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G小型双极化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70763发布日期:2023-03-29 14:12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5G小型双极化天线的制作方法
一种5g小型双极化天线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5g小型双极化天线。


背景技术:

2.随着5g建设的不断推进,5g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据行业预测,将有85%的流量发生在室内场景,故室内覆盖是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
3.良好的室内覆盖不仅依赖于设备,还依赖于天线的性能,故对天线的增益和尺寸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有的双极化全向天线,具有尺寸较大和结构复杂的缺点,难以适应对天线小型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5g小型双极化天线,用以解决现有天线尺寸较大、结构复杂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5g小型双极化天线,包括反射板、垂直极化振子、水平极化振子和带馈线接头,所述垂直极化振子和所述水平极化振子安装在所述反射板的正面的两端,所述带馈线接头安装在所述反射板的背面。
7.进一步地,所述垂直极化振子和所述水平极化振子分别通过垂直极化振子底板和水平极化振子底板安装在所述反射板上。
8.进一步地,所述反射板上安装所述垂直极化振子底板和水平极化振子底板的位置还设有通槽。
9.进一步地,所述带馈线接头设有两根,两根所述带馈线接头的位置分别与所述垂直极化振子和所述水平极化振子对应。
10.进一步地,所述带馈线接头包括线芯、屏蔽层和接头。
11.进一步地,所述垂直极化振子包括第一馈电点和第一固定点,所述垂直极化振子底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一馈电焊接点,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点和所述第一馈电点焊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垂直极化振子底板上还设有第一接地焊接点和第二馈电焊接点,所述第一接地焊接点与所述屏蔽层焊接,所述第二馈电焊接点与所述线芯焊接。
13.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极化振子包括第二馈电点和第二固定点,所述水平极化振子底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和第三馈电焊接点,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点和第二馈电点焊接。
14.进一步地,所述垂直极化振子尺寸为19.5mm
×
14mm,厚度为0.8mm。
15.进一步地,所述水平极化振子尺寸为40mm
×
16.7mm,厚度为0.8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6.(1)本实用新型的5g小型双极化天线采用单垂直极化振子和单水平极化振子,结
构简单;垂直极化振子和水平极化振子分布于反射板两端,垂直于反射板,生产组装方便。
17.(2)本实用新型的5g小型双极化天线,在频率3.3ghz-3.6ghz的范围内,垂直极化振子和水平极化振子之间的隔离度可达25db以上,满足隔离度的要求。
18.本实用新型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19.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20.图1为具体实施例的5g小型双极化天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的俯视图;
22.图3为具体实施例的反射板与带馈线接头的连接示意图;
23.图4为具体实施例的反射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具体实施例的带馈线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具体实施例的垂直极化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具体实施例的垂直极化振子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具体实施例的水平极化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具体实施例的水平极化振子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具体实施例的天线隔离度的测试图。
30.附图标记:
31.1-反射板;11-第一固定孔;12-通槽;2-垂直极化振子;21-第一馈电点;22-第一固定点;3-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1-第一安装孔;32-第二固定孔;33-第一馈电焊接点;34-第一接地焊接点;35-第二馈电焊接点;4-水平极化振子;41-第二馈电点;42-第二固定点;5-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1-第二安装孔;52-第三馈电焊接点;53-第三固定孔;54-第二接地焊接点;55-第四馈电焊接点;6-带馈线接头;61-线芯;62-屏蔽层;63-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并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3.本实施例中,定义反射板安装垂直极化振子和水平极化振子的面为“正面”,相对的面为“背面”。
3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公开了一种5g小型双极化天线,包括反射板1、垂直极化振子2、水平极化振子4和带馈线接头6,垂直极化振子2和水平极化振子4安装在反射板1的正面的两端,带馈线接头6安装在反射板的背面。
35.本实施例中的5g小型双极化天线采用单垂直极化振子和单水平极化振子,结构简单;垂直极化振子和水平极化振子分布于反射板两端,垂直于反射板,生产组装方便。
36.本实施例中,反射板1用于反射垂直极化振子2和水平极化振子4辐射的信号,垂直极化振子2用于形成垂直极化电磁波,水平极化振子4用于形成水平极化电磁波。
37.具体地,如图4所示,反射板1的两端设有第一固定孔11,垂直极化振子2和水平极化振子4分别通过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和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与第一固定孔11的连接安装在反射板1上。
38.进一步地,反射板1上安装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和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的位置还设有通槽12,使得位于反射板1的背面的带馈线接头6能够与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和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焊接。
39.本实施例中,反射板1采用铝板1100材料,尺寸为154.24mm
×
92mm,厚度为0.8mm。
40.进一步地,带馈线接头6设有两根,两根带馈线接头6安装在反射板1的背面且位置分别与水平极化振子4和垂直极化振子2对应。
41.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带馈线接头6包括线芯61、屏蔽层62和接头63,接头63用于连接设备射频输出口。
42.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垂直极化振子2包括第一线路区域、第一焊盘区域和第一外形区域,第一线路区域为覆铜区域,第一焊盘区域包括第一馈电点21和第一固定点22,用于与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连接,第一外形区域为垂直极化振子的pcb外形。
43.优选地,垂直极化振子2采用fr4双面板,尺寸为19.5mm
×
14mm,厚度为0.8mm,第一覆铜区域的铜皮厚度为0.035mm,第一焊盘区域采用镀锡处理。
44.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1,用于安装垂直极化振子2。
45.具体地,第一固定点22插入第一安装孔31,通过焊接连接垂直极化振子2和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
46.进一步地,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上对应于第一固定孔11的位置设有第二固定孔32,本实施例中,使用塑料铆钉连接第一固定孔11和第二固定孔32,从而将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固定在反射板1上。
47.进一步地,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上还设有第一馈电焊接点33,第一馈电焊接点33与第一馈电点21焊接连接。
48.进一步地,垂直极化振子底板3上还设有第一接地焊接点34和第二馈电焊接点35,第一接地焊接点34与带馈线接头6的屏蔽层62焊接在一起,第二馈电焊接点35与线芯61焊接。
49.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水平极化振子4包括第二线路区域、第二焊盘区域和第二外形区域,第二线路区域为覆铜区域,第二焊盘区域包括第二馈电点41和第二固定点42,用于与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连接,第二外形区域为水平极化振子的pcb外形。
50.优选地,水平极化振子4采用fr4双面板,尺寸为40mm
×
16.7mm,厚度为0.8mm,第二覆铜区域的铜皮厚度为0.035mm,第二焊盘区域采用镀锡处理。
51.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上设有第二安装孔51,用于安装水平极化振子4。
52.具体地,第二固定点42插入第二安装孔51,通过焊接连接水平极化振子4和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
53.进一步地,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上对应于第一固定孔11的位置设有第三固定孔53,本实施例中,使用塑料铆钉连接第一固定孔11和第三固定孔53,从而将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固定在反射板1上。
54.进一步地,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上还设有第三馈电焊接点52,第三馈电焊接点52与第二馈电点41焊接连接。
55.进一步地,水平极化振子底板5上还设有第二接地焊接点54和第四馈电焊接点55,第二接地焊接点54与带馈线接头6的屏蔽层62焊接在一起,第四馈电焊接点55与线芯61焊接。
56.图10为本实施例的水平极化振子和垂直极化振子之间的隔离度测试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频率3.3ghz-3.6ghz的范围内,垂直极化振子和水平极化振子之间的隔离度可达25db以上,满足隔离度的要求。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