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流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75800发布日期:2023-01-12 19:00阅读:30来源:国知局
续流电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感器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续流电感器。


背景技术:

2.电感器是能够把电能转化为磁能而存储起来的元件。电感器的结构类似于变压器,但只有一个绕组。电感器具有一定的电感,它只阻碍电流的变化。如果电感器在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接通时它将试图阻碍电流流过它;如果电感器在有电流通过的状态下,电路断开时它将试图维持电流不变。电感器又称扼流器、电抗器、动态电抗器。
3.电感器作为一种基本的电子元件,应用非常广泛,而随着电子通信行业的持续发展,对于电感器等电子元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求其体积小、效率高、噪声小、生产成本低,同时又要求其损耗低、散热快、抗电磁干扰。目前市面上小体积的电感器的因其体积小,造成其生产难度高、生产效率低,从而导致成本和售价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续流电感器,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装配的特点,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续流电感器,包括壳体、线圈及底盖,所述壳体包括第一磁壳、第二磁壳及第一芯轴,所述第一磁壳与所述第二磁壳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磁壳与所述第二磁壳构成一绕线腔,所述第一芯轴内置于所述绕线腔,且所述第一芯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磁壳连接,另一端朝所述第二磁壳延伸,所述线圈绕设在所述第一芯轴的外表面,所述底盖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底盖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壳体的容纳腔。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芯轴,所述第二芯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磁壳连接,另一端朝所述第一磁壳延伸,且所述第二芯轴的端面与所述第一芯轴的端面抵接。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芯轴与所述第二芯轴均为圆柱体。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壳包括第一底板与两个第一护板,两个所述护板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板的两端,所述第一芯轴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板的中部,且所述第一芯轴与两个所述第一护板的延伸方向一致;
10.所述第二磁壳包括第二底板与两个第二护板,两个所述第二护板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两端,所述第二芯轴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板的中部,且所述第二芯轴与两个所述第二护板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护板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护板的端面抵接。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芯轴的高度与所述第一护板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二芯轴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护板的高度相同。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盖上设有与所述绕线腔连通的散热孔和穿线孔,所述散热孔用于供所述线圈散热,所述穿线孔用于供所述线圈的引脚穿设。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由漆包线绕设而成。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壳与所述第二磁壳通过环氧树脂粘合。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6.本实用新型的续流电感器,通过将壳体设计为组合式,可以便于组装,线圈可以先预先绕设好,再与第一芯轴装配在一起,比传统的整体式壳体相比较组装更便捷高效,因为小体积的电感器注定内部的绕线腔尺寸也相对紧凑,如此紧凑的绕线腔无论是通过设备或者人工绕线圈都是比较困难的;此外,通过在壳体的底部设置底盖,在底盖上设置容纳槽,可以便于壳体组装时定位,降低壳体装配时的难度,还可以使得本续流电感器整体的底部保持平整,以便于后期续流电感器焊接在外部的电路板上。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续流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示的续流电感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所示的续流电感器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0.图4为图3所示的续流电感器中壳体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1.附图标注说明:
