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蓄电池化成的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95459发布日期:2023-03-17 20:58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蓄电池化成的接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蓄电池化成的接线装置。


背景技术:

2.蓄电池化成是指利用化学和电化学反应使板板转化成具有电化学特性的正、负极板的过程。通过化成这一过程,使得准备形成正极板的极板铅膏物质转化成为以二氧化铅为主体的物相结构而形成正极板,同时使得准备形成负极板的极板铅膏转化成以海绵状铅为主体的物相结构而形成负极板。
3.如中国实用新型cn202122328322.7,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化成用快速接线钳,通过设置固定杆和活动杆,并通过连接的负极导电针和正极导电针进行连接导电,解决了现有导电连接线接线不便,以及易连接错误的问题。
4.但上述接线钳的整体结构较为繁杂,部件间不够紧凑,使得整体体积较大,导致在使用过程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蓄电池化成的接线装置,通过设置相互套设的外管和内管,且将弹簧设置于外管内部,解决了现有接线装置体积较大,导致使用不便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蓄电池化成的接线装置,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一端连接有第一支杆,且第一支杆连接有竖直朝下设置的第一导电针;所述外管侧壁沿轴向开设有直槽口,且外管外壁连接有若干防翻侧板;所述防翻侧板竖直设置,且防翻侧板上端连接有插入外管内部的耳板;所述内管由外管远离第一支杆的一端插入,且内管外壁固定连接有与直槽口间隙配合的第二支杆;所述第二支杆连接有与第一导电针并排设置的第二导电针;所述外管内装设有位于内管端面与远离第一支杆的耳板之间的弹簧,用于通过弹簧将内管朝远离第一支杆的方向推动,并利用直槽口与第二支杆配合限位。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耳板开设有过线孔;所述第一支杆与外管连通,且第二支杆与内管连通,用于使导线在外管和内管内,以及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内穿行,并分别与第一导电针和第二导电针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管端部固定连接有圆环板,所述圆环板侧面固定连接有套管,且弹簧的一端套设在套管外侧。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管外壁,以及内管延伸出外管一端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把手杆。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把手杆套设有绝缘层。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管和内管,以及第一支杆和第二支杆均可为方管或圆管。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通过外管内套设内管,并通过将弹簧装设在外管内部与内管配合,使得接线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较小了整体的体积,有效的提高了使用过程的便利性。
15.同时,将内管套设在外管内,以及将弹簧装设在外管内,使得在清理维护时,只需对外管进行清洁即可,有效的提高清理的便利,同时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也避免了部件相互干涉阻挡,易产生灰尘异物残留,以及清理不便的情况发生。
16.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蓄电池化成的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的主视图;
20.图3为图2的右视图;
21.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22.图5为图2中b-b处的剖视图;
23.图6为内管和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5.1-外管,2-内管,3-弹簧,4-把手杆,101-第一支杆,102-第一导电针,103-直槽口,104-防翻侧板,105-耳板,106-过线孔,1201-第二支杆,202-第二导电针,203-圆环板,204-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实施例一
29.请参阅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蓄电池化成的接线装置,包括外管1和内管2,外管1一端连接有第一支杆101,且第一支杆101连接有竖直朝下设置的第一导电针102。
30.外管1侧壁沿轴向开设有直槽口103,且外管1外壁连接有两至四个防翻侧板104;防翻侧板104竖直设置,且防翻侧板104上端连接有插入外管1内部的耳板105。
31.具体的,如图4和5所示,根据蓄电池的尺寸或型号大小,在外管1外壁切割出两至四个槽口,防翻侧板104上端的耳板105通过槽口插入外管1内,在将防翻侧板104与外管1外壁间进行焊接固定即可。
32.如图1、4和6所示,内管2由外管1远离第一支杆101的一端插入,使得内管2套设与内管1内,内管2的外径与与内管1的内径相适应,且内管2外壁固定连接有与直槽口103间隙配合的第二支杆201;第二支杆201连接有与第一导电针102并排设置的第二导电针202。
33.外管1内装设有位于内管2端面与远离第一支杆101的耳板105之间的弹簧3,用于通过弹簧3将内管2朝远离第一支杆101的方向推动,并利用直槽口103与第二支杆201配合限位。
34.使用时,通过调整内管2相对外管1的位置,将第一导电针102和第二导电针202分别与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接线柱连接,此时,在弹簧3的作用下,产生将内管2朝远离第一支杆101方向推动的作用力,从而使得第一导电针102和第二导电针202产生夹紧蓄电池接线柱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提高连接后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5.同时,第一导电针102和第二导电针202分别与蓄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接线柱连接后,通过防翻侧板104与蓄电池侧面相抵,从而提高接线装置整体的稳定性。
36.不使用时,弹簧3推动内管2轴向移动,当第二支杆201移动至直槽口103端部时,通过直槽口103形成阻挡限位,从而实现对内管2的位置限定,避免外管2由外管1内滑出的情况发生。
37.同时,耳板105开设有过线孔106,过线孔106位于外管1内部,第一支杆101与外管1连通,且第二支杆201与内管2连通,用于使导线在外管1和内管2内,以及第一支杆101和第二支杆201内穿行,并分别与第一导电针102和第二导电针202连接。
38.如正极导线由内管2穿过,再依次穿过耳板105的过线孔106和第一支杆101,最后与第一导电针102连接,负极导线由内管2内穿行,并穿入第二支杆201内,再与第二导电针202连接,从而避免了导线外露,同时提高了对导线的防护,以及使得接线装置整体更加紧凑简洁,便于进行收纳和接线操作,以及便于后期维护和清理。
39.其中,外管1和内管2,以及第一支杆101和第二支杆201均可为方管或圆管。同时,外管1外壁,以及内管2延伸出外管1一端的外壁均固定连接有把手杆4,把手杆4套设有绝缘层,便于通过把手杆4进行手持操作。
40.实施例二
4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4和6所示,内管2端部焊接有圆环板203,圆环板203的外径小于等于内管2的外径,圆环板203侧面焊接有套管204,且弹簧3的一端套设在套管204外侧。
42.从而通过将弹簧3的端部套设在套管204上,实现对弹簧3的位置限定,有利于提高弹簧3对内管2的作用效果,并且,导线由内管2内穿行后,通过圆环板203的中心孔部,再由套管204内穿出,因此,通过套管204对弹簧3进行进行的位置限定后,可有效的避免导线与弹簧3间产生摩擦而导致导线破损的情况发生。
43.同时,第二支杆201与内管2间可通过螺纹连接,如在第二支杆201外壁开设外螺纹,在内管2侧壁开设与之配合的连接孔,通过螺纹连接后,使得第二支杆201可进行拆卸,第二支杆201拆卸后,可将内管2与外管2进行拆卸,从而便于后期对接线装置整体进行检修
或进行部件更换,提高整体的实用性和检修的便利性。
4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5.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