件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起到进一步增强光伏组件机械性能的作用。本技术中,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的厚度不宜太厚,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的厚度控制在1-3mm。
77.第一支撑平板10和第二支撑平板11可以为表面光滑的平板,可以为表面具有凹坑的支撑平板,也可以为开设有孔洞的平板,或者其他类型的平板。
78.底板的形状与光伏组件本体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优选地,底板的形状与光伏组件本体的形状相同;和/或,
79.底板的尺寸与光伏组件本体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优选地,底板的尺寸与光伏组件的尺寸相等。
80.优选地,底板的形状的与光伏组件的形状相同,且底板的尺寸与光伏组件的尺寸相等,且散热件的铺设面积与光伏组件的面积相等。
81.底板的厚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本技术不做具体限定。
82.底板可以刚性底板或非刚性底板。
83.底板为刚性底板时,底板可以为钢化玻璃板、钢板或混凝土板等。底板为刚性底板时,能够增强光伏组件的机械性能。
84.底板为非刚性底板时,底板采用柔性和/或具有缓冲性能的材料制作的底板,例如橡胶或塑料。
85.在底板为橡胶底板时,能够对外界碰撞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光伏组件本体和散热件。
86.在底板为塑料底板时,塑料底板具有一定的硬度,能够对散热件起到支撑作用,同时能够对外界碰撞起到缓冲作用。
87.底板5还可以采用导热快的材料制作,使底板5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散热热量的技术效果。
88.底板为何种材料的底板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适用场景和强度需求进行选择。
89.如图1所示,光伏组件本体包括光伏前玻璃1、第一光伏胶膜8、电池片2、第二光伏胶膜9和光伏后玻璃3,光伏后玻璃3通过第一胶层6与散热件4连接,散热件4通过第二胶层7与底板5连接。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光伏组件本体的光伏前玻璃1所在一侧为整个光伏组件本体的受光侧,光伏组件本体的光伏后玻璃3所在的一侧为整个光伏组件的非受光侧。
90.光伏前玻璃1为超白玻璃,可压花,也不压花,透光率高,能够提高光伏组件的效率;电池片2为晶硅电池片或者薄膜电池片,或者其他太阳能电池片,优选地,电池片2为晶硅电池片,晶硅电池片的单体效率为14%-17%,高于柔性基体非晶硅电池组件(薄膜电池片),而且相同的输出电量所需的电池面积更小;光伏后玻璃3为丝网印刷玻璃、普通聚合物背板或者普通玻璃。
91.生产过程中,光伏前玻璃1、第一光伏胶膜8、电池片2、第二光伏胶膜9和光伏后玻璃3通过层压机连接,形成光伏组件本体,光伏组件本体与第一胶层、散热件4、第二胶层和底板5层叠,层叠后整体放入高压釜进行连接。
92.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本技术中所涉及的申请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申请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