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线束松动的塑壳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56823发布日期:2023-03-29 10:05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线束松动的塑壳配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塑壳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线束松动的塑壳配件。


背景技术:

2.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线束是指由铜材冲制而成的接触件端子与电线电缆压接后,外面再塑压绝缘体或外加金属壳体等,以线束捆扎形成连接电路的组件,线束产业链包括电线电缆、连接器、加工设备、线束制造和下游应用产业,线束应用非常广泛,可用在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各种电子仪器仪表等方面。
3.但是目前的一种防止线束松动的塑壳配件存在以下的缺陷:
4.1、现有的塑壳配件在对线束安装时,无法对线束进行限位,仅对一端进行夹持,容易导致线束在塑壳配件内部发生松动;
5.2、现有的线束在进行安装时,一般都是采用胶带捆扎,不仅不便于拆装,同时容易导致线束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线束松动的塑壳配件,以解决现有塑壳配件容易导致线束松动的问题。
7.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止线束松动的塑壳配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前后贯通,所述壳体包括沿竖直方向相互扣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顶部开设有螺纹孔;
8.束线机构,所述束线机构包括第一环形弹性件、第二环形弹性件、伸缩组件和调节组件;
9.所述第一环形弹性件下端呈开口设置以容纳第二环形弹性件上部,所述第二环形弹性件上端呈开口设置以供线束置入,所述第二环形弹性件上部能够置入第一环形弹性件内并与第一环形弹性件的内壁相紧贴;
10.所述第一环形弹性件和第二环形弹性件的外周壁通过伸缩组件分别与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周壁连接,所述调节组件下端穿过螺纹孔伸入上壳体内并与第一环形弹性件转动连接,所述调节组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11.进一步,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多个第一弹簧和缓冲支撑连接件,所述第一弹簧和缓冲支撑连接件沿第一环形弹性件和第二环形弹性件外周壁呈间隔设置的。
12.进一步,所述缓冲支撑连接件包括支撑杆、第二弹簧和内端呈敞口设置的支撑筒,所述支撑筒外端固定在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内周壁上,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支撑筒内且可沿支撑筒轴线方向滑动,所述支撑杆内端穿出支撑筒并与第一环形弹性件和第二环形弹性件外周壁固定,在支撑杆的外端设有一圈限位轴肩,所述支撑筒内端的内圆周向内凸出形成一圈限位凸沿以防止支撑杆从其内端脱离,支撑杆外端与第二弹簧连接,第二弹簧外端固定
设置在支撑筒底壁。
13.进一步,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螺纹杆、轴承内筒和轴承外筒,所述轴承外筒固定设置在第一环形弹性件的顶部,所述轴承外筒的内腔安装有轴承内筒,所述轴承外筒与轴承内筒配合连接,所述轴承内筒外侧与螺纹杆下端连接,所述螺纹杆上端贯穿螺纹孔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
14.进一步,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左侧壁固定安装有合页,所述上壳体和下壳体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所述下壳体的右侧壁上设有限位凸块,所述上壳体的右侧壁对应限位凸块设有卡扣,所述限位凸块能够卡入所述卡扣内。
15.进一步,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设有支撑座。
16.进一步,所述第二环形弹性件的内周壁上粘接有橡胶垫。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8.通过设置相互扣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便于安装与拆卸,方便了线束的布设,通过第一环形弹性件和第二环形弹性件的配合使用,能够将线束进行限位,再通过伸缩组件、调节组件和螺纹孔的配合,使得调节组件能够调节第一环形弹性件和第二环形弹性件的距离,从而将线束夹紧,防止线束松动。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缓冲支撑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注如下:
22.壳体1、上壳体11、下壳体12、螺纹孔13、合页14、限位凸块15、卡扣16、支撑座17、束线机构2、第一环形弹性件21、第二环形弹性件22、伸缩组件23、第一弹簧231、支撑杆232、第二弹簧233、支撑筒234、限位轴肩235、限位凸沿236、调节组件24、螺纹杆241、轴承内筒242、轴承外筒243、橡胶垫3。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如图1~图2所示,一种防止线束松动的塑壳配件,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前后贯
通,所述壳体1包括沿竖直方向相互扣合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上壳体11顶部开设有螺纹孔13;
27.束线机构2,所述束线机构2包括第一环形弹性件21、第二环形弹性件22、伸缩组件23和调节组件24;
28.所述第一环形弹性件21下端呈开口设置以容纳第二环形弹性件22上部,所述第二环形弹性件22上端呈开口设置以供线束置入,所述第二环形弹性件22上部能够置入第一环形弹性件21内并与第一环形弹性件21的内壁相紧贴;
