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80992发布日期:2023-03-08 05:42阅读:37来源:国知局
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器,该散热器由于具有优良的散热片效率而发挥优良的冷却特性。


背景技术:

2.电气电子设备上所搭载的半导体元件等电子部件,由于伴随着高功能化的高密度搭载等,发热量越来越大,近几年,其冷却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电子部件等发热体的冷却方法,有时使用在蒸气腔室设置有散热片的散热器。
3.蒸气腔室是一种热传输构件,具有: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的平面型容器;封入平面型容器的空腔部内的工作流体;设置于空腔部的蒸气流路,该蒸气流路供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蒸气腔室的空腔部形成被减压处理的密闭空间。通过蒸气腔室的热传输功能,来自与蒸气腔室热连接的发热体的热传输至整个蒸气腔室,传输至整个蒸气腔室的热向与蒸气腔室的外表面热连接的散热片传导,并从散热片向外部环境散热,从而发热体被冷却。
4.由于散热器的冷却对象即半导体元件等发热体的发热量越来越大,因此,为了高效地冷却高发热量的发热体,例如,专利文献1提出一种冷却装置,具有:热扩散部,对从发热体吸收的热量进行扩散;热传输部,在所述热扩散部的厚度方向上层叠,对所述热扩散部所扩散的热进行传输,所述热扩散部具有:上部板;与所述上部板相对的下部板;内部空间,通过所述上部板与所述下部板的层叠而形成,并能够封入制冷剂,所述热传输部具有:上部板;与所述上部板相对的下部板;内部空间,通过所述上部板与所述下部板的层叠而形成,并能够封入制冷剂。专利文献1是一种通过形成具有热扩散功能的蒸气腔室与具有热传输功能的蒸气腔室的层叠结构,能够高效地冷却高发热量的发热体的装置。
5.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形成将具有热传输功能的蒸气腔室与具有热扩散功能的蒸气腔室热连接的结构,因此,在具有热扩散功能的蒸气腔室与具有热传输功能的蒸气腔室之间会产生热阻抗,因此,从高效地冷却高发热量的发热体这点来看,有改善的必要性。
6.另一方面,为了对高发热量的发热体进行冷却,提出有如下方案:通过增大与蒸气腔室的外表面热连接的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从而提高散热片的散热特性。但是,若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则散热片中会形成利于散热的区域和不能充分利于散热的区域,从而会存在有时散热片的散热效率降低的问题。即,存在如下问题:即使因使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增大而散热器整体的体积增大,也无法充分提高散热器的散热特性。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262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9.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其通过防止散热片的散热效率的降低并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从而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10.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1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要旨如下所述。
12.[1]一种散热器,其中,
[0013]
具有:
[0014]
容器,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并且具有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
[0015]
工作流体,被封入所述空腔部;
[0016]
蒸气流路,设置于所述空腔部,供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
[0017]
所述第一面具有平面部位和从所述平面部位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从而所述容器具有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
[0018]
所述容器的所述凸部的内部空间与所述平面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从而形成所述空腔部,
[0019]
在所述第一面中的所述平面部位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在所述第二面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散热片,
[0020]
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容器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一端和/或另一端。
[0021]
[2]一种散热器,其中,
[0022]
具有:
[0023]
容器,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并且具有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
[0024]
工作流体,被封入所述空腔部;
[0025]
蒸气流路,设置于所述空腔部,供气相的所述工作流体流通,
[0026]
所述第一面具有平面部位和从所述平面部位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所述第二面具有平面部位和从所述平面部位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从而所述容器具有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
[0027]
所述容器的所述凸部的内部空间与所述平面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从而形成所述空腔部,
[0028]
在所述第一面中的所述平面部位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在所述第二面中的所述平面部位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散热片。
[0029]
[3]根据[1]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0030]
所述容器由一侧的板状体和与所述一侧的板状体相对的另一侧的板状体形成,所述一侧的板状体具有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
