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耐霉菌型软电缆。
背景技术:2.电缆是用于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缆,常用于城市地下电网、发电站引出线路、工矿企业内部供电及过江海水下输电线,在电力线路中,电缆所占比重正逐渐增加,电力电缆是在电力系统的主干线路中用以传输和分配大功率电能的电缆产品,包括1-500kv以及以上各种电压等级、各种绝缘等级的电力电缆,电缆在当前的工矿企业、商业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均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在电力抢修中,电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其耐用性直接影响电力抢修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在我国南方潮湿的沿海地区,电缆容易产生霉菌,进而导致电缆的使用寿命降低,现有技术中的常见的电力电缆均难以满足这种使用环境的耐霉菌性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霉菌型软电缆,该耐霉菌型软电缆具有较好的绝缘性和耐霉菌性,使得该耐霉菌型软电缆具有良好的使用寿命,能够保证在电力抢修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具有足够的耐用性。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耐霉菌型软电缆,包括导体、挤包在导体外侧的第一屏蔽层、设置在第一屏蔽层外部的绝缘层、挤包于绝缘层外部的第二屏蔽层、设置于第二屏蔽层外部的编织屏蔽层、设置于编织屏蔽层外部的耐霉菌层以及设置于耐霉菌层外部的保护层,导体为多股单线绞合而成,绝缘层为乙丙橡胶层。
6.作为优选,单线为退火镀锡铜单线。
7.作为优选,编织屏蔽层为镀锡铜丝编织而成。
8.作为优选,镀锡铜丝的标称直径为0.3mm。
9.作为优选,编织屏蔽层的编织密度不小于80%。
10.作为优选,耐霉菌层为氯化聚乙烯层,氯化聚乙烯层挤包在编织屏蔽层外部。
11.作为优选,耐霉菌层的厚度为2.3mm。
12.作为优选,保护层为耐霉菌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13.作为优选,耐霉菌型软电缆还包括纤维加强层,纤维加强层设置于耐霉菌层与保护层之间。
14.作为优选,绝缘层的厚度为10.5mm。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耐霉菌型软电缆,该耐霉菌型软电缆包括导体、挤包在导体外侧的第一屏蔽层、设置在第一屏蔽层外部的绝缘层、设置于绝缘层外部的第二屏蔽层、设置于第二屏蔽层外部的编织屏蔽层、设置于编织屏蔽层外部的耐霉菌层以及设置于耐霉菌
层外部的保护层,导体为多股单线绞合而成,绝缘层为乙丙橡胶层。第一屏蔽层能够均衡导体内部电场,第二屏蔽层能够均衡绝缘层外部电场,改善了导体内部电场分布,保证了耐霉菌型软电缆的使用性能,乙丙橡胶层能够保证该耐霉菌型软电缆在大功率中频脉冲下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耐霉菌层能够保证该耐霉菌型软电缆具有良好的防水防霉的效果,保护层能够对内部结构进行保护,确保该耐霉菌型软电缆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耐霉菌型软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
20.1、耐霉菌型软电缆;
21.10、导体;11、单线;20、第一屏蔽层;30、绝缘层;40、第二屏蔽层;50、编织屏蔽层;60、耐霉菌层;70、保护层;80、纤维加强层。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5.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2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霉菌型软电缆1,如图1和图2所示,该耐霉菌型软电缆1包括导体10、挤包在导体10外侧的第一屏蔽层20、设置在第一屏蔽层20外部的绝缘层30、挤包于绝缘层30外部的第二屏蔽层40、设置于第二屏蔽层40外部的编织屏蔽层50、设置于编织屏蔽层50外部的耐霉菌层60以及设置于耐霉菌层60外部的保护层70,导体10为多股单线11绞合而成,绝缘层30为乙丙橡胶层。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屏蔽层20与第二屏蔽层40均为半导体层,第一屏蔽层20挤包在导体10的外侧,能够中和导体10的不平整,均衡内部电
场,第二屏蔽层40挤包在绝缘层30的外部,能够均衡外部电场。绝缘层30为高纯净度的乙丙橡胶绝缘层30,能够确保耐霉菌型软电缆1在大功率中频脉冲下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屏蔽层20与第二屏蔽层40的标称厚度均为1.0mm。耐霉菌层60能够确保耐霉菌型软电缆1在使用中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和防霉性,能够保证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使用寿命。保护层70为高强度的光滑表面,设置该保护层70能够增加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耐磨性,使得耐霉菌型软电缆1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确保在拖拽耐霉菌型软电缆1时不会被树枝或岩石划破,提高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使用寿命,还能够减小上坡时的摩擦阻力,便于人员进行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使用。具体地,这种设置能够使得该耐霉菌型软电缆1具有较好的柔软性,便于在使用中将耐霉菌型软电缆1缠绕至电缆盘具上,便于进行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转移和回收。
