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94468发布日期:2023-03-31 15:18阅读:35来源:国知局
车用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车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2.电连接器于电器产品中为用于电源或讯号的传导,电连接器广泛地用于资讯产品的连接。电连接器的运用亦广泛用于汽、机车之电路系统,以作为线路的连结。而为确保电连接器内部的接触端子能够稳固地定位与锁定。
3.一般车用连接器的前端外壳与后端壳体的组装常以干涉配合或者是卡扣对接方式结合;当车用连接器组装在电路板后并经过回焊炉的高温加热,使车用连接器的零组件受热变形或应力释放而导致彼此的干涉部位变形,进而降低或抵销了原本的结构件结合力量,导致功能失效;另外关于一般的卡扣结构卡扣后无法便利性的切换,无法有效更换不同样式的外壳以提供不同外壳之插接框口使用。再者,一般前端外壳的后端具有突部,突部抵靠在后端壳体的上方,前端外壳与后端壳体之间只有藉由突部的接触与支撑;当车用连接器在与另一电连接器插接时,前端外壳会被另一电连接器挤压、搬动,因二者间只有突部的小面积抵靠与支撑,而此突部的支撑性略显不足,使前端外壳与后端壳体之间产生晃动,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上述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车用连接器,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及导体组件;外壳体包括一中空容置槽,所述外壳体两侧分别具有连通所述中空容置槽之一插接口及一对接口,所述外壳体具有多个卡钩,各所述卡钩位于所述对接口外侧之一接触面;所述内壳体包括一基座及位于所述基座侧边之一套管,所述套管固定于所述外壳体之所述中空容置槽,所述基座具有一接合面及位于所述接合面两侧之一槽孔,所述接合面贴合于所述接触面,各所述卡钩分别卡掣于各所述槽孔内部;所述导体组件包括一绝缘本体及多个导体,所述绝缘本体套接于各所述导体外部,所述绝缘本体位于所述基座及所述套管内部。
5.优选地,所述基座具有多个活动空间及多个开口,各所述开口与各所述槽孔分别位于所述基座两侧而彼此连通,各所述活动空间分别位于各所述开口内侧,各所述卡钩分别位于各所述活动空间移动而活动式地卡掣或脱离于各所述开口内侧。
6.优选地,所述套管的外侧面具有多个抵持部,各所述抵持部卡掣于所述对接口之内侧壁面。
7.优选地,各所述抵持部位于所述套管外侧面的两侧,各所述抵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套管的一中心轴方向为水平方向。
8.优选地,各所述抵持部位于所述套管外侧面的两侧,各所述抵持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套管的一中心轴方向为垂直方向。
9.优选地,所述基座具有一凹部,所述凹部内部的两侧具有一滑块及一限位槽,所述
绝缘本体固定于所述凹部,所述绝缘本体外部的两侧具有一滑槽及一限位块,所述滑块对应配合所述滑槽,所述限位块对应配合所述限位槽。
10.优选地,所述凹部内部的两侧具有一止挡块,各所述止挡块分别抵靠于各所述限位块。
11.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接头及一固定座,所述接头自所述固定座朝外延伸,各所述滑槽及各所述限位块分别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两侧,所述绝缘本体具有贯穿于所述接头及所述固定座之多个穿孔,各所述导体穿设于所述接头及所述固定座。
12.优选地,所述接头外侧四周具有多个凸肋,所述内壳体具有一贯穿孔,各所述凸肋抵靠于所述贯穿孔之内侧壁面。
13.优选地,各所述卡钩为相对倾斜延伸而彼此为逐渐扩张的状态,各所述卡钩端部之间具有一距离,所述距离大于各所述槽孔之间的一间距。
14.综上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透过徒手拆卸外壳体的各卡钩脱离于内壳体的各槽孔,即可将外壳体分离内壳体,接着,更换另一种外壳体与内壳体组装,提供各种不同插接口型式的外壳体与同一种的内壳体组装使用,达到快速更换不同形式的外壳体,降低零组件的库存量。因外壳体与内壳体二者间藉由接合面贴合于接触面的大面积接触与抵靠作用,接合面贴合于接触面的足够支撑性,所以当非正常插接车用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时,外壳体与内壳体不会产生晃动而影响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车用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
16.图2a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车用连接器之正面分解示意图,内壳体的各抵持部的延伸方向与套管的中心轴方向为水平方向。