[0031]
[4]根据[2]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0032]
所述容器由一侧的板状体和与所述一侧的板状体相对的另一侧的板状体形成,所述一侧的板状体和所述另一侧的板状体具有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
[0033]
[5]根据[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0034]
所述凸部具有热连接有被冷却体即发热体的受热部,在所述凸部的顶端未设置有散热片。
[0035]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0036]
所述凸部具有阶梯部,在所述阶梯部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第三散热片。
[0037]
[7]根据[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0038]
所述凸部的侧面具有随着朝向所述凸部的顶端而宽度变窄的倾斜部,在所述倾斜
部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第四散热片。
[0039]
[8]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0040]
设置有一个所述凸部。
[0041]
[9]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0042]
设置有多个所述凸部。
[0043]
[10]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0044]
在所述容器的平面部设置有阶梯。
[0045]
[11]根据[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其中,
[0046]
在所述空腔部中设置有遍布所述容器整体的毛细结构体。
[0047]
实用新型的效果
[004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容器的第一面具有平面部位和从所述平面部位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从而所述容器具有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在所述第一面中的所述平面部位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在所述第二面设置有第二散热片,由此,能够防止散热片的散热效率降低,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因此,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散热片以分割成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方式与容器热连接,因此,即使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也能够防止产生不能充分利于散热的区域,从而能够防止散热片的散热效率降低。
[0049]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通过所述容器的所述凸部的内部空间与所述平面部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来形成所述容器的空腔部,由此,能够防止容器的平面部与凸部之间的热阻抗,因此,能够高效地冷却高发热量的发热体。
[00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通过散热器的设置环境和发热体的配置等,第一面具有平面部位和从所述平面部位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第二面具有平面部位和从所述平面部位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从而,所述容器具有平面部和从所述平面部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在所述第一面中的所述平面部位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在所述第二面中的所述平面部位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散热片,因此,基于发热体的配置等的设计的自由度优良。
[0051]
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具有基于发热体的配置等的设计的自由度,并且散热片以分割成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的方式与容器热连接,因此,即使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也能够防止产生不能充分利于散热的区域,从而能够防止散热片的散热效率降低。
[005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凸部具有阶梯部,在所述阶梯部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第三散热片,由此,既能够具有凸部,又能够进一步增加与容器相连接的散热片的片数,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特性。
[005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的实施方式,凸部的侧面具有随着朝向所述凸部的顶端而宽度变窄的倾斜部,在所述倾斜部的外表面还设置有第四散热片,由此,既能够具有凸部,又能够进一步增加与容器相连接的散热片的片数,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特性。
附图说明
[0054]
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0055]
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0056]
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0057]
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0058]
图5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0059]
图6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0060]
图7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仰视图。
[0061]
图8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0062]
