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继电器的骨架集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38736发布日期:2023-03-14 21:54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型继电器的骨架集成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继电器的骨架集成组件。


背景技术:

2.继电器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现有技术中的小型继电器(22f继电器)是一款线路板直插式继电器,体积大致为20.3x16.8x20.2mm左右。
3.如图11所示,现有小型继电器200包括带有电磁螺线圈的驱动单元201、轭铁202、衔铁203、安装于轭铁202并与衔铁203连动的动簧片204、带有常闭静触点205的第一端脚206和带有常开静触点207的第二端脚208。随着继电器小型化的不断推进,继电器的安装面积也变得越来越小,衔铁203的面积也随之变小,为了保证足够的产品吸力,以及为了保证衔铁有效导磁面积,避免磁饱和,因而需要增加衔铁的厚度。但是,衔铁的厚度增加后,衔铁的重量也会随之增加,衔铁重量增加继电器动作时,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的动能增加,常开静触点207和动触点闭合时,容易产生吸合时抖动的问题,从而影响产品电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了一种小型继电器的骨架集成组件,解决了现有小型继电器的动触点与常开静触点闭合时,容易产生吸合时抖动,从而影响产品电寿命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了如何缩小整体体积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小型继电器的骨架集成组件,包括骨架、设有常开静触点的常开静触点组件、设有常闭静触点的常闭静触点组件、设有动触点的动触点组件;常闭静触点组件、常开静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连接骨架,常开静触点组件和常闭静触点组件相对设置,常闭静触点设于常开静触点的上方,动触点设于常闭静触点和常开静触点之间。
7.进一步,所述骨架是一个整体结构,骨架包括下座板、设于下座板上的圆柱、设于圆柱上的上座板和贯穿孔;贯穿孔和圆柱同轴配合;漆包线圈套设于圆柱的外壁,铁芯套设于贯穿孔中;所述动触点组件位于和铁芯配合的位置。
8.进一步,所述下座板的前端左侧位置设有第一下榫槽,所述上座板的前端左侧位置设有第一上榫槽;所述常开静触点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常开静触点的常开静簧片,常开静簧片插入第一下榫槽中且和第一下榫槽卡接,同时常开静簧片插入第一上榫槽中且和第一上榫槽卡接,实现常开静触点组件和骨架连接。
9.进一步,所述常开静簧片包括第一竖直部、连接第一竖直部的第一弯折部和连接第一弯折部的第一水平部,第一水平部连接所述常开静触点;第一竖直部设有第一竖直部榫槽,第一竖直部插入所述第一下榫槽中,第一竖直部榫槽和第一下榫槽中的第一凸榫卡接,实现常开静簧片和第一下榫槽卡接。
10.进一步,所述第一上榫槽是个l形结构,第一上榫槽的形状和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形状相互配合,且第一上榫槽和第一弯折部卡接;所述上座板的前端右侧位置设有第三上榫槽;所述第一水平部的端部和第三上榫槽卡接。
11.进一步,所述上座板在所述常开静触点的下方位置设有用于避让常开静触点的第一凹槽。
12.进一步,所述下座板的前端右侧位置设有第二下榫槽,所述上座板的前端右侧位置设有第二上榫槽;所述常闭静触点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常闭静触点的常闭静簧片,常闭静簧片插入第二下榫槽中且和第二下榫槽卡接,同时常闭静簧片插入第二上榫槽中且和第二上榫槽卡接,实现常闭静触点组件和骨架连接。
13.进一步,所述常闭静簧片包括第二竖直部、连接第二竖直部的第二弯折部和连接第二弯折部的第二水平部,第二水平部连接所述常闭静触点;第二竖直部设有竖直部下榫槽和竖直部上榫槽,第二竖直部插入所述第二下榫槽和所述第二上榫槽中;竖直部下榫槽和第二下榫槽中的第二凸榫卡接,竖直部上榫槽和第二上榫槽中的第三凸榫卡接,实现常闭静簧片和所述骨架卡接。