22.续流电感器100;
23.壳体10,第一磁壳11,第一底板111,第一护板112,第二磁壳12,第二底板121,第二护板122,第一芯轴13,第二芯轴14;线圈20,引脚21;底盖30,容纳腔31,散热孔32,穿线孔33。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的数目被称为有“多个”,它可以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任意数目。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8.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续流电感器,包括壳体10、线圈20及底盖30,壳体10包括第一磁壳11、第二磁壳12及第一芯轴13,第一磁壳11与第二磁壳
12相对设置,且第一磁壳11与第二磁壳 12构成一绕线腔(图未标),第一芯轴13内置于绕线腔,且第一芯轴13的一端与第一磁壳11连接,另一端朝第二磁壳12延伸,线圈20绕设在第一芯轴 13的外表面,底盖30设置在壳体10的底部,底盖30上设有用于容纳壳体 10的容纳腔31。本续流电感器100,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装配的特点。
29.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壳体10采用铁磁体材质制成。壳体10包括第一磁壳11、第二磁壳12及第一芯轴13,第一磁壳11与第二磁壳12相对设置,且第一磁壳11与第二磁壳12构成一绕线腔(图未标);进一步地,第一磁壳11与第二磁壳12的结构相同,均为半“工”字型,第一磁壳11包括第一底板111与两个第一护板112,两个护板分别连接在第一底板111的两端,第二磁壳12包括第二底板121与两个第二护板122,两个第二护板122分别连接在第二底板121的两端。第一芯轴13内置于绕线腔,且第一芯轴13的一端与第一磁壳11的第一底板111连接,另一端朝第二磁壳12的第二底板 121延伸,且第一芯轴13与第一磁壳11一体成型。第一芯轴13连接在第一底板111的中部,且第一芯轴13与两个第一护板112的延伸方向一致;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芯轴13的一端与第一底板11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底板121 抵接。本实施例中,壳体10还包括第二芯轴14,第二芯轴14的一端与第二磁壳12连接,另一端朝第一磁壳11延伸,且第二芯轴14的端面与第一芯轴 13的端面抵接,第二芯轴14与第二磁壳12一体成型;进一步地,第二芯轴 14连接在第二底板121的中部,且第二芯轴14与两个第二护板122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护板122的端面与第一护板112的端面抵接;更近一步地,第一芯轴13的高度与第一护板112的高度相同,第二芯轴14的高度与第二护板122的高度相同,这样设计可以使得第一磁壳11与第二磁壳12的贴合面、第一芯轴13与第二芯轴14的贴合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减少贴合面的数量,方便组装,同时也有利于采用设备自动化生产,此外,越多贴合面,就会存在越多的贴合不紧密的可能性,闭合不紧密可能会导致电感器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噪音,因此减少不必要的贴合面,还能起到降低电流噪音的作用。可选地,第一芯轴13与第二芯轴14均为圆柱体,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芯轴13与第二芯轴14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并未限定为附图中所示形状。第一磁壳11与第二磁壳12通过环氧树脂粘合。
30.如图3所示,线圈20由漆包线绕设而成,线圈20的内孔的形状与第一芯轴13的形状相对应。当壳体10只设置有第一芯轴13时,线圈20围设在第一芯轴13的外表面;当壳体10设置有第一芯轴13与第二芯轴14时,线圈20同时围设在第一芯轴13与第二芯轴14的外表面。进一步地,线圈20 的输出端与输入端连接有引脚21。
31.请参阅图2与图3,底盖30设置在壳体10的底部,通过设置底盖30使得本续流电感器100整体的底部保持平整,以便于后期续流电感器100焊接在外部的电路板上。进一步地,底盖30上设有用于容纳壳体10的容纳腔31,容纳腔31的形状与壳体10的底部外形轮廓相对应,容纳腔31可以用于壳体 10组装时定位,降低壳体10装配的难度。进一步地,底盖30上还设有与绕线腔连通的散热孔32和穿线孔43。散热孔32用于辅助散热,将本续流电感器10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从绕线腔经散热孔32散发到外部。本实施例中,散热孔32为一个大通孔,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孔32也可以为多个蜂窝状或者格栅状的通孔,并未限定为附图中所展示。穿线孔33用于供线圈20的引脚21穿设。
32.本实用新型的续流电感器100,通过将壳体10设计为组合式,可以便于组装,线圈20可以先预先绕设好,再与第一芯轴13装配在一起,比传统的整体式壳体20相比较组装更便捷高效,因为小体积的电感器注定内部的绕线腔尺寸也相对紧凑,如此紧凑的绕线腔无
论是通过设备或者人工绕线圈都是比较困难的;此外,通过在壳体10的底部设置底盖30,在底盖30上设置容纳槽31,可以便于壳体10组装时定位,降低壳体10装配时的难度,还可以使得本续流电感器100整体的底部保持平整,以便于后期续流电感器100焊接在外部的电路板上。
33.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4.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