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62257发布日期:2023-02-04 00:5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灯带的连接固定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灯带与灯带的连接,或灯带与线缆的连接都要用到专用的连接器,且所用到的连接器的连接口固定,用于连接灯带的连接口无法连接线缆,用于连接线缆的连接口也无法连接灯带,造成使用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所述一种灯带连接器的通用接口既可装入灯带也可装入线缆,安装功能多样,一器多用,使用便利。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灯带连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左右两端设置有供灯带和线缆中任一个插接的通用接口,所述通用接口包括与灯带截面形状匹配的灯带槽,所述灯带槽包括用于供灯带导电部插入的导电部插槽,所述通用接口还包括部分与所述导电部插槽重叠的线缆插槽,所述壳体的上端面设置有贯通至所述线缆插槽及所述导电部插槽的插接槽,所述灯带连接器还包括可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并用于导通灯带或/和线缆的接触端子,所述壳体的顶部靠近于两端处分别设置有贯通于所述通用接口且位于灯带发光方向的缺口槽。
5.可选地,所述灯带槽还包括供灯带发光部插入的顶槽,每个所述灯带槽包括两个所述导电部插槽,所述顶槽位于两个所述导电部插槽之间且连通于所述导电部插槽。
6.可选地,每个所述通用接口包括两个所述线缆插槽,所述导电部插槽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线缆插槽的截面呈圆形,所述导电部插槽对应截面的两端凸出于所述线缆插槽对应截面的外周。
7.可选地,所述缺口槽的两侧槽壁朝向所述壳体左右两端的方向分别开设有用于防止灯带局部聚光的切槽。
8.可选地,所述通用接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左端的第一接口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右端的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处的所述线缆插槽朝向所述第二接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隔档部,所述第二接口处的所述线缆插槽朝向所述第一接口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隔档部,所述第一隔档部与所述第二隔档部处开设有朝向所述壳体顶端方向的、贯通于所述插接槽且供所述接触端子插接的通槽,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由所述第一隔档部、第二隔档部隔开。
9.可选地,所述插接槽包括互通的第一连接槽与第二连接槽,所述隔档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槽与所述第二连接槽之间,所述接触端子具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槽并用于与所述灯带或线缆相接的第一连接脚,所述接触端子还具有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槽并用于与所述灯
带或线缆相接的第二连接脚,所述第一连接脚、所述第二连接脚的一端具有尖刺结构,所述第一连接脚、所述第二连接脚的另一端为所述接触端子的根部。
10.可选地,所述接触端子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接触端子从所述插接槽中抽出的挖料槽,所述接触端子朝向所述壳体左右两端的的两面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接触端子插接阻尼的防滑凸起,所述尖刺结构包括两个呈v形的尖刺,两个所述尖刺由u型隔槽相隔。
11.可选地,所述壳体前后两面设置有避位槽,所述壳体下端面设置有多个散热孔。
12.可选地,所述灯带导电部插入所述通用接口的一端设置有相隔的正极接触片与负极接触片,所述接触端子设置有两个,其中一所述接触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脚与第二连接脚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处的正极接触片接触并穿刺,另一所述接触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脚与第二连接脚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处的负极接触片接触并穿刺;
13.或者,所述线缆插接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灯带插接于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线缆包括正极线缆与负极线缆,所述灯带导电部插入所述通用接口的一端设置有相隔的正极接触片与负极接触片,所述正极线缆与所述正极接触片相对设置,所述负极线缆与所述负极接触片相对设置,所述接触端子设置有两个,其中一所述接触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脚与所述正极线缆相接,且所述第二连接脚与所述正极接触片接触并穿刺,另一所述接触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脚与所述负极线缆相接,且所述第二连接脚与所述负极接触片接触并穿刺。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灯带装置,所述灯带装置具有上述的一种灯带连接器。