图9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0063]
图10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0064]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65]
1、2、3、4、5、6、7、8、9、10 散热器
[0066]
10 容器
[0067]
11 一侧的板状体
[0068]
12 另一侧的板状体
[0069]
13 空腔部
[0070]
14 蒸气腔室
[0071]
15 蒸气流路
[0072]
16、86 凸部
[0073]
17 平面部
[0074]
21 第一面
[0075]
22 第二面
[0076]
41 第一散热片
[0077]
43 第二散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78]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图1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
[0079]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具有:容器10,通过重叠相对的两张板状体即一侧的板状体11和与一侧的板状体11相对的另一侧的板状体12,在内部形成空腔部13;工作流体(未图示),被封入空腔部13内;蒸气流路15,设置于空腔部13,供气相的工作流体流通。通过在内部形成有空腔部13的容器10、工作流体、以及蒸气流路15形成蒸气腔室14。
[0080]
容器10是薄型板状容器,一侧的板状体11具有作为第一主表面的第一面21,另一侧的板状体12具有作为第二主表面的第二面22。因此,容器10具有作为第一主表面的第一面21、以及与第一面21相对的作为第二主表面的第二面22。
[0081]
第一面21具有平坦的平面部位32和从平面部位32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31。在散热器1中,在第一面21的中央部设置有一个凸部位31。另外,凸部位31的侧面从平面部位32向铅垂方向凸出。另一方面,第二面22不具有凸部位,整个第二面22是平坦的平面部位。由于第一面21具有平面部位32和从平面部位32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31,因此,容器10具有
平面部17和从平面部17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16。因此,容器10在第一面21的中央部设置有一个凸部16,在第二面22未设置有凸部。如上所述,容器10的平面部17与凸部16一体成形。另外,凸部16的侧面从平面部17向铅垂方向凸出。
[0082]
另外,在一侧的板状体11上沿着第一面21的周缘竖立设置有侧壁23,在另一侧的板状体12上,沿着第二面22的周缘竖立设置有侧壁24。通过使一侧的板状体11的侧壁23的顶端与另一侧的板状体12的侧壁24的顶端相对配置而使二者相抵接,从而形成容器10的内部空间即空腔部13。因此,利用侧壁23和侧壁24形成容器10的侧面。空腔部13是密闭空间,通过脱气处理被减压。容器10的凸部16的内部空间与平面部17的内部空间相连通,由凸部16的内部空间与平面部17的内部空间形成容器10的空腔部13。因此,工作流体能够在凸部16的内部空间与平面部17的内部空间之间流通。
[0083]
容器10的形状并无特别限制,在散热器1中,例如,可举出在俯视时(从铅垂方向观察容器10的平面部17的状态)为四边形等多边形、圆形、椭圆形、具有直线部和弯曲部的形状等。
[0084]
在散热器1中,在第一面21中的平面部位32的外表面竖立设置有第一散热片41,第一散热片41与容器10热连接。沿平面部位32的延伸方向,以规定间隔并排排列多个第一散热片41。第一散热片41并排排列多个而形成第一散热片组42。在散热器1中,形成第一散热片组42的多个第一散热片41、41、41
……
的高度均大致相同。另外,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为凸部16的高度以下。在散热器1中,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比凸部16的高度低,成为第一散热片41的顶端相比凸部16的顶端更向容器10的平面部17方向后退的样子。
[0085]
另一方面,在容器10的凸部16未设置有散热片。在散热器1中,在凸部16的顶端和侧面均未设置有散热片。综上所述,除第一面21的凸部位31外,多个第一散热片41、41、41
……
从第一面21的一端配置至另一端。
[0086]
如图1所示,容器10的凸部16是热连接被冷却体即发热体100的部位,作为蒸气腔室14的受热部即散热器1的受热部发挥作用。发热体100与凸部16的顶端热连接。综上所述,凸部16具有热连接发热体100的受热部,在热连接发热体100的凸部16的顶端未设置散热片。作为发热体100,例如,能够举出搭载于布线基板(未图示)的中央运算处理装置等电子部件。由于第一散热片41的顶端相比凸部16的顶端更靠近容器10的平面部17,因此,即便是搭载于布线基板的发热体100,也能够不受第一散热片41干扰地将发热体100与凸部16的顶端热连接。
[0087]
在第二面22上未设置凸部位,整个面是平坦面。在第二面22的外表面上,竖立设置有第二散热片43,第二散热片43与容器10热连接。第二散热片43以其主表面与第一散热片41的主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竖立设置于第二面22的外表面。另外,沿第二面22的延伸方向以规定间隔并排排列有多个第二散热片43。第二散热片43并排排列有多个而形成第二散热片组44。在散热器1中,形成第二散热片组44的多个第二散热片43、43、43
……
的高度均大致相同。多个第二散热片43、43、43
……
从第二面22的一端配置至另一端。
[0088]
综上所述,容器10在与凸部16对应的部位,仅在第二面22即板状的容器10的单面上热连接散热片。另外,容器10在与平面部17对应的部位,在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即板状的容器10的双面上热连接散热片。综上所述,在容器10的平面部17,散热片以被容器10的两面(即,第一面21与第二面22)分割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在容器10的平面部17,相比
凸部16,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增大。热连接有第一散热片41、第二散热片43的容器10的部位作为蒸气腔室14的散热部即散热器1的散热部发挥作用。
[0089]
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与第二散热片43的高度的关系可以根据散热器1的设置环境及发热体100的发热量等进行适当选择,但在散热器1中,为第二散热片43的高度大于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的方式。因此,在散热器1中,为第二散热片组44的高度大于第一散热片组42的高度的方式。
[0090]