14.进一步,所述动触点组件包括连接所述动触点的动簧片、连接动簧片的衔铁和轭铁;轭铁包括连接动簧片的第一轭铁直板和连接第一轭铁直板的第二轭铁直板;衔铁设于所述铁芯的上方位置;所述下座板设有用于连接轭铁的轭铁安装槽,轭铁安装槽的形状和第二轭铁直板的形状相互配合,第二轭铁直板插入轭铁安装槽中且和轭铁安装槽连接,实现动触点组件和所述骨架连接。
15.进一步,所述第二轭铁直板设有轭铁通孔,所述铁芯的下端穿过轭铁通孔。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采用骨架设有第一下榫槽、第一上榫槽、第三上榫槽配合的结构,实现骨架和常开静簧片卡接固定,在榫槽的限位和定位下,避免常开静触点和动触点闭合时产生抖动,防止继电器可能故障或失灵,延长本实施例的电寿命。第一上榫槽采用l形结构,第一上榫槽通过和第一弯折部卡接,第一上榫槽和第三上榫槽配合进一步对常开静簧片和常开静触点固定。第一竖直部榫槽和第一下榫槽中的第一凸榫卡接,进一步防止常开静簧片在竖直方向上抖动或偏移。
18.2、本实用新型采用骨架设有第二下榫槽、第二上榫槽配合的结构,实现骨架和常闭静触点组件的常闭静簧片卡接固定,常闭静簧片的竖直部下榫槽和第二下榫槽中的第二凸榫卡接,竖直部上榫槽和第二上榫槽中的第三凸榫卡接,进一步防止常闭静簧片在竖直方向上抖动或偏移。
19.3、本实用新型采用轭铁插入骨架的轭铁安装槽的结构,将动触点组件集成在骨架上,配合常开静触点组件、常闭静触点组件集成在骨架上,整体结构集成度高,本实施例整体体积较小,利于缩小继电器的体积。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
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小型继电器的骨架集成组件,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22.图2是图1的爆炸示意图;
23.图3是图2中骨架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24.图4是图3沿着m向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25.图5是图2中动触点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26.图6是图1的正视示意图;
27.图7是图6沿着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28.图8是图6沿着b-b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29.图9是图6沿着c-c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30.图10是图6的俯视示意图;
31.图11是现有小型继电器的示意图,略去外壳。
32.图1~10中,100、小型继电器的骨架集成组件;
33.1、骨架;11、下座板;111、第一下榫槽;112、第二下榫槽;113、第一凸榫;114、第二凸榫;12、圆柱;13、上座板;131、第一上榫槽;132、第二上榫槽;133、第三上榫槽;134、第三凸榫;135、第一凹槽;14、贯穿孔;15、轭铁安装槽;
34.2、常开静触点组件;21、常开静触点;22、常开静簧片;221、第一竖直部;222、第一弯折部;223、第一水平部;224、第一竖直部榫槽;
35.3、常闭静触点组件;31、常闭静触点;32、常闭静簧片;321、第二竖直部;322、第二弯折部;323、第二水平部;324、竖直部下榫槽;325、竖直部上榫槽;
36.4、动触点组件;41、动簧片;411、动触点连接部;412、动簧片弯折部;413、轭铁连接部;42、衔铁;43、轭铁;431、第一轭铁直板;432、第二轭铁直板;433、轭铁通孔;44、动触点;
37.5、铁芯;51、帽子;52、杆部;53、尾部;6、漆包线圈;
38.图11中,200、现有小型继电器;201、驱动单元;202、轭铁;203、衔铁;204、动簧片;205、常闭静触点;206、第一端脚;207、常开静触点;208、第二端脚。
具体实施方式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4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
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42.如图1~10实施例所示一种小型继电器的骨架集成组件100,包括骨架1、设有常开静触点21的常开静触点组件2、设有常闭静触点31的常闭静触点组件3、设有动触点44的动触点组件4、铁芯5、漆包线圈6。常开静触点组件2、常闭静触点组件3、动触点组件4分别连接骨架1。常开静触点组件2和常闭静触点组件3相对设置,常闭静触点31设于常开静触点21的上方,动触点设于常闭静触点31和常开静触点21之间。初始状态下,动触点贴于常闭静触点31。动触点组件4的具体结构另外申请专利进行保护。