29.所述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的外周壁通过伸缩组件23分别与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内周壁连接,所述调节组件24下端穿过螺纹孔13伸入上壳体11内并与第一环形弹性件21转动连接,所述调节组件24与螺纹孔13螺纹连接。
3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相互扣合的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便于安装与拆卸,方便了线束的布设,通过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的配合使用,能够将线束进行限位,再通过伸缩组件23、调节组件24和螺纹孔13的配合,使得调节组件24能够调节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的距离,从而将线束夹紧,防止线束松动。
3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伸缩组件23包括多个第一弹簧231和缓冲支撑连接件,所述第一弹簧231和缓冲支撑连接件沿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外周壁呈间隔设置的。通过第一弹簧231和缓冲支撑连接件的配合使用,当线束置入第二环形弹性件22内时,缓冲支撑连接件能够对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起到缓冲支撑作用,增强稳定性,根据不同数量的线束,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能够对第一弹簧231进行挤压或拉动,可以在一定距离上调节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的位置,从而将线束夹紧。
3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缓冲支撑连接件包括支撑杆232、第二弹簧233和内端呈敞口设置的支撑筒234,所述支撑筒234外端固定在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内周壁上,所述支撑杆232设置在支撑筒234内且可沿支撑筒234轴线方向滑动,所述支撑杆232内端穿出支撑筒234并与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外周壁固定,在支撑杆232的外端设有一圈限位轴肩235,所述支撑筒234内端的内圆周向内凸出形成一圈限位凸沿236以防止支撑杆232从其内端脱离,支撑杆232外端与第二弹簧233连接,第二弹簧233外端固定设置在支撑筒234底壁。通过支撑杆232、第二弹簧233、支撑筒234、限位轴肩235和限位凸沿236的配合使用,使得缓冲支撑连接件能够对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起到支撑和缓冲的作用,增强稳定性。
3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调节组件24包括螺纹杆241、轴承内筒242和轴承外筒243,所述轴承外筒243固定设置在第一环形弹性件21的顶部,所述轴承外筒243的内腔安装有轴承内筒242,所述轴承外筒243与轴承内筒242配合连接,所述轴承内筒242外侧与螺纹杆241下端连接,所述螺纹杆241上端贯穿螺纹孔13并与螺纹孔13螺纹连接。通过螺纹杆241、轴承内筒242和轴承外筒243的配合使用,当第二环形弹性件22上部置入第一环形弹性件21内时,由于螺纹杆241与上壳体11的螺纹孔13螺纹连接,可以通过向第一环形弹性件21松动螺纹杆241,通过轴承外筒243与轴承内筒242的配合连接,使得螺纹杆241带动轴承内筒242在轴承外筒243内转动,避免了轴承外筒243随着转动,松动螺纹杆241能够推动轴承外筒243带动第一环形弹性件21朝向第二环形弹性件22移动,并与第二环形弹性件22配合,将线束夹
紧在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内。
3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的左侧壁固定安装有合页14,所述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通过合页14活动连接,所述下壳体12的右侧壁上设有限位凸块15,所述上壳体11的右侧壁对应限位凸块15设有卡扣16,所述限位凸块15能够卡入所述卡扣16内。通过合页14、限位凸块15和卡扣16的配合使用,使得壳体1的拆装更加方便,且能够从线束长度方向任一位置进行安装,不仅只由线束的一端穿过壳体1进行安装。
3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下壳体12的底部设有支撑座17。通过支撑座17能增加壳体1的稳定性。
3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环形弹性件22的内周壁上粘接有橡胶垫3。通过在第二环形弹性件22的内周壁上设置橡胶垫3,增大线束与第二环形弹性件22内周壁的摩擦,能够更好的防止线束松动。
3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如下:
38.使用时,将卡扣16从限位凸块15上取下,向上翻转上壳体11,将线束放入第二环形弹性件22内,然后将上壳体11扣合在下壳体12上,同时第二环形弹性件22上部卡入第一环形弹性件21内,并向第一环形弹性件21的方向松动螺纹杆241,可以使螺纹杆241带动轴承内筒242在轴承外筒243内转动,避免了轴承外筒243随着转动,可以使螺纹杆241推动轴承外筒243带动第一环形弹性件21向第二环形弹性件22移动,并夹紧第二环形弹性件22上部,从而将线束夹紧,配合第二环形弹性件22内壁上的橡胶垫3,使得线束更不易松动,通过第一弹簧231、支撑杆232、支撑筒234、限位轴肩235和限位凸沿236的配合使用,当线束置入第二环形弹性件22内时,支撑杆232、第二弹簧233和支撑筒234能够对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起到缓冲支撑作用,增强稳定性,根据不同数量的线束,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能够对第一弹簧231进行挤压或拉动,可以在一定距离上调节第一环形弹性件21和第二环形弹性件22的位置,从而更好地将线束夹紧。
39.以上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