在容器10的空腔部13中设置有产生毛细管力的毛细结构体(未图示)。毛细结构体例如设置为遍布整个容器10。利用蒸气腔室14的散热部由气相相变为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毛细结构体的毛细管力,从蒸气腔室14的散热部向受热部回流。作为毛细结构体,并无特别限制,例如能够举出铜粉等金属粉的烧结体、由金属线构成的金属网、无纺布、形成于容器10的内表面的沟槽(多个细槽)等,或者,这些的组合。另外,通过在凸部16中的连接有发热体100的受热部位即凸部16的底部设置作为毛细结构体的毛细管力大的第一毛细结构体,能够防止完全变干(dry out)。另一方面,通过在凸部16的底部之外的部位,例如,在容器10的凸部16的侧面和容器10的平面部17、容器10的侧面设置作为毛细结构体的毛细管力小于第一毛细结构体的第二毛细结构体,从而能够降低液相的工作流体回流时的流路阻力。在毛细结构体例如是金属粉的烧结体的情况下,可举出作为第一毛细结构体的原料的金属粉的平均一次粒径为5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作为第二毛细结构体的原料的金属粉的平均平均一次粒径为20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
[0091]
蒸气流路15是容器10的内部空间,横跨整个容器10地延伸。因此,气相的工作流体能够通过蒸气流路15而横跨整个容器10地流通。另外,能够在蒸气流路15中设置用于保持容器10的内部空间的支柱(柱状构件)。作为支柱,并无特别限制,但为了降低液相的工作流体回流时的流路阻力,例如能够举出:在柱形状的金属构件(例如,铜构件)的周缘包覆毛细结构体而成的复合材料的支柱、柱形状的铜粉等金属粉的烧结体等。
[0092]
作为容器10的材质,例如能够举出:不锈钢、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锡、锡合金、钛、钛合金、镍、镍合金等。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材质并无特别限制,例如能够举出: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石墨等碳材料、使用碳材料而成的复合构件等。
[0093]
作为封入空腔部13的工作流体,能够根据与容器10的材质的适合度来进行适当选择,例如能够举出:水、氟碳化合物类、环戊烷、乙二醇、这些的混合物等。
[0094]
另外,根据需要,散热器1可以通过鼓风机(未图示)来进行强制空冷。通过沿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主表面供给从鼓风机送出的冷却风,从而冷却第一散热片组42和第二散热片组44。
[0095]
下面,对散热器1的冷却功能的机理进行说明。首先,在容器10的凸部16的顶端热连接被冷却体即发热体100。若容器10经由凸部16从发热体100受热,则在容器10的凸部16,热从发热体100向空腔部13中的液相的工作流体传递,从而液相的工作流体相变为气相的工作流体。气相的工作流体在蒸气流路15中从容器10的凸部16向平面部17流通,横跨整个平面部17地扩散。通过气相的工作流体从容器10的凸部16横跨整个平面部17地扩散,从而容器10将来自发热体100的热从凸部16向整个容器10传输,来自发热体100的热向整个容器10扩散。通过第一散热片组42和第二散热片组44的热交换作用,能够横跨整个容器10流通的气相的工作流体释放潜热,从气相相变为液相。释放的潜热向与容器10热连接的第一散
热片组42和第二散热片组44传递。从容器10向第一散热片组42和第二散热片组44传递的热经由第一散热片组42和第二散热片组44向散热器1的外部环境释放。释放潜热后从气相相变为液相的工作流体通过设置于容器10的毛细结构体的毛细管力,从容器10的平面部17向凸部16回流,即,从蒸气腔室14的散热部向受热部回流。
[0096]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中,容器10的第一面21具有平面部位32和从平面部位32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31,从而容器10具有平面部17和从平面部17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16,通过在第一面21中的平面部17的外表面设置第一散热片41,在整体为平坦面的第二面22设置第二散热片43,从而能够防止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效率降低,并且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其结果,能够发挥优良的冷却特性。即,在散热器1中,由于散热片以隔着容器10分割为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即使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也能够防止产生不能充分利于散热的区域,进而,能够防止散热片的散热效率降低。
[0097]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中,通过容器10的凸部16的内部空间与平面部17的内部空间相连通而形成有容器10的空腔部13,因此,能够防止作为散热部发挥作用的容器10的平面部17和作为受热部发挥作用的容器10的凸部16之间的热阻抗,由此,即使是高发热量的发热体100,也能够高效地冷却。
[0098]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中,第二散热片43的高度大于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由此,当在设置有第二散热片43的第二面22一侧形成空间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因此,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0099]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此外,由于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0100]
在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中,容器10在第一面21的中央部设置有一个凸部16,取而代之,如图2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2中,存在多个被冷却对象即发热体100,与此对应地,在容器10的第一面21上设置有多个凸部16。在散热器2中存在作为被冷却对象的两个发热体100-1、100-2,与此对应地,设置有与发热体100-1、100-2分别热连接的两个凸部16-1、16-2。
[0101]
设置多个凸部16的位置可以根据散热器2的使用条件和多个发热体100的配置等进行适当选择。在图2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容器10的两端部分别各设置有一个凸部16。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散热器2中,两个凸部16-1、16-2均设置在容器1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另外,在散热器2中,发热体100-1、100-2的高度相同,与此对应地,凸部16-1的高度与凸部16-2的高度也相同。