17.图2b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另一内壳体之外观示意图,内壳体的各抵持部的延伸方向与套管的中心轴方向为垂直方向。
18.图3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车用连接器之背面分解示意图。
19.图4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车用连接器之侧视示意图。
20.图5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车用连接器之前视示意图。
21.图6 是绘制图5的a-a引线之剖视示意图,外壳体与内壳体组装前之状态。
22.图7 是绘制图5的a-a引线之剖视示意图,外壳体与内壳体组装后之状态。
23.图8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车用连接器之仰视示意图,限位块卡掣于限位槽之状态。
24.图9 是依据一些实施例绘制之车用连接器之仰视示意图,限位块卡掣于限位槽与止挡块之状态。
25.符号说明
26.100:车用连接器
27.1:外壳体
28.10:中空容置槽
29.11:插接口
30.12:对接口
31.121:接触面
32.13:卡钩
33.13d:距离
34.2:内壳体
35.20:贯穿孔
36.21:基座
37.211:接合面
38.22:套管
39.221:抵持部
40.23:槽孔
41.23d:间距
42.24:活动空间
43.25:开口
44.26:凹部
45.261:滑块
46.262:限位槽
47.264:止挡块
48.3:导体组件
49.31:绝缘本体
50.31a:接头
51.31b:固定座
52.31c:穿孔
53.311:滑槽
54.312:限位块
55.314:凸肋
56.32:导体
57.o: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58.参照图1与图2a,图1为车用连接器100之外观示意图,图2a为车用连接器100之正面分解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车用连接器100为插头型式,为车载乙太网路使用的连接器,车用连接器100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及导体组件3。
59.外壳体1包括中空容置槽10,外壳体1两侧分别具有连通中空容置槽10之插接口11及对接口12(如图3与图5所示),外壳体1具有多个卡钩13,各卡钩13自对接口12外侧之接触面121朝外延伸。
60.内壳体2包括基座21及位于基座21侧边之套管22,套管22固定于外壳体1之中空容置槽10,基座21具有接合面211及位于接合面211两侧之槽孔23,接合面211贴合于接触面121(如图4所示),各卡钩13分别卡掣于各槽孔23(如图7所示)。
61.导体组件3包括绝缘本体31及多个导体32,绝缘本体31套接于各导体32外部,绝缘
本体31位于基座21及套管22内部(如图6所示)。
62.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车用连接器100的各零件进行组装时,先将多个导体32组装绝缘本体31成半成品,再将绝缘本体31插入内壳体2内(如图6所示),接者,将内壳体2之套管22对准插入外壳体1之对接口12,使内壳体2之基座21的接合面211贴合于外壳体1的接触面121呈一定位状态(如图4所示);当车用连接器100在与另一电连接器插接(插头与插座对接)时,外壳体1不会被另一电连接器挤压而移动,因外壳体1与内壳体2二者间藉由接合面211贴合于接触面121的大面积接触与抵靠作用,接合面211贴合于接触面121的足够支撑性,所以当另一电连接器非正常插接(例如倾斜方向插接)车用连接器100时,外壳体1与内壳体2不会产生晃动而影响连接的稳定性。
63.请参照图6与图7,图6为外壳体1与内壳体2组装前之状态,图7为外壳体1与内壳体2组装后之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外壳体1与内壳体2组装时,将外壳体1之多个卡钩13对准插入内壳体2的各槽孔23,各卡钩13穿过各槽孔23后会弹性朝外部弹开,各卡钩13会紧密扣接在内壳体2二侧的扣点,达到固持外壳体1与内壳体2的功能,使各卡钩13分别卡掣于各槽孔23内部而供外壳体1与内壳体2组装定位。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要更换不同形式的外壳体1时,可徒手拆装外壳体1,不须使用其他任何的外部工具来拆装外壳体1,只需将各卡钩13拆卸脱离各槽孔23,即可将外壳体1与内壳体2分离,接着,更换另一种外壳体1样式并与内壳体2组装,提供各种不同插接口11(例如图5所示插接口11为第一种框口样式的内径与形状,更换不同于图5所示插接口11为第二种框口样式的内径与形状)型式的外壳体1与同一种的内壳体2组装使用,快速拆装卡钩13即可更换不同形式的外壳体1,以降低外壳体1的库存量。
65.请参照图6与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21具有多个活动空间24及多个开口25,各开口25与各槽孔23分别位于基座21两侧而彼此连通,各活动空间24分别位于各开口25的内侧,各卡钩13分别位于各活动空间24的区域移动,各卡钩13可活动式地卡掣或脱离于各开口25的内侧。当要拆卸外壳体1时,按压各卡钩13,使各卡钩13移动至各活动空间24内,再将外壳体1脱离内壳体2,使各卡钩13抽出于槽孔23外。