1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连接器左右两端的通用接口包括与灯带截面形状相匹配、可供灯带插接的灯带槽,还包括部分与灯带槽重合的供线缆插接的线缆插槽,可同时供灯带和/或线缆插接导通,有效实现灯带对灯带、线缆对线缆、灯带对线缆的多种通用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一器多用,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用于灯带与灯带连接)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用于灯带与灯带连接)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与灯带连接时)的剖面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中壳体的俯视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中接触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用于线缆与线缆连接)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用于线缆与线缆连
接)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用于灯带与线缆连接)的立体装配示意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及灯带装置(用于灯带与线缆连接)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28.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29.如图1至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灯带连接器,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左右两端设置有供灯带2和线缆3中任一个插接的通用接口10,所述通用接口10包括与所述灯带2截面形状匹配的灯带槽101,所述灯带槽101包括用于供灯带导电部21插入的导电部插槽1011,所述通用接口10还包括部分与所述导电部插槽1011重叠的线缆插槽102,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设置有贯通至所述线缆插槽102及所述导电部插槽1011的插接槽11,所述灯带连接器还包括可插接于所述插接槽11并用于导通所述灯带2或/和所述线缆3的接触端子4,所述壳体1的顶部靠近于所述壳体1两端处分别设置有贯通于所述通用接口10且位于所述灯带2发光方向的缺口槽12,所述缺口槽12减小了所述壳体1上端面的面积,有效地减弱了所述壳体1的暗区,且可包容smd与cob等类型所述灯带2的安装,所述接触端子4插入所述插接槽11后能够导通插接于所述通用接口10的所述线缆3和/或所述灯带2,所述通用接口10既可装入所述灯带2也可装入所述线缆3,安装功能多样,一器多用,使用便利。
30.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灯带槽101还包括供所述灯带发光部22插入的顶槽1012,每个所述灯带槽101包括两个所述导电部插槽1011,所述顶槽1012位于两个所述导电部插槽1011之间且连通于所述导电部插槽1011,供所述灯带2插入。
31.具体地,如图3所示,每个所述通用接口10包括两个所述线缆插槽102,所述导电部插槽1011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线缆插槽102的截面呈圆形,所述导电部插槽1011对应截面的两端凸出于所述线缆插槽102对应截面的外周,所述导电部插槽1011与所述线缆插槽102部分重合但互不影响,因此一个所述通用接口10可插接所述灯带2也可插接所述线缆3,一口两用,实用性佳。
32.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缺口槽12的两侧槽壁朝向所述壳体1左右两端的方向分别开设有用于防止所述灯带2局部聚光的切槽120,所述切槽120还能有效减轻所述壳体1的重量。
33.具体地,如图1至3所示,所述通用接口10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左端的第一接口103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右端的第二接口104,所述第一接口103处的所述线缆插槽102朝向
所述第二接口10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隔档部13,所述第二接口104处的所述线缆3插槽102朝向所述第一接口10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隔档部14,所述第一隔档部13与所述第二隔档部14处开设有朝向所述壳体1顶端方向的、贯通于所述插接槽11且供所述接触端子4插接的通槽15,所述第一接口103与所述第二接口104由所述第一隔档部13、第二隔档部14隔开,所述第一隔档部13、第二隔档部14能够有效隔挡所述第一接口103与所述第二接口104处插接的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确保所述第一接口103与所述第二接口104处插接的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仅通过所述接触端子4导通,所述通槽15可使所述接触端子4整体插接进所述壳体1中。