[0102]
与存在多个发热体100相对应地,在容器10中设置有多个凸部16,在这样的散热器2中,散热片也是以隔着容器10分割成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效率降低,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其结果,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0103]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图3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此外,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与第一、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
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与第一、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0104]
在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中,在容器10的第一面21的中央部设置有一个凸部16,取而代之,如图3所示,在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3中,在容器10的第一面21的端部设置有一个凸部16。如此,能够根据散热器3的设置环境和发热体100的配置等,对容器10中的凸部16的位置进行适当选择。
[0105]
即使在与发热体100的配置等相对应地凸部16设置于容器10的端部的散热器3中,散热片也以隔着容器10分割成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效率降低,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其结果,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0106]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器。图4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此外,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器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0107]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1、2、3中,第二散热片43的高度大于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取而代之,如图4所示,在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器4中,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大于第二散热片43的高度。因此,在散热器4中,第一散热片组42的高度大于第二散热片组44的高度。在散热器4中,因为凸部16的高度大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1、2、3的凸部16的高度,因此,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大于第二散热片43的高度。
[0108]
在散热器4中,当在设置有第一散热片41的第一面21一侧即配置有发热体100的一侧形成相对大的空间时,能够有效利用第一面21侧的空间,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如此,能够根据周围的布局、冷却风的供给方向等适当选择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和第二散热片43的高度。
[0109]
另外,可以设置第一散热片41的高度与第二散热片43的高度相同,因此,第一散热片41也可以具有第二散热片43的高度以上的高度。
[0110]
在第一散热片41具有第二散热片43的高度以上的高度的散热器4中,散热片也以隔着容器10分割成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效率降低,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其结果,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0111]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器。图5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此外,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器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散热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0112]
如图5所示,在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器5中,凸部16具有阶梯部50,在阶梯部50的外表面53还竖立设置有第三散热片51。第三散热片51以第三散热片51的主表面与第一散热片41的主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竖立设置在与阶梯部50的与发热体100相对的外表面53上。沿着阶梯部50的外表面53排列配置多个第三散热片51、51、51
……
,从而形成第三散热片组52。多个第三散热片51、51、51
……
的高度均大致相同。
[0113]
第三散热片51的顶端与凸部16的顶端相比,更向容器10的平面部17的方向后退。
另外,第三散热片51的顶端位于与第一散热片41的顶端大致相同的平面上。
[0114]
在散热器5中,凸部16中的竖立设置有第三散热片51的阶梯部50作为散热部发挥作用。因此,凸部16具有在其顶端热连接有发热体100的受热部和热连接有第三散热片51的散热部。
[0115]
在散热器5中,凸部16具有阶梯部50,在阶梯部50的外表面53上还设置有第三散热片51,由此,能够具有凸部16,并能够增大与容器10相连接的散热片的片数,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特性。另外,在散热器5中,通过具有阶梯部50的凸部16,能够使来自发热体100的热先向容器10的面方向扩散,因此,能够降低蒸气腔室14的热负荷。
[0116]