27.进一步地,单线11为退火镀锡铜单线。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导线采用多股退火镀锡铜单线绞合而成,能够使得该耐霉菌型软电缆1较为柔软,能够便于收纳,便于携带,能够使得该耐霉菌型软电缆1适用于更多场景,增加该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通用性,还能够使得该耐霉菌型软电缆1可靠性较高,并且能够增加该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强度。
28.进一步地,编织屏蔽层50为镀锡铜丝编织而成。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采用镀锡铜丝不易氧化、使用寿命长。
29.进一步地,镀锡铜丝的标称直径为0.3mm。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编织屏蔽层50采用标称直径为0.3mm的镀锡铜丝编织而成。优选地,镀锡铜丝的编织角度为45
°
至60
°
,能够确保编织屏蔽层50的屏蔽效果,使得该耐霉菌型软电缆1能够承受18.7a/km的充电电流。
30.进一步地,编织屏蔽层50的编织密度不小于8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编织密度不小于80%能够保证屏蔽效果,且使用方便,重量轻。可选地,编织屏蔽层50的编织面积不小于15平方毫米。
31.进一步地,耐霉菌层60为氯化聚乙烯层,氯化聚乙烯层挤包在编织屏蔽层50外部。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氯化聚乙烯层由耐霉菌型氯化聚乙烯弹性体制成,该氯化聚乙烯层通过gjb150.10a-2009规定的耐霉菌试验,耐霉菌等级达到0级,能够有效防止霉菌滋生,确保耐霉菌型软电缆1具有较好的耐霉菌性能,并且耐霉菌型氯化聚乙烯弹性体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够提升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防水性能,增加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使用寿命。
32.进一步地,耐霉菌层60的厚度为2.3mm。这种设置能够使得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防水防霉效果更好,确保了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耐霉菌性能和使用寿命。
33.进一步地,保护层70为耐霉菌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采用耐霉菌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能够保证耐霉菌型软电缆1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增加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使用寿命,进一步增强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耐霉菌性能,确保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使用寿命,并且硬度大、强度高,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外部物体对耐霉菌型软电缆1造成损伤,弹性较好,能够便于进行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收纳,并且还具有良好的耐油、耐化学药品和耐环境性能,增加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环境适应性。
34.进一步地,耐霉菌型软电缆1还包括纤维加强层80,纤维加强层80设置于耐霉菌层60与保护层70之间。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纤维加强层80为通过编织形成的纤维网套,并且纤维网套与保护层70紧密贴合,能够有效防止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保护层70损伤后缺口的进一步扩大,能够增加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使用寿命。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纤维编织丝的
标称直径为0.3mm。
35.进一步地,绝缘层30的厚度为10.5mm。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将将绝缘层30的厚度设置为10.5mm能够确保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绝缘性能,能够保护内层不受机械损伤和化学腐蚀,避免内层接触水蒸气受潮,还能够防止人员接触导体10导致触电,可增强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机械强度并且延长耐霉菌型软电缆1的使用寿命,使得本实施例中的耐霉菌型软电缆1能够适用于26/35kv及以下的使用场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电压强度不同进行绝缘层30的厚度的增减,在此不做赘述。
36.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