34.具体地,如图1至5所示,所述插接槽11包括互通的第一连接槽111与第二连接槽112,所述第一隔档部13与所述第二隔档部14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槽111与所述第二连接槽112之间,所述接触端子4具有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槽111并用于与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相接的第一连接脚41,所述接触端子4还具有穿过所述第二连接槽112并用于与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相接的第二连接脚42,所述第一连接脚41、所述第二连接脚42的一端具有尖刺结构43,所述第一连接脚41、所述第二连接脚42的另一端为所述接触端子4的根部,所述第一连接脚41通过所述第一接口103与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接触并通过端部的所述尖刺结构43抵接或刺穿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所述第二连接脚42通过所述第二接口104与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接触并通过端部的所述尖刺结构43抵接或刺穿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结构简单,可实现所述灯带2与所述灯带2、所述灯带2与所述线缆3,所述线缆3与所述线缆3的连接导通,实用性佳。
35.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接触端子4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接触端子4从所述插接槽11中抽出的挖料槽44,所述接触端子4朝向所述壳体1左右两端的的两面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接触端子4插接阻尼的防滑凸起45,所述防滑凸起45不止一个,所述尖刺结构43包括两个呈v形的尖刺,两个所述尖刺由u型隔槽46相隔,所述挖料槽44处可利用工具(例如钳子)夹住从而将插接进所述插接槽11内的接触端子4抽出,拆装方便;所述u型隔槽46能有效分隔所述尖刺,使得所述尖刺结构43接触或穿刺于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时卡接得更加稳固,不易脱出。
36.具体地,如图1至4与图7所示,所述壳体1前后两面设置有避位槽16,便于手动拿捏握持使用,所述壳体1下端面设置有多个散热孔17,所述散热孔17位于所述线缆插槽102正下方,方便导电后所述灯带2连接器的散热。
37.具体地,如图1与图9所示,所述灯带导电部21插入所述通用接口10的一端设置有相隔的正极接触片23与负极接触片24,所述接触端子4设置有两个,其中一所述接触端子4的所述第一连接脚41与第二连接脚42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103与第二接口104处的正极接触片23接触并穿刺,另一所述接触端子4的所述第一连接脚41与第二连接脚42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口103与第二接口104处的负极接触片24接触并穿刺;
38.或者,如图8与图9所示,所述线缆3插接于所述第一接口103,所述灯带2插接于所述第二接口104,所述线缆3包括正极线缆31与负极线缆32,所述灯带导电部21插入所述通用接口10的一端设置有相隔的正极接触片23与负极接触片24,所述正极线缆31与所述正极接触片23相对设置,所述负极线缆32与所述负极接触片24相对设置,所述接触端子4设置有两个,其中一所述接触端子4的所述第一连接脚41与所述正极线缆31相接,且所述第二连接
脚42与所述正极接触片23接触并穿刺,另一所述接触端子4的所述第一连接脚41与所述负极线缆32相接,且所述第二连接脚42与所述负极接触片24接触并穿刺。
39.具体地,如图1至9所示,在实际使用中,将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插接进所述通用接口10、所述接触端子4插入所述插接槽11后,再使用工具(如钳子)将所述接触端子4的顶端按压至与所述壳体1的上端面平齐,此时所述尖刺结构43抵接或刺穿所述灯带2或所述线缆3,实现所述灯带2连接器两端装置的导通;而当要更换所述通用接口10处插接的所述线缆3或所述灯带2时,只需通过工具(如钳子)夹住所述挖料槽44,将所述接触端子4于所述插接槽11中拔出,即可进行拆卸更换,使用方便。
4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灯带装置,所述灯带装置具有上述的一种所述灯带连接器,如图1至9所示,可供灯带与灯带连接、灯带与线缆连接。
4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所述灯带连接器及所述灯带装置,连接器左右两端的通用接口10包括与所述灯带2截面形状相匹配、可供所述灯带2插接的所述灯带2槽101,还包括部分与所述灯带2槽101重合的供所述线缆3插接的所述线缆3插槽102,可同时供所述灯带2和/或所述线缆3插接导通,有效实现所述灯带2对所述灯带2、所述线缆3对所述线缆3、所述灯带2对所述线缆3的多种通用连接,所述接触端子4上设置的所述尖刺结构43、u型隔槽46和所述防滑凸起45都能够使所述接触端子4与所述灯带2或线缆连接导通得更加稳固稳定,结构简单,功能多样,安装方便,一器多用,实用性强。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