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汽车电池盖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59958发布日期:2023-02-21 18:22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的汽车电池盖帽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的汽车电池盖帽。


背景技术: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物质需求的增加,汽车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代步工具,汽车电池作为汽车的启动电源,是汽车上的重要配件,绝大部分汽车蓄电池都是铅酸电池。而汽车电池的产量也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大大提升,由于汽车电池的质量及安全性能对汽车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汽车电池的质量就成为汽车制造商及用户关心的主要内容。
3.在汽车电池制造过程中,需要有电池盖,端子就嵌于电池盖上。如中国专利申请“防止汽车电池爬酸的电池盖”;申请(专利)号:cn201220426571.8;公开了该电池盖包括电池盖本体和电池端子,电池端子放到注塑机成形做成电池盖,其特征是:电池端子的下方设螺纹凹槽,螺纹凹槽内缠绕密封防水胶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电池盖制作过程中采用密封防水胶带会使电池端子与电池盖本体的结合处更加紧密,阻止酸液向上爬升,降低了电池端子腐蚀的风险,从而也降低了汽车的安全隐患。
4.本技术的电池盖与钣金连接,且其设置有端口处将用于通过电缆。那么若采用纯橡胶件那么在与钣金长时间接触使用后零件易老化,装配处容易松动。容采用塑料件,电缆的装配存在困难,防水防尘功能不佳,且装配后因电缆运动与端口会进行运动摩擦,造成端口磨损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汽车电池盖帽,通过塑料材质安装环与钣金安装,避免了橡胶件软化引起的装配松动问题;优化盖帽结构,增加波纹折叠,在电缆运动时能随电缆相对变形,进行运动补偿,对安装筒不会造成过度磨损。
6.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的汽车电池盖帽,包括塑料材质的安装环与橡胶材质的盖帽,所述的盖帽包括依次连接的帽沿部、帽筒部、以及供电缆穿过的安装筒,所述的帽沿部的底面与安装环连接,所述的安装筒与帽筒部同轴设置,安装筒的底部插入帽筒部内且安装筒底部与帽筒部顶部连接。
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首先设置安装筒与帽筒部同轴,安装筒的底部插入帽筒部内且安装筒底部与帽筒部顶部连接。即帽筒部与安装筒构成了波纹折叠结构,那么在电缆受力活动过程中,电缆势必会拉扯到安装筒。本技术中的安装筒与帽筒部之间具有良好的形变性能进行运动补偿。那么一则减少了安装筒与电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减少摩擦,也就避免了安装筒或电缆的磨损。二则也减少了电缆对帽沿部的拉扯,确保了帽沿部、安装环在与钣金进行安装连接时的稳定性、可靠性。其次,本技术增设塑料材质的安装环,将安装环设置在帽沿部的底面。通过安装环与钣金进行接触连接,避免了橡胶件软化引起的装配松动问题。塑料材质的安装环强度有所提升,装配处不易产生老化失效。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帽沿部成外沿向下弯曲的圆环形结构,所述的帽沿部、帽筒部、安装筒同轴设置,帽沿部与帽筒部的底部连接。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安装环的顶部为阶梯环状结构,所述的帽沿部的底面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的安装环嵌入环形凹槽内。
10.所述的安装环与盖帽为一体结构。即盖帽在注塑时,是将安装环放置在注塑模具内,直接注塑成型。该成型方式,使得安装环的部分可以嵌入环形凹槽内,成型后连接稳定性更好。
11.优选的,所述的安装环采用pp+gf20材料制成。pp+gf20是市面上已有的一种塑料材料,可以直接购买获得。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安装环外周面设置有一圈倒扣,所述的安装环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槽口,所述的槽口贯穿倒扣。本技术设置倒扣,便于安装环与钣金的连接,实现一个卡接的效果。那么设置槽口使为了让安装环底部具有更好的弹性形变能力,能够将顺利的卡入钣金。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帽筒部的纵截面为平行于其轴线的直线段结构。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安装筒的内壁面设置有至少两圈凸环,凸环与凸环相互平行设置,凸环与安装筒同轴,所述的凸环靠近安装筒的顶部设置。
15.传统结构使用简单的筒形进行过盈配合密封,电缆通过时强行撑大开口,装配困难且开口容易被撑破。本技术增加至少两圈的密封凸环,使电缆通过时更容易装配,且两圈凸环能达到的防水防尘效果更佳。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筒的底部与帽筒部顶部之间通过连接环连接,所述的连接环与安装筒的底部之间圆滑过渡,连接环与帽筒部的顶部之间圆滑过渡。