66.请参照图2a与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2为压铸加工制成,内壳体2具有一体的基座21与套管22,内壳体2的外观无缝隙,结构强度高,不易变形,可承受较严苛的使用环境变化。
67.请参照图2a,在一些实施例中,套管22的外侧面具有多个抵持部221,各抵持部221卡掣于对接口12之内侧壁面;各抵持部221位于套管22的外侧面的两侧,各抵持部221的延伸方向与套管22的中心轴o方向为水平方向;当套管22插入对接口12的内部过程中,因各抵持部221的延伸方向为相同套管22的插接方向,各抵持部221会持续的接触对接口12之内侧壁面,使套管22稳固定位于对接口12内;各抵持部221为上下对称的倒刺结构,此结构在组装时产生结构干涉力量,有效消除外壳体1与内壳体2的组装过程中所形成的装配间隙,避免成品出现微小松动现象,提高稳固定位的组装品质。
68.请参照图2b,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抵持部221位于套管22外侧面的两侧,各抵持部221的延伸方向与套管22的中心轴o方向为垂直方向;当套管22插入对接口12的内部时,各抵持部221在套管22插入到位时会紧密的接触于对接口12之内侧壁面,使套管22稳固定位于对接口12内。
69.请参照图3与图8,图8为车用连接器100之仰视示意图,限位块312卡掣于限位槽262之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座21具有凹部26,凹部26的内部的两侧具有滑块261(或称轨道)及限位槽262;绝缘本体31固定于凹部26,绝缘本体31外部的两侧具有滑槽311及限位块312,滑块261对应配合滑槽311滑移,限位块312对应配合限位槽262卡掣;当绝缘本体31组装在凹部26时,滑块261会滑移至滑槽311内侧,限位块312卡掣于限位槽262,使绝缘本体31在凹部26内部定位,限制绝缘本体31在凹部26内部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
70.请参照图3与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2之凹部26内设有长条凸出形状的轨道结构(滑块261),轨道结构(滑块261)方便导体组件3之绝缘本体31组装,组装后可提高稳固定位的精度,同时赋予绝缘本体31夹持轨道结构(滑块261)而增加摩擦力,确保在震动时亦可稳固定位。
71.请参照图9,图9为车用连接器之仰视示意图,限位块312卡掣于限位槽262与止挡块264之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凹部26的内部的两侧具有止挡块264,各止挡块264分别抵靠于各限位块312;当绝缘本体31在组装在凹部26的过程中,限位块312会沿着止挡块264的导引面滑入至限位槽262;当限位块312卡掣于限位槽262时,限位块312的侧边会卡掣于止挡块264呈一定位,使绝缘本体31在凹部26内限位,限制绝缘本体31在凹部26内的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
72.请参照图2a与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本体31具有接头31a及固定座31b,接头31a自固定座31b朝外延伸,接头31a及固定座31b概呈l字型外观;各滑槽311及各限位块312分别设置于固定座31b两侧,绝缘本体31具有贯穿于接头31a及固定座31b之多个穿孔31c(如图3所示);各导体32穿设于接头31a及固定座31b,各导体32概呈l字型外观。
73.请参照图2a与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头31a外侧的四周具有多个凸肋314;内壳体2具有贯穿孔20,各凸肋314抵靠于贯穿孔20之内侧壁面。
74.请参照图2a与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卡钩13为一弹臂,各卡钩13自对接口12外侧之接触面121朝外延伸,各卡钩13为相对倾斜延伸而彼此为逐渐扩张的状态,各卡钩13概呈八字型外观,各卡钩13的端部之间具有距离13d,距离13d大于各槽孔23之间的间距23d(如图6所示)。
75.综上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透过徒手拆卸外壳体的各卡钩脱离于内壳体的各槽孔,即可将外壳体分离内壳体,接着,更换另一种外壳体与内壳体组装,提供各种不同插接口型式的外壳体与同一种的内壳体组装使用,达到快速更换不同形式的外壳体,降低外壳体零组件的库存量。因外壳体与内壳体二者间藉由接合面贴合于接触面的大面积接触与抵靠作用,接合面贴合于接触面的足够支撑性,所以当非正常插接车用连接器与另一电连接器时,外壳体与内壳体不会产生晃动而影响连接的稳定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