43.骨架1是一个截面呈"工"形的整体结构,包括下座板11、设于下座板11上的圆柱12、设于圆柱12上的上座板13和贯穿孔14,贯穿孔14和圆柱12同轴配合。漆包线圈6套设于圆柱12的外壁,铁芯5套设于贯穿孔14中。圆柱12、贯穿孔14、铁芯5、漆包线圈6同轴配合。
44.如图6~10所示,下座板11的前端左侧位置设有第一下榫槽111,下座板11的前端右侧位置设有第二下榫槽112。上座板13的前端左侧位置设有第一上榫槽131,上座板13的前端右侧位置设有第二上榫槽132和第三上榫槽133,第二上榫槽132设于第三上榫槽133的上方。
45.常开静触点组件2包括l形结构的常开静簧片22,常开静簧片22是一个整体结构,常开静簧片22包括第一竖直部221、连接第一竖直部221的第一弯折部222和连接第一弯折部222的第一水平部223。第一竖直部221设有第一竖直部榫槽224,第一竖直部221插入第一下榫槽111中,第一竖直部榫槽224和第一下榫槽111中的第一凸榫113卡接,实现第一竖直部221和第一下榫槽111卡接。第一上榫槽131是个l形结构,第一上榫槽131的形状和第一弯折部222的形状相互配合,且第一上榫槽131和第一弯折部222卡接。第一水平部223连接常开静触点21。第一水平部223的端部和第三上榫槽133卡接。上座板在常开静触点21的下方位置设有第一凹槽135,用于避让常开静触点21,防止发生干涉。本实施例采用骨架设有第一下榫槽111、第一上榫槽131、第三上榫槽133配合的结构,实现骨架和常开静簧片22卡接固定,在榫槽的限位和定位下,避免常开静触点21和动触点闭合时产生抖动,防止继电器可能故障或失灵,延长本实施例的电寿命。采用l形结构的第一上榫槽131,第一上榫槽131通过和第一弯折部222卡接,第一上榫槽131和第三上榫槽133配合进一步对常开静簧片22和常开静触点21固定。第一竖直部榫槽224和第一下榫槽111中的第一凸榫113卡接,进一步防止常开静簧片22在竖直方向z向上抖动或偏移。
46.常闭静触点组件3包括l形结构的常闭静簧片32,常闭静簧片32是一个整体结构,常闭静簧片32包括第二竖直部321、连接第二竖直部321的第二弯折部322和连接第二弯折部322的第二水平部323。第二竖直部321设有竖直部下榫槽324和竖直部上榫槽325,第二竖直部321插入第二下榫槽112和第二上榫槽132中。竖直部下榫槽324和第二下榫槽112中的第二凸榫114卡接,竖直部上榫槽325和第二上榫槽132中的第三凸榫134卡接,实现第二竖直部321和骨架1卡接,即常闭静簧片32和骨架1卡接。第二水平部连接常闭静触点31。第二
水平部323的端部贴于上座板13的顶面。第二水平部323设于第一水平部223的上方且第二水平部323和第一水平部223平行设置。本实施例采用骨架1设有第二下榫槽112、第二上榫槽132配合的结构,实现骨架1和常闭静触点组件3的常闭静簧片32卡接固定,常闭静簧片32的竖直部下榫槽324和第二下榫槽112中的第二凸榫114卡接,竖直部上榫槽325和第二上榫槽132中的第三凸榫134卡接,进一步防止常闭静簧片32在竖直方向上抖动或偏移。
47.动触点组件4包括呈l型结构的动簧片41、衔铁42、轭铁43和动触点44。动簧片41包括动触点连接部411、动簧片弯折部412和轭铁连接部413。动触点连接部411通过动簧片弯折部412连接轭铁连接部413。轭铁43是l型结构,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轭铁直板431和第二轭铁直板432。动触点连接部411连接动触点44。衔铁42设于动簧片弯折部412的底面,同时衔铁42设于铁芯5的上方位置。动簧片41的轭铁连接部413连接第一轭铁直板431。下座板11设有用于连接轭铁的轭铁安装槽15,轭铁安装槽15在下座板11的后端形成开口。轭铁安装槽15的形状和第二轭铁直板432的形状相互配合,第二轭铁直板432插入轭铁安装槽15中且和轭铁安装槽15连接,实现动触点组件4和骨架1连接。动触点位于常闭静触点31和常开静触点21之间。第二轭铁直板432设有轭铁通孔433,铁芯5的下端穿过轭铁通孔。本实用新型采用轭铁插入骨架1的轭铁安装槽15的结构,将动触点组件4集成在骨架1上,配合常开静触点组件2、常闭静触点组件3集成在骨架1上,结构集成度高,本实施例整体体积较小,利于缩小继电器的体积。
48.铁芯5包括帽子51、连接帽子51的杆部52和连接杆部52的尾部53。杆部穿过贯穿孔14,帽子51与上座板13的顶面接触限位,尾部53贯穿轭铁通孔433且和轭铁通孔433铆接,实现轭铁43与铁芯5铆接。
49.本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参见现有技术。
50.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