17.具体的,所述的连接环纵截面的顶部成n形结构,连接环纵截面的底部成u形结构,连接环纵截面的中部为斜线段。综上,连接环的纵截面整体成横置的s形。
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安装筒的底部口径逐渐扩大。即安装筒的底部成圆台形结构。安装筒的底部结构设置,使得安装筒的底部更加靠近帽筒部,配合连接环的连接。
19.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任意组合。
附图说明
20.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 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2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
22.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
23.图3为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的剖视图。
25.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1、盖帽;11、帽沿部;111、环形凹槽;12、帽筒部;13、
安装筒;131、凸环;14、连接环;2、安装环;3、槽口;4、倒扣。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2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8.一种新型的汽车电池盖帽,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塑料材质的安装环2与橡胶材质的盖帽1,所述的盖帽1包括依次连接的帽沿部11、帽筒部12、以及供电缆穿过的安装筒13,所述的帽沿部11的底面与安装环2连接,本技术增设塑料材质的安装环2,将安装环2设置在帽沿部11的底面。通过安装环2与钣金进行接触连接,避免了橡胶件软化引起的装配松动问题。塑料材质的安装环2强度有所提升,装配处不易产生老化失效。
29.所述的安装筒13与帽筒部12同轴设置,安装筒13的底部插入帽筒部12内且安装筒13底部与帽筒部12顶部连接。即帽筒部12与安装筒13构成了波纹折叠结构,那么在电缆受力活动过程中,电缆势必会拉扯到安装筒13。本技术中的安装筒13与帽筒部12之间具有良好的形变性能进行运动补偿。那么一则减少了安装筒13与电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减少摩擦,也就避免了安装筒13或电缆的磨损。二则也减少了电缆对帽沿部11的拉扯,确保了帽沿部11、安装环2在与钣金进行安装连接时的稳定性、可靠性。
30.所述的帽沿部成外沿向下弯曲的圆环形结构,所述的帽沿部11、帽筒部12、安装筒13同轴设置,帽沿部11与帽筒部12的底部连接。
31.所述的安装环2的顶部为阶梯环状结构,所述的帽沿部11的底面开设有环形凹槽111,所述的安装环2嵌入环形凹槽111内。
32.所述的安装环2与盖帽1为一体结构。即盖帽1在注塑时,是将安装环2放置在注塑模具内,直接注塑成型。该成型方式,使得安装环2的部分可以嵌入环形凹槽111内,成型后连接稳定性更好。优选的,所述的安装环2采用pp+gf20材料制成。pp+gf20是市面上已有的一种塑料材料,可以直接购买获得。
33.所述的安装环2外周面设置有一圈倒扣4,所述的安装环2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槽口3,所述的槽口3贯穿倒扣4。本技术设置倒扣4,便于安装环2与钣金的连接,实现一个卡接的效果。那么设置槽口3使为了让安装环2底部具有更好的弹性形变能力,能够将顺利的卡入钣金。
34.与本技术配合安装的钣金上仅需要开设有安装孔,带有倒扣4的安装环2可形变穿过该安装孔,并由倒扣4卡在安装孔的内侧边缘处。本技术的说明书附图虽然未具体公开与其配合安装的钣金结构,但通过文字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得到钣金的结构,为了配合安装环2的卡接,只需要在钣金上开设与其直径相适应的安装孔即可,并不涉及到钣金的具体结构。而且钣金并非本技术所要保护的内容,因此在此不做具体结构描述。
35.所述的帽筒部12的纵截面为平行于其轴线的直线段结构。
36.所述的安装筒13的内壁面设置有至少两圈凸环131,凸环131与凸环131相互平行设置,凸环131与安装筒13同轴,所述的凸环131靠近安装筒13的顶部设置。传统结构使用简单的筒形进行过盈配合密封,电缆通过时强行撑大开口,装配困难且开口容易被撑破。本申
请增加至少两圈的密封凸环131,使电缆通过时更容易装配,且两圈凸环131能达到的防水防尘效果更佳。
37.安装筒13的底部与帽筒部12顶部之间通过连接环14连接,所述的连接环14与安装筒13的底部之间圆滑过渡,连接环14与帽筒部12的顶部之间圆滑过渡。具体的,所述的连接环14纵截面的顶部成n形结构,连接环14纵截面的底部成u形结构,连接环14纵截面的中部为斜线段。综上,连接环14的纵截面整体成横置的s形。
38.所述的安装筒13的底部口径逐渐扩大。即安装筒13的底部成圆台形结构。安装筒13的底部结构设置,使得安装筒13的底部更加靠近帽筒部12,配合连接环14的连接。
39.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