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电池单体在进行平躺状态下的循环测试过程中,电极组件容易出现边缘析锂、开裂现象,导致电池单体性能欠佳,且使用寿命较短,容易出现可靠性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在电池单体平躺时通过凸起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的底部,来提升电解液的液面,从而提升电池单体平躺时的循环性能和可靠性能。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主体,主体限定出容纳腔且环绕容纳腔设置,容纳腔用于容纳电池单体的电解液,主体包括沿主体的周向首尾依次相连的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第一主体部具有朝向容纳腔的第一内壁面,第二主体部具有朝向容纳腔的第二内壁面,第一内壁面的至少部分相对于第二内壁面向容纳腔凸出,以形成凸起;电极组件,电极组件设于容纳腔。
3、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内壁面的至少部分相对于第二内壁面向容纳腔凸出以形成凸起,以在电池单体平躺时凸起可以占用电极组件与第一主体部之间的至少部分空间,以提升电池单体平躺时壳体内电解液的液面,从而减缓因电解液液位低或削薄区出现电解液断桥导致电极组件边缘析锂、开裂等现象的发生,提升电池单体的循环性能和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电池单体使用寿命;当电池单体进行平躺状态下的循环测试时,可以保证电极组件顺利完成整个测试过程。
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具有背向容纳腔的第一外壁面,第二主体部具有背向容纳腔的第二外壁面,第一外壁面和第二外壁面位于同一凸型柱面上,第一主体部的具有凸起的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二主体部的厚度。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外壁面和第二外壁面位于同一凸型柱面上,有利于简化主体外周壁的结构,降低主体的加工难度,且第一主体部的至少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二主体部的厚度,方案简单、便于实现。
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壁面和第二外壁面位于同一圆柱面上、或同一多棱柱面上。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外壁面和第二外壁面位于同一圆柱面或同一多棱柱面上,使得主体的整个外周壁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同时多个电池单体的合理布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凸起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第一凸起部在主体周向上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设有第二凸起部,且在主体的周向上,第二凸起部的厚度沿远离第一凸起部的方向逐渐减小。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二凸起部的厚度在主体周向上朝向远离第一凸起部的方向逐渐减小,以减小凸起的厚度与主体位于凸起周边的部分的厚度之间的差异,便于改善上述两者之间的应力,提升壳体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可靠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具有背向容纳腔的第一外壁面,第一外壁面形成有凹槽,凹槽与凸起相对设置。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主体部的外壁面上设置与凸起相对的凹槽,则第一主体部的对应于凸起的部分材料可以至少部分源于凹槽处对应的部分的材料,以在保证第一主体部可靠性的前提下,节省主体的用材量,提升主体的材料利用率。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的厚度与第二主体部的厚度相等。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主体部的厚度与第二主体部的厚度相等,便于使得主体形成为等厚结构,便于简化主体的结构,降低主体的加工难度。
14、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为一体冲压件。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主体为一体冲压件,便于主体的加工成型,降低成本。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的外壁面和第二主体部的外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有标记,以用于区分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主体部的外壁面和第二主体部的外壁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标记,以区分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使得操作人员无需拆解电池单体等、且能直观地确定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相对位置,以便在对电池单体平躺时直接将第一主体部朝下放置,提升电池单体平躺时的性能。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为等厚结构。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有利于简化第一主体部的加工难度,方便主体成型。
2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主体的横截面上,以主体的中心轴线的正投影为圆心,凸起对应的圆心角为α,30°≤α≤270°。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凸起对应的圆心角α满足30°≤α≤270°,以便保证凸起在主体的周向上能占据合适的空间,从而在电池单体平躺时对电解液液面进行合理提升,也就是说,凸起占据的空间与电解液液面所需的提升高度之间能良好匹配,以进一步提升电池单体平躺时的性能。
22、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的外周壁为圆柱面,电池单体的重心与第一主体部的外壁面之间的径向距离为x1,电池单体的重心与第二主体部的外壁面之间的径向距离为x2,x1≠x2。
2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主体的外周壁为圆柱面,且电池单体的重心与第一主体部外壁面之间的径向距离不等于电池单体的重心与第二主体部外壁面之间的径向距离,有利于使得电池单体平躺时自主调整至第一主体部的至少部分或第二主体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池单体下部,实现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自动区分。
24、在一些实施例中,x1<x2。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x1<x2,便于使得电池单体的重心较为靠近第一主体部的外周壁设置,有利于使得电池单体平躺时自主调整至第一主体部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池单体下部,实现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自动区分。
26、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与第一主体部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为x3,电极组件与第二主体部的外壁面之间的距离为x4,x3≠x4。
2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电极组件与第一主体部外壁面之间的径向距离不等于电极组件与第二主体部外壁面之间的径向距离,以便使得电池单体的重心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距离不等,以便保证电池单体能在平躺时自主调整姿态。
28、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还包括盖板,盖板盖设于壳体的开口处,且盖板上形成有注液孔,相对于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中的其中一个,注液孔靠近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中的另一个设置,以使注液孔偏离于盖板的中心设置。
2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注液孔靠近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中的上述另一个设置,以使注液孔偏离于盖板的中心设置,以便通过注液孔的设置位置来有效区分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相对位置,从而简化电池单体平躺状态下的循环测试的操作。
3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池单体。
3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采用上述的电池单体,可以电池单体平躺时的循环性能和可靠性能。
32、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电池单体,电池单体用于提供电能。
3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用电装置采用上述的电池单体,可以在电池单体平躺时提升用电装置的性能。