在凸部16具有阶梯部50且在阶梯部50的外表面53上设置有第三散热片51的散热器5中,散热片也以隔着容器10分割成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效率降低,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其结果,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0117]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散热器。图6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此外,第六实施例的散热器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的散热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0118]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散热器1、2、3中,凸部16的侧面从平面部17向铅垂方向凸出,取而代之,如图6所示,在第六实施例的散热器6中,凸部16的侧面从平面部17向斜方向凸出,凸部16的侧面形成随着朝向凸部16的顶端而宽度变窄的倾斜部60。另外,在形成凸部16的侧面的倾斜部60的外表面63,还竖立设置有第四散热片61。第四散热片61以第四散热片61的主表面与第一散热片41的主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竖立设置在倾斜部60的外表面63上。
[0119]
沿着倾斜部60的外表面63排列配置有多个第四散热片61、61、61
……
,从而形成第四散热片组62。第四散热片61的顶端相比凸部16的顶端更向容器10的平面部17的方向后退。另外,第四散热片61的顶端位于与第一散热片41的顶端大致相同的平面上。因此,第四散热片61的高度因热连接的倾斜部60的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高度。
[0120]
在散热器6中,凸部16中的竖立设置有第四散热片61的倾斜部60作为散热部发挥作用。因此,凸部16具有其顶端热连接有发热体100的受热部和热连接有第四散热片61的散热部。
[0121]
在散热器6中,凸部16的侧面具有随着朝向凸部16的顶端而宽度变窄的倾斜部60,在倾斜部60的外表面63上还设置有第四散热片61,由此,能够具有凸部16,并能够进一步增加与容器10相连接的散热片的片数,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散热特性。另外,在散热器6中,通过具有倾斜部60的凸部16,能够使来自发热体100的热先向容器10的面方向扩散,因此,能够降低蒸气腔室14的热负荷。
[0122]
在凸部16具有倾斜部60,且在倾斜部60的外表面63上设置有第四散热片61的散热器6中,散热片也以隔着容器10分割成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效率降低,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其结果,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0123]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散热器。图7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七
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仰视图。此外,第七实施例的散热器与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与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的散热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0124]
在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2中,两个凸部16-1、16-2均设置在容器1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取而代之,如图7所示,在第七实施例的散热器7中,凸部16-1设置在容器10的宽度方向w的一端70,凸部16-2设置在容器10的宽度方向w的另一端71。
[0125]
在散热器7中,两个凸部16-1、16-2在容器10的宽度方向w上设置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当从与容器10的宽度方向w正交的方向供给冷却风时,也能够向与发热体100-1热连接的凸部16-1和与发热体100-2热连接的凸部16-2供给充足的冷却风。另外,在散热器7中,散热片也以隔着容器10分割成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效率降低,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其结果,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0126]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散热器。图8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此外,第八实施例的散热器与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与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的散热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0127]
在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2中,多个凸部16的高度相同,即,凸部16-1的高度与凸部16-2的高度相同,取而代之,如图8所示,在第八实施例的散热器8中,多个凸部16的高度不同。在散热器8中,发热体100-1的高度小于发热体100-2的高度,与此相对应地,凸部16-1的高度大于凸部16-2的高度。如此,能够根据与散热器8热连接的多个发热体100的高度等,适当选择所设置的多个凸部16的高度。
[0128]
在散热器8中,即使多个发热体100的高度不同,但与各个发热体100的热连接性也优良。另外,在散热器8中,散热片以隔着容器10分割成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效率降低,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其结果,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0129]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散热器。图9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此外,第九实施例的散热器与第一至第八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与第一至第八实施例的散热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0130]
在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中,第二面22不具有凸部位,整个第二面22是平坦的平面部位,第一面21具有平面部位32和从平面部位32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31,由此,容器10具有平面部17和从平面部17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16。取而代之,如图9所示,在第九实施例的散热器9中,第一面21具有平面部位32和从平面部位32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31,第二面22具有平面部位82和从平面部位82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位81,由此,容器10具有平面部17和从平面部17向外方向凸出的凸部16、86。
[0131]
因此容器10在第一面21设置有凸部16在第二面22设置有凸部86。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散热器9中,在第一面21的一端设置有一个凸部16,在第二面22的另一端设置有一个凸部86。
[0132]
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相同地,在散热器9中,在设置于第一面21的凸部16未设
置散热片。在散热器9中,在凸部16的顶端和侧面均未设置散热片。综上所述,除第一面21的凸部位31以外,多个第一散热片41、41、41
……
从第一面21的一端配置至另一端。另一方面,在散热器9中,在第二面22上设置有凸部86,在凸部86未设置散热片。在散热器9中,在凸部86的顶端和侧面均未设置散热片。综上所述,除第二面22的凸部位81以外,多个第二散热片43、43、43
……
从第二面22的一端配置至另一端。
[0133]
综上所述,容器10在与凸部16对应的部位,散热片仅与第二面22即板状容器10的单面热连接。另外,在与凸部86对应的部位,散热片仅与第一面21即板状容器10的单面热连接。另外,容器10在凸部16、86以外的部位即与平面部17对应的部位,散热片与第一面21和第二面22即板状容器10的双面热连接。
[0134]
如此,根据散热器9的设置环境和发热体100的配置等,可以不仅在容器10的第一面21上设置凸部16,还可以在第二面22设置凸部86。在散热器9中,散热片也以隔着容器10分割成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效率降低,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其结果,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0135]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散热器。图10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散热器的概要的侧视图。此外,第十实施例的散热器与第一至第九实施例的散热器的主要的结构构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使用与第一至第九实施例的散热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0136]
如图10所示,在第十实施例的散热器10中,在容器10的平面部17,沿容器10的厚度方向设置有阶梯83。因此,在散热器10中,容器10的平面部17是平面多阶梯地形成的多阶梯状的平面部。通过设置有阶梯83,容器10的平面部17具有空腔部13相对厚的第一部位84和空腔部13相对薄的第二部位85。在散热器10中,在第一面21的平面部位32形成有阶梯83-1,在未设置凸部位的第二面22上设置有阶梯83-2。容器10的平面部17在阶梯83-1与阶梯83-2之间形成第一部位84。
[0137]
另外,第一散热片41设置于第一部位84和第二部位85,第二散热片43设置于第一部位84和第二部位85。
[0138]
在热连接有散热片的容器10的平面部17形成有空腔部13相对厚的第一部位84和空腔部13相对薄的第二部位85的散热器10中,散热片也以隔着容器10分割成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方式与容器10热连接,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散热片41和第二散热片43的散热效率降低,并能够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其结果,能够发挥优良的散热特性。
[0139]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散热器中,除凸部位以外,第一散热片从第一面的一端配置至另一端,第二散热片从第二面的一端配置至另一端,取而代之,第一散热片也可以仅设置在除凸部位以外的第一面的一部分区域,第二散热片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二面的一部分区域。另外,在上述各实施例的散热器中,以第一散热片的主表面与第二散热片的主表面大致平行的方式竖立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但也可以根据散热器的使用条件等,以第一散热片的主表面与第二散热片的主表面不平行的方式竖立设置有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在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中,凸部设置在容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第七实施例的散热器中,凸部分别设置在容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但凸部也可以分别设置在容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一端及另一端,还可以设置在容
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或另一端。
[0140]
另外,根据需要,在容器的空腔部中,也可以在凸部设置用于增大容器内部的表面积的片(容器内表面积增大片)。通过在凸部设置容器内表面积增大片,能够促进液相的工作流体相变为气相,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蒸气腔室的热传输特性。
[0141]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142]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通过防止散热片的散热效率降低,并增大散热片的散热片面积,从而能够发挥优良的冷却特性,因此,在对搭载于服务器的电子部件等设置于狭小空间的高发热量的电子部件进行冷却的领域,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